首页 / 正文

法行品第十

於是宝女。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来乃讲往古去世一切德本诸佛正典。何谓世尊,菩萨所行遵修经典为行法乎。善哉世尊,愿说菩萨所行之法。佛告宝女。志性清净则为菩萨所行法也。坚固亲友则为行法。有反覆者则为行法。能修加恩则为行法。能忍骂詈则为行法。又归命者而不弃损则为行法。其羸劣者能为忍辱则为行法。所难致者而能施与则为行法。慈哀诸身则为行法。志性愍伤则为行法。护於犯戒则为行法。思惟经典则为行法。将顺道教则为行法。好乐正典则为行法。将御诸经则为行法。而顺寂然则为行法。而乐独一则为行法。不厌闲居则为行法。等於屏处则为行法。舍於众会则为行法。护於众生则为行法。所睹无损则为行法。专修慈心则为行法。入于大哀则为行法。欢喜爱法则为行法。观於禅思则为行法。兴显道心则为行法。叹大乘法则为行法。弃捐重担则为行法。心不怯弱则为行法。思惟止足则为行法。弃捐贪馀多欲之慳,则为行法。知节贤圣有足之德。而少言辞则为行法。无有诤讼斗乱怨恚。忍辱仁和则为行法。信知报应罪福之业,则为行法。信戒闻施惭耻智惠。顺此七财则为行法。奉敬尊长顺从善友。恭礼受命则为行法。心常谦卑恭顺自损,则为行法。不自毁身不呰他人。不叹己德不蔽他功,则为行法。蠲除尘欲弃捐瞋恚及愚戆冥。离於憍慢则为行法。威仪礼节所遵具足,则为行法。善听经典欢喜悦豫,则为行法。不离於佛笃信正典敬从圣众,则为行法。布施调意智慧出家净修梵行,则为行法。得利无利若誉若谤。有名无名若苦若乐不以动摇。以过世间之所有法,则为行法。若见亲友及与怨敌。先人问讯面色和悦而无愁悴,则为行法。无有调戏离於闇昧而无谀谄。不为邪性而无瑕玼。志性本末究竟清净,则为行法。而行四恩惠施仁爱。利仁等利一切合集救济众生,则为行法。行坚固法则为行法。念佛念法念於圣众。思念布施念奉禁戒思念诸天,则为行法。施度无极戒忍精进一心住慧所度无极,则为行法。善权方便劝助一切众德之本为诸菩萨,则为行法。身口意净护於十善,则为行法。非常苦空而无有身。无人无我无寿无命。信解如此则为行法。分别空行建立无想。晓了无愿。在於三界而无所著,则为行法。意止意断遵修神足。根力觉意而入径路观乎寂寞,则为行法。佛告宝女。其行法者,谓无有眼亦无眼行。无色想行。无有耳行亦无声行。不想响行。无有鼻行亦无香行。不想香行。无有舌行亦无味行。不想味行。无有身行无细滑行。不想细滑。而无意行亦无法行。不想法行。亦无色行则为法行。无色想行无色苦想。无我色行不寂色行,则为行法不空色行非色无想行,则为行法。非色无愿行。非色无造行。亦复非色恬怕之行。亦复非色清净之行。亦复非色如审之行。亦复非色无生之行。亦复非色无起之行。亦复非色无著之行。亦不究竟色之所行。亦非於色无本为行。是则行法。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行,则为行法。非识无常行。非识苦行。非识无我行。非识寂行。非识空行。非识无想行。非识无愿行。非识非无造行。亦复非识恬怕之行。亦复非识清净之行。亦复非识如审之行。亦复非识无所生行。亦复非识无起之行。亦复非识无著之行。亦复非识究竟尽行。亦复非识无本之行,则为行法。亦复非识睹空之行。亦复非识无想之行。亦复非识无愿之行。是则行法。亦非四种行。亦非诸入行。亦非欲色无色之行。是则行法。亦非有行亦非不行。亦复无行。是则行法。亦非往至亦非不行。亦无处所亦无所住,则为行法。无心意识之所行者,则为行法。是名曰为行法矣。其无有见不闻不知之所行者,是为行法。若使无身口心之行。是为行法。其不行法不行非法。是为行法。若无二行无若干行。是为行法。无过去行无当来行无现在行。是为行法。其无阴行无诸种行。无众入行。是为行法。无欲尘行无有结恨无所念行。是为行法。若无合行无财业行。无我人寿命行无有含血。若有所受同像之行。是为行法。其无发起分数之行。是为行法。其无吾我无己所行。是为行法。无断灭行不计常行。不得诸见崖底之行。不倚中行。是为行法。诸法若住若无所住。吾我之法处所自然。其处非处清净法处。一切法处皆无有处。空无之处究本末处至竟无处。一切诸法无动无著。不可尽极。亦无所有亦无所行。亦无轻戏亦无所依。亦无不依亦无所住亦无所受。其於是法晓了慧者,慧无所念。是曰谛。真谛无本则法之慧。设使宝女。菩萨如是晓了诸法。游在生死开化众生。亦不违失灭度之法。斯为菩萨等造法行。世尊说此行法之时,八千菩萨逮得法忍。

猜你喜欢
  五百问论卷上(一百一十一问)·湛然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二·丈雪通醉
  道行经贡高品第二十一·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四·佚名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卷第五十五·德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智旭
  卷八·赞宁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法藏
  卷之二·密云圆悟
  卷之三·德清
  普明鴛湖用禪師語錄目次·妙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佚名
  佛说分别缘生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69 ·佚名

    蒲寿宬 送梅峰阮监镇东归 豪气宇宙窄,健笔风雷惊。 处褌笑群虱,有酒甘步兵。 半酣百年寄,一啸千古轻。 青眼能几人,白首识此情。 蒲寿宬 送清老弟归荆湖幕 驱车出闽峤,微宦历江湖。 沙塞马

  • 卷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石仓历代诗选卷四明 曹学佺 编晋诗二陶渊明停云四章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昬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昬平陆成

  • 卷三百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七丘丹丘丹苏州嘉兴人诸暨令历尚书郎隐临平山与韦应物鲍防吕渭诸牧守往还存诗十一首忆长安四月忆长安四月时南郊万乘旌旗尝酎玉巵更献含桃丝笼交驰芳草落花无限

  • 玉山璞稿·顾瑛

    元 顾阿瑛 撰巫峡云涛石屏志谢家録玉屏不琢龟甲形方若陟厘纸粉缥带苔青秀洁庚庚絶文理十二巫峰横隠起芙蓉照影立亭亭逺落巴江一江水素湍汹涌翻緑涛长风吹云白日髙三峡涛声满人耳个中独欠孤号胡僧谩有金壶汁洒向素

  • 卷十五·张廷玉

    <史部,编年类,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五 【起己亥明宪宗成化十五年尽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几九年 【己亥】十五年春二月修开国功臣墓 【南京礼部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八月丙午朔霍州地震○ 上既从兵部尚书石星之请欲尽叙东征功次而兵科都给事中吴文梓等争之谓平壤三战乃王京以前事今釜倭未归川兵未撤小西飞未还新经略初遣不可遽为完局且复将亡之国而归之朝鲜或难以罪掩

  • 一百九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散发御种稻谷情形并进新谷新米摺·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臣李煦跪奏: 窃臣蒙万岁隆恩,特赐御种谷子一石,命臣苏州布种,又命臣谕知督府。臣至江南,即遵旨宣示。当有总河臣赵世显请去谷种五升,两江督臣赫寿、江宁织造臣曹(兆页)各请去一斗。又苏州乡绅原任工科

  • 卷四十·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四十 许奉使行程録 宋着作郎许亢宗为贺金帝登位使时太宗嗣立之次年在宋为宣和六年也自雄州起直至金帝所都会宁府共二千七百五十里是时金国尚未有伐宋意故其礼南使也甚厚今自临安府余

  • 一三九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将各省解到《初学集》等书及板片销毁折·佚名

    一三九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将各省解到《初学集》等书及板片销毁折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大学士臣舒赫德等谨奏:查从前奉旨,谕令各省将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等书,解京销毁。前经臣等将解到各书,奏交内务府烧毁

  •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佚名

    禹子髙之让【罗隠】禹穴【郑鲂】治水【刘蜕】夏郊祀鲧【刘蜕 颍滨】禹传子【颍滨 昌黎 温公】禹德【栁州】桀关龙逄【欧阳詹 张谓】子髙之让罗隠曰有挈其大而举其高以授人者彼则曰隘矣哉挈而举者曰以吾所得之广大

  • 凌云传·张廷玉

    凌云,字汉章,浙江归安人。曾为生员,后弃学而北游泰山。在古庙前遇病人,已生命垂危,云嗟叹良久。一道人忽然问他“:你想使他活吗?”云答“:自然!”道人在病人左股上用针治疗,病人立即苏醒。道人说:“此人毒气侵入内脏,而不是死,毒散

  • 后妃一·徐松

    宋僖祖文懿崔皇后【宋会要】僖祖文懿皇后崔氏,建隆元年三月追谥,治平四年三月以英宗祔庙,告迁神主,奉藏于夹室。熙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僖祖神主为太庙始祖,复祀。《大典》卷一万九千三百五。 后妃 宋会要辑稿 后妃一 顺

  • 卷七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二宣公五年考异足利本传故书曰逆叔姬卿自逆也卿作即宋板同谨按二本同然义亦可疑疏叔姬已适高氏而言犹子叔姬者以其所归于夫反马乃成为妇【

  • 周礼疑义举要卷七·江永

    婺源江永撰考工记【二】犀甲兕甲皆单而不合合甲则一甲有两甲之革费多工多而价重犀兕非不削革里肉欲其坚厚不尽削也合甲则削之多惟存其表譬之用竹惟存篾青皮而两面合之故尤坚久甲续札为之节节相续则一札而表里有两重不

  • 提要·姚舜牧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重订诗经疑问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经疑问十二卷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着録是篇释诗兼用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颇为有见又论三

  •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受佛教已。即时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入此三昧已起神通力。现于如上所说神变之事。显然明著皆悉现前。如佛所言不增不减。预斯会者靡不咸见。是时大众睹此神力。叹未曾

  • 大乘显识经·佚名

    本经主要是就识(异译写作神识)而论,尤其以众生死去后,识之舍离此身,及取他身为重点。就此点而言,阇那崛多的初译本《移识经》的经题更能充分地表达经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