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反应 1
【原文】
古之大化者①,乃与无形②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③,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④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注释】
①大化者:指广泛深远的教化。化,教化。
②无形:没有形迹。这里指道。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
③来今:将来和现在。
④反而得覆:调查过去,寻求真理。主张观往验来,是古代哲学常见的命题。如《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也。”回顾过去,验证将来;考察历史,把握现在;了解对方,返照自己。这样就能举无遗策,一举成功。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译文】
古时圣人,以大道教化万物,与道同生共长。因此,他们回首以往,便能验证将来;考察历史,就会了解现在;观察对方,返照自身真实。对于动静虚实的真相,如果和当今的情况不符,就要回到过去探求前人的经验。对事情的考察,经历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的反复探求,才能得到答案,这是圣人的思维方式,不可不仔细考察。
猜你喜欢 卷七 谏诤章第十五·邢昺 卷八·陆陇其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孔子 戒子益恩书原文·郑玄 卷八十五·山井鼎 卷十三·王植 卷之三十五·邵经邦 卷五百九十八·佚名 卷二百五十二·佚名 卷一·佚名 佛化青年之模范·太虚 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太虚 宗镜录卷第三十七·延寿 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印光 三法度论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