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义卷五
里仁第四
集解
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爲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注〕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爲美。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爲有知。”】
○正义曰:《说文》:“择,柬选也。”《后汉书·张衡传》:“衡作《思玄赋》曰:‘匪仁里其焉宅兮!’”李贤注:“《论语》‘里仁爲美,宅不处仁’,里、宅皆居也。”《困学纪闻》谓《论语》古文本作“宅”。惠氏栋《九经古义》:“《释名》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是宅有择义。或古文作‘宅’,训爲‘择’,亦通。”冯氏登府《异文攷证》引刘璠《梁典》“署宅归仁里”,亦作“宅”字。
○注:“里者”至“有知”。 ○正义曰:《尔雅·释诂》:“里,邑也。”《说文》:“里,居也。”“仁之所居”,“仁”当依皇本作“民”。《文选潘岳閒居赋注》:“民”作“人”,此唐人避讳。“居于仁者之里,是爲美”者,《大戴礼·主言》云:“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岁诱贤焉,则贤者亲,不肖者惧。”是古有别地居民之法,故居于仁里,即己亦有荣名,是爲美也。“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爲有知”者,此训“择”爲“求”也。《荀子·劝学篇》:“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今求居不处仁者之里,是无知人之明,不得爲有知矣。郑氏此训与《论语》古文义合。皇疏引沉居士云:“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爲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案:《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圅[hán]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圅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爲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观孟子所言,是“择”指行事。沉说盖本此,于义亦通。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孔曰:“久困则爲非。”】 不可以长处乐。【〔注〕孔曰:“必骄佚。”】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王曰:“知仁爲美,故利而行之。”】
正义曰:《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说文》:““长”字小篆,久远也。”隶变作“长”。《礼记坊记注》:“约,犹穷也。”不仁之人,贫富皆不可久处,故先王制民使有恆産,既富必教之也。“安仁”者,心安于仁也。“利仁”者,知仁爲利而行之也。二者中有所守,则可久处约,长处乐。《表记》:“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安仁”是自然体合,功过皆所不计,此其仁可知。故直许之曰仁者,若利仁、强仁,是与仁同功也,其仁未可知,故利仁但称爲知也。又《表记》:“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又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言“无欲而好仁”,则与利仁者异;“无畏而恶不仁”,则与畏罪强仁者异。此惟安仁者能之。《中庸》云:“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彼文以安行爲仁,利行爲知,勉强行爲勇。圣人均要于成功,不以诚僞苛求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云:“仁者乐道,智者利道。”义同。
○注:“惟性仁者,自然体之。” ○正义曰:《易文言传》:“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孔曰:“唯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
正义曰:“惟”,皇本、宋石经、宋刻《九经》俱作“唯”。凡人用情,多由己爱憎之私,于人之善不善有所不计,故不能好人恶人也。若夫仁者,情得其正,于人之善者好之,人之不善者恶之,好恶咸当于理,斯惟仁者能之也。《礼记大学》云:“《秦誓》曰:‘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惟仁人爲能爱人,能恶人。”与此文相发。《荀子·非十二子》云:“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注:“唯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 ○正义曰:焦氏循《论语补疏》:“仁者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故爲能好能恶。必先审人之所好所恶,而后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斯爲能好能恶也。”案:注说颇曲,姑依焦说通之。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注〕孔曰:“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馀终无恶。”】
正义曰:《释文》:“恶如字,又乌路反。”案:前后章皆言好恶,此亦当读乌路。《春秋繁露玉英篇》:“难者曰:爲贤者讳皆言之,爲宣、穆讳独弗言,何也?曰:不成于贤也。其爲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弃。弃之则弃善志也,取之则害王法。故不弃亦不载,以意见之而已。苟志于仁,无恶,此之谓也。”又《盐铁论·刑德篇》:“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亦是此议。《汉石经》无“也”字,与《繁露》同。
○注:“苟诚”至“无恶”。 ○正义曰:《毛诗采苓传》:“苟,诚也。”皇疏云:“言人若诚能志于仁,则是爲行之胜者,故其馀所行皆善,无恶行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注〕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
○正义曰:《说文》:“䝿,不贱也。贱,贾少也。”故称有爵禄者爲贵,无爵禄者爲贱,引申之义也。富贵人所欲,贫贱人所恶,亦是言好恶也。若于不以其道之富贵则不处,不以其道之贫贱则不去,斯惟仁者能之。盖仁者好恶,有节于内,故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坊记》所谓“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诗》曰:“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荀子·性恶篇》:“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谢氏墉校注:“此言仁之所在,虽贫穷甘之,仁之所亡,虽富贵去之。”并是此义。《吕览有度篇》注:“不以其道得之不居。”毕氏沅校云:“案:古读皆以‘不以其道’爲句,此注亦当尔。《论语》‘不处’,此作‘不居’。《论衡》问孔、刺孟两篇并同。”案:《后汉·陈蕃传》、《盐铁论·褒贤篇》亦作“不居”,自是齐、古、鲁文异。《吕览注》“居”下无“也”字,高丽本“不去”下亦无“也”字,当以有“也”字爲是。且古读皆至“得之”爲句,毕校非是。
○注:“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 ○正义曰:夫子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谓“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皆此意。
○注:“时有”至“去之”。 ○正义曰:“否”者,塞也。“泰”者,通也。君子履道,当得富贵而反贫贱,是不以其道得之,于此当以义命自安,不可违而去之,辄妄冀得富贵也。《大戴礼·曾子制言中》:“故君子无悒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牅,日孜孜于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注〕孔曰:“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爲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閒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马曰:“造次,急遽。颠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
正义曰:《表记》云:“子曰:‘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故此文言仁,皆举君子也。仁既难成,故鲜能成名。君子知仁是美名,故终不去仁,所以能审处富贵,安守贫贱也。此君子,是“知者利仁”也。“君子无终食之閒违仁”者,邢疏:“言仁不可斯须去身,故君子无食顷违去仁道也。”案:终食之閒,常境也;造次颠沛,变境也。君子处常境,无须臾之閒违仁,故虽值变境,亦能依于仁行之。所以能审处富贵,安守贫贱也。此君子,是“仁者安仁”也。《曾子制言》云:“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人徒之衆,则得而使之。舜唯以得之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昔者,伯夷、叔齐仁者也,死于沟浍之间,其仁成名于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济之间,非有土地之厚,货粟之富也。言爲文章,行爲表缀于天下。是故君子思仁,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案:舜是以道得富贵,伯夷、叔齐则不以道得贫贱,而其仁成名于天下,皆所谓“安仁”者也。若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又昼夜日夕,皆是思仁,此则爲“利仁”也。曾子所言,最足发明此章之旨。
○注:“造次,急遽。颠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 ○正义曰:郑注云:“造次,仓卒也。”“仓促”与“急遽”义同。《广雅 释诂》:“
猜你喜欢 卷九 九之二·孔颖达 士容论第六·吕不韦 丽泽论説集録卷七·吕祖谦 读书录卷七·薛瑄 卷二十·程公说 第五章 6·辜鸿铭 卷十四·叶梦得 卷二百二十七·秦蕙田 提要·吴廷华 商书·太甲中·佚名 卷三·乾隆 勒令第十三·商鞅 十四、南泉斩猫·慧开 卷四十七·赜藏主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九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