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文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想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也。

国家思想者何?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

所谓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者何也?人之所以贵于他物者,以其能群耳。使以一身孑然孤立于大地,则飞不如禽,走不如兽,人类翦灭亦既久矣。故自其内界言之,则太平之时,通功易事,分业相助,必非能以一身而备百工也。自其外界言之,则急难之际,群策群力,捍城御侮,尤非能以一身而保七尺也,于是乎国家起焉,国家之立,由于不得已也。即人人自知仅恃一身之不可,而别求彼我相团结、相补助、相捍救、相利益之道也。而欲使其团结永不散,补助永不亏,捍救永不误,利益永不穷,则必人人焉知吾一身之上,更有大而要者存,每发一虑,出一言,治一事,必常注意于其所谓一身以上者(此兼爱主义也,虽然即谓之为我主义,亦无不可。盖非利群则不能利己,天下之公例也)。苟不尔,则团体终不可得成,而人道或几乎息矣。此为国家思想之第一义。

所谓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者何也?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而握朝廷之权者,则事务所之总办也。国家如一村市,朝廷则村市之会馆,而握朝廷之权者,则会馆之值理也。夫事务所为公司而立乎?抑公司为事务所而立乎,会馆为村市而设乎?抑村市为会馆而设乎?不待辨而知矣。两者性质不同,而其大小轻重,自不可以相越。故法王路易第十四“朕即国家也”一语,至今以为大逆不道,欧美五尺童子,闻之莫不唾骂焉。以吾中国人之眼观之,或以为无足怪乎。虽然,譬之有一公司之总办,而曰“我即公司”;有一村市之值理,而曰“我即村市”。试思公司之股东、村市之居民,能受之否耶?夫国之不可以无朝廷,固也。故常推爱国之心以爱及朝廷,是亦爱人及屋、爱屋及乌之意云尔。若夫以乌为屋也,以屋为人也,以爱屋、爱乌为即爱人也,浸假爱乌而忘其屋,爱屋而忘其人也,欲不谓之病狂,不可得也。故有国家思想者,亦常爱朝廷,而爱朝廷者,未必皆有国家思想。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此为国家思想之第二义。

所谓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者何也?国家者,对外之名词也。使世界而仅有一国,则国家之名不能成立,故身与身相并而有我身,家与家相接而有我家,国与国相峙而有我国。人类自千万年以前,分孳各地,各自发达,自言语风俗,以至思想法制,形质异,精神异,而有不得不自国其国者焉。循物竞天择天之公例,则人与人不能不冲突,国与国不能不冲突,国家之名,立之以应他群者也。故真爱国者,虽有外国之神圣大哲,而必不愿服从于其主权之下,宁使全国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孑遗,而必不肯以丝毫之权利让于他族。盖非是,则其所以为国之具先亡也。譬之一家,虽复室如悬磐,亦未有愿他人入此室处者。知有我故,是故我存。此为国家思想第三义。

所谓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者何也?宗教家之论,动言天国,言大同,言一切众生。所谓博爱主义,世界主义,抑岂不至德而深仁也哉?虽然,此等主义,其脱离理想界而入于现实界也,果可期乎?此其事或待至万数千年后,吾不敢知,若今日将安取之?夫竞争者,文明之母也。竞争一日停,则文明之进步立止。由一人之竞争而为一家,由一家而为一乡族,由一乡族而为一国。一国者,团体之最大圈,而竞争之最高潮也。若曰并国界而破之,无论其事之不可成,即成矣,而竞争绝,毋乃文明亦与之俱绝乎!况人之性非能终无竞争者也,然则大同以后,不转瞬而必复以他事起竞争于天国中,而彼时则已返为部民之竞争,而非复国民之竞争。是率天下人而复归于野蛮也。今世学者,非不知此主义之为美也,然以其为心界之美,而非历史上之美,故定案以国家为最上之团体,而不以世界为最上之团体,盖有由也。然则言博爱者,杀其一身之私以爱一家可也,杀其一家之私以爱一乡族之私可也,杀其一身、一家、一乡族以爱一国可也。国也者,私爱之本位,而博爱之极点,不及焉者野蛮也,过焉者亦野蛮也。何也?其为部民而非国民一也。此为国家思想第四义。

耗矣哀哉!吾中国人之无国家思想也,其下焉者,唯一身、一家之荣瘁是问;其上焉者,则高谈哲理以乖实用也;其不肖者且以他族为虎,而自为其伥;其贤者亦仅以尧、跖为主,而自为其狗也。以言乎第一义,则今日四万万人中,其眼光能及于一身以上者几人?攘而往,熙而来,苟有可以谋目前锱铢之私利者,虽卖尽全国之同胞以图之,所弗辞也。其所谓第一等人者,则独善其身、乡党自好者流也,是即吾所谓逋群负而不偿者也。夫独善之与私恶,其所以自立者虽不同,要其足以召国家之衰亡一也。以言乎第二义,则吾中国相传天经地义,曰忠曰孝,尚矣。虽然,言忠国则其义完,言忠君则其义偏,何也?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二者缺一,时曰非人。使忠而仅以施诸君也,则天下之为君主者,岂不绝其尽忠之路,生而抱不具人格之缺憾耶?则如今日美法等国之民,无君可忠者,岂不永见屏于此德之外,而不复得列于人类耶?顾吾见夫为君主者,与为民主国之国民者,其应尽之忠德,更有甚焉者也。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而非为一姓之家奴走狗者所能冒也。而吾中国人以“忠”之一字为主仆交涉之专名,何其傎也!(君之当忠更甚于民,何也?民之忠,也仅在报国之一义务耳,君之忠也,又兼有不负付托之义务,安在其忠德之可以已耶?夫孝者,子所对于父母之责任也。然为人父者,何尝可以缺孝德?父不可不孝,而君顾可以不忠乎?仅言忠君者,吾见其不能自完其说也)以言乎第三义,则吾国历史弥天之大辱,而非复吾所忍言矣。计自汉末以迄今日,凡一千七百余年间,我中国全土为他族所占领者,三百五十八年,其黄河以北乃至七百五十九年。今列其种族及时代为表如下:

呜呼!以黄帝神明华胄所世袭之公产业,而为人紾而夺之者,屡见不一见。而所谓黄帝子孙者,迎壶浆若崩厥角,纡青紫臣妾骄人,其自啮同类以为之尽力者,又不知几何人也!陈白沙《崖山吊古诗》有云:“镌功奇石张宏范,不是胡儿是汉儿。”嗟夫!嗟夫!晋宋以来之汉儿,其丰功伟烈与张宏范后先辉映者,何啻千百,白沙先生无乃所见不广乎?国家思想之消亡,至是而极。以言乎第四义,则中国儒者,动曰“平天下治天下”,其尤高尚者,如江都《繁露》之篇,横渠《西铭》之作,视国家为渺小之一物,而不屑厝意究其极也。所谓国家以上之一大团体,岂尝因此等微妙之空言而有所补益,而国家则滋益衰矣。若是乎,吾中国人之果无国家思想也。危乎痛哉!吾中国人之无国家思想,竟如是其甚也!

吾推其所以然之故,厥有二端:一曰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

其误认国家为天下也,复有二因。第一由于地理者。欧洲地形,山河绮错,华离破碎,其势自趋于分立;中国地形,平原磅礴,厄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故自秦以后,二千余年,中间惟三国、南北朝百年间稍为分裂,自余则皆四海一家。即偶有割据,亦不旋踵而合并也。环其外者,虽有无数蛮族,然其幅员,其户口,其文物,无一足及中国。若葱岭以外,虽有波斯、印度、希腊、罗马诸文明国,然彼此不相接不相知。故中国之视其国如天下,非妄自尊大也,地理使然也。夫国也者,以对待而成。中国人国家思想发达所以较难于欧洲者,势也。第二由于学说者。战国以前,地理之势未合,群雄角立,而国家主义亦最盛。顾其敝也,争地争城,杀人盈野,涂炭之祸未知所极,有道之士惄然忧之,矫枉过正,以救末流。孔子作《春秋》务破国界,归于一王,以文致太平;《孟子》谓“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其余先秦诸子,如墨翟、宋牼、老聃、关尹之流,虽其哲理各自不同,至言及政术,则莫不以统一诸国为第一要义。盖救当时之敝,不得不如是也。人心之厌分争已甚,遂有嬴政、刘邦诸枭雄接踵而起,前此书生之坐论,忽变为帝者之实行中央集权之势,遂以大定。帝者犹虑其未固也,乃更燔百家之言,锢方术之士,而务刺取前哲绪论之有利于己者,特表章之,以陶冶一世。于是国家主义遂绝。其绝也,未始不由孔、墨诸哲消息于其间也。虽然,是固不可以为先哲咎,彼其时固当然,而扶东倒西,又人类之弱点而不能避者也。佛以说法度众生,而法执者(谓执泥于法也)即由法生惑焉,后人狃一统而忘爱国,又岂先圣之志也?且人与人相处,而不能无彼我之界者,天性然矣。国界既破,而乡族界、身家界反日益甚。是去十数之大国,而复生出百数千数无量数之小国,驯至四万万人为四万万国焉。此实吾中国二千年来之性状也。惟不知有国也,故其视朝廷,不以为国民之代表,而以为天帝之代表。彼朝廷之屡易而不动其心也,非恝也,苍天死而黄天立,白帝杀而赤帝来,于我下界凡民有何与也?禀受于地理者既若彼,熏习于学说者又若此。我国人之无国家思想也,又何怪焉?又何怪焉!

虽然,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此不过一时之谬见。其时变,则其谬亦可自去。彼谬之由地理而起者,今则全球交通,列强比邻,闭关一统之势破,而安知殷忧之不足以相启也?谬之由学说而起者,今则新学输入,古义调和,通变宜民之论昌,而安知王霸之不可以一途也?所最难变者,则知有一己而不知有国家之弊,深中于人心也。夫独善其身、乡党自好者,畏国事之为己累而逃之也,家奴走狗于一姓而自诩为忠者,为一己之爵禄也。势利所□,趋之若蚁,而更自造一种道德以饰其丑而美其名也。不然,则二千年来与中国交通者,虽无文明大国,而四面野蛮,亦何尝非国耶?谓其尽不知有对待之国,又乌可也。然试观刘渊、石勒以来,各种人之入主中夏,曾有一焉无汉人以为之佐命元勋者乎?昔嵇绍生于魏,晋人篡其君而戮其父,绍腼颜事两重不共戴天之仇敌,且为之死而自以为忠,后世盲史家亦或以忠许之焉。吾甚惜乎至完美至高尚之忠德,将为此辈污蔑以尽也。无他,知有己而已。有能富我者,吾愿为之吮痈,有能贵我者,吾愿为之叩头。其来历如何,岂必问也!若此者,其所以受病,全非由地理学说之影响。地理学说虽万变,而奴隶根性终不可得变。呜呼!吾独奈之何哉?吾独奈之何哉!不见乎联军入北京,而顺民之旗,户户高悬,德政之伞,署衔千百。呜呼痛哉!吾语及此,无眦可裂,无发可竖,吾惟胆战,吾惟肉麻。忠云忠云,忠于势云尔,忠于利云尔。不知来,视诸往。他日全地球势利中心点之所在,是即四万万忠臣中心点之所在也,而特不知国于此焉者之谁与立也!

呜呼!吾不欲多言矣。吾非敢望我同胞将所怀抱之利己主义铲除净尽,吾惟望其扩充此主义,巩固此主义,求如何而后能真利己,如何而后能保己之利使永不失,则非养成国家思想不能为功也。同胞乎,同胞乎!勿谓广土之足恃,罗马帝国全盛时,其幅员不让我今日也。勿谓民众之足恃,印度之土人固二百余兆也。勿谓文明之足恃,昔希腊之雅典,当其为独立国也,声明文物甲天下,及其服从他族,萎靡不振以至于澌亡。而吾国当胡元时代,士大夫皆习蒙古文(《廿二史札记》言之甚详),而文学几于中绝也。惟兹国家,吾侪父母兮!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兮!茕茕凄凄,谁怜取兮!时运一去,吾其已兮!思之思之兮,及今其犹未沫兮!

猜你喜欢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二·黄晖
  季氏第十六·智旭
  卷二十七·余萧客
  十四  兼爱上·墨子
   知北游第二十二·刘文典
  乐由中出(1)·戴圣
  文公·文公三年·左丘明
  卷一 晋·宝唱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答姚陶馥问(十一则)·太虚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四·佚名
  卷三十三·佚名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佚名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善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大事记续编卷十五·王祎

    汉孝顺皇帝阳嘉元年解题曰宋庠纪年通谱时灾异数见水旱相仍故下诏改元阳嘉意欲阳道嘉休以消灾眚又阳以喻君道亦取君道之美云春正月乙巳立贵人梁氏为皇后【以本纪修】解题曰袁宏曰梁商女也竦中子雍生商商生三男四女次女

  • ◎截靴科员·吴虞公

    戊午秋,禊记者旅舍城,憩某邸。邸有姊妹花,明眸而巧笑,丰度不凡。时与县署中龌龊吏匿,知者惜之。有某科科员初未知二女之早有情人,相见之下目成眉语。某夕,竟髡留焉。某吏知之详,以科员之截靴也,岂便甘休。黄昏,破扉入女室

  • 第二○六申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六日一一四一○—四二·佚名

    新竹县典史萧启元,向新竹知县沈、申送光绪十八年春夏雨季养廉银、增廉银、役食银、马夫工食银钤领申文 钤记 台北府新竹县史钤记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私记典史为申请给发养廉、役食银两事。窃卑

  • 钟绍京传·刘昫

    钟绍京,虔赣(江西赣州)人。最初,任司农录事,因为书法好调到凤阁。武则天时,明堂的门额、九鼎的铭文,以及各宫殿的门榜,都是钟绍京写的。景龙年中,钟绍京任苑总监。玄宗诛韦氏时,钟绍京深夜率领户奴和丁夫跟随,到事成,当天晚上玄

  • 张果传·欧阳修

    张果,不让人知道他是何方人氏而显示自己神异。隐居在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世人传说他是几百岁的人。武后时,派使臣召他,他当即死去,后来有人又看见他住在恒州的山里。开元二十一年(733),刺史韦济把他的事报告皇帝。玄宗命

  • 文征明传·张廷玉

    文征明,长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后改为征仲,别号衡山。父名林,为温州知府。征明幼小时并不聪明,稍大却聪慧起来。从其父亲好友吴宽学习文章,从李应祯学习书法,从沈周学习绘画,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相互切磋,名声日高。宁王

  • 方域五·徐松

    节镇升降「升降」二字原无,据正文开头补。节镇升降。京东路:青州,汉平卢军节度,淳化五年改镇海军。 拱州,旧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升为州,寻又升为保庆军节度,仍为东辅。大观四年废为县,仍旧隶。政和四年复为州,仍旧节度。宣和

  • 礼三八·徐松

    守陵【宋会要】干德四年,诏曰:「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载,垂于祀典,厥惟旧章。兵兴以来,日不暇给,有司废职,因循旷坠。或庙貌攸设,牲牷罔荐;或陵寝虽存,樵苏靡禁。仄席兴念,兹用惕然。其太昊、葬宛丘,在陈州。女娲、葬赵城县

  • 卷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黎靖德

      ◎训门人六   先生问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学静坐,痛抑思虑。"曰:"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若全闭眼而坐,却有思虑矣。"又言:"也不可全无思虑,无邪思耳。"以下训伯羽。   学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多有事在。然

  • 思辨録辑要卷十五·陆世仪

    治平类建都之地自古为闗中洛阳近则有北平其余如汴如金陵地势偏坦俱不可用三者之中议者以闗中为第一北平次之洛阳为下愚窃谓不然自古建都当以漕贡便利为第一岩险次之北平背倚雄闗东环沧海诚天府之国然漕贡之地元人全仰

  • 论语通卷十·胡炳文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通卷十      元 胡炳文 撰朱子集注子张第十九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葢孔门自顔子以下頴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莫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胡氏曰以顔子之明睿则頴悟不足言以曽子

  • 提要·程公说

    【臣】等谨按春秋分纪九十卷宋程公説撰公説字伯刚号克斋丹棱人居于宣化年二十五登第官邛州教授吴曦之乱弃官擕所着春秋诸书匿安固山中修之甫成而卒年仅三十七是书前有开禧乙丑自序淳祐三年其弟公许刋于宜春凡年表九卷

  • 提要·陈泰交

    【臣】等谨案尚书注考一卷明陈泰交撰朱彞尊经义考载陈氏泰来尚书注考一卷注曰未见又注泰来字长水平湖人万歴丁丑进士官至礼部精膳司员外郎案明呉永芳嘉兴府志载陈泰交字同倩万厯中国子监生所着有尚书注考与经义考逈异

  • 卷二十·吕祖谦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说卷二十   宋 时澜 撰康诰第十一      周书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成王既伐三监以商故地不迁之民封康叔爲卫侯以治之所以作三篇之

  • 言子文学录卷三·言偃

    文学下篇《家语&middot;曲礼&middot;子贡问篇》:侯氏辑。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庙,而东门襄仲卒,【耿氏注曰:卒于齐地。】壬午犹绎。【明日复祭谓之绎。】子游以问孔子曰:&ldquo;礼与?&rdquo;孔子曰:&ldquo;非礼也,卿卒不

  •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八十一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四静虑清净。四静虑清净故实际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四静虑清净。若实际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四无量四无色定清净。四无量四无色定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妙吉祥六字心真言品第二十三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观察净光天。告妙吉祥童子言。妙吉祥复有第七仪则不空成就法。彼有得成得大果报利益安乐。所有一

  • 闺范·吕坤

    一名《吕新吾先生闺范图说》,四卷。明吕坤 (详见《四礼疑》条)撰。此书是吕坤为山西按察使时所作,共四卷。前一卷为嘉言,皆采六经及 《女诫》、《女训》诸文为之训释。后三卷为善行,分女子、妇人、母道各一卷。先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