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三八

守陵

【宋会要】

干德四年,诏曰:「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载,垂于祀典,厥惟旧章。兵兴以来,日不暇给,有司废职,因循旷坠。或庙貌攸设,牲牷罔荐;或陵寝虽存,樵苏靡禁。仄席兴念,兹用惕然。其太昊、葬宛丘,在陈州。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炎帝、葬长沙,在潭州。黄帝、葬桥山,在坊州。颛顼、葬临河县,在澶州。高辛、葬濮阳顿丘城南,在澶州。唐尧、葬城阳谷林,在郓州。虞舜、葬九疑山,在永州。夏禹、葬会稽,在越州。成汤、葬汾阴,在河中府。周文王、武王、并葬京兆咸阳县。汉高祖、葬长陵葬:原无,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补。。后汉世祖原陵,在河南府洛阳县。唐高祖、献陵,在耀州三原县东。太宗昭陵,在京兆醴泉县北九嵕山。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蠲其它役,长吏春秋奉祀,他处有祠庙者亦如祭享如:《太常因革礼》卷八○作「别」。。商中宗太戊、葬大名内黄县东南。高宗武丁、葬陈州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并葬京兆咸阳县。汉文帝、霸陵,在京兆万年县东界。宣帝、杜陵,在京兆万年县东南。魏太祖、高平陵,在相州邺县西南。晋武帝、峻阳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后周太祖、咸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隋高祖太陵,在凤翔扶风县东南。十帝,各给三户三:原作「二」,据《太常因革礼》卷八○改。,岁一飨。秦始皇帝、陵在京兆昭应县。汉景帝、阳陵,在京兆咸阳县界。武帝、茂陵,在京兆西平县。后汉明帝、显节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章帝、恭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魏文帝、首阳陵,在孟州首阳山。后魏孝文帝、长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南。唐玄宗、泰陵,在同州蒲城县东南。肃宗、建陵,在京兆醴泉县。宪宗、景陵,在同州蒲城县西北。宣宗、正陵,在耀州云阳县西北。梁太祖、宣陵,在河南伊阙县东北。后唐庄宗、雍陵,在河南新安县东。明宗、徽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北。晋高祖显陵,在河南寿安县西北。十五帝,各给二户,三年一祭。周桓王、葬河南渑池县东北。灵王、葬河

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景王、葬河南洛阳县大仓中。威烈王、葬河南洛阳城中西北隅洛:原作「城」,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改。。汉元帝、渭陵,在京兆咸阳县。成帝、延陵,在京兆咸阳县。哀帝哀:原作「成」,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改。、义陵,在京兆咸阳县。平帝、康陵,在京兆咸阳县。后汉和帝、慎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殇帝、康陵,在慎陵茔中庚地。安帝、恭陵,在河南洛阳东北。顺帝、宪陵。冲帝、怀陵,并在河南洛阳县东西。质帝、静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献帝、禅陵,在怀州修武县故浊鹿城西北。魏明帝、平陵,在河南河清县大石山。高贵乡公、葬河南洛阳县瀍涧之滨。陈留王、葬相州邺县西。晋惠帝、太阳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怀帝、愍帝、并葬晋州平阳县。西魏文帝、永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南。东魏孝靖帝、葬相州邺县西漳水北。唐高宗、干陵,在干州奉天县西北。中宗、定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睿宗、桥陵,在同州蒲城县西北。德宗、崇陵,在耀州云阳县北。顺宗、丰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北。穆宗、光陵,在同州蒲城县北。恭宗、庄陵,在耀州三原县。文宗、章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武宗、端陵,在耀州三原县东。懿宗、简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僖宗、靖陵,在干州奉天县东北。昭宗、和陵,在河南缑氏县。梁少帝、葬河南伊阙县。后唐末帝,葬河南洛阳县东北。已上三十八帝陵,常禁樵采,着于甲令。」其后又诏曾经开掘者,重制礼衣、常服、棺椁重葬焉。东晋以降六朝陵寝,多在金陵、丹阳之间,皆可考识,制书不载者,当时江左未平耳。

熙宁元年七月,知濮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岛雷泽县东谷林山,陵南有尧母庆都灵台庙,请敕本州岛春秋致祭,置守陵户,免其租,俾奉洒扫。」诏给守陵五户。

三年六月九日,郑州言:「准诏修葺嵩陵殿宇,缘材植阙乏,乞于元数内量行裁损。」诏依元制修葺。

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诏周嵩、庆、懿三陵 子户止留七户,放归农。

十年二月十四日,权御史中丞邓润甫言:「访闻

有兴利之臣,议将前代帝王陵寝许民请射耕垦,而司农开可之,缘此唐之诸陵悉见芟刈。国家熙宁令 ,前代帝王陵寝并禁樵采,遇郊祀则 吏致祭,其德意可谓远矣。小人掊克,不顾大体。使其所得不赀赀:原作「訾」,据《长编》卷二八○改。,犹不可为,况其所获至浅鲜者哉!欲乞下所属州县,依旧禁止樵采、耕垦。其创议之人,亦乞根究绌责。」诏:「唐朝诸陵除依条立定禁止顷亩外,人户见佃地土许依元请射数耕佃耕:原作「住」,据《长编》卷二八○改。,仍便充守陵户。其未请佃地土,更不许请射及侵耕。仰州县常切觉察。」

元丰六年正月十九日,户部言:「永兴军提举司奏,本路自汉以来帝王陵庙多有损阙。乞将诸陵下闲地收岁入租课,令州县专掌,遇陵庙屋宇隳弊,许以其钱修葺。仍以一路通融支费。」从之。

景佑四年景佑:原作「建炎」,据《宋史》卷一二三《礼志》二六改。,减 子户。安陵、永昌、永熙各留四十户十:原无,据《宋史》卷一二三《礼志》二六补。,永定五十户,会圣宫十户。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三八 修陵

修陵

【宋会要】

开宝三年九月六日,河南府、京兆、凤翔府、耀州上言:「先准诏检校历代帝王陵寝,内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后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周太祖、文帝、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八陵曾经开发。」诏每帝制造礼衣一幅,帝服一袭,具棺椁重葬。仍令逐处长吏严洁致祭。其礼衣令太常礼院检讨逐朝制

度,下少府监修制。当用金宝,以假者代之。制成日,进呈后给付。并下太常礼院,各定仪注以闻。礼院请给通天冠、绛纱袍,诏少府监制造。

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诏:「先代帝王陵寝曾经开发者,已令重葬,所役丁夫,恐妨农务,宜以厢军一千人代之。」

三月,诏:「先代帝王陵寝修创庙宇:太昊、陈州。炎帝、衡州。黄帝、坊州。高阳、澶州。高辛、宋州。唐尧、郓州。虞舜、道州。女娲、晋州。商成汤、河中府。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并京兆府。后汉世祖、西京。唐高祖耀州。十四帝,各置守陵庙七户。商中宗帝大戊、大(明)[名]府。高宗帝武丁、陈州。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宣帝、并京兆府。西晋武帝、西京。后周太祖文帝、耀州。隋高祖文帝、凤翔府。秦始皇帝、汉景帝、并京兆府。后汉明帝、章帝、魏文帝、并西京。后魏孝文帝耀州。唐太宗、肃宗、并京兆府。明皇、同州。宪宗同州。宣宗、耀州。后唐庄宗、明宗、石晋高祖并西京。二十四帝,各置守陵庙五户。令逐州检校扫洒,无得损污,岁添植林木。本县尉钤辖,或有损漏,画时修补,得替批书历子。」

真宗咸平元年十一月九日,诏历代帝王陵庙有隳损处,所在计度修葺。

十二月十五日,诏太祖(庙)[朝]所修历代帝王陵庙,常令修葺。

二年十一月七日,郊祀赦书:「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及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载于祀典者,要所在精洁致祭,近祠庙陵寝处并禁樵采。如祠庙损坏,长吏躬亲点检,以系省钱修饰,州县检校。」自后东封、西祀、圣祖降、恭谢天书、禘夆享明堂、立皇太子、皇帝即位

赦文,并用此制。

三年六月,遣内殿崇班麦守恩往保州,奉顺祖惠元皇帝、惠明皇后、简穆皇后神柩于西京白马寺,选年奉葬,岁时遣官飨奠。

六年,太常议顺祖康陵、翼祖定陵,比安陵减省。景德二年,诏从中书门下、枢密院所言,令蓝继宗罢修,遂以一品礼葬,为二位。

景德元年十月二日,诏:「应前代帝王陵寝及名臣贤士、义夫节妇坟陇,并禁樵采,如有摧毁,官为修筑。无主坟墓碑碣、石兽之类,敢有坏者,论如律。(乃)[仍]每岁之首,所在举行此诏。」

大中祥符四年七月二日,诏:「历代帝王陵寝,申禁樵采,犯者所在官司并论其罪。」

五年八月二日,诏河中府,周朝葬冠剑处,委本府修筑,禁其樵采。仍令翰林学士李宗谔撰记刊石。

嘉佑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仁宗神主祔庙德音:「两京前代帝王陵寝及忠臣烈士坟域载图经者,有坏,速以系省钱修葺,无令侵占耕垦所禁樵采地分。」治平四年九月,英宗神主祔庙德音亦同。

建炎元年五月一日赦:「应永安军祖宗陵寝、西京应天禅院、会圣宫影殿、西坟可差西京留守及台官一员日下前去躬亲省视,如合修奉去处,一面措置,仍密具奏闻。南坟委汝州守臣依此。」又诏河南府镇抚使翟兴(国)[团]结本处义兵,保护祖宗陵寝。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三八 禁发陵

禁发陵禁发陵:此目原标作「发陵」,今据内容补一「禁」字。

大中祥符六年六月十四日,河南府言盗发汉睿陵。诏

府县官吏、巡检使臣并劾其罪。仍以所盗物计其直,修设斋醮,别造衣冠、盟器安葬,命内侍主其事。仍遣知制诰刘筠诣陵祭告。因下诏曰:「眷惟前代崇建寝园,凡在部封,宜增严卫。矧屡颁于条诏,俾申禁于樵苏。尚或因循,致兹侵暴。特加告谕,用示轸怀。应京东、京西、河东、陕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南北路,有历代帝王陵寝之处,依景德元年 禁止樵采,不得侵耕、发掘,违者收捕严断。」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三九 拜扫〔给臣僚假拜扫先茔〕

猜你喜欢
  卷二百四 治平二年(乙巳,1065)·李焘
  ●同异录卷下论述下·陆深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佚名
  星阁史论·赵青藜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第一七○切结状光绪十八年八月十四日一一三二五—六·佚名
  二〇 再是县考·周作人
  ·祭溺海文·丁曰健
  ●弘光实录钞卷二·佚名
  阎毗传·李延寿
  郭子仪传·欧阳修
  乌古论元忠传·脱脱
  哀宗本纪·脱脱
  朵儿赤传·宋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王昶

    李日华一首 查应光一首 范凤翼一首 支如玉一首 吴兖一首费元禄一首 俞彦二首 王衡三首 吴宗达一首 雷迅一首魏大中一首 陈翼飞一首 吴宗儒一首 焦源溥一首 方于鲁一首钱士升一首 钱继登一首 刘荣嗣一首

  • 30、馆选·蒲松龄

    太公、太母上云孩儿去应试,朝夕挂心间。相公,三月将尽,怎么会试的还没有信?太公云道路讹传,说报子失了录条,不知真假。咱那儿不中,就该还家来了。 [耍孩儿]到京师够两个,不中的早也还,怎么信儿全不见?近来媳妇异常的孝,一家老

  • 卷二百四十五 熙寧六年(癸丑,1073)·李焘

      起神宗熙寧六年五月盡是年六月   五月癸卯朔,御文德殿。   夔州轉運判官曾阜言,播州楊貴遷在夷人中最強盛,以老,遣子光震、光榮獻鞍馬、牛黃、麝香。詔補光震三班奉職,光榮借職。   甲辰,樞密使陳升之兼羣牧制置

  • ●卷二十·李攸

      经略幽燕   唐贞观初,始置松漠府,以靡会为都督,赐姓李氏—元中,降以公主。会昌中,始赐契丹之印。于是统有八部,雄据北漠,懿僖之乱,中国不靖。后有按巴坚遂僭帝号,抗衡中国,南侵镇、定、邢、洺、冀、贝之郡。朱全忠时,刘仁

  • 窦瑾传·李延寿

    窦瑾,字道瑜,顿丘卫国人,自称是汉司空窦融的后代。曾祖父窦成,为顿丘太守,所以在顿丘安家。  窦瑾年轻时因为文才学识而知名,从中书博士官升至中书侍郎,赐为繁阳子爵。参与谋划军国大事,屡有建树,晋爵为卫国侯,转任四部尚书。

  • 卷六·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六      明 黄佐 撰朝参凡朝参洪武中常朝御谨身华盖奉天三殿命本院官序立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近上便於观听不许搀越每遇上御奉天门则立御榻之左皆常服朝朔望上御奉天殿具公服随班行礼毕诣

  • 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三·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亲王虞懐王雄煐懿文皇太子长子母妃常氏开平忠武王遇春女洪武七年十月己未生十五年五月朔日薨年十四追册封谥葬钟山吴王允熥懿文皇太子第三子母妃常氏开平忠武王遇春女洪武十年十一月(阙)日生三十一年封杭

  • 卷一百三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一刑部六鬬殴明律鬬殴凡鬬殴以手足殴人不成伤者笞二十成伤及以他物殴人不成伤者笞三十成伤者笞四十青赤肿为伤非手足者其余皆为他物即兵不用刃亦是拔髪方寸以上笞五十若血从耳目中出及内

  • 十九年·佚名

    (癸酉)十九年清康熙三十二年春正月1月2日○丙午,賜義安君珹諡懿懷。〈宣祖子也。〉判書洪可臣諡文莊。判書權悏諡忠貞。1月3日○丁未,引見大臣備局諸臣。左議政睦來善進箚記,其第一條,論關西監兵營營下軍作隊操練事,以爲有煩

  • 卷二十九·郑玄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平,成也,正也。)[疏]“大司”至“邦国”○释曰:此“九法”已下,皆言邦国,则施于诸侯为主,故云邦国也。云“以佐王平邦国”者,九法以纠察诸侯,使之成正,故以平言之也。但此九法,据殷同之时

  • 善見律毗婆沙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歴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巴利文本一切善見律釋對勘.校註略稱巴本。   三.譯校凡有三例。(一)巴本文句歧異堪資尋討者.悉註出曰.巴本云云。(二)巴本   意義明顯可供參證者.悉註出曰.勘巴本意云云。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六·澄观

    疏。第八毛光照益三昧中。言智契解脱之门等者。总出光明之因具悲智故。先此上一句约智。亦是约表释。谓毛孔表解脱门。光明表于智慧故。二正明智慧故。云智契解脱之门疏。慈熏身语意业者。约悲智释。以菩萨旷劫慈悲熏

  • 日本考略·薛俊

    明薛俊辑。一卷。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人。庠生。历官训导、宗正。嘉靖初目击倭寇猖獗,为御边计, 乃历稽载籍,博访故老而成是书。一万三千余字。分沿革、疆域、州郡、属国、山川、土产、世纪、户口、制度、风俗、朝贡、

  • 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佚名

    卷前有唐明皇序,实为《上方开化经》序。后序称,金时雍弟子刊印《上方开化经》、《演范经》、《真元经》和《大洞经》。本经大概是上述四经的摘录或残卷。经中又述及《玄都道藏经》,当指金或元《玄都宝藏》。故可知该经

  •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佚名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灵宝玄微妙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传授,言存思斗中精光,吞服紫炁之法。

  •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中国当代中篇小说。作者路翎。写于1953年,原载《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编入《路翎小说选》。发表后曾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小说通过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纯朴的爱情的描写,反映抗美援朝这一

  • 汲冢琐语·佚名

    杂史体志怪小说,作者不详。为“汲冢书”之一种,至南宋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是辑佚本。有遗文20余则,较完整的只有十五、六则。成书时代,大致在战国中期以前。内容取材于历史又杂以浓厚的虚幻成分,侈谈梦验、祥妖、预言吉

  • 大七宝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失译。说七佛之陀罗尼,能除众生之畏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