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姚陶馥问(十一则)

问一:宗门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达磨祖师指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是何意旨?  答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即此亦是不立文字之文字。宋译楞伽谓宗通说通,唐译楞伽谓自觉圣智及随机说法。此自其宗通之自觉圣智边言之,即是不立文字之意旨;若自其说通之随机说法边言之,即有不立文字之文字。由此不立文字之文字,方可印证不立文字之意旨,故以楞伽四卷印心。

问二:宗门见性要祖师印证否?  答二:从佛得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成等正觉言之,自不待印证;而佛后以心传心,以证印证,诸祖相承,乃有印证事起。如六祖坛经中永嘉向玄策自谓:“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玄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威音王后即是佛后,此义可明。

问三:宗门见性有境界可见否?  答三:宗门见性,无分别智心境如如相应,绝能所对待之相,无是非差别之量,则无可对之境。然此如如相应之无分别智境,亦即境界,正如楞伽所言之自觉圣智境界,不过就无能所是非相待之境,故言无境,而亦即是无分别智境也。

问四:宗门见性后是分段身?抑变易身?  答四:此义不定。所谓见性,即依无分别智了了明见真如性也。此所见之真如性虽不落圣凡阶级,而能见之功用,却有浅深。要看见性行者之根基与程度如何,若地上菩萨即属变易身,地前菩萨则属分段身,故不能作一定之判断。

问五:宗门见性后具神通否?  答五:此与前条义略同,其所见真如性虽无阶级,而功用有差别,若已入圣位者则具神通,未具圣位者即无神通。然宗门本意,非以入地为见性,其所谓见性是不落功勋,不落阶段,只要凡夫众生一念相应,即是见性,不一定要有神通。故或具神通,或不具神通;而宗门所重者,则不在具神通。

问六:经云:‘恒沙诸佛一佛身’,是一切众生亦与诸佛同身矣,以众生皆可成佛故;但成佛后同身乎?抑在缠时同身乎?成佛无可疑;在缠若同身,则诸佛悟时,我何故仍迷也?悟不同悟,迷不同迷,而云一身,有何义证?  答六:此不明佛有三身之义,故纠缠不清。要知恒沙诸佛一佛身,或众生身同恒沙佛身,此等皆指法身──法性身而言。因法性身生佛平等,理体无殊,不仅多相不可得,即一相亦不可得,诸佛悟此故常住,众生迷此故流转。若就报身言,则诸佛报身,不一不异:四智圆满,遍一切处,佛佛皆遍,故言不异;虽然,随各各修因所成满之果德,因果相续,功用各殊,故言不一。至就变化身言,亦不一不异:因变化身变化无定,或一佛变化多佛,度诸众生,或多佛共现一佛,度一众生,故佛与佛,不一不异。然此二身与众生则皆异,因众生万行未立,垢染未除,未得此圆满功德(报身)及殊胜妙用(化身)故。是知平等法身虽生佛不二,但所招感业报总体不同,与夫所起之胜用不同,故众生无报、化二身之功德。故诸佛已悟,而众生仍迷,生佛差别,即系于此。若解三身,此疑冰释矣。

问七:觉理初闻,心如龙象,经即稍久,若存若亡,念佛睹佛,苦难无间,烦恼骤来,毫不得力,辗转数次,或且随溺!上焉者过后空悔,下焉者立相似法以自解,甚焉者明知故犯,此中必有症结?  答七:以初于觉理无透彻之了解,不能发广大长远之心,循序渐进,躐等务速,乃因屡遭挫折而退堕。

问八:佛度诸大弟子,必由阿含而方等,而般若,而法华,而涅槃,如此迂回,岂五百大阿罗汉等皆福薄乎?慧浅乎?  答八:此在法华亦一小分声闻弟子自叙其经历耳,非顿悟直往大乘人及诸声闻皆须有兹经历。

问九:世人多主张菩萨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此种知见,未知对否?如其对也,请示烦恼六根如何施用方可度人?又有无事相足证彼人受我度竟?  答九:自度度他,至佛圆满。未成佛以前,随分自解自行法,教导他人共解共行,即为度他;例如自归三宝为自度,教人亦归三宝为度他。

问十:多宗判教,高下互攻,究竟各宗菩萨至最后成佛时,佛位平等否?  答十:至成佛福智无不圆满,但亦依因行各有偏胜,而佛果摄机亦成差别。

问十一:普贤行愿云:‘众生无尽’,此理难明;依心经云:‘不增不减’,则成抵触。夫迷转成悟,悟不再迷,准心经言,则众生岂有无尽之理?使无尽者则必与时滋生矣,凭何义而自滋生乎?  答十一:心经不增不减,就“法空真如性”说;众生无尽,就“行愿所缘境”说。然非以时滋生,一、以极多故名无尽,二、以成佛仍名究竟众生故无尽。(竹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佚名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良价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圆仁
  卷四百二十一·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十二卷·李通玄
  祝蒋委员长寿辰请全国各寺庵诵药师经启·太虚
  毗尼日用切要·读体
  弘明集卷第十四·僧祐
  卷第一百四·霁仑超永
  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佚名
  卷四十四·彭绍升
  卷二十八·佚名
  密咒圆因往生集·智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埜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埜(?-1260)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宋史。王埜传》谓嘉宁十二年进士,误)。真德秀帅潭州,延致幕下。绍定间,除枢密院编修兼检讨。淳祐间,历两浙转运判官、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除知镇江

  • 梁臣传第十一·欧阳修

    ○杨师厚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少事河阳李罕之,罕之降晋,选其麾下劲卒百人献于晋王,师厚在籍中。师厚在晋,无所知名,后以罪奔于梁,太祖以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师范,师厚战临朐,擒其偏将八十余人,取棣州,以功拜齐州刺史

  • 卷一百九十二·志第一百四十五·兵六等·脱脱

        ◎兵六   ○保甲 建炎后乡兵 建炎后砦兵   保甲 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三年,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及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

  • 卷五 鲁语下·左丘明

    1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晋侯使行人问焉,曰:“子以君命镇抚弊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寡君使豹来继先君之好,君以诸侯之故,贶使

  • 让县自明本志令 原文注释·曹操

      孤始举孝廉[1],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2],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3],欲为一郡守[4],好作政教[5],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6];故在济南[7],始除残去秽[8],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9]。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10],顾

  • 卷二·陆以湉

    ◎忠义传卢奕在《忠义传》,其孙元辅以能绍其祖附焉,其子杞乃入《奸臣传》。得罪于名教,虽有贤父令子,不能逭其恶也。◎李方叔苏文忠公典贡举遗李方叔,吕大防有“失此奇才”之叹。文忠殁,方叔哭之恸,且为相地卜兆,作

  • 第一节由三藩市到天津·老舍

    我高兴回到祖国来,祖国已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是崭新的,必能领导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走向光明,自由,与幸福的路途上去的伟大力量!第一节由三藩市到天津一、旧金山到三藩市(旧金山)恰好在双十节之前,中国城正悬灯结彩,预备

  • 卷之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七 【起癸巳汉成帝河平元年止庚申汉哀帝元夀二年】 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见第二十一及二十二二十三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七>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天寳元年春正月遣兵攻淮南甘露镇以救信州梁敕改临安县为安国县广义乡为衣锦乡【按旧五代史梁间平二年改临安县广义卿为衣锦郷犹冠以临安者县名与乡名同时改也】夏六月梁授王检校太师守

  • 崔胤传·欧阳修

    崔胤字垂休,是宰相慎由的儿子。考中进士,升官至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喜弄阴谋,附依权势。外表看起来简朴谨慎,实则内心险诈狡猾。崔昭纬多次荐举他,由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时王珙兄弟争河中之职,派胤为节度使,不能赴

  • 邝孙谋·周诒春

    邝孙谋 字星池。年五十五岁。生于广州。弟芹生。家居。已婚。子二。女二。同治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某中学。光緖六年。入麻省工业学校。习土木工程。光緖七年。回国。光緖十一年。充京奉铁路工程学生。光緖十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三·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乘造像功德经二卷 慧琳  六度集经八卷 玄应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 玄应  九色鹿经一卷 慧琳  菩萨睒子经一卷 玄应  睒子经一卷 慧琳  太子墓魄经一卷 玄应  太子沐魄

  • 卷三十二·赜藏主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   师到禅床前立云:“山僧立地。待你诸人彪去。还彪得么?”良久遂坐曰:“看见了也。不易作个主宰。不见古人唤僧云:‘上座。’僧回首。古人云:‘担板汉。’正当

  • 法华义记卷第三·法云

    光宅寺释法云撰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因叹二智仿佛开宗中有二。长行与偈颂。此下是第二正明偈颂。但且长行中本二。一者寄言以叹二智二者明寄绝言叹二智。今者十七行半偈亦分为二。第一有四行偈正颂上寄言叹二智。第二从

  • 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中·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成就毗那夜迦品第五于屏处安佛像。于一切有情起悲愍心。取神通月三时澡浴三时换衣。时别诵一千八遍。乃至月圆满。

  • 附录·真歇清了

    华藏无尽灯记(出禅门诸祖偈集)东平打破镜。已三百余年。龙潭吹灭灯。复四百余岁。后代子孙迷於正眼。以谓镜破灯灭。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灯未尝灭也。见闻觉知虚临万像。镜未尝破也。灯虽无影。能照生死长夜。镜

  • 陶甓公牍·刘汝骥

    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