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心度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开,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故王术不恃外之不乱也,恃其不可乱也。恃外不乱而治立者削,恃其不可乱而行法者兴。故贤君之治国也,适于不乱之术。贵爵,则上重,故赏功爵任而邪无所关。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国不事力而恃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译文


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的,并不以满足民众欲望为转移;他只希望给民众带来实际利益罢了。所以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的时候,他并不是憎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刑罚严峻,民众就安宁;赏赐太滥,奸邪就滋生。所以治理起民众来。刑罚严峻是国家太平的首务,赏赐太滥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民众的本性是喜欢赏赐而不喜欢刑罚。所以明君治理国家时,明定奖赏、民众就努力立功;刑罚严厉,民众就服从法令。民众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务就不受侵扰;民众服从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所以治理民众,要把奸邪禁止在尚未发生之时;用兵作战.要使一切服从打仗的要求深入民心。禁令能先治本的才有效,用兵能服民心的才能服,圣人治理民众,因为先治本,所以能强大;因为先服心,所以能取胜。国家大事要争先恐后而统一民心,专行公务来杜绝私欲,奖赏告奸、奸邪就不会产生,明定法度、政务就不会烦乱。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强盛;不能做到这四点的,国家就衰弱。国家之所以强大,靠的是政治措施;君主之所以尊贵。靠的是权力。所以,明君有权力和政治措施。昏君也有权力和政治措施,结果渐显不同,是因为各自确立的原则有别。所以明君掌握权势而地位尊贵,统一政纲而国家太平。所以,法令是称五天下的根本,刑罚是爱护民众的根本。

民众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安逸就要荒废。荒废就治理不好。治理不好就要混乱;如果赏罚不能在全国实行,国家事业就必定得不到发展。所以想要建立大功而难于吸引民众力量,大功是不可能期望成就的;想要搞好法治却难于改变旧俗,民众的混乱局面是不可能期望治理好的。所以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只有法度才是治世的法宝。法度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统治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所以,民众质朴的话。只要用褒贬进行控制就可以治理好;社会开化的话,只有用刑罚加以束缚才能使人驯服。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普遍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

能在农耕方面充分发挥力量的社会就富裕,能在战争领域充分调动力量的国家就强盛,而富强得以持续发展的,就可以称王天下。所以称王天下的途在于开创什么,阻止什么;能够阻止奸邪行为的,必能称王天下。所以称王天下的方略不是依靠外部不乱。而是依靠自身的不可扰乱。指望外部不乱而立国治民,国家就会削弱;指望自身的不可扰乱而推行法治,国家才能兴盛。所以贤明君主治理国家时,立足干不可扰乱的方略。民众以爵位为尊贵,君主权势就重。所以赏赐有功的人,把爵位赐给胜任的人。坏人就无可乘之机。专心发展实力的国家,爵位就会贵重起来;爵位贵重起来,君主就会受到尊敬;君主受到尊敬,就一定能称王天下。不事耕战而依赖私学的国家,爵位就要被人看得轻贱;爵位被人看得轻贱,君主的威望就要降低;君主威望降低的话,国家必致削弱。所以立国用民的一般法则在于:能够禁闭外势、阻塞私行而着眼于自强自力,就可以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诸侯章第三·佚名
  经济文衡续集卷十六·佚名
  第六章 22·辜鸿铭
  附録卷上·江永
  卷二·熊节
  目录·李光地
  卷二·王引之
  卷七十八·佚名
  大雲初分智宝藏健度第三十二·佚名
  诣严炽王品第四·佚名
  序·宗喀巴
  佛教当把民间的信仰组织起来·太虚
  真现实论宗体论·太虚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七·佚名
  金刚仙论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二·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乐府秦筝曲娇弦细语

  • 卷五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十六王勃圣泉宴披襟乘石磴列籍【一作席】俯春泉兰气薰山酌松声韵野弦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寻道观【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芝【一作枝】?光分野蓬阙盛规模碧坛清桂

  • 李约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约( 751—810 ?)唐诗人。字存博,号萧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人。唐宗室,国公李勉之子。德宗时,曾为润州刺史李琦幕僚。元和(806—820)中,任兵部员外郎。后弃官隐居。 工诗。诗歌有的豪放,有的恬淡。同时,又是唐代著名

  • 卷七十 志四十五·赵尔巽

      ◎地理十七   △福建   福建:禹贡扬州南境。明置福建行中书省,改承宣布政使司。清初为福建省,置闽浙总督。康熙二十三年,海岛平,以其地置台湾府。雍正十二年,升福宁州为府,永春、龙岩为直隶州。增置霞浦、屏南、福鼎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有七年岁次丁卯金熙宗亶皇统七年春正月按是月乙丑朔丙寅丹阳隐士苏庠卒年八十有三丙子御笔诸军统制将官已添差诸州都监已上人并令厘务戊寅秦桧奏已行出上曰诸将乍离军中若请给减半恐失所也己卯手诏

  • ◎大演说子比哈吧狗·宣南吏隐

    吴佩孚无子,以长兄子瞻之次子,抚为己出。吴不赞成现在所办之学校,谓苟令子弟肄业,反而担误,故别延一宿儒在署,教子诵读,注重国文与英文。吴此着颇有见地,盖近日国中学校,确乎办理良善者,十不得一二。但吴子好服西装,情性与嗣父少

  • 卷之十七·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囘部王公表传卷之十七传第一科尔沁部总传科尔沁部在喜峯口外至京师千二百八十里东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有百里东界扎赉特西界扎噜特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索伦元太祖起和林削平西北诸国建王驸

  • 五〇 东湖逸话·周作人

    我在上边只是讲得东湖学堂,对于东湖本身还没有讲到,现在就来补说几句话。东湖在绍兴如以山水论,那是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因为它的奇怪不及吼山的水石宕,若欲和西湖对峙,那简直是笑话了。但是它在近时却非常有名,这是什么缘故呢

  • ●甲乙日历(上)·祁彪佳

    甲申岁正月初一日,晴霁。肃拜已,因日辰不佳,不复出。小憩,起。午后,邀方无隅于密园聚谈。作书候柴莲生、葛屺瞻、宋东璧、郑玄子、姚玄叔。少暇,督家丁习武于淡生、竟志两堂中。初二日,雨。与兄弟子侄至社庙及弥陀寺谒神佛。

  •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一 醇贤亲王的一生·溥仪

    公元一九○六年,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的旧历正月十四,我出生于北京的醇王府。我的祖父奕讠瞏,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初封郡王,后晋亲王,死后谥法“贤”,所以后来称做醇贤亲王。我的父亲载沣,是祖父的第五子,因为第一和

  • 第二节 中叶后南蛮之患·吕思勉

    《新书·南蛮传》赞曰:“唐北禽颉利,西灭高昌、焉耆,东破高丽、百济,威制夷狄,方策所未有也。交州,汉之故封,其外濒海,诸蛮无广土坚城,可以居守,故中国兵未尝至。及唐稍弱,西原、黄洞,继为边害,垂百余年。及其亡也以南诏。《诗》曰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林语堂

    夫兵者 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

  • 卷七·僧祐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道行经后记第二未详作者放光经记第三未详作者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道安法师须真天子经记第五未详作者普曜经记第六未详作者贤劫经记第七未详作者般舟三昧经记第八未详作者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未详

  •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示成机宜(季恭)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决有此志学无上菩提。常令方寸虚豁豁地。不

  • 金陵琐事·周晖

    明代笔记杂著。4卷。周晖著。焦竑在序中论本书:“上关典常,复及俶诡,包前修之往行,具名流之嘉话。下而街谈巷议,与圣人所不语者,往往在焉。读之可以辨风俗,徵善败。国史郡乘,或裨其阙,非徒小说之靡而已。”是书所记政坛趣闻、

  • 纲目分注补遗·芮长恤

    四卷。清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严尹。溧阳(今属江苏)人。前明诸生。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朱熹《通鉴纲目》包括正纲和分注。因为系出自朱子,故其间舛漏,世皆牵强解释。长恤考其本源,知分注非出于朱子之手,故凡分注之

  • 十二品生死经·佚名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 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

    亦称《法华经玄赞》、《法华玄赞》。佛典注疏。唐窥基撰。十卷(或二十卷)。敦煌遗书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四号:(1)结48号,首尾均残,存一百三十八行,属卷一;(2)昃68号,首残尾全,存一千一百六十四行,属卷二;(3)河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