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制分

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尝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于天下者也。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则法必严以重之。夫国治则民安,事乱则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轻者失事实。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恶以御民力,事实不宜失矣,然而禁轻事失者,刑赏失也。其治民不秉法为善也,如是,则是无法也。

故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为急。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治国者,其刑赏莫不有分:有持以异为分,不可谓分;至于察君之分,独分也。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愿毋抵罪而不敢胥赏。故曰:不待刑赏而民从事矣。

是故夫至治之国,善以止奸为务。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然则去微奸之道奈何?其务令之相规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禁尚有连于己者,理不得相窥,唯恐不得免。有奸心者不令得忘,窥者多也。如此,则慎己而窥彼,发奸之密。告过者免罪受赏,失奸者必诛连刑。如此,则奸类发矣。奸不容细,私告任坐使然也。

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是以有术之国,不用誉则毋适,境内必治,任数也。亡国使兵公行乎其地,而弗能圉禁者,任人而无数也。自攻者人也,攻人者数也。故有术之国,去言而任法。

凡畸功之循约者虽知,过刑之于言者难见也,是以刑赏惑乎贰。所谓循约难知者,奸功也。臣过之难见者,失根也。循理不见虚功,度情诡乎奸根,则二者安得无两失也?是以虚士立名于内,而谈者为略于外,故愚、怯、勇、慧相连而以虚道属俗而容乎世。故其法不用,而刑罚不加乎僇人。如此,则刑赏安得不容其二?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量之失,非法使然也,法定而任慧也。释法而任慧者,则受事者安得其务?务不与事相得,则法安得无失,而刑安得无烦?是以赏罚扰乱,邦道差误,刑赏之不分白也。


译文


凡是国土广大、君主独尊的,自来都是因为法制严厉而可以在天下达到令行禁止的。因此作为君主在划分爵位、制定俸禄时。就必须严格执行重法原则。国家太平,民众就安定;政事混乱,国家就危险。法制严厉符合人之常情。法禁松弛不符合社会实际。况且拼命出力.是民众固有的,他们的心理无非是想拼命出力去获得渴望的东西。而民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是由君主一手控制着的。民众喜欢的是利禄,厌恶的是刑罚;君主掌握民众好此恶彼的心理来使用民力,政事的实际功效就不应该丧失了。既然如此,那么法禁松弛,政事有失,正是由于刑赏不当。君主治理民众不能掌握法度除恶务善。这样情形一旦出观。也就等于没有法制了。

所以根据国家治乱的原理,应把致力于区分刑赏作为当务之急。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不实行一定的法令。然而结果却是存亡各异;君国灭亡,在于法令之中刑赏不分。进一层说,要治理一个国家。没有哪位君主实行刑赏时是不加区分的。然而有的所谓“区分”,是拿了不同标准进行区分。实际上这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区分。至于明察的君主的刑赏区分,则是按统一标准进行的区分。因此明君统治下的民众都重视法制畏惧禁令,既希望不要犯罪,又不敢妄自取赏。所以说:不等到用刑用赏。民众就都服服贴贴地做事了。

因此,那种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善于把禁止奸邪作为急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禁止奸邪的法律是和人情息息相通。和政理紧密相关的。既然如此,那么去掉那些不易觉察的奸邪行为要用什么方法呢?关键在于一定要使民众窥探彼此的隐情。那么又怎样使民众互相窥探呢?大致说来。也就是同里有罪连坐受罚罢了。假定禁令有牵连到自己的、从情理上看他们不得不相互监视,唯恐牵连到自己头上。不允许有奸心的人得到隐匿的机会,靠的是四下里有眼睛盯着。这样一来。民众自己就会谨慎小心而对别人进行监督。从而揭发坏人的隐秘。告奸的人免罪受常,有奸不报的人一定要连带受刑。如能这样,各种各样的奸人就被揭发出来了。连细小的奸邪行为都不容发生,是靠暗中告密和实行连坐所起的作用。

对法律整饬得极其严明的君主,依靠的是法律条文而不是一二人才。因此有办法的国家,毋需名扬四海。就能无敌于天下,国家得到治理,这都是是依靠法度的缘故。丧失主权的国家,让敌兵公开地在境内活动而不能予以防御机制止的原因,在于只凭一二人才而没有法术,自取灭亡,是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进攻别国,是法术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以在有办法的国家里。总是排斥空谈而仟用法术。

凡属和有关条例存关奈例曲相附会的虚功是难以识破的,凡属经花言巧语掩饰的错误是难以发现的;因此。刑赏易为表里不一的情况所惑乱。所谓依据条例而难以识别的功勋。就是奸功;臣下那些难以发现的过失,就是失根。依据条例则不能发现虚功.仪依常情判断就发现不了奸情。这样一来。刑罚和赏赐怎能不双双产生差错呢?因此,徒有虚名的功臣在闰内捞得声誉,夸夸其谈的说客在国外巧取私利,结果愚妄、怯懦、暴庆、巧诈的种种人物串通一气,用虚无的道理迎合世俗、取悦社会。所以那些国法得不到执行,而罪不容诛的犯人得以逃脱刑罚的制裁。这样的话,刑罚和奖赏怎么会不发牛歧异?事实本来摆在面前,但按常理推断却失去了正确度量。度量发生差错,并不是法度造成的;尽管法制业已明定,但依靠的却是私智。放弃法制而依靠智慧,那么接受任务的官员怎能把握要领?事务要领与事务本身统一不起来。那么法令哪能不出差错,而刑罚又哪能不趋烦乱?因此,赏罚混乱不堪,国法错误百出,是由于刑赏区分不明。

猜你喜欢
  里仁篇·孔子
  修权第十四·商鞅
  卷十五·惠栋
  卷二十九·毛奇龄
  卷二十一·郑玉
  卷七·黄仲炎
  卷一百·山井鼎
  卷二·刘敞
  注释与鉴赏·傅斯年
  卷下·王应电
  佛说宝网经全文·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九·欧阳竟无
  卷第六·道宣
  佛教各宗派源流·太虚
  论中阴·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四·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四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四正宗王维奉和圣制上已于望春亭观褉饮应制长乐青门外宜春小苑东楼开万户上辇过百花中画鹢移仙仗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风渭水明秦甸黄山入汉宫君王来袚褉灞

  • 卷九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九十六沈佺期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合殿春应早开箱彩预知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晦日滻水应制素滻接宸居青门盛祓除摘兰喧凤野浮藻溢龙渠苑蝶飞殊懒宫莺

  • 卷五十八·谷应泰

      ○议复河套   英宗天顺六年春正月,毛里孩等入河套。是时,孛来稍衰,其大部毛里孩、阿罗出、少师猛克与孛来相仇杀,而立脱思为可汗。脱思,故小王子从兄也。于是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三部始入河套。然以争水草不相下,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八·乾隆

      蜀汉【起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至后主炎兴元年癸未共二帝四十二年】  昭烈皇帝  帝名备字元徳涿郡涿【郡治今顺天府涿州是】人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裔【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帝祖雄父世

  • 绎史卷一百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三卿分晋【魏文侯之贤 聂政刺韩傀 韩灭郑并附】史记晋岀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岀公奔齐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曽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哀公大父

  •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范晔

    执金吾 太子太傅 大长秋 太子少傅 将作大匠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 司隶校尉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吾犹御也。丞一人,比千石。缇骑二百人。本注曰:无秩,比吏食奉。武库令

  • 范晔传·李延寿

    范晔字蔚宗,母亲到厕所去产了他,额头被砖碰伤,所以就以砖为小字。出门过继给了堂伯范弘之,后来世袭封爵为武兴县五等侯。少年时候爱学习,善于作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律。担任秘书丞,遇到父亲的丧事离职。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

  • 卷之四十八  天順日錄(明)李賢 撰·邓士龙

    (天順日錄,一卷,明李賢撰。李賢,字原德,河南鄧縣人,宣德癸丑進士。景泰初由文選郎中超拜兵部右侍郎,後轉吏部。英宗復位,命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未幾進尚書。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傳見明史卷一七六。校勘中,通

  • 中兴战功录·李璧

    宋 李璧【张俊高桥(属明州)】建炎三年十二月,金虏渡江,自临安犯越州。上以明州不可居,乃决幸海道把隘。张公裕进海船二十只,内以兴化军田经船作御舟,余并作御前使用,百司禁卫并明州备船禁卫有千余人随行。是日幸定海县,御前右

  • 泰伯篇·孔子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

  • 卷三十五·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三十五    明 湛若水 撰 事亲长下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春正月上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懽既寤悲不能寐即按厯明旦日吉遂率百官上陵其日

  • 候人/司右·佚名

    侯人各自掌管所分管的那一方的道路的治安和有关禁令,而分设下属[掌管各条道路]。如果某方[诸侯派使者]为治理国事而来,就引导他们而把他们送到王朝;到回国时,又把他们送出国境。环人负责对敌挑战,查察军中的奸慝。[预先]挫

  •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序·道宣

    太一山沙门释道宣述  四分戒本者。盖开万行之通衢。引三乘之正轨也。自法王利见弘济在缘。程上圣之凄惶。悼小凡之沉溺。故能辟不讳之门。示秘密之深术。张无问之说显初学之津涂。遂静处而兴教源。集众而宣玄范。前

  •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卷下·佚名

        唐南天竺国三藏沙门金刚智译  金刚吉祥大成就品第九  尔时金刚萨埵。复于一切如来前。说一切佛眼大金刚吉祥一切佛母心。出生一切法。成就一切明。能满一切愿。能除一切不祥。能生一切福。能灭一切罪。能

  •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二·大訢

    大龙翔集庆寺语录  门人 崇裕 等编天历二年。二月初三日。入寺。拈公疏。示众云。一竿竹建精蓝。随心具足。八十顷布金地。当处圜成。今日诸官。钦奉圣旨。具疏敦请。开山最初一句。如何剖露。金轮统御三千界。玉

  • 无异禅师语录序·元来

    续藏经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法孙)弘瀚汇编 弘裕同集无异禅师语录序大光明中。无物不有。无物不空。真俗二谛。於中影现。一点灵明。溷入知见。一念瞥起。认为安身立命之处。或迁转不停。或坚凝不化。其升其沉。一任造

  •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目錄·牧云通门

    卷之一上堂小參夜參普說示眾示語禪淨玄旨卷之二室中語要書答語天童上堂(天王開光 祖師開光安座)卷之三像讚佛事卷之四偈(上)卷之五偈(中)卷之六偈(下)七會餘錄目錄(終)

  • 明高僧传·如惺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