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九章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发展成人如今日者

上文是从(甲)一方面说明人以自然之一物(类人猿)而卒得发展成人类如今日者,主要在其手足分工、双手多方操作,促进了头脑发达;但头脑发达之由于(乙)社会一方面,其重要性殆有过于前者,而且愈来愈重要。此即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与协力生产中发展了语言和文字之一事。语文的发展与意识的发展全然分不开,作为人类特征的大脑高级神经(生理一面)即于是特殊发达起来,自觉意识(心理一面)奇妙地开朗起来。前说“人之所以为人,独在此心”(见第一章),当知不同乎蜂蚁社会的构成在其身也,人的社会则建基于人心;同时社会活动又转而不断地促进了心思发达,如是往复不已,心智一面社会一面就相关地各在演进中。所有今天的局面,应知非自始就是这样,而是多少万年发展来的。

兹试作一些简要说明如次:

一、在人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其社会。社会是人(指个体)和自然界之间真实的中介者。即如上文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话,生产劳动一开始就只能被设想为集体劳动社会生产。所谓“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己”,那其间所有关系影响总不外起自群体(社会)而达于个体的人。(又从个体的人构成其社会,日新又日新。)

二、孤单的个人是不可想象的。人只有在社会中生活才有可能;社会是人作为人的存在所必须的形式。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是远从生物进化开出脊椎动物一脉,向着反本能的理智一路前进,动物幼体的成熟期随心不断延长,到了人类非有十几年近二十年不算成熟之所决定的。像其它动物幼体早早独立自活者,在人却久久离开其亲长不得。因为人的生活能力有待后天练习养成,生活知识、资具、方法、技术一切都靠后天从社会学取得来也。(请参看第六章第四节前文,此不多说。)

三、脊椎动物在反本能的理智一路上真正走通的唯独人类耳(见第六章各节)。即此先天决定的理智生活通路是人类的社会生命一面重于其个体生命一面的根本由来,是其临到生活实际上不能不依重于彼此协助与社会交往的根本由来。

四、既已知道吾人后天(出生下来以后)的社会生活是为其先天决定的理智生活之所决定,还要知道这后天的社会生活又转过来正在时时促进着吾人理想的不断开展,亦即其头脑心思的发达。介通于理智与社会两面之间而活动着,自身发展又推动两面向前发展着的,首行是语言,其后又有文字(赅括数学、化学以至各种学术用的符号)。

五、吾人吾言寄托乎声音,声音或发或受,资借于其有关各部器官发达完好的生理机能作用。在某些高等动物以至类人猿非无近似于语言的发与受之事者,顾为其机体构造之所限,止于有极其简单拙劣的表示和传达(此表示和传达出于其本能,缺乏自觉)。像今天人类之发语圆熟、听语灵敏,能得以彼此情通意融者,盖不知多少万年来各部器官和大脑中枢渐次进化发达之成果也。语言初亦简单朴拙耳,当其渐进于复杂精巧,是与其发语听语各机构相互间时时起着密切促进作用的;此一因果循环往复,以至于今而未已。社会生活所需切的人们之间情通意融,就这样渐渐供给了其可能条件。

六、然在人类生活上所以有语言开出来,实为其情感发达远非一切动物所有之故。例如犬马之属亦时有些微喜怒哀乐之情可见,但岂得若人之大哭大笑激昂慷慨乎?唯其情感发达有力,乃有其代表的声音冲口而出。最初之语言,殆不外激迫叫喊,彼此召唤,高兴欢呼,悲啼泣诉之类也。此特见发达之情感,则导因理智之得解放于动物本能。情感者人心之波动也;唯其能静,斯其所以能动。

七、语言始于情感之动,而其完成则在意识思维上。应知基本重要的是在语言的涵义,是其运载着的知识和情趣。语言涵义也,知识情趣也,都是意识所有事。意识活动实就是未发出声音的语言;语言即是以声间表出的意识活动。人们各自的意识唯赖语言而得彼此交通;没有这种交通,即无从构筑起社会,并赖之以进行协力生产,共同生活。

八、但语言寄于声音,而声音旋灭,不能行远,不能传后;于是又代之以图像、形式、符号为主的文字,俾济其穷而广其用。社会交往由此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均大为开拓便利。社会关系因而更加密织,社会范围因而日趋广阔,尤其是经验知识累积传递于后,社会文化连续发展,随以继长增高。

九、学术讲习大约即盛行于文字载籍之后;此非数千年来以至今日之局乎?所谓“人资于其社会生活而得以发展成人如今日者”,(甚)[其]历程如是如是。盖文化之云,即指人类生活(衣食住行以至种种)脱离自然状态而言;亦只有脱离自然状态而依后天文化以生活,人乃始有别于动物;然非资于社会,其又何从成就得文化耶?

十、于是继续自然发展史正在演进着人类社会发展史;在社会发展史上浅化之民以视文化较高阶段的人,其机体和心理试精察之均未可比同(1)(未开化之民或浅化之民在机体生理上头脑心理上皆见其不同于社会历史久远文化高深之民,如颜面躯干四肢之表较多毛即其一例。他如头颅、如指纹皆有可分别征验者。至于智虑情感更不相等;但论品德则不一定耳。前于第一章曾说过人心在社会发展史中随有其发展,吾书将于后文一陈其所见。)。

猜你喜欢
  该得的不要推辞·孔子
  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五·毛奇龄
  第十八章 5·辜鸿铭
  第十四章 思想的艺术·林语堂
  春秋左传谳卷八·叶梦得
  卷七十五·江永
  告子下·孟子
  仪礼小疏卷二·沈彤
  卷七十八·顺治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欧阳竟无
  卷第八·道原
  佛说难提释经·佚名
  世运之转机·太虚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印光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出 移防·孔尚任

    ◎甲申六月〖锦上花〗(副净扮高杰领众执械上)策马欲何之?策马欲何之?江锁坚城,弩射雄师。且收兵,且收兵,占住这扬州市。——俺高杰领兵渡江,要抢苏、杭,不料巡抚郑瑄,操舟架炮,堵住江口,没奈何又回扬州;但不知黄、刘三镇,此时何往。

  • 东海渔歌卷六·顾太清

    醉花阴 咏蝶淡绿轻红春日暖,落瓣随风卷。蝶阵趁飞花,欲绣翩翩,抽尽春蚕茧。滕王旧稿晴窗展,住住飞飞缓。花底作生涯,心醉群芳,生受东君管。丑奴儿 春日偶成已过谷雨春将暮,未见花开。未见花开,辜负多情燕子来。海棠憔悴东风老

  • 御选元诗卷五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五十四七言律诗十二镏涣张楂翁自鳯阳还钱唐赋此以寄一别于今已五年闗河风雨梦相牵羡君老有惊人术愧我贫无使鬼钱淮雁南来斜作字楚江东下直如?子云罢献长杨赋头白归来草太?  秋晩溪行怀张孔叔

  • 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八·赵尔巽

      裘曰修 吴绍诗子垣 坛 阎循琦王际华 曹秀先 周煌子兴岱 曹文埴杜玉林 王士棻 金简子缊布   裘曰修,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进士,改庶吉士。自编修五迁至侍郎,历兵、吏、户诸部。胡中藻以赋诗讪上罪殊死,事未发,

  • 卷一三六 齊紀二·司马光

      起閼逢困敦(甲子),盡屠維大荒落(己巳),凡六年。   世祖武皇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四八四年)   春,正月,乙亥,以後將軍柳世隆為尚書右僕射;竟陵王子良為護軍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少有清尚,傾意賓客,才雋之士皆游集其

  • 卷四百五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己未朔,罷文德殿視朝,祭太社,百司守職。太史言:「日食二分,不及元奏分數。」翌日,呂大防等稱賀。(梁燾奏疏當考,附六月壬辰。)   三省、樞密院同進呈熙河、延安二捷報。蘇轍奏曰:「近日

  • ●卷三  风土第三·王克昌

         殷梦高曰:洪范庶徵与五行相应。而风者,土之应也。王制有言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盖万物本乎土,土之气积而成风。其刚柔轻重之习,皆因夫寒暖燥湿之宜,虽古圣王,不能强是使同也。然而裁成辅相以左右之。修其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五·焦竑

      順天府   應天府   ◆順天府   府尹   府丞   府尹   ○府尹   順天府尹王公賢墓志銘(姚夔)   順天府尹陳諤傳(雷禮)   順天府尹藺君琦墓志銘(李東陽)   順天府尹劉公淑相墓志銘(霍韜)   順天府尹

  • 元祯传·李延寿

    元祯是干的儿子。他胆量过人。太武帝时,担任司卫监。从征蠕蠕时,突然遇到敌人的别部人马,兵力悬殊。元祯就让部下在山上解鞍放马,以示有伏兵。敌人果然起了疑心而退避。孝文帝初年,赐爵为沛郡公,后任南豫州刺史。大胡山的蛮

  • 卷六·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六宋 徐天麟 撰帝系六公主公主【高纪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於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帝姊妺曰长公主诸王女曰翁主师古曰如是说也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

  • 卷五十五 缁衣第三十三·郑玄

    (陆曰:“郑云:善其好贤者之厚,故述其所称之《诗》以为其名也。《缁衣》,郑诗,美武公也。刘献云:‘公孙尼子所作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缁衣》者,善其好贤者,厚也。《缁衣》,郑诗也。其诗曰:‘缁衣之宜兮,敝予又

  • 卷三十二·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三十二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疏亦所以富立家【疑】乃召六卿【卿监本误乡】商周虽稍増改【改监本误政】释曰郑义既然【曰监本

  • 卷九·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礼说卷九     翰林院侍讲惠士奇撰春官四小祝及葬设道齎之奠杜子春曰道中祭也汉仪每街路辄祭贾公彦云礼道中无祭法非也荀子曰郊止乎天子社至於诸侯道及士大夫道行神士大夫亦得祭焉说文道上祭谓之禓一

  • 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一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东胜身洲诸有情类。皆令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法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初篇故悭戒第八初制意者。初檀为万行首故。摄六度故。是舍悭成施。略由十意。如华严经十行品中初欢喜行云。此菩萨为大施主。悉能舍离一切所有。等心惠施一切众生。施已无悔。不望果报。不求名誉。

  • 卷第五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八如是所许一切有宗。自古师承差别有几。谁所立世最善可依。颂曰。此中有四种  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  立世最为善论曰。尊者法救作如是

  • 省斋集·廖行之

    10卷。附录2卷。(宋)廖行之撰。廖行之(1137—1189),字天民。衡州(今衡阳)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岳州巴陵县尉,以亲老辞归。改宁乡主簿,未赴任。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多循绩。《宋史·艺文志》载其有

  • 思辨录辑要·陆世仪

    思想札记。三十五卷。明清际陆世仪撰。在其晚年由同学编定,初刊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陆世仪,字道威,号刚斋,又号桴亭。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苏太仓人。明季诸生,从刘宗周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