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如上各章对于人心人生似已阐说不少,但还须于人心人生所由以形成如今日者稍加回溯,乃得更通透明切地了解之。兹先从(甲)自然方面言之,次更从(乙)社会方面言之(此见下一章)。
据说,马克思并不认为“人的本性”一开始就是永远规定好,现成的和不变的;它是发展的产物(1)(吾书于1960年开始着笔,进行徐缓,至1966年夏写出前七章之后,突因参考用书及储备资料尽失,为之搁笔者五年于兹矣。今1970年5月重理旧业,乃续写此第八章。此时参考用书全从友人觅借,颇有往日所未及见者,凡有征引,随文注明。
此语转引自波兰弗里茨汉著《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本质”》一文,该文见《人道主义人性论研究资料》(第二辑),第21页,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此非即吾人今所欲言者乎?在马克思各著作中,有关人类生命性能的其他言论足为吾人参考印证之资者盖不少,后此当随文举征。又若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两大著述,其所启示于吾人者则尤多而且重要;凡此将备见于后文。
(甲)自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分从两方面言之: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不可一息或离,人涵育在自然中,浑一不分;此一方面也。其又有一面,则人之生也时时劳动而改造着自然,同时恰亦就发展了人类自己;凡现在之人类和现在之自然,要同为其相关不离递衍下来的历史成果,犹然为一事而非二。
如上所云前一方面关系曾在上文第六章第五节指出之,即谓:必要联系着生物有机体所资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条件而扩大来看待一个有机体,必不容划分开孤立地静止地看它。人的个体生命寄于此身,而不以此身为限。此身--人的有机体在空间上见为有限者,要无非以周身皮肤为界而分别若内若外耳。然皮肤在一方面言之,信有其对外防止戒备之用;却从另一面看,正亦是机体与外文交通联系之具,而非为一种限止隔断。须知此身与身外他物若有间隔处,非是空虚无物的。宇宙间固无任何处空虚无物者,不论“以太”弥漫充布之说果否为物理学定论,要之此见为空虚者恰不空,且为吾人实际生活密切资赖之所在,同乎其他见为不空虚之饮食衣被,无二致也。宇宙万有相联相通,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浑乎其不可分。马克思尝谓:“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其意认当即在此(1)(转引自《人道主义人性论研究资料》(第二辑)第29页。)。
又须知,此前一方面关系若为人类与其他生物、动物之所同者,而实不必然,不尽然。是在上文第五节中亦既言之:过去生物进化总是从局向通而发展前进的,故尔一方面一切生物说通都是通的,而另一方面论其通的灵敏度乃大为不等。人类而外,现存生物各视其在进化程中所进之度可决定其通灵之度。现存生物既各止于其所进之度矣,其通灵之度即各有所限,于宇宙大生命之一体性都不免有隔。唯人类生命根本不同,只见其进,未见其止,其通灵之高度谁得限定之耶?是以唯独人类斯有可能亲切体认到宇宙一体性。
宇宙无其极限之可言,则通乎宇宙的一体的人类生命其亦无所限也,明矣。唯其然也,一切皆吾人生命内事,更无所谓外者。据说,“马克思本人从不用‘利他主义’一词(2)(此语出于弗里茨汉所写《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的思想》一文,该文见中一书第102页。)”,盖关切心情发之自我,又何利他之云乎?嫌其妄有所外视,故不足取也。在生命固无所谓外矣,内亦不立,譬如细菌病毒为患于人,虽在此身内脏血脉间,对于生命来说既是一遭遇须要对付之事,则其非内也岂不明白。人的生命不以身为限,既无外,亦无内,读者识之。
此前一方面关系,先于第六章各节既有所指出,可请参看前文;这里有待阐说的,是后一方面关系。
后一方面关系即人与自然有若对立的关系。人原从自然界生物演进而来,在生活上一息也离不得广大自然界,是固自然界之一物,同乎其他动物也。顾人们乃每每自外于自然,独若翘然居于对立面者,是又何由而来耶?此无他,由于人的头脑特见发达,卒有意识出现之故耳。意识无形而有用,其用在分别计较乎对象,同时复蕴有自觉于衷;人与自然之见为分别对立者端在此。盖事实上,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浑乎其不可分者在此身;人与自然俨若分别对立者,则由此心在其(意识)活动中之一种方便假设。此方便假设本于人心的计划性的需要而来,前第六章中曾点出之。从乎此方便假设,人乃得于自然加工改造,自然面貌固为之时时改变。即于此同时,人类自身恰亦不断地得所改进,是则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之所揭示者至为明切。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这一句名言,括举了其原书所为种种阐说之事理。这里且用我们的话以及我们的见解所及,简单扼要地叙明其理如次。
一、生物的机体决定生物的性能;人类心智之特见发达者,亦正是从其机体逐渐进化而来的。
二、人类机体构造超进之要点,第一在其头脑,第二在其双手,第三在其挺立而行走的全躯。
三、双手之所由发达灵巧,要在其全躯能以挺立行走而手足分工;其双手之多方操作以应付种种不同对象要求,则促进着其头脑心思的开发明利。
四、以上这些指明几十万年来主要为了生产劳动而得以从类人猿分离,别成其为人类的演进历程之一方面。
五、另一方面则是在人们共同生活与协力生产中发达了语言,实为促进着大脑神经特殊发达的重要关键所在,且容下一章从(乙)社会方面申论时再论及之。
六、双手多方操作以应付种种外在事物和口耳传达语言于人们彼此间,这两大方面活动时刻在促进着头脑的发达。随在头脑开发时,双手口耳转而俱得相联地各有所进化,如是往复偕进不已。这里举出双手、口耳、头脑来说,只不过为了指点出其间关键起见,非是在演进中者止于此等处。从乎达尔文所称为“生长相关律”那个法则,事实上一个有机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其形态、构造、机能莫不巧妙相关,彼此牵连配合;当其一有改进,浑全地同有所改进。
七、头脑是收集情报而为如何行动作出抉择的机关,其情报则来自视觉、听觉等等那些感官。说到人之接触自然界或自然界之映现乎人心,首先在此;说到头脑的发达,与此为分不开之一事。因此,必于感觉的发达一为回溯:(1)原始单细胞动物形体构造简单之极,在其生活上感受外界剌激者同时亦即是施出反应者,初无分理机关。(2)必进而多细胞动物乃有以表皮细胞职司感接剌激,另以皮内伏处细胞职司其反应动运之分工。是即有感觉器官之开始。(3)又进而为适应外界剌激有光有声……种种之不同,乃渐分化出视觉、听觉以至其他各不同感觉。(4)由于物种不同,生活各异,人虫、鱼、鸟、兽以至人类,其所发达的感觉亦遂千差万别,不可方比(1)(可参看臧玉淦编译之《神经系的演化历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第三章《感受器的比较观》。)。
八、自然界在此千差万别动物的和人的感觉中,亦遂千差万别若非同物。其远远不同者,盖莫如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有如前第六章第四节所指出:人类生命以其特发达了理智而(面前)境界大辟,其他动物则各限于其种族本能生活,世界自广大自富丽,全然与它们无预。
九、自然界在人们感觉中亦复各不相同,乃至一个人前后亦随时不同。此因感觉活动出自生命,而生命因彼此不同,又时时有所不同也。第以其相差不远,故人不加察耳。
十、感觉之为物,信如詹姆士所说是执行选择的器官(2)(人的头脑意识作用原在进行选择,而眼耳等感觉器官则属于意识中的对外工具,又各在执行其选择任务。詹姆士此言出自其《心理学简编》第十一章,见于唐钺译《西方心理学名家文选》(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60页。);又信如巴甫洛夫之所称之分析器者:在有机体,它是生理活动的分工,而其于外界对象所起作用亦就在进行分析辨别(3)(《巴甫洛夫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一书有关分析器学说一部分极值得参考,略摘数语如次:
我们把那些分解复杂的外在世界为个别要素为其任务的器官叫做分析器,如视觉分析器是由其外围部分网膜,其次是视神经,最后是视神经终点所在的脑细胞三者组成的。把所有这一切部分联合成为一个机构,就总称为分析器机构。(下略)
大脑半球是由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和味觉等等分析器所综合组成的。(中略)对于有机体说,重要的亦不仅仅是分析外在世界,而且也必须要把有机体本身所进行的情形向脑部发出信号和加以分析。(中略)运动分析器就是内部分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下略)
狗在切除了大脑枕叶以后,未见其视力全失,而狗却认不出其熟识的主人,此即以视觉分析机构有所损坏,不得其行精细辨别之故。(此中有机能定位问题)),从感觉到知觉,其于外界自然情况有所反映固不待言,却非一如其实地反映了外在自然实况、而是有取有舍选择自己的情报,尤其是知觉,总是在有所强调,有所着重。
十一、于是,人的感觉因其解脱于动物本能而迈进于理智,既若秉持静观态度矣,而基本上仍然从乎机体生理活动立场在做情报工作,却又是动而非静。
十二、此似静而非静始终超不出其自身立场的感觉,便始终不能直接得知外在自然界实况,而只在做自己情报。佛家唯识学于此即曾指明:眼等五识生时,但由自识变生相见二分,所取能取固是一体,现量性境不执为外;其执色等为外在者,后由意识分别,妄计为外耳(1)(现量别于比量、非量而言。性境别于带质境、独影境而言。性境意云实境,识自相分为亲所缘缘之外,更有疏所缘缘,自然实况即属疏缘。不论亲缘疏缘总不在外,外境非有,此唯识家之旨也。)。
十三、但人与自然的交涉关系显然不限于通常感觉所接而止。自然界实况以至人与自然界实际交涉,卒由人的生活实践、生产实践积累发展了种种知识技能而逐渐揭开其秘密。此其功盖在理智冷静的头脑心思作用,即前文所说人心的计划性者。
十四、此中特须点出的,是在感觉知觉生来的能力之外,本于心思计划制造出许多仪器工具大大助长了感觉知觉之用乃至心思计算之用,有以探索、测验、分析、论证乎自然之一切而得其规律;还以控驭自然,宰制自然,改造自然。
十五、总结下来,前说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恰亦发展了人类自己:“凡现在之人类和现在之自然,要同为其相关不离递衍不来的历史成果”者,如上已明。却还有要补明的三句话:(1)如上所说人类自己同在发展的话,是兼人的个体和人的社会而说。(2)自然界一面被人改造着,一面亦正在缓缓微微自然蜕变中。(3)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变化今后方且未已;这是宇宙大生命一直在行进中的一桩事而非二。
吾书开首第一章曾提及有题为《人类尚在未了知之中》的一书,当时只见有为其中译本所撰序文,未及见其译本。今知原著既别有中文两译本出版:一为周太玄译,改名《人的科学》;又一为王世宜译,改名《人之奥妙》(1)(AlexisCarrel此书,周译本在抗日战争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文草率;王译本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印行,译笔亦不佳。)。原著以Man,theunknown名其书,明朗可喜,是我所取;但今从其内容看来,殊觉未善。试略致批评,借以为此一章的结束语。
原著标题Man,theunknown,信乎一言道破现代学术最大缺失或病痛;然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学术不论在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其分门别部有关人的个体和社会的考察研究,所取得的种种知识夫岂少哉!即如原著所以被中译本改名《人之奥妙》者,岂不就为著者以医学家而博学洽闻,于人类身心之精微奥妙多所阐说之故乎?所知非不多,而卒又自感若未能了知者,病在不得其要领,不得其全貌也。虽著者于各门知识之综合会通特为强调其必要,然其本人即缺乏于此。综合各门科学而会通之,盖哲学头脑之事也。原著者的哲学头脑不足,哲学夙养不足,又蔽于资产阶级知识界的眼光,未能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得到启发,其所知非不多而泥滞不活,落于支离漫衍,不能通透深入,自是当然了。
对于宇宙人生既无深入通透的了解,著者出言立论遂不免忽明忽昧,杂有不少错误观念。虽其书特详于自然科学有关人类身心的知识,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爽朗地有其确见。例如原书有如下的话:
吾人的宇宙经过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大发现,呈现出雄伟奇妙的壮观。(中略)吾人不过是庞大宇宙间一粒微尘上面极微的微粒。这个宇宙是完全没有生命没有意识。我们的宇宙是完全机械的。我们的宇宙亦不能不是机械的,因为它是物理学与天文学的技术由吾人所不知的基体创造出来的。这亦正像近代人所有的环境一样,全是研究有惰性之物质的科学惊人的进展的表现(1)(据王世宜译本,重庆版,第一章,第17页。)。
著者字里行间既若不满意时下科学家言,顾又无力以纠弹之,更无以自申真正面所见。在这里特见谬误者,是其全书末后的第八章竟倡言“人之改造”。人从自然发展而来,其前途亦只能继续自然发展去。如其有所谓改造,亦是发展中的事,不在其外。你(原著者)的智力见解,你的好恶要求,如今所有者就代表着过去自然发展,曾非代表一个翘然的你自己。人之恍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者,不过一假象。著者时时吐露其不满意现代科学之被误用于现代工业文明,以致造成种种社会问题,而不悟其问题一出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要改造的是此一时之社会,不是人。而此一时之社会改造,原为社会发展史所预见不远之事,著者方有所蔽未得晓然耳。
猜你喜欢 文公(元年~十八年)·公羊高 卷第七·董仲舒 卷八·朱熹 卷十五·山井鼎 第九部分·毛公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戴圣 春秋经觧卷五·孙觉 卷二十六下·朱熹 书义断法卷六·陈悦道 卷十二·王志长 卷七·佚名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佚名 卷十·赞宁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鸯崛摩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