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十二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二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随眠品第五之八

如是所许一切有宗。自古师承差别有几。谁所立世最善可依。颂曰。

此中有四种  类相位待异

第三约作用  立世最为善

论曰。尊者法救作如是说。由类不同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由类有殊非体有异。如破金器作余物时。形虽有殊而体无异。又如乳变成于酪时。舍味势等非舍显色。如是诸法行于世时。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虽舍得类非舍得体。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由相有别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过去正与过去相合。而不名为离现未相。未来正与未来相合。而不名为离过现相。现在正与现在相合。而不名为离过未相。如人正染一妻室时。于余姬媵不名离染。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由位不同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至位位中作异异说。由位有别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尊者觉天作如是说。由待有别三世有异。彼谓诸法行于世时。前后相待立名有异。非体非类非相有殊。如一女人待前待后。如其次第名女名母。如是诸法行于世时。待现未名过去。待过现名未来。待过未名现在。此四种说一切有中传说。最初执法转变故应置在数论朋中。今谓不然。非彼尊者说有为法其体是常。历三世时法隐法显。但说诸法行于世时。体相虽同而性类异。此与尊者世友分同。何容判同数论外道。第二第四立世相杂。故此四中第三最善。以约作用位有差别。由位不同立世有异。如我所辩实有去来。不违法性圣教所许。若拨去来便违法性。毁谤圣教有多过失。由此应知尊者世友。所立实有过去未来。符理顺经无能倾动。谓彼尊者作如是言。佛于经中说有三世。此三世异云何建立。约作用立三世有异。谓一切行作用未有名为未来。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作用已灭名为过去非体有殊。此作用名为何所目。目有为法引果功能。即余性生时能为因性义。若能依此立世有殊。或能作余无过辩异。智者应许名鉴理人。若有由迷立世别理。怖他难故弃舍圣言。或了义经拨为不了。许有现在言无去来。或许唯现仍是假有。或总非拨三世皆无此等皆违圣教。正理智者应斥为迷理人。诸有谤无实三世者。为无量种过失所涂。多设劬劳难令解脱。诸说三世实有论师。设有小违易令解脱。故有智者勿谤言无。然我且依尊者世友。约作用立三世有殊。随己堪能排诸过难。旦彼经主作是难言。若约作用立三世别。彼同分摄眼等诸根。现在前时有何作用。若谓彼能取果与果。是则过去同类因等。既能与果应有作用。有半作用世相应杂。此难都由不了法性。诸法势力总有二种。一名作用。二谓功能。引果功能名为作用。非唯作用总摄功能。亦有功能异于作用。且闇中眼见色功能为闇所违非违作用。谓有闇障违见功能。故眼闇中不能见色。引果作用非闇所违。故眼闇中亦能引果。无现在位作用有阙。现在唯依作用立故。诸作用灭不至无为。于余性生能为因性。此非作用但是功能。唯现在时能引果故。无为不能引自果故。唯引自果名作用故。由此经主所举释中。与果功能亦是作用。良由未善对法所宗。以过去因虽能与果无作用故世相无杂。然彼经主于此义中。迷执情深复广兴难。谓广论者不能善通。矫为我宗作理穷释。颂曰。

何碍用云何  无异世便坏

有谁未生灭  此法性甚深

论曰。彼言若法自体恒有。应一切时能起作用。以何碍力令此法体。所起作用时有时无。此难意言。诸法体相既恒无别。以何碍力非一切时唯一性类。此难非理体相无别。于性类一非证因故。谓不可以体相无别。于性类一为能证因。现见世间体相无别。性类有别如前已辩。谓地界等受等眼等。或难意言。我宗诸行众缘和合本无而生。然彼众缘种种差别。有时和合有不合时。法不恒生可无过失。汝宗诸行及彼众缘。于一切时许常有体。勿许诸法本无今有。应常现在何能为碍。此亦不然前义成故。谓且前说体相虽同。而性类殊义已成立。而言诸行自体众缘于一切时许常有体。何碍令彼作用非恒。非一切时常现在者。若解前义此难应无。以体虽同而性类别。足能成立作用非恒。故彼不应作如是难。若犹固执应反诘言。汝宗众缘及所生行。亦有前后体相无差。而刹那刹那许渐渐有异。既前后念彼缘无差。何碍令其非无异起。而许后后转转有异。谓前念行与缘俱生。体相无亏与缘俱灭。由此因力后念果生应与前因品类无别。别无别类二种生缘。前后刹那无差别故。何缘为碍令后异前。若谓有为法性应尔。如何不许作用亦然。又受不应缘虽有异。而损益相无有差别。余心心所例亦应然。薪糠等缘虽有差别。而现见火暖相无异。故有为法体类多途。不可责令总为一例。于一切位性类无差。又说众缘许常有故。所生作用应常有者。亦不应理缘虽常合。而见有时缘果无故。如汝熏习或如眼等。谓汝不许从已灭因。隔中间时而有果起。多因所引种子差别。于相续中同时现有。而非彼果恒俱时生。然或有因所引种子。经多劫后方有果生。设于中间有果生者。生时及果俱不决定。既一切时一切因。有何碍诸果不恒俱生。而或一因此时生果此时不生。或有一时此因生果此因不生。又眼等缘虽恒现有。而眼等识非恒时生。是故不应作如是难。既许缘常有作用亦应常。若谓我宗相续转变。待别缘故方能生果。是则应许作用亦然。诸引果缘总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前生。俱生缘中复有二种。一同聚生。二异聚生。异聚生缘复有二种。一有情数。二无情数。前生缘中亦有二种。一同相续。二异相续。异相续缘复有二种。一同相续聚生。二不同相续聚生。不同相续聚生复有二种。一有情数。二无情数。待如是等同不同时。自他相续众缘力故。诸法乃有引果功能。如是功能名为作用。故不应说许常有缘。作用亦应一切时有。众缘不可常和合故。又我未了具寿所言。意欲取何名为作用。而今征诘过去未来。何碍令其作用非有。即未来法众缘合时。起胜功能名为作用。此有作用名为现在。此作用息名为过去。非彼法体前后有殊。如何难言由何碍力。令去来世作用非有。此义意言即未来法。众缘合位有作用起。作用起已不名未来。此于尔时名已来故。作用息位不名现在。此于尔时已过去故。若作用犹在未得过去名。此法尔时名现在故。由此约作用辩三世差别。故彼设难由未了宗。如是我宗善安立已彼犹不了。又责作用云何得说为去来今。此难意言法由作用。可得建立为去来今。作用由谁有三世别。岂可说此复有作用。若此作用非去来今。而复说言作用是有则无为故应常非无。故不应言作用已灭。及此未有法名去来。对法诸师岂亦曾有成立作用为去来耶而汝今时责非无理。即未来法作用已生名为现在。即现在法作用已息名为过去。于中彼难岂理相应。非我说去来亦有作用。如何责作用得有去来。若说去来无有作用。应说作用本无今有有已还无。如仁所言我决定说。诸法作用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作用唯于现在有故。若尔作用是法差别。应说与法为异不异。若异应言别有自体。本无今有有已还无。诸行亦应同此作用。若言不异应说如何。非异法体而有差别。又宁作用本无今有有已还无。非彼法体我许作用。是法差别而不可言与法体异。如何不异而有差别。如何汝宗于善心内。有不善等别类诸法。所引差别种子功能。非异善心而有差别。又何种子非同品类。又彼上座即苦受体。如何说有摄益差别。又如诸受领纳相同。于中非无乐等差别。又如汝等于相续住。虽前后念法相不殊。外缘亦同而前后异。若不尔者异相应无。如火等缘所合之物。虽前后念粗住相同。而诸刹那非无细异。我宗亦尔法体虽住而遇别缘。或法尔力于法体上差别用起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法体如前自相恒住。此于理教有何相违。前已辩成体相无异。诸法性类非无差别。体相性类非异非一。故有为法自相恒存。而胜功能有起有息。若谓我许法相续时。刹那刹那自相差别。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汝许有为自相恒住。唯有差别本无今有有已还无。如何为喻。若我亦许自相本无。或汝亦言自相本有义则是一。岂应为喻。喻谓彼此分异分同。今于此中所引喻者。谓法相续自相虽同。而于其中非无差别。自相差别体无有异。且举自相相续恒存。不论法体住与不住。其中差别待缘而有。故非恒时许有差别。汝虽许法本无而生。不许念念有别相起。如何不应为同法喻。然汝许法前后刹那自相虽同而有差别。我亦许法前后位中。自相虽同而有差别。故为同喻其理善成。由此已成作用与体。虽无有异而此作用待缘而生。非法自体待缘生故。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亦善释通契经所说。本无今有亦善符顺。有去来经亦善遣除应常住难。以有为法体虽恒存。而位差别有变异故。此位差别从缘而生。一刹那后必无有住。由此法体亦是无常。以与差别体无异故。要于有法变异可成。非于无中可有变异。如是所立世义善成。经主于中复作是说。若尔所立世义便坏。谓若作用即是法体。体既恒有用亦应然。何得有时名为过未。故彼所立世义不成。此与我宗不相关预。谓我不说作用即体。如何令用与体俱恒。又我不言用所附体。一切时有即名过未。如何所立世义不成。汝说云何如我宗说。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已生位名为未来。此才已生名为现在。此若已息名为过去。差别作用与所附体不可说异。如法相续如有为法。刹那刹那无间而生名为相续。此非异法无别体故亦非即法。勿一刹那有相续故不可说无。见于相续有所作故。如是现在差别作用。非异于法无别体故亦非即法。有有体时作用无故不可说无。作用起已能引果故。依如是义故。有颂曰。

相续无异体  许别有所作

作用理亦然  故世义成立

因果相属和合相应。心净性等皆可为喻。是故过去现在未来。体相虽同性类各别。由是所立三世义成。经主此中复作是说。彼复应说若如现在法体实有去来亦然。谁未已生谁复已灭。谓有为法体实恒有。如何可得成未已生已灭。先何所阙彼未有故名未已生。后复阙何彼已无故名为已灭。故不许法本无今有有已还无。则三世义。应一切种皆不成立。奇哉鲜福感如是果。所发觉慧大不聪明。不能谛观数无义语。宁于实义及圣教中。不设劬劳思惟简择能怀[怡-台+龍]戾。于实义中发勇悍心。指存违逆屡申正理曾不似闻。今更励声启灭经者。诸大德听非我宗言。过去未来如现实有。三世实有性各别故。大德不应随己所解。讪谤如理释佛教师。古昔大仙无不皆是一切智者。所垂光明善释契经。破诸愚闇令一切智名称普闻。大德何缘与迷圣教及正理者共结恶朋。讪谤如斯具胜功德增上觉慧佛圣弟子。陷无量众置恶见坑。幸愿从今绝无义语。如其不绝深有损伤。违逆牟尼至教理故。定不能证诸法真实。又未审知汝如何解我现在义。言如现在法体实有去来亦然。然我宗言诸有为法。能引果位名为现在。此引果位先无后无。前已约斯立三世异。宁言过未如现实有。又略说者如诸有为。实体虽同而功能别。如是三世实体虽同。于中非无作用差别。以有性类有无量种。故于我宗不可为难。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如色等皆苦  许多苦性异

三世有亦然  未生有差别

是故现在过去未来。三种有性条然差别。宁如现在去来亦然依有可言有未生灭。约所无故未生灭成。谓于有中先阙作用。彼未有故名未已生。有法后时复阙作用。彼已无故名为已灭。故唯有中有未生灭。由斯建立三世理成。无中如何可立三世。谓若过未其体都无。谁未已生谁复已灭。故依彼立三世不成。又无不应名言依故。经说三世皆是言依。故知去来亦实有体。彼又轻调对法者曰。许体恒有说性非常。如是义言所未曾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许法体恒有  而说性非常

性体复无别  此真自在作

彼于非处为轻调言。以佛世尊亦作是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性常住。而佛复说缘起无常。岂佛世尊亦可轻调。许法常住复说无常。如是义言所未曾有。若据别义说常无常。是故不应轻调佛者。岂不于此例亦应然。法体恒存法性变异。谓有为法行于世时。不舍自体随缘起用。从此无间所起用息。由此故说法体恒有。而非是常性变异故。如何讥是自在所为。对法诸师容作是调。许有三世拨无去来。如是义言所未曾有。虽言过未有据曾当。而但异门说现在有非关过未如先已说。依如是义故有颂曰。

虽许有三世  拨已灭未生

有更无第三  岂非天幻惑

经主于此复作是言。又应显成雨众外道所党邪论。彼作是说。有必常有无必常无。无必不生有必不灭。此亦非处置贬斥言。已灭未生约异门说。俱许通有及非有故。谓去来世色等诸法。有有生灭所知法性。及有前生俱行果性。而无现在能引果性。有引果用名为现在。过去未来无如是性。此岂同彼雨众所说。唯有现在一念论宗。必定不能离同彼过。以说现世决定唯有。过未二世决定唯无。非许去来亦容是有。非许现在亦容是无。故同彼宗过极难离。若谓现有转成过无。从未来无转成现有。此亦非理有无别故。非有与无可转成一。如何现有转成过无。如何未无转成现有。非汝现在是有亦无。非汝去来是无亦有。现在唯有去来唯无。有无条然宁相转作。是故唯汝同雨众宗。然我所宗决定唯有。定唯无者皆不可生。现在马角不可生故。若谓马角由无因故不可生者。理亦不然招马果业应是角因。许角及身俱本无故。非无与无可有差别。彼因何故一有一无。经主此中复作是说。若执实有过去未来。则一切时果体常有。业于彼果有何功能。此亦不然体虽恒有。而于位别有功能故。谓业能令果起殊胜。引果作用是业功能。作用已生名现在位。故于位别业有功能。若业能令无转成有。招马果业何不为因。能令本无马角成有。依如是义故有颂曰。

若无可成有  及有可成无

许从色色生  宁非马角受

如马角与受  非因果相属

因色与果色  无相属亦然

相属理同无  许从色生色

非受与马角  此真自在作

是故决定无体之法。必无有因亦无生理。何有憎背去来有宗。可有因果感赴相属。又若去来非实有者。能系所系如何得成。经主于此作是释言。彼所生因随眠有故。说有去来能系烦恼。缘彼烦恼随眠有故。说有去来所系缚事。此释意言。过去烦恼所生随眠。现在有故说有过去。能系烦恼未来烦恼。所因随眠现在有故。说有未来能系烦恼。缘过未事烦恼随眠。现在有故说有去来。所系缚事如是一切皆无义言。以相续中过去烦恼。所生现在烦恼随眠。理实都无如前已辩。如何由彼可得说言成就过去能系烦恼。设许现在有彼随眠。宁由有法说无成就以有与无不相属故。又若有果说成就因。异熟果生因应成就然汝不许。以汝宗言。诸异熟因所引能与。诸异熟果现在功能。异熟生时已灭无故。若无用故不成就者。彼亦应尔如何成就。不应过去烦恼已无。可言今时彼犹有用。今有用者唯是随眠。过去烦恼成何所用。设许有现未来烦恼。所因随眠亦不应说成就未来能系烦恼。勿因此有非爱过故。谓若有因说成果者。诸有已断善根有情。许有能生善根因故。亦应说彼成就善根。既彼善根亦成亦断。应定说彼是何有情。为断善根为不断者。又有学者有无学因。应说彼成阿罗汉果。则应有学是阿罗汉。若彼虽成阿罗汉果。而不说彼名阿罗汉。则阿罗汉成无学果。亦应不说名阿罗汉。或阿罗汉反应不成阿罗汉果。无差别故。是则一切圣教正理。由彼所言皆彼违害。是故若拨去来为无。定不应成去来烦恼。如何说有去来能系。又彼所言缘彼烦恼随眠有故。说有去来所系缚事。此亦违彼所立义宗。彼执去来体非实有事不成故。去来非有而名为事。如是言义曾所未闻。设许彼宗于现相续。有缘彼事烦恼随眠。此应条然与烦恼异。能引烦恼久已灭故。所引随眠现在有故。既条然异如何可言由现随眠系过未事。缘过未事现在随眠。曾未已生非能系故。又诸现在善无记心体非是结。不应能系过去未来所系事境。离心无有随眠可得。故彼所说都无有义。经主于此诡设谤言。毗婆沙师作如是说。如现实有过去未来所有于中不能通释。诸自爱者应如是知。法性甚深非寻思境岂不能释。便拨为无今定谓仁。窃自造论矫托题以毗婆沙名。真毗婆沙都无此语。又不如彼自率己情。妄说去来如现实有。三世实有性各别故。详彼意欲为圣教灾。诡设虚言谤正论者。岂由如是所设谤言。令我义宗有所亏损。宁有我部诸大论师。博究精通圣教正理。具包众德名称普闻。于小难中不能通释。故于非处诡设谤言。既率己情妄标宗致。似未披览真毗婆沙。所设难词我已通释。更有何难言不能通。我于前来正对经主决择过未。尽彼所能随彼言词皆已征遣。兼略征遣上座言词。然不随文广征遣者。以彼所说少有依俙。可准前来义征遣故。或有极浮浅不任推究故。或唯谤圣贤妄自夸诞故。若随彼说一一酬言。谁有智人闻不嗤诮。设不鉴者复托彼宗。矫饰文词妄兴过难。诸有达鉴好观论者。今应详审留心谛听。我从今去还依旧宗。随彼所言纵辩酬遣。且有一类鉴智盲徒。谓我所宗同黄仙执。此不应理以彼所宗。执因转变即为果体。果还隐没入自性中。故去来今其体是一。我宗所立世无杂乱。谓有作用唯现刹那。此位定非二世摄故。因果条然不相作故。诸法灭已不还生故。果不隐入自性中故。因无始故多因生故。因果非我所住持故。如是等类差别无边。宁谓我宗同黄仙执。有余复说定无去来。契经说为曾当有故。谓世尊说。诸聪慧者于过去世怀犹豫时。应为决言过去曾有。于未来世怀犹豫时。应为决言未来当有。曾不于彼说实有言。故知去来定非实有。此亦非理以曾当声。有时见于现在说故。然不可说现在亦无。又胜功能过去曾有。唯于现在有作用故。由此过去应得二名。自相实有用曾有故。由此准释未来二名。现在应名实有现有。现于实体有作用故。然三世事皆是言依。且于去来说不共义。为无杂乱故作是说。岂由此说非实有成。有余复言。若去来世是实有者。何缘不许染净二识俱时而生。此二识因皆实有故。此亦非理。诸识生时。要托所依所缘合故。设一切识所依所缘俱和合者。亦不应许眼等诸识俱时而生。如彼理趣此中亦尔。又汝亦应同此责故。汝宗既许本无而生。染净相违何不俱起。若作是说有因者生。岂不前言俱本无故。不可分别有因无因。差别因缘曾未说故。又说过未无体论者。旧随界等染净二因。现相续中恒俱有故。如是过难极切彼宗。我宗诸因非恒现故。有言。过去决定实无。已舍现在行自相故。不尔诸行体应是常。由此则应无解脱理。此亦非理。若言过去舍行自相。应非行摄。非体今无可名为行。既许是行则不应言舍行自相。非离自相别有行体。可得说言已舍自相唯有行体。又先已说。先说者何。非全无中有无常性。过去无体应非无常。我宗何故无解脱理。契经但言现苦已灭余苦不续。先取涅槃不言涅槃。要舍法相不舍法相。而有行灭名为涅槃如先已辩。又言过去若实有者应无涅槃。说阿罗汉有诸蕴时无涅槃故。又若过去苦常有者。则诸有情应无解脱。此亦非理。若言过去苦蕴有故则无涅槃。汝宗既言去来无体。苦蕴无故应恒涅槃。或诸有情本应解脱。过去众苦皆无有故。若谓但由现苦已灭余苦不续即名涅槃。则不应言由有过去众苦蕴故应无涅槃。又言去来定非实有。行相无故。行相者何。谓有初后去来二世。由各阙一故行相无。此亦不然。譬如生死虽阙一种行相成故。有情生死虽复无初。而不可言彼无行相。又彼现在过亦应同。谓拨实无去来论者。所执现在无初后故。又我过去具有初后。过去初者作用已生。从此后时说名为后。未来亦是有初有后。法性类故不应为难。又言去来若是实有。已断未断应无差别。不尔现在亦应同故。谓现在世已断未断。既无差别亦应是无。然诸染法不染一分断已不成不染一分断已虽成而无愚缚已断未断是谓差别。又言去来有便违教。谓圣教说此有彼有此无彼无。不应现有故未来有。不应过无故现在无。以执去来体恒有故。唯应现在或有或无。由此去来定非实有。今应审察经彼有言。为显有体显有生义。若显有体。汝宗有失。谓前经言此有彼有。汝彼现有此过去无。许行灭无识现有故。后经所说此无彼无。汝彼未无此现在有。许现行有识犹无故。汝引此教欲破我宗。如咒起尸自被害者。若谓彼有显有生义。谓有此因故方有彼果生。如说此因有彼舍利。不显有体但显有生。此于我宗全无有难。故去来世实有理成。对法诸师释彼有者。谓此有故令彼有生。非因能令法体成有。但能令法有作用生。若谓众缘所令有者。唯此是果法体应非。此难不然。无异体故。若尔体用应俱因成。此亦不然。如先已说。先何所说。作用与体虽无别体而有差别。谓众缘合能令法体有异分位差别而生。此差别生非异法体。故彼法体假说生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从众缘方有  此有是世俗

虽生体无别  此有是胜义

又言无未来受用无尽故。非未来世受用可尽。此亦非理。如生死法用无尽期有极成故。无有情类本无而生。无数有情久已灭度。而生死法受用无尽。以此现在比知未来。虽无尽期而非不有。又言去来有相无故。谓变碍故说名为色。去来不然。故非实有。此亦非理。约少分故。谓非一切现在诸色皆有变碍。然非是无或应如识许是实有。如契经言。了别了别故名为识。何所了别谓了别色。至了别法非汝所宗。识缘过未有所了别然许识体是有非无现在有故。由此彼说遮有不成。又言去来体非实有。若是实有应障碍故。谓有色物必据处所。互相障碍已灭未生。色若实有应有障碍。既无障碍应非是色。由有此失故知实无。此亦非理如汝宗说。非有而生彼法阙故。谓如汝说非有而生唯未来生定非过去。如是我说有法障碍。唯现有碍定非去来。现在位中有别用故。有余师说。未来世灯为已然不。若已然者与现在灯应无差别。若不然者应体非灯。此责不然。唯有体故。谓去来世体有用无体。谓去来所知法性有所知性。故说为有。非谓去来有然等用。或应如识许是实有。如汝许有无所缘识无所了别而体非无。我未来灯亦复如是。虽无然用而体非无。又言去来非眼取故。若去来色是实有者。何故不为眼所取耶。此亦不然。眼根唯以有胜用色为境界故。三世诸法体相虽同。而有性异。如前已辩。不可以眼色为境故。便抑难令取一切色。一极微色不可取故。由此取现不取去来。位别用殊不应为难。又言彼无有为相故。谓去来世有为相无。又非无为故非实有。此亦非理。彼法性故。谓未来是可灭法性。现在世是正灭法性。过去世是已灭法性。故彼皆非离有为相。诸可生法因力故生。此法生义如前已辩。诸不生法是生法种类。故彼亦受可生法性名。所以不生由缘阙故。此缘阙义如前已辩。或应以识为同法喻。如汝许有缘无境识。无所了别而体非无。如是汝心谓去来世无有为相何。妨是有。又汝现在不应有生。体已生故。非有住异才生无间许即灭故。亦无有灭。以汝所宗。灭名为无。现是有故。又汝宗许诸有为相依相续立。非一刹那故。汝刹那亦应非有。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二

猜你喜欢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二卷·佚名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五·澄观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三·明佺
  卷第四·佚名
  佛说一切法高王经·佚名
  中佛会实有健全组织之必要·太虚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五十四·李通玄
  卷第三十四·佚名
  卷第三上·志磐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印光
  卷六十六·道世
  十不善业道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三十三·彭定求

        卷533_1 【金陵怀古】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卷533_2 【姑苏怀古】许浑

  • 第一折·关汉卿

    (冲末净李存信同康君立上)(李存信云)米罕整斤吞,抹邻不会骑。弩门并速门,弓箭怎的射?撒因答剌孙,见了抢着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若说我姓名,家将不能记。一对忽剌孩,都是狗养的。自家李存信的便是。这个是康君立。俺两个不

  •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五韩翃送客一归襄阳二归浔阳南驱匹马会心期东望扁舟惬梦思熨斗山【一作坡】前春色早【一作草色】香炉峰顶暮烟时空林欲访龎【一作辛】居士古寺应怀远法师两地由来堪取兴三贤他日幸留

  • 卷二百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皇甫曾皇甫曾字孝常冉母弟也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历侍御史坐事徙舒州司马阳翟令诗名与兄相上下当时比张氏景阳孟阳云集一卷今编诗一卷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古寺传灯久层城闭阁闲香花同

  • 御选明诗卷九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九十二五言长律一苏伯衡送王希旸编修使交趾厯数归真玊羣方若缀旒外藩须嗣续当宁重怀柔芝简文弥盛茅封礼更优代言欣尔属将指副予求暂下层霄去真成万里游宫袍裁白纻厩马出骅骝望重皇华使名高好畤

  •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九·刑法一·张廷玉

        ◎刑法一   自汉以来,刑法沿革不一。隋更五刑之条,设三奏之令。唐撰律令,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宋采用之,而所重者敕。律所不载者,则听之于敕。故时轻时重,无一是之归。元制,取所行一时之例为条格而已。明初,丞

  • 卷二十七·沈德符

      ○释道【释教盛衰】后魏道武帝,用崔浩之言,尽诛缁流,毁梵宇,可谓备极惨毒。而太子不遵其命,多所洪护。至胡太后而其教愈盛,遂冠古今。唐武宗亦用李德裕之谋,沙汰僧尼,犯者立死。未几,嗣位者为宣宗,旋兴复之。盖授受之间,不能

  • 二十三 曹寅奏闻江南秋收丰登情形摺·佚名

    康熙四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江宁织造.郎中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寅自幼蒙豢养,得备下走之任,仰见我皇上轸念民生,宵衣旰食,无一刻不以水旱荒歉为急务。祗因江南等处,地方笃远,风雨不时,所闻异同,不敢草率具奏。且上江俱蒙皇

  •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四之四·佚名

    列传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

  • 卷三百四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四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四裔宋太祖时赵普上御戎策曰夫御戎之道有三策焉前代圣人论之详矣缮修城垒依凭险阻训戎聚糓分屯塞下来则备戎去则勿追

  • 八年·佚名

    (庚午)八年大明崇禎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辛巳,上行望闕禮。○禮曹以三公意,啓曰:「自古亂賊之徒,何代無之,而今此兇逆之慘,更有甚於謀亂城中之賊,此實古今、天地所未有之大變也。誅討之典,雖已行矣,而若不頒布中外,明其罪惡,則將無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九    宋 李樗黄櫄 撰中谷有蓷【吐雷反】闵周也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中谷有蓷暵【呼但反】其乾矣有女仳【匹指反】离嘅【口爱反】其叹【平声】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蓷

  •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僧肇

    菩萨品第三于是佛告弥勒菩萨什曰。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众情所宗故先命之。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维摩虽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弥勒虽大将有为而故辞行或此是分身弥勒非其正体。以此三缘故

  • 解脱道论 第六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六卷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行门品之三问云何虚空一切入。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云何取其相。答虚空一切入。有二种。有虚空离色。有虚空不离色。虚空入处相。所谓离色虚

  • 凡例·远门净柱

    会元合五为一。连珠编贝。良工心苦。今犹见之。是书旁搜博采。去似存真。未敢以千金募诸咸阳。亦将举苦心商之天下。是书罗辑多年。而载笔从事则始崇祯壬午至甲申冬季。烂然成编。会四方多故。藏之石室。未敢通行。更

  • 辽夷略·张鼐

    一卷。明张鼐撰。张鼐字世调,号侗初,明代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迁司业。天启(1621—1627)时屡迁少詹事,陈言十事,语斥近习,遭魏忠贤忌恨,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引疾,忠

  • 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

    《宋宰辅编年录》20卷,南宋徐自明编撰。徐字诚甫,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此书是一部专门记载宰相、执政〈宰相的副职〉任免情况的著作,在徐自明之前,宋人的这一类著作已出现了不下10种,但这些书大都是以年表的形式记录

  •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佚名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此与经部内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相同,而最初归命文殊,及金刚手,似即观彼经以成行法,故仍从汇目,入仪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