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构成佛教之要素

  佛教的要素是什么?第一就是佛:讲佛教,便要首先认识如何是佛。佛为梵音,具云“佛陀”,或“佛陀耶”,亦作“浮屠”,其义译即为“觉者”,就是对于宇宙人生有澈底觉悟的人。佛为觉者之觉,非通常浮泛的觉”,因这些觉,自以为觉,其实都是极肤浅的觉,甚至或是错觉;唯有佛的觉,乃是“澈底的觉”。较之中国圣人所称之圣的意义,更加慎重与深远,是无上正等正觉之觉。觉者与圣人相彷,所以中国的圣人亦有称为先觉者;唯圣人终究是世间的圣人,世间的觉者。不能和超世的圣中圣的觉者──佛相比拟。然此觉者在佛教中,亦通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唯罗汉、支佛只能称为正觉,不能称为正等正觉,因其觉量狭小未能普遍一切故;大乘菩萨虽亦称为正等正觉,自利利他,普于一切,然其有上有容,不能称为无上;唯有佛,才是无上无容正等正觉的觉者。

  讲明佛所以称为觉者的意义,就真正知道:第一、佛与世间圣人不同,佛是出世的大圣;第二、还须知道佛与所谓“神道”亦不同。神和佛,在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中,都是混在一起,不能辨别清楚,而知佛是觉者之后,则佛不同于天神地祇的意义,也自然会明白。知道佛是出世的大圣人,大觉者,不但‘天上天下,唯佛独尊’,而且是‘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若以世间神圣来比较,无异萤火之斗日月了。既知道佛非祸福于人的神鬼,进一步,还要知道佛亦非万能创造万物的主宰神,而是一个觉悟真理的人而已。

  我们众生自无始以来,迷昧不觉,所以流转生死;若要了脱生死的苦痛;便非依无上正遍觉的佛的方法来修学不为功。如此信佛,把信心与佛打成一片,便再也不会改途易辙去信仰别的宗教和别的主义了。

  但是,这样信佛有什么益处呢?简单点说,就因我们众生未能真正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迷而流转于生死;而佛既觉悟真理,不流浪于生死痛苦,同时又把怎样觉悟真理了脱生死的方法告诉人;我们才得依此方法而解脱,这便是信佛的大利益。佛不能利人,佛所以利人者即在于法,离了法便无所谓佛,所以构成佛教第二重要素,就是法。那么、我们既信了佛,就要信法,但要由信仰而去研究明解和修习,才算是真正的信法!所谓法,就是经、律、论三藏;其内蕴不外境、行、果;其方法不出戒、定、慧;其证悟的结果,不外菩提、涅盘。

  但是法的境界是很广的,太广了;而法为佛所说,佛又太高了;我们凡夫众生要躐等的学习,是办不到的,故须皈依已经对佛法有所证悟而历代传持佛法的僧,于是僧又成了构成佛教的第三重要素。僧、广义言之,可以分作三类:一、菩萨僧,自等觉以下的地、向、行、住、信的菩萨,都可名之为僧。二、圣贤僧,如声闻、缘觉等已发心修行,证到七贤位之修总相念、别相念、四加行以至四向、四果位都是圣贤僧。三、比丘僧,即是秉戒修持,能住持佛教的僧伽。佛法虽然高广,但由这三种真实的僧伽,便可从实践行事上把佛法引用表现出来,使人歌咏赞叹。所以、佛法如高山峻岭,而比丘僧、圣贤僧、菩萨僧,是一步一步攀上这高山峻岭的阶级,那末学佛者要想从凡夫地到佛果地,僧就成了必依的规范者。

  整个的佛教,就是由这三种要素组合而成。所以学佛的人,便要在这上面有真正的认识,不论在家或出家,然后方是真正的佛徒;由这真正信佛的份子,由少数集合多数的份子,就产生出佛教会的团体了。所以,是真正的佛徒,应该从认识三宝起,然后由少数的份子集合多数的份子,成立坚实的教团,宣扬佛教文化!

  (竺摩记)(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序 经 题·太虚
  贤护分受持品第五·佚名
  正信希有分第六·朱棣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下·佚名
  十方千五百佛名经·佚名
  记阅书遣闲·太虚
  第十四卷·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道谦
  卷第七十二·佚名
  解深密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卷第六·佚名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佚名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二·佚名
  宋文宪公护法录序·宋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十八家诗抄·卷十七·曾国藩

      王右丞五律一百四首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侍从有邹枚,琼筵就水开。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来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  天文同丽日,驻景惜行杯。  从歧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兴

  • ●卷下·王寿昌

    颂美当如应吉甫祯之《华林园》,沈休文之《乐游苑》。近体则当如张曲江之"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李太白之"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暨右丞之"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里帝城双

  • 第三折·孙仲章

    (张千押王小二带枷上,云)王小二,如今张孔目问你哩,看你的造化。且关止这牢门者。(正末上,云)自家张鼎是也。今日去牢中勘问王小二,走一遭去也呵。(唱) 【商调】【集贤宾】没来山惹这场闲是非,亲自问杀人贼。全不论清廉正直,

  • 卷八十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八十五器用度赋           【唐】高 迈昔在太始原于物初天地草昧建皇王以为宰淳朴自理非贤臣而勿居厯云官与鸟职接洪范而周书无不较权衡之轻重考度量之盈虚因物以极神托数以明

  • ●卷三·王栐

    太宗皇帝以海内混一,四方无虞,乃于江南置太平军,江北置无为军,取太平无为之义。太平后改为州。无为之建,在淳化四年十二月戊戌,至大中祥符二年,建军方十有六年。灾异变怪忽发,八月中,有青蛇长数丈,出郡治;十六日,风雨,林木、城

  • 四○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目录清单折·佚名

    四○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目录清单折乾隆三十八年三月十七日闽浙总督臣钟音、福建巡抚臣余文仪、福建学政臣汪新谨奏,为钦奉上谕事。窃照案准礼部咨,钦奉上谕,采访遗书。臣等当即钦遵,率属善为搜罗,并于省城公所设

  • 卷二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晋楚争盟表孔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子朱子専以伐楚一事言之其説葢原于杜氏愚窃意其非然也论其谲与正之大者如齐桓不纳郑子华之请而晋文因元咺执衞侯齐桓

  • 韦元甫传·刘昫

    韦元甫,年少时学习严格,才思敏捷。原来任滑州白马尉,以吏术出名,主管此地域的采访使韦涉非常器重他,奏请担任支使,与同幕判官锡一同出名。元甫擅长文书,锡擅长咨询,韦涉对他们以诚相待,在当时有“员推韦状”的说法。元甫有才能

  • 顺宗本纪·刘昫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名李诵,是德宗皇帝李适的长子。母亲是昭德皇后王氏。他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出生在长安皇宫东边的宫中。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六月,被封为宣王。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初一,被立为皇太子。贞元

  • 卷二百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五明 杨士奇等 撰听言宋徽宗即位初左正言曾肇乞旌赏直言疏曰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使人直言无有所讳此尧稽衆舜好问之盛德先王立谤木谏鼓诗人询于刍荛之谊也天下甚幸臣切以谓陛下恻

  • 五国约以伐齐·佚名

    【提要】 威逼和利诱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制服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威逼是由于恐惧之心人皆有之,利诱是因为人人都贪图利益。利与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有大小之分,害有远近之别。诱之以利,让对方惑小利、忘远害而

  • 二十七年·佚名

    (甲午)二十七年大明萬曆二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辰,諸道大饑,京畿及下三道尤甚,人相殺食。〈自軍興轉輸,公私蕩竭。經賊之地,二年廢作,完全之道,流民皆歸,主客俱困。且以武士及軍功人爲守令,專事剝斂,又築城練卒,使臣旁午,州縣百

  • 卷八 尊贤·刘向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

  • 卷六十三·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六十三哀公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左】十一年春齐爲鄎故【鄎在前年】国书高无防帅师伐我及清【清杜注齐地济北卢县东有清亭卢县今长清县也】季孙谓其宰冉

  • 卷三·佚名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之三善男子,如来复有三十二业。何等三十二。善男子,如来能知是处非处。云何是处。云何非处。善男子,若有造作身口意恶。得受安乐无有是处。是名非处。若有造作身口意善。受乐果者斯有是处。是名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一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一卷 进大慧禅师语录奏劄(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大藏教为世标

  • 卷第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六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大梵天王白佛言。世尊。于此世间有诸众生。或生或老。然其根性有上中下。利钝不同。形相端严性行调顺。少诸烦惑。亦少烦惑种类。由不听正法故。所解狭

  • 水藻行·茅盾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2月26日,最初由日本作家山上正义译成日文,发表于1937年5月东京《改造》杂志19卷5期。原文发表于1937年6月15日上海《月报》1卷6期,署名茅盾。这是茅盾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先后收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