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里仁第四

[疏]○正义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

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疏]“子曰”至“得知”。

○正义曰:此章言居必择仁也。“里仁为美”者,里,居也。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也。“择不处仁,焉得知”者,焉。犹安也。择求居处,而不处仁者之里,安得为有知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乐。(孔曰:“必骄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疏]“子曰”至“利仁”。

○正义曰: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乐”者,言亦不可令久长处于富贵逸乐,若久长处乐,则必骄佚。“仁者安仁”者,谓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

○注“包曰”至“安仁”。

○正义曰:此《经》“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与《表记》正同,理亦不异。云“唯性仁者自然体之”者,言天性仁者,非关利害,自然泛爱施生,体包仁道。《易 ·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也。

○注“王曰”至“行之”。

○正义曰:云“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曰:“唯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

[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正义曰:章,言唯有仁德者无私于物,故能审人之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曰:“苟,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馀终无恶。”)

[疏]“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正义曰:苟,诚也。此章言诚能志在于仁,则其馀行终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曰:“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马曰:“造次,急遽。颠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

[疏]“子曰”至“于是”。

○正义曰:此章广明仁行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者,富者财多,贵者位高,此二者是人之所贪欲也,若不以其道而得之,虽是人之所欲,而仁者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者,乏财曰贫,无位曰贱,此二者是人之所嫌恶也,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而得之,虽是人之所恶,而仁者不违而去之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者,恶乎,犹于何也。言人欲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违去仁道,则于何得成名为君子乎?言去仁则不得成名为君子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者,言仁不可斯须去身,故君子无食顷违去仁道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者,造次,急遽也;颠沛,偃仆也。言君子之人,虽身有急遽、偃仆之时,而必守于是仁道而不违去也。

○注“马曰”至“违仁”。

○正义曰:云“造次,急遽”者,造次犹言草次。郑玄云:“仓卒也。”皆迫促暇之意,故云急遽。云“颠沛,偃仆”者,《说文》云:“偃,僵也。仆,顿也。”则偃是仰倒也,仆是踣倒也。虽遇此颠踬之时,亦不违仁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曰:“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已,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曰:“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曰:“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

[疏]“子曰”至“见也”。

○正义曰:此章疾时无仁也。“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见性好仁者,亦未见能疾恶不仁者也。“好仁者,无以尚之”者,此覆说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覆说上恶不仁者也。言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于已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言世不修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间用其力于仁道矣乎,言人诚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德輶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须用力,故曰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者,此孔子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曰盖有能为之者矣,但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曰:“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疏]“子曰”至“仁矣”。

○正义曰:此章言仁恕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者,党,党类也。言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于其类也。“观过,斯知仁矣”者,言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

[疏]“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正义曰: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疏]“子曰”至“议也”。

○正义曰:此章言人当乐道固穷也。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虽志在善道,而衣服饮食好其华美,耻其粗恶者,则是志道不笃,故未足与言议于道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疏]“子曰”至“与比”。

○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子曰:“君子怀德,(孔曰:“怀,安也。”)小人怀土,(孔曰:“重迁。”)君子怀刑,(孔曰:“安于法。”)小人怀惠。”(包曰:“惠,恩惠。”)

[疏]“子曰”至“怀惠”。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于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于迁徙,是安于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于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于恩惠,是怀惠也。

子曰:“放于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疏]“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正义曰:此章恶利也。放,依也。言人每事依于财利而行,则是取怨之道也,故多为人所怨恨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包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

[疏]“子曰”至“礼何”。

○正义曰: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能以礼让为国乎”者,为,犹治也。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言人君能以礼让为教治其国乎?云“何有”者,谓以礼让治国,何有其难。言不难也。“不能以礼让为国”者,言人君不能明礼让以治民也。“如礼何”者,言有礼而不能用,如此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已。”)

[疏]“子曰”至“知也”。

○正义曰:此章劝学也。“不患无位”者,言不忧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忧其无立身之才学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忧无人见知于己也。“求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学行之,使已才学有可知重,则人知已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晓不问,故答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

○正义曰: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参乎”者,呼曾子名,欲语之也。“吾道一以贯之”者,贯,统也。孔子语曾子言,我所行之道,唯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晓其理,更不须问,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门人问曰:何谓也”者,门人,曾子弟子也。不晓夫子之言,故问于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答门人也。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曰:“喻,犹晓也。”)

[疏]“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晓不同也。喻,晓也。君子则晓于仁义,小人则晓于财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包曰:“思与贤者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疏]“子曰”至“省也”。

○正义曰:此章勉人为高行也。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见彼不贤则内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包曰:“几者,微也。当微谏,纳善言于父母。”)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包曰:“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

[疏]“子曰”至“不怨”。

○正义曰:此并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几谏”者,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言以谏于父母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者,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劳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劳辱之事,已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郑曰:“方,犹常也。”)

[疏]“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正义曰:方,犹常也。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已,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设若告云诣甲,则不得更诣乙,恐父母呼已于甲处不见,则使父母忧也。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郑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为。”)

[疏]“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正义曰:言孝子在父母丧三年之中,哀戚思慕,无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为故也。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学而篇》是孔注,此是郑注,本或二处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正义曰:言孝子当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则以父母年多,见其寿考则喜也;一则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正义曰:此章明慎言躬身也。逮,及也。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故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

[疏]“子曰”至“鲜矣”。

○正义曰:此章贵俭。鲜,少也。得中合礼,为事乃善。设若奢俭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疏]“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正义曰:此章慎言贵行也。讷,迟钝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于言,敏疾于行,恶时人行不副言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疏]“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正义曰:此章勉人修德也。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

○注“方以”至“不孤”。

○正义曰:云“方以类聚”者,《周易·上系辞》文也。方,谓法术。性行各以类相聚也。云“同志相求”者,《周易·乾卦·文言》也。言志同者相求为朋友也。“故必有邻,是以不孤”者,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义以接于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亦德不孤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谓速数之数。)

[疏]“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正义曰:此章明为臣结交,当以礼渐进也。数,谓速数。数则渎而不敬,故事君数,斯致罪辱矣;朋友数,斯见疏薄矣。

○注“数,谓速数之数”。

○正义曰:嫌读为上声去声,故辨之。

猜你喜欢
  論語全解卷五·陈祥道
  卷六三·邱濬
  卷三十一·陆陇其
  请把心调到微笑的频道·李叔同
  卷十四·姚际恒
  卷十四·沈廷芳
  提要·齐履谦
  卷三十五·江永
  再版自序·胡兰成
  君子第二十四·荀况
  春秋左传补注卷一·惠栋
  卷第二十八·道宣
  佛说宝雨经卷第二·佚名
  惟日杂难经一卷·佚名
   第八十則 趙州孩子六識·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十六·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3 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絶句●军装十咏胄黄金胄乕头乍免走豪酋还有从容䖏纶巾按垒游铠●丳镂文银髙城日照鳞擐来曽搅阵一镞不伤身纛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师行当禡祭坛下戮畨生刀大食购千金妖精泣太隂灯

  • 我们的雄鸡·林徽因

    我们的雄鸡从没有以为自己是孔雀(保留那规则)都在群雌的面前!这呼声叫醒了别人自己是首领自信他们鸡冠已够他晓色里他只扬起他的呼声我们的雄鸡从没有以为仰着头漫步——仪表风姿他经济地保留这种叫喊于是便象征了时间!一

  • 卷三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十二刘迥刘迥字阳卿知几子以刚直称大历初吉州刺史终谏议大夫给事中集五卷今存诗四首烂柯山四首【按此诗见信安志烂柯山石刻并见者李幼卿李深谢勮羊滔薛戎五人或一时同咏或先後继唱皆列於

  • 卷二·本纪第二·太祖·脱脱

        ◎太祖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讳旻,本讳阿骨打,世祖第二子也。母曰翼简皇后拏懒氏。辽道宗时有五色云气屡出东方,大若二千斛囷仓之状,司天孔致和窃谓人曰:“其下当生异人,建非常之事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宋濂

        崔斌   崔斌,字仲文,马邑人。性警敏,多智虑,魁岸雄伟,善骑射,尤攻文学,而达政术。世祖在潜邸召见,应对称旨,命佐卜怜吉带,将游骑戍淮南。斌负才略,卜怜吉带甚敬礼之。兵驻扬州西城,俾斌领骑兵觇敌形势,斌视敌兵乱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正德七年秋七月壬申朔享 太庙○兵部覆议南京给事中赵官等劾江西总制都御史陈金统御无律纵狼兵残暴临川之捷滥杀平民怨声载路纪功御史曹仿不能紏正俱宜责谴得旨金已降敕切责其土兵不如律者许斩之于军门东乡军功令给事

  • ◎王大娘小传·吴虞公

    王大娘者,其初一赤脚婢也。系出水浒矮脚虎王英。《石头记》中王善保家其母也,生有盗心,具厚颜皆本遗传性。以善补缸名,由袁家婢为瑞姑侍儿,因之得入餐宜院,议酒食,执匕首为厨娘。长称大娘焉。尝集灶下婢群雌粥粥,营卖鱼业,颇得

  • 一四八二 江西巡抚陈淮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一四八二 江西巡抚陈淮奏本年查缴《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乾隆五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江西巡抚臣陈淮跪奏,为遵例具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附载《发明》、《广义》各条,语多偏谬,遵照钦定改本,于坊版内一律铲改,刷印发换,将

  •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范晔

    (马援)◆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他的先祖赵奢为赵将,爵号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迁到茂陵。曾祖父马通,以功封为重合侯,因兄长何罗谋反遭连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及父辈不得为显官。马援的三个哥

  • 临川献王萧映传·萧子显

    临川献王萧映字宣光,太祖第三个儿子。宋朝元徽四年(476),初仕任著作佐郎,调任抚军行参军,南陽王文学。沈攸之事发,太祖当时管理南徐州,任萧映为宁朔将军,镇兵京口。事平之后,授他中军谘议、从事中郎、辅国将军、淮南、宣城二

  • 卷之六十二  前聞記(明)祝允明 撰·邓士龙

    (前聞記,一卷,明祝允明撰。祝允明事迹見本書卷三一第四九二頁注釋。本卷後附明梁億所著尊聞錄。) 高皇帝敬天 正經傳 平吳仁言 制度 公宴節錢 給有司官錢 驛兒屬對 龍須 歐陽都尉 勤政 示儉 持志 天王堂土地

  • 纲鉴易知录卷七·吴楚材

    周纪赧王纲 乙未,四十九年,秦君废其母,不治事。逐魏冉、芈戎、公子巿、公子悝。以范睢为丞相,封应侯。目 范睢日益亲,用事,因说秦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

  • 近思録集注卷三·茅星来

    格物穷理【自此以后则细论条日工夫而此一篇乃大学致知格物也自首卷所论隂阳性命以至末卷圣贤气象皆物也皆其所当格者也而此卷则其格之之法汉唐诸儒惟于此未明晓所以修己治人多不得其道韩文公原道引大学之言独不及致知

  • 论语朱子集注序说·真德秀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顔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歳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郷陬邑爲儿嬉戏常陈爼豆设礼容及长爲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爲司职吏畜蕃息

  • 卷二十四·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四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杂记上诸侯行而死於馆则其复如於其国如於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集说绥读为緌旌旗之旄也去其旒而用之耳窃案以其绥复之绥有三说郑谓绥当为緌旌旗之旄也去

  • 卷一·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一太极图【周子作 朱子注】【朱子曰河图出而八卦画洛书呈而九畴叙而孔子於斯文之兴丧亦未尝不推之於天自周衰孟轲氏没而此道之传不属更秦及汉历晋隋唐以至於我有宋五星集奎实开文明之运而

  • 从地理上交通的中心说到国家社会佛法的中心·太虚

    ──二十年九月在郑州商会各界欢迎大会讲──郑州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为平汉、陇海交通的十字中心,因此、亦就不断的变化经过。试观中国连年每经一次的战争变化,郑州亦即随之而生变化;由是郑州也就成为多灾多难之区了。灾难

  • 宛陵群英集·汪泽民

    十二卷。元汪泽民、张师愚合编。汪泽民,字叔志,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延祐五年 (1318)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川州事,历南安、信州两总管府推官,后补平江路总管府推官,调济南路兖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