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章 天与我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 (24 ),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5 )。

[语译]

知识是一切忧愁烦恼的根源,弃绝一切知识,就不会再有忧愁烦恼。恭敬的应声"是",愤怒的应声"哼",相差究竟有多少?世人所说的"善"和大家公认的"恶",究竟相差在哪里?这没有一定的准则,不过我也不能独断独行,显露锋芒,遭人嫉妒。应该存着别人害怕,我也害怕的心理。因为宇宙的道理本是广大无边的,很难完全显示给别人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人和光同尘,以减少自己的过错。

我的存心和世人大不相同。比方说:世人快快乐乐的样子,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在春天登台远眺。惟独我淡泊恬养,心中没有一点情欲,就像不知嬉笑的婴孩;又是那样的懒散,好像无家可归的游子似的。

世人自得自满,似乎有用不尽的才智和能力;惟有我好像匮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是那样的混沌。世人都光耀自炫,惟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清楚精明,惟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我恬淡宁静,好像大海一样的寂寥广阔,我无系无絷,好像大风一样,没有目的,没有归宿。世人好像皆有所用,皆有所为,惟独我愚钝而且鄙陋。世人都竞逐浮华,崇尚文饰,惟有我与众不同,见素抱朴。为什么我会这样呢?实在是因为我太看重内心的生活,抱住人生的本源,一心以得道为贵啊!

一、德人的举止

德人是静居没有思念,行动没有忧虑,心中没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人。四海之内的人生活快乐,他就觉得高兴;人人富足,他才心安。悲伤的时候,他的样子看起来好似婴儿失掉了母亲;茫然的时候,又像是迷了路的羔羊。他的财富虽多,却不知从何而来;饮食丰足,也不知它们究竟来自何处。德人的行为就是如此。(《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二、世俗的人

世俗认为对就以为是对,认为善就以为是善的人,便是谄媚的人。如果你说他有道,他就流露出自满的神情;说他奉承人,就勃然大怒。不管他终身有道也好,终身奉迎也好,他们都会以夸饰的言辞彼此攻击,但是由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何事。

他们穿着美服,整饰仪容以取悦世人,却不认为自己是谄媚;和世人混在一起,同声附和大众的言辞,却又不认为自己是俗人,真可说愚笨极了。

知道这是愚昧的,便非大愚;知道这是迷惑的,也并非大惑。真正的大惑,是终身不悟的人;真正的大愚,就是终身不智的人。如果有三个人一块走,其中只有一个人迷惑,还可达到目的地;两个人迷惑的话,是无论如何不能到达了,因为迷惑的人占了大多数啊!我虽有向道的诚心,无奈天下人迷惑的太多,这不是可悲的事吗?

伟大的乐章,无法进入世俗的耳朵,要是奏出《折杨》、《皇荂》这类的音乐,他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由此可知:清高的言论,打动不了世人的心扉;智慧的言辞,钻不进他们的脑海。实在是受了世俗浮词的影响,如今全天下的人都已迷惑,我再有向道之心,恐怕也难以达到目的。知道达不到而勉强去求,是另一种迷惑,所以我也只好放弃求道的心愿。

但是我放弃了这个心愿,还有谁能与我同忧呢?一个有恶疾的人夜半生了儿子,赶决拿着火去看,惟恐儿子会像自己一样。我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啊!(《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猜你喜欢
  卷十二·杨士勋
  问乘马第七十(缺)·管仲
  卷四十七·山井鼎
  卷二十二·秦蕙田
   则阳第二十五·刘文典
  卷二十一·顺治
  卷四十四·朱熹
  卷三十三·吕祖谦
  第15章 丧服小记·戴圣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此卷首悔衆教罪之餘〉·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欧阳竟无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八·欧阳竟无
  印度之佛教当时思想界之革新及其混乱·梁启超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编·卷二·沈瘦东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于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评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古乐府,非确论也。又云:"昌黎《南山诗》奇警极矣,而东野以

  • 诗本音卷二·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国风邶泛彼柏舟【十八尤】亦泛其流【十八尤】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十八尤】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十八尤 此章之酒緑衣首章之衣燕燕三章之及通其四声则皆入韵恐学者以为繁碎故不注而发其例于此后之善歌者自能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九蜀太后徐氏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国色能为诗蜀王建纳之姊为贤妃娣为淑妃王衍即位册贤妃为顺圣太后淑妃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祷青城山凡游历之处各赋诗刻於石共十六首丈人观早与元

  • 卷八·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八左赞善赵执信撰红叶山楼集夏日移居山庄四首长日生清兴幽栖向远山去人惟恐近无事更图闲白石知心素黄鹂约往还悠然顾城市便觉不相关香緑袭衣裾逍遥恣所如田家麦秋至村落枣花初旧蜡登山屐新钞种树

  • 卷三百十三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丙辰朔,荊湖北路轉運使孫頎【一】等言,乞於辰州【二】會溪城量益戍兵五七百人,漸招納上溪諸蠻,仍差知辰州張鄰臣、通判柳概措置。從之。   夔州路轉運司言;南平軍播州夷界巡檢楊光

  • 卷之九十五·佚名

    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朔炽盛佛宝国师喃加巴藏卜及朵甘行都指挥同知锁南兀即尔等遣使来朝奏举土官赏竺监藏等五十六人诏增置朵甘思宣慰司及招讨等司招讨司六曰朵甘思曰朵甘笼答曰朵甘丹曰朵甘仓溏曰朵甘川曰磨儿勘万户府

  •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七十·纪昀

    列传宋 【七十四】○宋七十四李光许翰许景衡张悫张所陈禾蒋猷李光许翰许景衡张悫张所陈禾蒋猷△李光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穉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游太学登崇寍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

  • 列传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一百二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奸臣一。○世未尝无奸臣也惟人主明以照之而驭之得其道故不得骋其术苟人主一陷其术则鲜不至于危亡。 高丽自仁宗以后奸臣相继而出窃弄权柄 

  • 卷八 晋语二·左丘明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原文〕反自稷桑,处五年,骊姬谓公曰:“吾闻申生之谋愈深。日,吾固告君曰得众,众不利,焉能胜狄?今矜狄之善,其志益广。狐突不顺,故不出。吾闻之,申生甚好信而强,又失言于众矣,虽欲有退,众将责焉。

  • 李杲传·宋濂

    李杲字明之,出身镇之富豪家。幼好医学,曾捐千金就学于燕赵名医易人张元素,数年就学到了张元素的医术。因家境富裕,不愿以行医为业,只作为业余爱好,所以人们不敢称他为医生。士大夫也怕他禀性清高正直,很少圆通,如非危急之症,也

  • 苏厉谓周君·佚名

    【提要】 以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是最能说服人的。尤其对那些文化不高的武将,用他人的故事更能打动他。说话要看对象,应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对文化层次高的人说话就要理性色彩重一些,对文化层次低就应该用

  • 第七节 唐初武功(六)·吕思勉

    唐世,西南夷落之分布,仍与前世略同。晋代宁州之地,为爨氏所擅者,《唐书》称曰两爨蛮。西爨曰白蛮,东爨曰乌蛮。西爨,自言先世出于中国。东爨与西爨言语不同,且须四译乃通。盖二者实非同族,特同戴爨氏为君长而已。《唐书》云:西

  • 朱文鑫·周诒春

    朱文鑫 字贡三。年三十四岁。生于江苏苏州陈慕镇。已婚。子二。女一。初学于南洋中学及苏州高等学堂。光緖三十四年。以官费津贴游美。入威斯康心大学。习数学。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为中国学生会会长。曾在数学会

  • 言苑第五十四·佚名

    忠孝者,百行之宝欤。忠孝不修,虽有他善,则犹玉屑盈匣,不可琢为珪璋;剉丝满箧,不可织为绮绶,虽多亦奚以为也。信让者,百行之顺也;诞伐者,百行之悖也。信让乖礼,回而成悖;诞伐合义,翻而成顺。直躬证父,苍梧让兄,信让悖也;弦高矫命,大禹昌

  • 论语稽求篇卷七·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禄之去公室章】禄去公室即是政逮大夫未有去彼不之此而中立者然而一是五世一是四世若是其不齐何也曰去公室从公室数则公适五世逮大夫从大夫数则大夫适四世不相左也然而其五世何也曰宣成襄昭定也何

  • 卷十七·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十七     元 李廉 撰成公十年春衞侯之弟黒背帅师侵郑左氏【衞子叔黒背侵郑晋命也】胡氏【其曰衞侯之弟者子叔黒背生公孙剽孙林父甯殖出衞侯衎而立剽亦以其父有宠爱之私故得立耳此与齐之

  • 杂譬喻经(支娄迦谶译)·佚名

    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一)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和上告白。已得频来。二果未通。问之。已得频来碍何等事不至真人。答曰。欲睹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