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晋语二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原文〕

反自稷桑,处五年,骊姬谓公曰:“吾闻申生之谋愈深。日,吾固告君曰得众,众不利,焉能胜狄?今矜狄之善,其志益广。狐突不顺,故不出。吾闻之,申生甚好信而强,又失言于众矣,虽欲有退,众将责焉。言不可食,众不可弭,是以深谋。君若不图,难将至矣!”公曰:“吾不忘也,抑未有以致罪焉。”骊姬告优施曰:“君既许我杀太子而立奚齐矣,吾难里克,奈何!”优施曰:“吾来里克,一日而已。子为我具特羊之飨,吾以从之饮酒。我优也,言无邮。”骊姬许诺,乃具,使优施饮里克酒。中饮,优施起舞,谓里克妻曰:“主孟啖我①,我教兹暇豫事君。”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里克笑曰:“何谓苑,何谓枯?”优施曰:“其母为夫人,其子为君,可不谓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谤,可不谓枯乎?枯且有伤。”优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寝。夜半,召优施,曰:“曩而言戏乎?抑有所闻之乎?”曰:“然。君既许骊姬杀太子而立奚齐,谋既成矣。”里克曰:“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复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优施曰:“免。”旦而里克见丕郑②,曰:“夫史苏之言将及矣!优施告我,君谋成矣,将立奚齐。”丕郑曰:“子谓何?”曰:“吾对以中立。”丕郑曰:“惜也!不如曰不信以疏之,亦固太子以携之,多为之故,以变其志,志少疏,乃可间也。今子曰中立,况固其谋也,彼有成矣,难以得间。”里克曰:“往言不可及也,且人中心唯无忌之,何可败也!子将何如?”丕郑曰:“我无心。是故事君者,君为我心,制不在我。”里克曰:“弑君以为廉,长廉以骄心,因骄以制人家,吾不敢。抑挠志以从君,为废人以自利也,利方以求成人,吾不能。将伏也!”明日,称疾不朝。三旬,难乃成。骊姬以君命命申生曰:“今夕君梦齐姜③,必速祠而归福。”申生许诺,乃祭于曲沃,归福于绛。公田,骊姬受福,乃■鸩于酒④,■堇于肉⑤。公至,召申生献,公祭之地,地墤。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肉,犬斃;饮小臣酒,亦斃。公命杀杜原款⑥。申生奔新城⑦。杜原款将死,使小臣圉告于申生,⑧曰:“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不能深知君之心度,弃宠求广土而窜伏焉;小心狷介,不敢行也。是以言至而无所讼之也,故陷于大难,乃逮于谗。然款也不敢爱死,唯与谗人钧是恶也。吾闻君子不去情,不反谗,谗行身死可也。犹有令名焉。死不迁情,强也。守情说父,孝也。杀身以成志,仁也。死不忘君,敬也。孺子勉之!死必遗爱,死民之思,不亦可乎?”申生许诺。人谓申生曰:“非子之罪,何不去乎?”申生曰:“不可。去而罪释,必归于君,是怨君也。章父之恶,取笑诸侯,吾谁乡而入?内困于父母,外困于诸侯,是重困也。弃君去罪,是逃死也。吾闻之:‘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若罪不释,去而必重。去而罪重,不智。逃死而怨君,不仁。有罪不死,无勇。去而厚怨,恶不可重,死不可避,吾将伏以俟命。”骊姬见申生而哭之,曰:“有父忍之,况国人乎?忍父而求好人,人孰好之?杀父以求利人,人孰利之?皆民之所恶也,难以长生!”骊姬退,申生乃雉经于新城之庙。将死,乃使猛足言于狐突曰⑨:“申生有罪,不听伯氏⑩,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是以谥为共君(11)。骊姬既杀太子申生,又谮二公子曰:“重耳、夷吾与知共君之事。”公令阉楚刺重耳(12),重耳逃于狄;令贾华刺夷吾(13),夷吾逃于梁(14)。尽逐群公子(15),乃立奚齐焉。始为令,国无公族焉。

〔注释〕

①主孟:孟,里克妻之字。主,古代对大夫之妻的称呼。②丕郑:晋国大夫,③齐姜:申生已去世的母亲。④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其羽毛有剧毒。⑤堇:草药名。又称乌头,其茎和叶、根均有毒。⑥杜原款:申生的师傅的名字。⑦新城:即曲沃,新为太子之城的意思。其地在今山西省闻喜县,是晋的别都。⑧小臣圉:圉,人名。小臣,官名,掌阴事阴命。⑨猛足:申生的家臣。⑩伯氏:即狐突。狐突字伯行,伯氏是其尊称。(11)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以示褒贬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共君:按谥法,有过能改叫“共”,共君是当时晋国礼官给申生起的谥号。(12)阉楚:阉,是去势的宫廷侍者。楚,即阉人伯楚,亦叫寺人披。(13)贾华:晋国大夫。(14)梁:古国名,赢姓。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公元前641年灭于秦。(15)群公子:指除了申生、重耳和夷吾之外的其他几个公子。《左传》曰:“献公之子九人。”

〔译文〕

太子申生从稷桑回来后,过了五年,骊姬对献公说:“我听说申生谋害你的打算更成熟了。过去,我早就曾告诉你说申生颇得人心。如果他不给民众好处,又怎么能打败狄人?如今他夸耀征伐狄人时善于用兵,他的野心越来越大了。狐突因为太子处境不顺利,所以躲在家里不出来。我听说,申生很讲信用,好争强,他已把夺位的意图流露给众人,即使想罢休,众人也要责备他的。说过的话不能食言,对众人又不能制止,所以他会考虑得更加周密。国君如果不采取对策,大难就要降临了!”献公说:“我不会忘记,只是还没有给他加罪的理由。”骊姬就去告诉优施说:“国君已经答应我杀死太子改立奚齐了,但我感到里克很难对付,怎么办呢?”优施说:“我把里克请来,一天就能使他就范。你为我准备整羊的宴席,我用来陪他喝酒。我是个戏子,话说过头也没关系。”骊姬答应下来,于是准备了宴席,让优施送去给里克喝酒。喝到半醉时,优施站起来舞蹈,对里克的妻子说:“夫人请我吃一顿的话,我会教这位大夫如何轻松愉快地事奉好国君。”随即就唱起来:“一心想事奉好国君啊,却不知如何才能愉快而且有闲暇。这个人真是笨啊,他的智慧还不及鸟雀乌鸦。别人都往草木丰盛的地方去了,他却独自留在枯朽的枝丫。”里克笑着问:“什么叫草木丰盛的地方?什么叫枯朽的枝丫?”优施说:“母亲是国君的夫人,儿子将要做国君,能不叫草木丰盛的地方吗?另一个母亲死了,儿子又被人说坏话,能不叫枯朽的枝丫吗?这枯枝还会折断呢。”优施走后,里克撤去酒莱,饭也不吃就睡下了。半夜时分,他召来优施,问道:“刚才你说的话是开玩笑呢?还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优施说:“确有其事。国君已经答应骊姬杀掉太子改立奚齐,计划已经定了。”里克说:“如果要我顺从国君杀死太子,我不忍心。如果和往常一样仍与太子交往,我也不敢,采取中立的态度大概可以免祸吧?”优施说:“可免。”早晨,里克去见丕郑,说:“史苏预言的事快要发生了!优施告诉我,国君的计划已定,将要立奚齐为太子。”丕郑问:“你对优施说了些什么?”里克说:“我回答他将保持中立。”丕郑说:“真可惜啊!不如对他说不相信有这回事而使他们心灰意冷,这样也就加强了太子的地位而分化了他们的党羽。应该多想些办法迫使他们改变计划,他们的计划被拖延下来,就可以找机会离间他们了。现在你说保持中立,越发加强了他们的阴谋,他们准备就绪以后就不容易被离间了。”里克说:“我说过的话已无可挽回,况且骊姬的心思肆无忌惮,十分顽固,又怎么能挫败他们呢!不知你将如何对付?”丕郑说:“我没有一定的主意。我是事奉国君的人,以国君的意见为我的意见,决定权不在我手里。”里克说:“把弑君救太子看作是耿直,夸大这种耿直会产生骄傲,凭这种骄傲之心去裁决人家父子之间的关系,我不敢这么做。但是违心地顺从国君,废了太子而给自己谋私利,或者利用手段与奚齐妥协,我也做不到。我只有隐退了!”第二天,便称病不再上朝。一个月后,骊姬策划的宫廷政变就发生了。骊姬用国君的名义命令申生说:“昨晚国君梦见你母亲齐姜,你必须尽快去祭祀她,然后把祭祀的酒肉送来。”申生答应照办,就去到曲沃的祖庙祭祀,回来后把祭祀的酒肉送到宫中。献公正外出打猎,骊姬收下祭品后,便把鸩毒放入酒中,又把一种叫乌头的毒药放入肉中。献公回来,吩咐申生献上酒肉,献公把酒洒在地上祭地,地马上鼓了起来。申生惊恐地跑出去。骊姬用肉喂狗,狗死了;给近侍喝那酒,也死了。献公下令杀死申生的师傅杜原款,申生逃到曲沃。杜原款临死前,吩咐一个名叫圉的小臣转告申生,说:“我没有才干,智谋少,又迟钝,不能负教导之责,以至被处死。我没能洞察国君的心思,让你及早抛弃太子的地位跑到别国隐伏下来。我又生性拘谨守本分,不敢与你一起出走。因此所到对你的诽谤,我没有为你辩解,这才使你陷于危难,遭到骊姬的暗害。我杜原款并不怕死,遗憾的只是跟骊姬共同分担了罪恶的责任。我听说君子不会丢掉忠爱的感情,不会对谗言申辩,遭到谗言陷害而死并无不可,还有好名声留存于世。至死不改变对国君的忠爱之情,是坚强的表现。坚持忠爱的感情让父君高兴,是孝顺的表现。抛弃生命却达到自己的志向,是仁德的表现。临死还想到卫护国君,是恭敬的表现。你这个年轻人努力吧!死后一定会给人民留下爱心,让百姓所思念,不也是值得的吗?”申生答应了。有人对申生说:“不是你犯的罪过,为什么不离开晋国呢?”申生说:“不行。我走了虽能解脱罪责,但这件事的责任一定会落在父君身上,这是我在怨恨父君了。暴露父君的罪恶,让诸侯国耻笑,我还能出走到哪儿去呢?内不见容于父母,外不见容于诸侯,这是双重的困厄啊。背弃国君解脱罪责,是为了逃避一死。我听说:‘仁爱的人不怨恨国君,睿智的人不内外交困,勇敢的人不逃避死亡。’假如罪名不能解脱,出走必然会使它更重。出走而加重罪名,这是不明智。逃避死亡并且怨恨国君,这是不仁德。有罪名而不敢去死,这是不勇敢。出走会加重罪名,我的罪名不能再增加了。死亡既然不可逃避,我将留在这里等待命运的发落。骊姬到曲沃去见申生,哭闹着说:“你对父亲都忍心谋害,还会爱国人吗?忍心谋害父亲却还希望国人拥戴,谁能对你有好感呢?想杀害父亲来为国人谋利,国人谁会相信这一套呢?这些都是百姓所憎恶的,这样的人怎能活得长久!”骊姬走后,申生就在曲沃的祖庙里上吊自杀了。临死前,派猛足去告诉狐突说:“我有罪,不听你的劝告,以至落到死的地步。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这样,但是我们国君年纪大了,国家又多难,你不出来辅佐他,我们国君怎么办?你假使肯出来帮助国君谋划,我申生就算是受到你的恩赐才死的,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所以他后来的谥号叫共君。骊姬逼杀太子申生以后,又诬陷两位公子说:“重耳、夷吾都参与并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献公派阉人伯楚去刺杀重耳,重耳逃亡到狄;又派大夫贾华去刺杀夷吾,夷吾逃亡到梁。把其余的公子也都赶跑以后,便立奚齐做了太子。从此制定法令,不准诸公子再回到晋国。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原文〕

二十二年①,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②,卜适齐、楚。狐偃曰③:“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乃遂之狄。处一年,公子夷吾亦出奔,曰:“盍从吾兄窜于狄乎?”冀芮曰④:“不可。后出同走,不免于罪。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梁近于秦,秦亲吾君。吾君老矣,子往,骊姬惧,必援于秦。以吾存也,且必告悔,是吾免也。”乃遂之梁。居二年,骊姬使奄楚以环释言⑤。四年,复为君。

〔注释〕

①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55年。②柏谷:晋国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朱阳镇。③狐偃:狐突的儿子,重耳的舅舅,又叫子犯。④冀芮:晋国大夫,公子夷吾的师傅。⑤奄楚:人名。即前文所注的阉楚。〔译文〕晋献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公子重耳被迫出逃。到了柏谷这个地方,占卜求问去齐国或楚国的吉凶。狐偃说:“不用占卜了。那齐、楚两个国家离晋国很遥远,而且奢望很大,不能在困厄的情势下投奔它们。道路遥远难以抵达,奢望很大又难以投奔,我们在困厄中去投奔它们肯定会后悔。令我们困厄而且后悔的国家,不能指望投奔后得到帮助。若按我考虑,还是去狄国吧!狄国靠近晋国,但与晋国没有交往。这个国家愚昧落后,和邻国结怨甚多,投奔它很容易到达。狄国与晋国不交往我们正好可以隐蔽下来,与邻国结怨多我们可以与它共担忧患。如今我们如果能在狄国获得休整并为它分忧,从这里静观晋国政局的变化,而且密切注视诸侯国的行动,那么成就大事没有不成功的。”于是重耳就逃亡到了狄国。重耳到狄国一年以后,公子夷吾也被迫出逃,说:“何不跟随我哥哥隐蔽在狄国呢?”他的师傅冀芮说:“不行。你出逃在后却跟他住在同一个国家,难免有合谋之罪。再说一起进出也不方便,生活在一处你和重耳性格也合不来,不如投奔梁国。梁国亲近秦国,秦国又和我们国君很亲善。我们国君已年迈,你去梁国,骊姬害怕,必定以为我们会向秦国求援。由于我们在梁国可以依靠秦的庇护,她必定很后悔,这样我们也就有免罪的可能了。”于是夷吾逃亡到了梁国。在梁国寄住的第二年,骊姬派奄楚送来玉环,表达愿意让夷吾还国的意思。夷吾在梁国呆了四年后,回国当了国君。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

〔原文〕

虢公梦在庙①,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②,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③,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舟之侨告诸其族曰④:“众谓虢亡不久,吾乃今知之。君不度而贺大国之袭,于已也何瘳?吾闻之曰:‘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小国傲,大国袭焉曰诛。’民疾君之侈也,是以遂于逆命。今嘉其梦,侈必展,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民疾其态,天又诳之;大国来诛,出令而逆;宗国既卑,诸侯远己。内外无亲,其谁云救之?吾不忍俟也!”将行,以其族适晋。六年,虢乃亡⑤。〔注释〕①虢公:周文王之弟虢仲的后代,姬姓,名丑。②史嚚:虢国的太史。③蓐收:西方神的名称,司秋。④舟之侨:虢国大夫。⑤虢乃亡:公元前655年虢国(在今河南省三门峡附近)为晋所灭,虢公逃往京师。

〔译文〕

虢公梦见在宗庙里,有一个神脸上长着白毛还有老虎一样的爪,拿着斧站在西边的屋檐下,虢公吓得逃走了。神说:“不要走!上天命令说:‘让晋国进入你的国门’。”虢公下拜磕头后,梦醒,召来史嚚占问这个梦的吉凶。回答说:“像你所叙述的,那么这个神就是西方之神蓐收了。他是天上主管刑杀的神,上天命令的事情都是由神完成的。”虢公下令把史嚚囚禁起来,并且要国人祝贺他这个梦是吉利的。舟之侨告诉他同族的人说:“大家都说虢国不久会灭亡,我今天才知道了这个道理。国君不认真考虑神的意思,反而要国人去祝贺晋国的进入,这难道能减轻自己的灾祸吗?我听说:‘大国正义,小国进入叫顺服。小国傲慢,大国进入叫诛伐。’民众痛恨国君的奢侈,就会违拒他的命令。如今他认为自己的梦吉祥,他的奢侈必然会更甚,这是上天夺去他用来省察自己的镜子而加重他的毛病啊。民众痛恨他的所作所为,上天又迷惑他的良知;大国一旦来诛伐,他下的命令没有人服从;公族已经衰败,诸侯又对他疏远。内外都没有人亲近他,还谈得上谁来拯救呢?我不忍心等着看到国家的灭亡!”于是带领他的家族离开虢国到晋国去。过了六年,虢国就灭亡了。

宫之奇知虞将亡

〔原文〕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①。宫之奇谏而不听②,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③。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拨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以其孥适西山,三月,虞乃亡。

〔注释〕

①虞:姬姓国名。其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北。②宫之奇:虞国大夫。③外寇:指借道虞国的晋国军队。

〔译文〕

晋国讨伐虢国,向虞国借道出兵。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虞公不听从。宫之奇出来后对他的儿子说:“虞国快要灭亡了!只有以忠信立国的人,才能让外国军队留住在自己的国土上而不受其害。除去自身的愚昧以应付外界的压力叫做忠,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以待人处事叫做信。现在国君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祸害加给虢国,就是没有除去自身的愚昧;为了晋国的财礼而让自己的兄弟之帮灭亡,就是没有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自立,没有信就不能稳固。既不讲忠信,又让外寇借道,晋国了解了我们的弱点在回师途中将会算计我国的。自己已经拔掉了立国的根本,怎么能长久存在下去呢?我若不离开虞国,恐怕灾难就要临头了。”于是带着妻子儿女逃避到西山,过了三个月,虞国就灭亡了。

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

〔原文〕

献公问于卜偃曰①:“攻虢何月也?”对曰:“童谣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②,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③,天策焞焞④,火中成军,虢公其奔!’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注释〕

①卜偃:晋国掌卜大夫郭偃。②龙尾:星宿的名称,属二十八宿中的尾宿。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指月朔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古称“日月之交会”。③鹑:星宿的名称,即鹑火星,属二十八宿中的柳宿。贲贲:光耀的样子。④天策:星名,又称傅说星,属尾宿中的一颗。焞焞:暗淡的样子。

〔译文〕

晋献公问掌卜大夫郭偃道:“攻打虢国应该在哪个月份?”回答说:“童谣中有这样的话:‘丙子日的早晨,日月交会在龙尾星辰,兵士的军服成风齐整,去夺取虢国的旗旌。鹑火星贲贲,天策星焞焞,早晨集合大军去进攻,虢公将要仓皇出奔。’鹑火星在早晨出现在南方,该是九月底到十月初之间吧?”

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原文〕

葵丘之会①,献公将如会,遇宰周公②,曰:“君可无会也。夫齐侯好示务施,与力而不务德,故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怀之以典言,薄其要结而厚德之,以示之信。三属诸侯,存亡国三,以示之施。是以北伐山戎③,南伐楚,西为此会也。譬之如室,既镇其甍矣,又何加焉?吾闻之,惠难遍也,施难报也。不遍不报,卒于怨仇。夫齐侯将施惠如出责,是之不果奉,而暇晋是皇,虽后之会,将在东矣。君无惧矣,其有勤也!”公乃还。

〔注释〕

①葵丘之会:葵丘,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之盟台乡。齐桓公发起的这次葵丘盟会,在公元前651年。②宰周公:名孔,周王室的太宰,食邑在周,故称。③山戎:古族名。又称北戎。春秋时分布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曾讨伐山戎。

〔译文〕

齐桓公发起诸侯们在葵丘盟会,晋献公打算前去参加。遇到宰周公,宰周公说:“你可以不去参加盟会。那个齐桓公好大喜功,施些小恩小惠,致力于武功而不修德,所以诸侯到他那里只献一些薄礼却满载而归。这是为了让到会的诸侯受到鼓励,而使背叛他的诸侯心怀羡慕。每次盟会时只不过重申一下过去的誓约,同时简化其仪式,而多给诸侯些好处,用以显示他的诚信。他主持过三次盟会,保住过三个快要灭亡的国家,用以显示他的热心助人。为此他北伐山戎,南攻楚国,在西边发起了这次盟会。譬如一间房子,已经在它的栋梁上加盖了屋顶,还能再加什么呢?我听说,施惠难以普遍,受恩难以报答。不普遍不报答,最终会结下怨气和仇恨。那齐桓公施的恩惠好像放出的债希望得到回报,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他哪有功夫来对付晋国?即使是以后的盟会,也将在东边举行了。你不必害怕齐侯,将来有你出力气的时候。”献公就回国了。

宰周公论晋侯将死

〔原文〕

宰孔谓其御曰①:“晋侯将死矣!景霍以为城②,而汾、河、涑、浍以为渠③,戎、狄之民实环之。汪是土也,苟违其违,谁能惧之!今晋侯不量齐德之丰否,不度诸侯之势,释其闭修,而轻于行道,失其心矣。君子失心,鲜不夭昏。”是岁也④,献公卒。八年,为淮之会⑤。桓公在殡,宋人伐之。

〔注释〕

①宰孔:即宰周公。御:赶车的人。②景霍:晋国的山名,也称霍太山,位于山西省中部,汾河东岸。③汾:汾河。河:黄河。涑:涑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源出绛县太阴山。浍:浍水,汾河的支流。源出山西省翼城县东南的浍山。④是岁也:指公元前651年。⑤八年:指葵丘之会后的八年。淮之会:齐桓公发起的又一次诸侯盟会。淮在今江苏省盱眙县。

〔译文〕

宰孔对他的驾车人说:“晋侯快要死了。晋国以霍太山为城垣,以汾河、黄河、涑水和浍水为护城河,戎、狄的人民环绕在它的周围。虽然有如此广大的国土,但如果违背了它所不应违背的准则,谁还会害怕它!如今晋侯不衡量齐侯的德行厚薄,也不分析诸侯的强弱大势,放弃闭门治理,又轻视行仁德,这就失去了人心。君子失去人心,很少有不早死的。”这一年,献公果然死了。齐桓公在葵丘盟会后的第八年,又发起了淮地的盟会。齐桓公刚死,宋国就攻打齐国。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原文〕

二十六年①,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②:“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③,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虽死,焉避之?”里克告丕郑曰④:“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何如?”丕郑曰:“荀息谓何?”对曰:“荀息曰‘死之’。”丕郑曰:“子勉之。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我为子行之。子帅七舆大夫以待我⑤。我使狄以动之,援秦以摇之。立其薄者可以得重赂,厚者可使无入。国,谁之国也!”里克曰:“不可,克闻之,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夫孺子岂获罪于民?将以骊姬之惑蛊君而诬国人,谗群公子而夺之利,使君迷乱,信而亡之,杀无罪以为诸侯笑,使百姓莫不有藏恶于其心中,恐其如壅大川,溃而不可救御也。是故将杀奚齐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忧,于诸侯且为援,庶几曰诸侯义而抚之,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今杀君而赖其富,贪且反义。贪则民怨,反义则富不为赖。赖富而民怨,乱国而身殆,惧为诸侯载,不可常也。”丕郑许诺。于是杀奚齐、卓子及骊姬,而请君于秦。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⑥,曰:“国乱民扰,得国在乱,治民在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⑦:“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落。夫长国者,唯知哀乐喜怒之节,是以导民。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重耳曰:“非丧谁代?非乱谁纳我?”舅犯曰:“偃也闻之,丧乱有小大。大丧大乱之判也,不可犯也。父母死为大丧,谗在兄弟为大乱。今适当之,是故难。”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夫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在因民而顺之。苟众所利,邻国所立,大夫其从之,重耳不敢违。”吕甥及郤称亦使蒲城午告公子夷吾于梁⑧,曰:“子厚赂秦人以求入,吾主子。”夷吾告冀芮曰⑨:“吕甥欲纳我。”冀芮曰:“子勉之。国乱民扰,大夫无常,不可失也。非乱何入?非危何安?幸苟君之子,唯其索之也。方乱以扰,孰适御我?大夫无常,苟众所置,孰能勿从?子盍尽国以赂外内,无爱虚以求入,既入而后图聚。”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许诺。吕甥出告大夫曰:“君死自立则不敢,久则恐诸侯之谋,径召君于外也,则民各有心,恐厚乱,盍请君于秦乎?”大夫许诺。乃使梁由靡告于秦穆公曰⑩:“天降祸于晋国,谗言繁兴,延及寡君之绍续昆裔,隐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以君之灵,鬼神降衷,罪人克伏其辜,群臣莫敢宁处,将待君命。君若惠顾社稷,不忘先君之好,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以主其祭祀,且镇抚其国家及其民人,虽四邻诸侯之闻之也,其谁不儆惧于君之威,而欣喜于君之德?终君之重爱,受君之重贶,而群臣受其大德,晋国其谁非君之群隶臣也?”秦穆公许诺。反使者,乃召大夫子明及公孙枝(11),曰:“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大夫子明曰:“君使絷也(12)。絷敏且知礼,敬以知微。敏能窜谋,知礼可使;敬不坠命,微知可否。君其使之。”乃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是故置之者不殆。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人实有之,我以侥幸,人孰信我?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重赂配德,公子尽之,无爱财!人实有之,我以侥幸,不亦可乎?”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与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13)。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14)。君苟辅我,蔑天命矣!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亡人何国之与有?君实有郡县,且入河外列城五(15)。岂谓君无有,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无有难急也。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者。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公子絷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臣闻之曰:‘仁有置,武有置。仁置德,武置服。’”是故先置公子夷吾,寔为惠公(16)。

〔注释〕

①二十六年:晋献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51年。②荀息:晋国大夫,奚齐的师傅。③三公子之徒:么子重耳、夷吾和申生的党徒。④丕郑:晋国大夫。⑤七舆大夫:指申生的七个下军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累虎、特宫和山祁。⑥屠岸夷:晋国大夫。⑦舅犯:重耳的舅舅。字子犯,名偃。⑧吕甥、郤称:公子夷吾的党徒。蒲城午:晋国大夫。⑨冀芮:即晋国大夫郤芮,公子夷吾的师傅。因其食邑在冀,故又叫冀芮。⑩梁由靡:晋国大夫。秦穆公:名任好。公元前659至前621年在位。(11)子明:秦国大夫孟明视的字。公孙枝:秦国大夫,字子桑。(12)絷:秦穆公的儿子,字子显。(13)汾阳: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西北。(14)负蔡:又作负葵,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北的汾河以南地区。(15)河外:指属于晋国境内的黄河以西地区。(16)惠公:即晋惠公。公元前650至前637年在位。

〔译文〕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里克打算杀掉奚齐,事先告诉荀息说:“三位公子的党徒将要杀奚齐,你想采取什么态度?”荀息说:“我们的国君刚故世就要杀他的儿子,我宁愿死去,也不会听从他们!”里克说:“如果因为你的死,奚齐得以立为国君,那不也很值得吗?可是你死了,奚齐照样会被废黜,你又何必去死呢?”荀息说:“先君以前曾问过我事奉国君的态度,我回答他忠贞二字。先君问:‘什么叫忠贞?’我回答说:‘凡可以有利于国家,力所能及而没有不去做的,这叫做忠。埋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对死而复生的不觉得后悔,对活着的不感到惭愧,这叫做贞。’我的话已经说了,怎么能为实践我的话而又吝惜我的生命呢?即使是死,我又怎么能逃避呢?”里克又问丕郑:“三位公子的党羽将要杀奚齐,你打算怎么办?”丕郑问:“荀息怎么说?”里克回答说:“荀息说他将为奚齐而死。”丕郑说:“你努力干吧。两个国士所筹划的事,没有不成功的。我来帮助你一起行动。你带着申生手下的七位大夫等待我,我让狄国行动起来,并联络秦国动摇奚齐的势力。拥立人望较差的做国君,我们可以从他那儿获得重酬,人望好的我们可以不让他回到晋国。晋国还能是谁的天下!”里克说:“不行。我听说,义是利的基础;贪利是产生怨恨的原因。废弃义就谈不上得到利,贪欲深了怨恨就会萌发。那奚齐难道得罪了民众吗?民众的怨恨是因为骊姬迷乱国君并且欺骗了国人。她诬陷群公子,夺去他们原来的利益,使国君失误,听信她的谗言而驱逐群公子,逼杀无辜的申生而被诸侯取笑,使百姓无不将憎恨藏于内心,这恐怕就像堵塞大河一样,溃决了再也无法挽救。所以我们打算杀悼奚齐而拥立逃亡在外的公子为君,是为了安定民心消除忧患,并且可以指望得到诸侯的援助。也许可以说,诸侯认为合乎义的就抚助他,百姓喜欢的就尊奉他,国家才能安定巩固。现在如果企图通过杀了继位的新君来谋取个人的好处,就是贪利而且违背了义。贪利则民众怨恨,背义则好处还会失去。为了一点好处招来民众的怨恨,会乱国而身危,还要害怕被诸侯记载于史,这样做是不合常理的。”丕郑接受了里克的意见。于是杀了奚齐、卓子和骊姬,请求秦国帮助立一个国君。奚齐被杀后,荀息曾打算随奚齐而死。有人说:“不如立奚齐的弟弟辅佐他。”荀息就立了卓子。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终于为之而死。君子说:“荀息不说假话。”杀了奚齐和卓子以后,里克和丕郑让屠岸夷去狄国告诉公子重耳说:“国家动乱,民众受到惊扰,动乱时才有得到君位的机会,民众受到惊扰时反而容易治理,你何不回国来呢?让我们为你回国肃清道路。”重耳告诉舅舅子犯说:“里克想接纳我回国继承君位。”子犯说:“不行。坚固的树木在于开始,开始不培植好根基,终究要枯萎凋落。君临国家的人,必须要知道喜怒哀乐的礼节,用来训导民众。服丧期间不哀痛却想求得君位,难以成功;乘国家动乱之机想回国执政,将有危险。因为国丧而得到君位,就会视国丧为乐事,以国丧为乐事必定会导致悲伤。因为动乱而得以回国,就会把动乱当作喜事,把动乱当作喜事必定会放松道德的修养。这些都显然与喜怒哀乐的礼节相违背,还怎么来训导民众呢?民众不听从我们的训导,还当什么国君?”重耳说:“如果不是国丧,谁有机会继承君位?如果不是动乱,谁会接纳我?”子犯说:“我听说,丧乱有大小之分。大丧大乱的锋芒,是不可以冒犯的。父母故世是大丧,兄弟间有谗言是大乱,如今你正处于这种境地,所以很难成功。”于是公子重耳出来接见使者,说:“承蒙你的好意,来看望我这个逃亡在外的人。父亲在世时,我不能尽洒扫的义务。父亲去世后,又不能回去操办丧事而加重了我的罪过,而且玷辱了大夫们,所以冒昧地辞谢你们的建议。安定国家的人,要亲近民众,处理好邻国的关系,还要体察民众的情绪以顺应民心。如果是民众认为有利,邻国愿意拥立,大夫们都服从,我重耳才不敢违背。”吕甥和郤称也派蒲城午去梁国对公子夷吾建议说:“你用厚礼送给秦国,求他们帮助你回国继位,我们在国内策应你。”夷吾告诉冀芮说:“吕甥打算接纳我回国。”冀芮说:“你努力吧。国家动乱民众惊扰,大夫们没有主心骨,不能失掉这个好机会。不是动乱哪有机会回国继位?不是民众有危难,何必要立君以安民?幸好你是国君的儿子,所以找到你了。如今正逢国家动乱民众惊扰,谁能抵挡我们?大夫们没有主心骨,如果大家立你为国君,谁能不服从?你何不用晋国所有的财富来收买国外诸侯和国内的大夫,不要吝惜国库会空虚,以求得回国继位,回国后还可设法聚敛财富。”于是公子夷吾出来接见使者,跪拜磕头答应了建议。吕甥出面告诉大夫们说:“国君已死,我们不敢擅自立一个新君。时间拖得太久怕诸侯算计,直接从国外迎来公子,又怕民众意见不一,加重国家的动乱,何不请求秦国帮助我们立君呢?”大夫们同意了。于是就派梁由靡向秦穆公陈述说:“上天降灾祸于晋国,谗言蜂起,波及到先君的几位公子。他们为此忧伤害怕,被迫逃亡到国外隐匿民间,无所依托。又加上先君的去世,使国丧和祸乱同时临头。托您的灵威,鬼神发了善心,让有罪的骊姬遭受了报应。现在晋国的大臣们不敢安宁地生活,都在等待您的命令。您如能仁慈地关注晋国的命运,不忘与先君的友好关系,请收留一位逃亡在外的公子并帮助他继承君位,以便让他主持晋国的祭祀,镇抚国家和民众。假使四方的邻国诸侯听到您这样做,谁能不害怕您的威势,同时又赞赏您的仁德?您对晋国始终如一的厚爱,使晋国受到您的重赐,晋国的群臣感受您的大恩大德,谁不愿成为供您驱使的臣子呢?”秦穆公答应了梁由靡的请求,打发他回晋国。于是召见大夫孟明视和公孙枝,问:“晋国动乱,我该选派谁去重耳和夷吾处,观察哪一个适宜立为新君,以解决晋国紧迫的继承问题呢?”大夫孟明视说:“国君派公子絷去吧。公子絷聪敏知礼,待人恭敬而且洞察精微的道理。聪敏能够熟谙谋略,知礼适合派作使者;恭敬不会有误君命,洞察精微的道理就能判断立谁为君。你应派他去。”于是就派公子絷去狄国吊慰公子重耳,说:“我的国君派我来慰问你的逃亡之忧,以及丧亲之痛。我听说:得到国家常常在国丧的时候,失掉国家也常常在国丧的关头。时机不可放过,国丧的期限不会太久,请公子好生考虑!”重耳把他的话告诉舅舅子犯。子犯说:“不可以。逃亡在外的人没人亲近,只有诚信仁德,才能得到人们的亲近,拥立这样的人做国君才不危险。父亲刚死,灵柩还停在堂上就图利,哪个人会以为我们仁德?别的公子也有继承君位的权利,我们如果凭侥幸之心争先,哪个人会认为我们诚信?不仁不信,又怎么能有长久的利益呢?”于是公子重耳出来见公子絷说:“承蒙你来吊慰逃亡之人,又负有帮助我回国的使命。但我重耳是流亡在外之人,父亲死了都不能得到哭丧的位置,又怎么敢有其他想法以玷辱你的义举呢?”说完只跪拜而不磕头,然后站起来哭泣,退下后也不再私下回访公子絷。公子絷离开狄国,又去到梁国,像吊慰公子重耳一样吊慰公子夷吾。夷吾对冀芮说:“秦国要帮助我了!”冀芮说:“公子努力吧。逃亡在外的人无所谓洁身自好,洁身自好则办不成大事。应该用厚重的礼物去酬谢帮助你的人的恩德,你尽力去办,不要吝惜财货!别的公子也有继承君位的权利,我们凭侥幸去争一争,不也可以吗?”于是公子夷吾出来见公子絷,跪拜磕头,站起来不哭泣,退下后又私下访问公子絷说:“中大夫里克已支持我做国君了,我命令把汾阳一带的百万亩田地赐给他。丕郑也已支持我做国君了,我命令把负蔡一带的七十万亩田地赐给他。秦君如能帮助我,就不再要天命特别眷顾了!我如能回国洒扫宗庙,安定社稷,一个流亡的人还计较什么国土?秦君有的是郡县土地,我再奉上黄河以西的五座城邑,这不是因为秦君没有,而是为秦君东游到黄河的桥梁之上时,就不再会有什么为难着急的事了。我愿意执鞭牵马,跟随在秦君的车尘之后。另外送上黄金八百两、白玉制作的装饰品六双,不敢用来报答公子,请赏给左右的随从。”公子絷回到秦国,向秦穆公复命。穆公说:“我支持公子重耳,重耳仁德。他只跪拜而不磕头,是表示不贪图继承君位。站起来哭泣,是爱他的父亲。退下后不私自拜访,是不汲汲于私利。”公子絷说:“国君的话错了。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成全晋国,那么立一个仁德的公子未尝不可。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在天下成就秦国的威名,就不如立一个不仁德的公子以扰乱晋国,并且可以驾驭它。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为了实行仁道而辅立别国国君的,有为了显示武威而辅立别国国君的。为了实行仁道就要辅立有德的,为了显示武威就要辅立服从听话的。’”所以秦国就先辅立公子夷吾,这就是晋惠公。

冀芮答秦穆公问

〔原文〕

穆公问冀芮曰:“公子谁恃于晋?”对曰:“臣闻之,亡人无党,有党必有仇。夷吾之少也,不好弄戏,不过所复,怒不及色,及其长也弗改。故出亡无怨于国,而众安之。不然,夷吾不佞,其谁能恃乎?”君子曰:“善以微劝也。”

〔译文〕秦穆公问冀芮说:“公子夷吾在晋国有谁可以依靠?”回答说:“我听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党羽,有党羽必然就有仇人。夷吾小时候,不喜欢游戏,报复不过分,发怒不流露在脸色上,等到他长大后也没有改变。所以出亡后国人对他没有什么怨恨,民众能安然处之。要不然,夷吾没有才能,还有谁能依靠呢?”有识之士说:“冀芮善于微妙地劝谏哩。”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谢安(子琰 琰子混 安兄奕 奕子玄 安弟万 万弟石 石兄子朗朗弟子邈·房玄龄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五·佚名
  卷之八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二·佚名
  第八册 天聪元年九月至十二月·佚名
  列传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一百三十·郑麟趾
  五十四、金粟斋时代的朋友·包天笑
  庄烈帝本纪·张廷玉
  卷六·萨囊·彻辰
  卷十三·鄂尔泰
  卷二十二·佚名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蒋廷黻
  附卷之三·佚名
  陈雪佳·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四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古梅吟藳【五】拜李谪仙墓先生放旷士浩气吞洪蒙蓬池与紫阁轩葢绎相从经营紫河车破费十载功金鼎驯乌兎炎炎丹光红一击混沌破落地寻无踪神仙有水解戏

  • 卷六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六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十七 张继【字懿孙兖州人】 郢城西楼吟 连山尽塞水萦回山上戌门临水开朱栏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闲江清沙洲枫?无求客草緑花开山鸟

  • 卷五十二·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十二杜仁杰【二十四首 补】补杜仁杰字仲梁一字善夫济南长清人与遗山善元时累徴不起子元素任福建闽海道廉访使以子贵赠翰林承防资善大夫諡文穆和信之板桥路中岸风折枯藤野日明远

  • 剧说提要·焦循

    《剧说》六卷,清焦循着。焦循,字里堂,江苏甘泉人。生于一七六三年(乾隆二十八年)。自幼好学。壮年从阮元灾山东、浙江各处左幕宾。一八○一年(嘉庆六年)中举人。有人劝他去应礼部试,他因生母年老多病,坚辞不往。母丧之后,闭户著

  • 雍熈乐府卷之二·郭勋

    正宫端正好      金䑓八景圣天子统华夷际龙虎风云㑹有贤臣宰辅扶持八方宁靖干戈息胜舜代过尧世滚綉球保山河壮帝基辅寛仁四海归顺天心应垂祥瑞千邦进万国来仪省刑罚薄税敛赏三军●食衣尽歌謡丰年稔嵗户无扄路不

  •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赵尔巽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家世农。祖玉屏,始慕乡学。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时太常寺卿唐鉴讲学京师

  • 朱子年谱卷二·王懋竑

    宝应王懋竑撰淳熙二年乙未四十六岁夏四月东莱吕公伯恭来访近思录成【文集书近思录后云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舎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

  • 卷一百六十四·杨士奇

    永乐十三年夏五月丁酉朔日有食之○辛丑○端午节 上御东苑观击球射柳赐文武群臣钞有差文武进诗者加赐酒帛○癸卯○复赵仪河南布政司右参政仪尝坐事降镇西卫经历至是以其才而复之 升镇西卫指挥同知赵得为河南都指挥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五月甲午朔○升刑部左侍郎陈儒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柘林倭合新倭四千余人突犯嘉兴总督强经分遣参将卢镗等督粮土等兵水陆击之保靖宣慰使彭荩臣与贼遇于石塘湾大战败之贼遂北走平望副总兵俞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五 辽纪五·纪昀

    辽纪 【五】兴宗道宗○兴宗兴宗皇帝讳宗真字雅布济小字济古尔圣宗长子也毋曰钦哀皇后萧氏帝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初封梁王太平元年册为皇太子判 北南院枢密使事十一年六月己卯圣宗崩太子即皇帝位于柩前壬午尊母萧氏为太

  • 孔·李延寿

    孔皀字德璋,会稽山陰人。祖父孔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孔灵产,泰始年间(465~471),任晋安太守,有隐遁之志。在禹井山建立了一座馆舍,侍奉道规非常精心。吉日在安静的屋子里朝四个方向朝拜,泪流不止。一次东出路过钱塘城北面,便在舟

  • 卷五十三·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五十三明 黄训 编都察院 通政司 大理寺御史府记【方孝孺】皇上嗣位之初即下明诏行寛政赦有罪蠲逋租钜万计去事之妨民者明年以纪元赐高年米肉绵帛民鬻子者官为之赎免田之租税几年分遣使者

  • 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三兵考兵制明宪宗成化二年四月山西巡抚李侃请南北军伍各随所便着配诏议行之定例补伍皆发极边而南北人互易正统三年大学士杨士奇言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直之人往南方极边补伍以浙

  • 辩乐第七·佚名

    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歌之舞之,容发于声音,形发于动静,而入于至遭。音声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

  •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孔子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日:“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抵以异。’②” 【注释】 ①徙义:徙,迁移。徙义即向义迁移,意即按义去做。②诚不以富,亦(ZhT)以异:这

  • 掌葛/槁人·佚名

    掌葛掌管按时向山农征收葛草和凡属如葛的草类、向泽农征收萌芝等麻类而用以算作上缴国家赋税的政令,称量轻重长短而接受征收物。掌染草掌管春秋季节征收可用作染料的草类,用秤称量轻重而后收纳,以待用时颁授[给染人]。掌

  • 卷十六·普济

      青原下十世下雪窦显禅师法嗣天衣义怀禅师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也。世以渔为业。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  儿时坐船尾,父得鱼付师贯之。师不忍,乃私投江中。父怒,笞之,师恬然如故。  长游京师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佚名

    一卷,失译人名。金刚力士哀恋不息,帝释慰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