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 (15 )抱朴,少私寡欲 (16 )。

[语译]

聪明和智巧伤害自然,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得到百倍的益处;仁和义束缚天性,所以弃绝它人民反而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机巧和货利,能使人产生盗心,所以弃绝了它盗贼自然就绝迹。这三者都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弃绝它们,而使人有所专属。这便是外在的表现纯真,内在保持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以下两篇精选包含了庄子怒斥教化的言辞,他特别引用了老子的两句话:"绝学,弃智"。在第二篇精选中,虽然他的驳斥稍嫌夸张,但确实也包含了深邃的哲理。当这些哲理被文明生活的物质条件取代时,人类心灵平静的本质就已丧失。

本章第一篇精选是《庄子》外篇《胠箧》的精华,谈论的主题是"圣人生,大盗起"。第二精选则取自《在宥》。

一、《胠箧》(开箱)

为防备牙箱、探囊、摸柜的小偷偷窃,必定要把东西用绳子捆好,用锁锁好的人,便是世上所谓的聪明人。但是大盗来了,背着柜,提起箱,挑着行囊而逃,还惟恐你绳子捆得不紧,钥匙锁得不牢呢!这样看起来,所谓的聪明人不就替大盗做了预备工作吗?

姑且针对此事谈论一下:试看世上的聪明人有哪个不替大盗做铺路工作?有哪个圣人不替大盗看守的?何以见得呢?举个例子说吧!

从前齐国人口众多,城市相接,邻里相连,鸡和狗的叫声各地都可听到;捕鱼的范围和耕种的地区合起来不下两千余里;全国境内,凡是建立宗庙社稷,实施地方行政等事,无不以圣人的法则为主。

但是自从田成子 (17 )杀了齐君夺得齐国后,竟连齐国取法于圣人治理国家的法度也一并"偷窃"了。所以田成子虽名为盗贼,却能身居尧、舜的地位。当时小国不敢向他抗议,大国不敢对他讨伐,竟使他的子孙传到十二代 (18 ),这不是以圣人之法,来保护盗贼的安全吗?

再进一步说吧!试看世上有哪个最聪明的人不替大盗积蓄货财?有哪个大圣人不为大盗防守赃物的?何以见得呢?

今且以龙逢被杀,比干被挖心,苌弘被破肠,子胥的尸体被投在江里,任其腐烂等事来看,这四人是那么贤能,还不免被杀被弃,圣人法度的祸害也就可想见一斑了。

所以盗跖的徒弟问他说:"强盗也有道吗?"

盗跖说:"怎么会没有道?譬如,起意偷人家屋里的东西,先要推测里面的虚实,如果能算得准确,就是圣德;先进去就是勇;后出来就是义;知道见机行事就是智;分赃公平就是仁。没有这五种德性而能成为大盗的,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事。"

这样看来,行善的人若未获圣人的道,就不能立身;盗贼没有圣人的道也无法行盗。但是由于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所以也使得圣人之道为天下谋利的少,祸害天下的反而多了。因此有人说:"把嘴唇掀起来,牙齿就觉得寒冷;鲁国的酒薄了,赵国的京城就被围 (19 )。"圣人和大盗原是彼此相连的。世人只要有圣人,便少不了大盗。

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天下大治,必得打倒圣人,释放盗贼才行。这跟泉水干了,山谷才空虚,高山平了,深泽才能填平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圣人一死,大盗平息,天下方能太平无事。

如果圣人不死,大盗不能肃清,即使借重圣人治理天下,也不过是替盗贼增加利益罢了。这就好像有了斗斛来量米谷,就有利用斗斛来做诈伪的事;有了秤杆来称东西,就有利用秤杆来做欺骗的事;有了官印作为信物,就有假造官印图利的事;有了仁义来纠正人的行为,就有假借仁义来做虚伪的事。怎么会这样呢?

且看:那偷窃别人腰带钩子的小贼,捉到了就被杀死,而那偷窃君国的人反倒做了诸侯。并且在诸侯的府第内,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仁义之教频传,这不是假仁义来为非作歹吗?

这种放任大盗强夺诸侯的地位,利用仁义、斗解、秤锤、官印求取私利的事,虽有官方的重赏与酷刑,却都无法禁绝,这实在是圣人的过失啊!

因此有人说:"鱼不可以离开深渊,国家的名器不可明告人。" (20 )圣人的法利,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绝不可公开让天下人知道的。

所以只有摒去圣智,大盗方可肃清;摔毁珠玉,小盗才不会产生;烧毁印信,人民自会诚实;击破升斗,折断秤杆,百姓自不争执;毁尽天下圣人的法度,人民才有资格和在上的议论……废除六律,消绝竽瑟,塞住师旷的耳朵,而后天下人方能恢复真正的听觉。

若能毁去文章,舍弃五色,粘合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才能恢复真正的视觉;毁坏钩子、绳索、弃去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而后天下人才有真正的巧艺,俗语说:"大巧的人反似笨拙" (21 ),就是这个道理。除去曾参、史鳅的忠信行为,封锁杨朱、墨翟的言论,抛弃仁义之说,而后天下人的道德才能和玄妙的大道 (22 )混合。

如果人人不自显他的视觉,天下就不会被"光芒的气焰"烧坏;人人不显露自己的听觉,天下就没有忧患;人人不显露自己的智慧,天下就不会惑乱;人人不显露自己的德行,天下就没有淫邪的行为。

像曾参、史鳅、师旷、工倕、离朱等人,都是标榜自己的德性以扰乱天下,于法来说,这是毫无用处可言的。(《庄子》外篇第十章《胠箧》)

二、小心不要伤害到人的本心

崔瞿问老聃说:"如果天下不必治理,如何使人心向善呢?"

老子回答说:"小心,不要伤害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人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不得志则居下,得志就在上位了,上下不已,因此自暴自弃,得不到丝毫的安适。

温和的时候,柔弱的心可以制服刚强;顺心时,人心热如焦火;失志时则又寒如冰雪。心情的变化快速无比,一眨眼的工夫,它可以越过四海之外。平稳的时候,像是寂静的深渊;心念突起,又像悬于天上一样。有如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的,恐怕就是人心了。"

从前,黄帝首先以仁义鼓舞人心,尧、舜争相模仿,以至于瘦骨嶙峋,腿上无毛来求天下人形体的安适。他们苦心施行仁义和经营法度,却仍不能改变天下人的心志,作乱的人相继而起。由尧驱逐欢兜至崇山,放逐三苗于三峗,流放共工到幽都这些事看来就可明白了。

到了三代 (23 ),这种情形更为严重:一方面有夏桀的残暴,一方面有曾参、史鳅的德性,因而儒墨的学说纷纷而起。于是乎喜怒是非互相猜疑;愚者智者,互相欺侮;善恶互相攻讦;虚伪诚实,自相讥讽;天下的风气自此大坏。

由于道德的分裂,使得人们的生活散乱不堪;又由于好求无涯的知识,使得天下百姓智穷才尽,随之而来产生了斧钺刀锯的刑具,天下岂有不乱之理?这都是鼓动人心造成的祸患啊!

所以贤能的人隐居在高山深岩中,万乘的国君却坐在朝廷上恐惧忧虑。而今,儒墨之流看到死刑的尸体狼藉遍地,服刑役的相拥互挤,受刑劳的到处皆是,才开始奋力挽救当世的敝政。唉!他们也太不知耻了。

就因为我知道圣者是刑罚产生的根源,仁义是桎梏的凭借,相对也就知道曾参、史鳅的行为是夏桀依恃的准则了。所以:"只有断绝圣贤,抛弃智慧,天下才可以得到太平。"(《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八 既夕礼第十三·郑玄
  卷三·戴震
  孟子集注大全卷三·胡广
  卷七·库勒纳
  提要·金履祥
  卷二·吕祖谦
  卷十七·盛世佐
  原序·方苞
  卷五十·佚名
  卷上·佚名
  卷第四·佚名
  复赵慧燮李晴峰居士书·太虚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佚名
  佛说罗摩伽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三十五·彭定求

        卷635_1 【送边上从事】周繇   戎装佩镆铘,走马逐轻车。衰草城边路,残阳垄上笳。   黄河穿汉界,青冢出胡沙。提笔男儿事,功名立可夸。   卷635_2 【送洛阳崔员外】周繇   塞诏除嵩洛,观图见废兴。城迁周

  • 卷第七·黄彻

      渊明非畏枯槁,其所以感叹时化推迁者,盖伤时之急于声利也。杜老非畏乱离,其所以愁愤于干戈盗贼者,盖以王室元元为怀也。俗士何以识之。   和靖“马从同事借,妻怕罢官贫”,情状已可喜。及观岑参《送颜少府》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五·佚名

    正统六年春正月乙亥朔 上诣 奉先殿 太皇太后宫 皇太后宫行礼以是日日当食免文武群臣朝贺筵宴 太皇太后 皇太后免命妇朝贺○庚子行在礼部尚书胡濙奏今年正月朔午刻日当食 皇上敬谨天戒预敕群臣救护至期天气晴明太阳正

  • 一百二十九 江宁织造曹寅奏谢刊刻全唐诗得列衔名摺·佚名

    康熙五十年三月初十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臣于康熙四十四年奉旨命臣校刊全唐诗,久经告竣进呈,此皆皇上圣心独运,定为必传之书,臣同诸官不过较字督工。令准翰林咨,奉圣谕并钞列臣等街名,刊刻款式到臣,谨遵旨补

  • 萧颖士、李翰传·刘昫

    萧颖士,字茂挺。与李华同年进士及第。正当开元年间,天下太平,人物荟萃,如贾曾、席豫、张土自、韦述等人,都享有盛名,而萧颖士与他们都有交游,因此士大夫多称赞他。李林甫闻知他的名声,想提拔任用他,便予以召见。当时萧颖士正寄

  • 卷五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五十諡略【三】追封皇后諡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十七年八月恭上】顺治十七年八月甲辰世祖章皇帝谕礼部曰皇贵妃栋鄂氏於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

  • 卷四十六、英法联军入京及和约·黄鸿寿

    文宗咸丰六年,冬十月,英吉利军舰驶入广州攻城,陷之,旋引还。初,鸦片之局既终,中国政府许英人以五口通商。英人于道光二十六年来粤,请立约,总督耆英与其二年后践约,届期而徐广缙督两粤,叶名琛为巡抚。二十九年,英舰入粤河,申前约,广

  • 孟子纂笺卷六·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滕文公下凡十章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王去声】陈代孟子弟子也小谓小节也枉屈也直伸也八尺曰寻枉尺直寻犹屈已一见诸侯而可以致王霸所屈者小所伸

  • 春秋辨义卷五·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荘公一戊子○荘王四年元年○齐襄五年晋缗十二年卫惠七年黔牟三年蔡哀二年郑厉八年子仪元年曹荘九年陈荘七年卒杞靖十一年宋荘十七年秦武五年楚武四十八年春王正月或以不书即位自是鲁君不行即位之礼非圣

  • 原序·袁仁

    左氏公羊氏谷梁氏皆传春秋者也传未必尽合乎经故昔人诗云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卓哉宋胡安国愤王氏之不立春秋也承君命而作传志在匡时多借经以申其说其意则忠矣于经未必尽合也况自昭定而后疎阙尤多嵗中不啻十余

  • 卷四十二·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四十二     婺源江永撰天子諸侯廟   吉禮九補自天子達於庶人祭從生者【詳見祭法】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禘大祭也始祖感天神靈而生祭天則以祖配之自外至者無主不止】而立四

  • 凡例·箬庵通问

    是编既汇集成书。仍曰存稿者。盖以先师手泽未敢遽移。惟俟当来有志续传灯者。按济宗大鉴第十八世已载会元末卷。兹复重起者。以会元所收未备故。曹洞宗世代渊源悉从远公。续略远为云门之子。若孙谅无冒滥祖宗之咎。是

  • 卷之十一·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十一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十八世 育王光禅师法嗣 杭州府灵隐妙峰之善禅师 吴兴刘氏子。世居彭城。上世皆登膴仕。师生纨绮中。资性高洁。年十三辞家。受业於德清齐政院。凡

  • 卷第十七·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十七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肃众提纲 汾阳无德禅师一日谓众曰。夜来梦亡父母觅酒肉纸钱。不免狥俗置以祀之。事办於库堂。设位如俗间礼。酌酒行肉化纸钱讫。令集知事头首散其余盘。知事辈

  • 绍陶录·王质

    二卷。宋王质撰。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居兴国(今属江西)。绍兴年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被忌之者指为异论,罢去。后至枢密院编修官等职。笃志经学,好诗文,诗风

  • 三洞珠囊·王悬河

    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载:北周建德中(572—577),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已佚。今《道藏》所收《三洞珠囊》10卷,题唐代道士王悬河编修。《宋史·艺文志》、《通志略》

  • 蜃楼志·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蜃楼志全传》、《盖世无双情中奇全传》。二十四回。题“庾岭劳人说,禺山老人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1804)本衙藏板本,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

  • 原道救世歌·洪秀全

    洪秀全著。约一千一百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洪氏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领袖、太平天国天王。广东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入塾“熟读经史”。后作乡村塾师。因屡试不中,萌发反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