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孔德 (26 )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7 )。
[语译]
大德之人,他一切言语举动的样态,都是随着道而传移。道是什么样子呢?道这样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可是,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具备了宇宙的形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是那么深远而幽昧,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与原质。这原理与原质是非常的真实可信的。从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我怎样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从"道"认识的!一、天无为才能够清澈
天因为没有作为,所以清澈;地也因为没有作为,所以安宁;天地无为的相合,才变化生成了万物。这些万物,恍惚中不知从何而来,也没有造型可求,只知它们是"无为"所生。所以说:"天地无心作,却又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它们所作。"那么人应如何仿效此例而"无为"呢?(《庄子》外篇第十八章《至乐》)
二、至道的精气
至道的精气,幽远而不可穷究;至道的极境,细微而无法看见。(《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三、道之德
道,是真实而存在的;是清静而无为的。它可以传授,却不一定被领受;可以体会,却不能看见;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鬼神和上帝,生出了大地和上天。
道,在阴阳未分之前便已存在,可是并不算高远;超出天地四方的空间,也不会很深邃;比天地先生,却不算长久;比上古的年岁大,可也并不算年老。(《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猜你喜欢 仲冬纪第十一·吕不韦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苏舆 去种界同人类·梁启超 卷七·邱濬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孔子 御制题宋版春秋分记·程公说 卷十一·张廷玉 卷十六·张尔岐 卷八·夏良胜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戴溪 第42章 大学·戴圣 (三)八佾篇·钱穆 隐公·隐公十一年·左丘明 佛说九色鹿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