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卷四

诚心篇

曾国藩说,古今英雄“立得住”,如同先有根据地后能打天下一样,必须有诚心实意。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就是不欺。今人讲:信义春常在,心诚则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都深蕴一个诚字。曾国藩以忠诚为天下倡,选将练兵以诚为先,平生不蹈大言,不喜驾空之事,手订“敬、静、纯、淡”诚字四法,终使他群雄影从、“勘平大乱”,功、德、言三并不朽。

诚心篇(上)

【原文】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译解】

我们应当永远以诚待人,虚心处世。心诚则志气专一,历尽磨难,也不改变初衷,终有顺理成章,获得圆满结果的一天。虚心,则不会矫揉造作,不挟私见,最终可以为大家所理解。凡是正确的话、实话,多说几句没有关系,久而久之,人们自然能理解你的心意,即使直来直去的话,也不妨多说几句,但千万不可将攻讦别人的隐私当作直话,尤其不可以在背后诋毁别人的短处。领导将领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推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

诚心篇(中)

【原文】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

【译解】

君子之道,最重要的是以“忠诚””二字倡导天下。每当天下大乱,无论上下那一等人,都放纵物欲,彼此都使奸诈的手段,相互吞并,以陰谋诡计来争夺胜负。自己则想尽办法谋求尽可能的安全,而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境地。怕难避害,不肯出一点点力来拯救天下的危难。只有忠诚的君子,才奋起匡正时乱,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天下百姓做出贡献。除去天下虚伪的恶习,崇尚朴实。自己历尽危难,而不要求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为了国家,不惜抛却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而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于是,感动了大家,都以他们为榜样,以苟且偷生为耻,以避事为羞。所以,我们家乡几个君子,鼓舞了大家,经历九年的奋战,平定了大乱,这岂不是朴实与诚恳的效果吗?!

诚心篇(下)

【原文】

人必虚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事上以诚意感之,实心待之,乃真事上之道,若阿附随声,非敬也。

【译解】

人必须虚怀若谷,心底坦荡,没有其它私心杂念,然后才能真实无妄。诚实,就是不欺骗。人之所以要欺骗别人,心中必然还装着别的东西。有了私心,就不敢告诉别人。于是只得编造假话骗人。如果心中没有丝毫杂念,又何必欺骗人呢?他所以要自己欺骗自己,也是因为心中还有其它杂念。良知在于好德,私心在于好色。如果不能去掉好色的私心,就不能不欺骗自己好德的良知了。所以说,诚,就是不说假话。替上司办事,应当以自己的诚意来感动他,以真心对待他,这才是真正地事奉上司之道。如果阿谀奉承,随声附合,这不是真正地尊敬上司。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七卦 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佚名
  提要·刘宗周
  卷二十三·李明复
  卷四·库勒纳
  卷十八·叶梦得
  卷七十七·顺治
  卷四十·顺治
  第三 内揵 3·王诩
  哀公·哀公二年·左丘明
  卷十五·佚名
  卷四百一十七·佚名
  叹品第七·佚名
  对中国禅宗之感想·太虚
  甲二 正宗分——乙一 显一乘境·太虚
  佛说犊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一百·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一百古今体八十一首【癸卯八】实胜寺天聪建年後蒙古日觐来【科尔沁於  太祖时久归附  太宗天聪元年蒙古敖汉部奈曼部来归嗣是喀尔喀巴林喀喇沁扎噜特土默特诸部相率朝贡】是皆奉佛者梵宇

  • 丽则遗音序·杨维桢

    皇朝设科取赋以古为名故求今科文于古者葢无出于赋矣然赋之古者岂易言哉扬子云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子云知古赋矣至其所自为赋又蹈词人之淫而乖风雅之则何也岂非赋之古者自景差唐勒宋玉枚乘司马相如以来违则

  • 卷二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七十八 崔与之 夀邕州赵守 大夏开朱明物态丰且硕薰弦发新奏生意转无极间气清而和融结赋有德碧梧挺幽干旷度漫九泽富哉学古胸仁义

  • 卷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五杜易简杜易简襄州襄阳人九岁能属文及长博学有高名姨兄岑文本推重之登进士第累转殿中侍御史咸亨中为考功员外郎坐党裵行俭左迁开州司马集二十卷存诗二首湘州新曲二首昭潭深无底橘洲浅而

  •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欧阳修

    李光进,其先河曲诸部,姓阿跌氏。贞观中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世袭刺史,隶朔方军。光进与弟光颜少依舍利葛旃,葛旃妻,其女兄也。初,葛旃杀仆固玚,归河东辛云京,遂与光进俱家太原。以沈果称。从马燧救临洺,战洹水有功。历前后军牙门

  •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范晔

    乌桓,原是东胡族。汉朝初期,匈奴冒顿减掉了东胡,剩下的人守保乌桓山,就以乌桓作为部族称号。乌桓习俗是擅长骑马射箭,乌桓人主要从事射猎飞禽走兽。乌桓人逐水草放牧,没有固定的住处。他们用毡帐作为房屋,门向东开朝着太陽。

  •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刘昫

    神秀和尚,姓李,汴州尉氏县人。年轻时博览群书,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后来碰上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和尚弘忍,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就赞叹佩服说:“这才真正是我的师父。”于是就

  • 乔宇传·张廷玉

    乔宇,字希大,山西乐平人。祖父乔毅曾当过工部左侍郎。父亲乔凤当过职方郎中。他们都以廉洁著名。乔宇自己考中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初任礼部主事。弘治初年,王恕当吏部尚书时调他到文选司,三次升迁做到郎中。他在自己家中

  • 卷三百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弭盗宋英宗治平元年知谏院司马光论除盗劄子曰臣窃闻降勅下京东京西灾伤州军如人户委是家贫偷盗斛斗因而盗财者与减等断

  • ●皇朝通典卷二十一·佚名

    選舉四 ○選舉四 選舉制【武選】 △選舉制【武選】 (臣)等謹按武選之制歷代不一唐則兵部主之課試之法如舉人之制取其軀幹雄偉應對詳明有驍勇材藝及可為統帥者宋初武臣則樞密院掌之其後分典選之職為四武選曰審官西院曰三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战乱的世界。其时的民生,自然是很为困苦的。然而其中,也有几件可以特别注意的事情。其(一)是两汉人均田的思想,至此而实行。汉代的人,本都有个恢复井田或限名田的思想,然终未能实行。及王莽行之,而反

  • 闵友第十五·桓谭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言内有以相知与否,不在新故也。庄尤,字伯石。高君孟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着作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

  • 卷一四四·邱濬

    ▲内外之限(下) 《论语》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无也)管仲,吾其被发左衽(衣衿)矣。朱熹曰:“匡,正也。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臣按:孔子于他章尝小管仲之器,而于此则大其功,盖

  • 春秋长历卷一·陈厚耀

    右谕徳陈厚耀撰集证汉书律厯志【节抄】春秋殷厯皆以殷鲁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数故据周公伯禽以下为纪鲁公伯禽即位四十六年至康王十六年而薨子考公酋立考公即位四年及公熈立【及者兄弟相及非子继父也下仿此】炀公二十四年

  • 答某校长问·太虚

    答:科学人生观,完全是机械的,由种种物质原素组织而成;与佛学小乘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有,至解散时无别可得,所论略同。毫无人生意义,亦无人生目的。今所以四肢活动者,好似机动轮转。唯对于客观之物质考求,是以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论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二·隐元

    嗣法門人海珠編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元旦上堂。祝聖畢,師云:掀翻舊歲窠臼,突出無位真人,兩道眉毛剔起,頭頭法法咸新。鶯啼鳥語非他物,柳綠花紅不是塵。既不是塵,是個甚麼?若人識得,滿面風光,一團和氣;脫或未然,秪恐

  • 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费唐臣

    元杂剧剧本。 一作《苏东坡贬黄州》。简名《贬黄州》。费唐臣撰。末本。描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故事,对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都有所揭露。如写御史李定用断章取义、曲解原作的手法,弹劾苏轼"

  • 净土警语·行策截流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日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