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内揵 3
【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①,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②。外内者,必明道数③,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④。
【注释】
①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观点,权衡利弊,加以褒贬。陶弘景注:“混,同也。谓先考诗书之言,以同己说;然后损益时事,议论去就也。”
②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君臣关系的疏密,全在于情。得情则就,失情则去。谋者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若欲去之,则不必动之以情。
③外内者必明道数:决定内外大事,必须明确道理和方法。外内,指情外和情内,即有情和无情。道数,方法谋略。陶弘景注:“言善知内外者,必明诸道术之数,预揣来事,见疑能决也。”
④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君臣之间才算真正实现了感情相投。陶弘景注:“理君臣之名,使上下有序;入赋税之业,使远近无差。上下有序,则职分明;远近无差,则徭役简。如此则为国之基,故曰揵而内合也。”
【译文】
所以,圣人建立功业就是使用这个方法,由此把握实情控制事物。君臣之间有了情意,才能施展政治理想,推行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以教化民众,进献治理国家的谋略。向君主进言,引用《诗经》和《尚书》来验证观点,根据实情言辞增减,权衡利弊决定去留。想接近君主就要打动其内心,想要离去就不必讲究情谊了。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揣测将来要采用的方法,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并作出决断。制定谋略保证没有失误,就可以取得成功。管理百姓,使他们从事生产,叫作内部安定,一一团一一结一致。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八章·佚名 阅武第四十一·佚名 墨子閒詁卷五·孙诒让 春秋大全卷十三·胡广 御制题宋版春秋分记·程公说 卷十九·孙瑴 卷一百十七·山井鼎 卷八十·江永 卷十三·康熙 卷八·惠士奇 第四章 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梁漱溟 踵军令第二十·尉缭 桓公·桓公二年·左丘明 遣虚存实唯识观之特胜义·太虚 新的唯识论·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