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战乱的世界。其时的民生,自然是很为困苦的。然而其中,也有几件可以特别注意的事情。

其(一)是两汉人均田的思想,至此而实行。汉代的人,本都有个恢复井田或限名田的思想,然终未能实行。及王莽行之,而反以致弊。于是当时的人,又有一种议论:以为井田之制,当于大乱之后,人民稀少,土田无主之时行之。注341天下事,大家无此思想则已。如其有之,而又为多数人所公认,成为一种有力的舆论,则终必有一次试行的机会。晋武帝的户调式,便是实行此种理想的,其制:男女年十六至六十为正丁。十三至十五,六十一至六十五为次丁。男子一人,占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三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令天下的人,依年龄属性之别,而各有同等之田,因之而输同等之税。其于平均地权之意,可谓能极意规划了。然而井田制之难行,不难在授人以田,而难在夺人之田。无论如何大乱,土田总不会完全无主的。夺有主之田,而畀(bì)之他人,必为人情所不愿,而其法遂难推行。所以北魏孝文帝的均田令,又有桑田、露田之别。桑田为世业,露田则受之于官,而亦还之于官。案《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此所谓桑田,疑即是宅田;或者是久经垦熟,世代相传的田,人情必不肯轻弃,所以听其私有。而其余则归之于公。这亦可谓善于调和了。晋武定户调式后,天下不久即乱,究竟曾否实行,很成疑问。便是魏孝文的均田令,曾实行至如何程度,亦很难说。然而以制度论,则确为平均地权的一种良法了。

其(二)是自古相沿的阶级,这时代,因环境的适宜,又有发达之势。社会有所谓士庶,其根源,大约是古代的贵族和平民。古代的贵族,其世系都有史官替他记录。注342所以家世不至于无考,而士庶亦不至于混淆。自封建制度破坏,国破家亡之际,此等记录,未必更能保存。加以秦人灭学,诸侯史记,被他一把火烧尽。注343于是秦、汉以来,公侯子孙,就都“失其本系”了。汉朝是兴于平民的。其用人,亦不论门第。自古相沿的阶级,到此本可铲除。然而政治上一时的设施,拗(niù)不过社会上自古相传的观念。向来称为贵族的,还是受人尊敬;称为平民的,还不免受人轻蔑,这又是势所必然。两汉时代的社会,大约便系如此,此乃当时习为固然,而又极普遍的现象,所以没人提起。注344汉末丧乱,士流播迁。离其本土者渐多。其在本土,人人知其为贵族,用不着特别提起。到播迁之后,就不然了。这时代的人,所以于氏族之外,尤重郡望,职此之由。而五胡之族,颇多冒用汉姓的。中国士大夫,耻血统与异族相混淆,而要自行标举,自然也是一个理由。再加以九品中正的制度,为之辅助。士庶的阶级,自然要划若鸿沟了。

区别士庶,当以魏、晋、南北朝为最严。不但“婚姻不相通,(wǔ)仕不相假”,甚至“一起居动作之微,而亦不相偕偶”。看《陔(gāi)馀丛考》“六朝重氏族”一条可知。但是当时的士族,已有利庶族之富,和他们结婚、通谱的。注345隋、唐以后,此风弥甚。如此,则血统淆混,士庶之别,根本动摇。所以在隋、唐之世,门阀制度,虽尚保存,其惰力性。一到五代之世,就崩溃无余了。注346魏晋南北朝,正是门阀制度如日中天的时代。此时的贵族,大抵安坐无所事事。立功立事,都出于庶族中人,而贵族中亦很少砥砺名节,与国同休戚的。富贵我所固有,朝代更易,而其高官厚禄,依然不改。社会不以为非,其人亦不自以为耻。这真是阶级制度的极弊。注347

这时候,是个异族得势的时代。汉族为所压服,自然不免有种种不平等的事。而社会上的媚外,亦遂成为风气。这真是闻之而痛心的。《颜氏家训》说:“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我们看《隋书·经籍志》,所载学鲜卑语的书籍很多,便知这样的,决不是一两个人。这是士大夫。至于小民,则史称高欢善调和汉人和鲜卑。他对鲜卑说:“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又对汉人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一为武士,一为农奴,此时北方汉人所处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但是两汉以前,北方的文化,本高于南方;富力亦然。自孙吴至陈,金陵为帝王都者三百六十年。五胡乱后,北方衣冠之族,纷纷南渡。南方的文化,遂日以增高。浸至驾北方而上之,而富力亦然。试看隋唐以后,江淮成为全国财富之区。自隋至清,帝都所在,恒藉江淮的转漕以自给,就可明白了。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转变。

【注释】

注341 见第十一章注1。

注342 《周官》小史之职。

注343 《史记·六国年表序》:“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人家的“人”字,疑当作“民”,乃唐人避太宗讳所改。“周室”二字,乃举偏概全,兼包当时各侯国言,并非专指周室。当时史籍系官书,民间没有副本,所以一烧即尽。

注344 以上一段,请参看《唐书》柳芳论氏族之语,自可明白。见《唐书》本传。

注345 参看《日知录》“通谱”,《廿二史劄记》“财昏”。

注346 《通志·氏族略》说:五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注347 参看《廿二史劄记》“江左世族无功臣”、“江左诸帝皆出庶族”、“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猜你喜欢
  卷十三 后赵録三·崔鸿
  浙江总督李卫奏折 在浙江继续查访逆党情况·雍正
  凡例·乾隆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九十六·佚名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七·李衷纯
  第四五四佥禀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一二二三一--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二 隐逸传五·纪昀
  五○六 谕内阁严饬总裁等嗣后务宜悉心校勘毋再因循干咎·佚名
  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郑麟趾
  世祖本纪·姚思廉
  傅永传·李延寿
  平安传·张廷玉
  卷四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762_1 【括苍山】刘昭禹   尽日行方半,诸山直下看。白云随步起,危径极天盘。   瀑顶桥形小,溪边店影寒。往来空太息,玄鬓改非难。   卷762_2 【忆天台山】刘昭禹   常记游灵境,道人情不低。岩房容偃

  • 卷二百八十四·彭定求

        卷284_1 【古别离二首】李端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

  • 鲲溟诗集巻一·郭谏臣

    (明)郭谏臣 撰 春日游天池山和天水胡公韵 天半孤峰削出竒莲花倒影入天池晴云暖护池邉竹芳草春深石上碑霞彩荡空山欲动松阴满地日初移仙源坐乆浑忘倦莫怪游人归去迟 长荡舟行 芦苇烟消两岸青湖光浩荡水云平晴波逺弄青山

  • 第六十回 群寇荡平明祖即位 顺帝出走元史告终·蔡东藩

      却说奇后母子,既怨恨扩廓,自然专伺扩廓的间隙,以便下手。扩廓尚不及防,出都南下,军容甚盛,卤簿甲仗,亘数十里。既到河南,便传檄各路将帅,会师大举。是时两河南北,总算平靖,前时受调的军马,多半还镇,如咬住、亦怜真班、月鲁帖

  • 卷第六十六·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汉纪五十八〔起屠维亦奋若(己丑),尽昭阳大荒落

  • 世家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二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高宗二。○(辛卯)十八年夏四月旱。五月丙戌朔以久旱赦中外罪囚。戊子再雩。六月丙辰朔王如奉恩寺。秋八月丙子幸王轮寺。壬午蒙古元帅撒

  • 第13章 何梅协定以后·冯玉祥

    这时候蒋介石每天都说:“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革命的敌人不是日本,乃是中国共产党。”东北四省失掉了,蒋介石说,他不负责任。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说:“诸葛亮要出兵中原,必先平定南蛮。”这也就是

  • 曹利用传·脱脱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县人。父亲曹谏,考取明经,官做到右补阙,后因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改任崇仪使。曹利用少年时喜谈善辩,为人慷慨而有节操、大志。父亲曹谏死后,他以荫补殿前承旨的官,后改任右班殿直,又被选为..延路走马承受

  • 七·钱穆

    上面述说中国史上社会演变一个大体的轮廓,这是完全依据历史客观事实,经过分析综合而来的。但最近期的中国社会,在此一百年来,又开始变动,而且愈变愈剧,还未见有转向停止安定的迹象。这不得不特地再加以叙述。 首先是中西双

  • 卷第七·佚名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卷第七 文德紀七文德天皇起齊衡二年正月,盡十二月右大臣-正二位臣-藤原朝臣-基經等,奉敕撰一、詔藤原良房等撰修續日本後紀文德天皇二年春正月,壬午朔 ,帝不御大極殿。以雪後泥深。仍停朝賀,敕公卿,賜宴侍

  • 致知第三卷·朱熹

      1、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較古人之是非,猶不持權衡而酌輕重。竭其目力,勞其心智,雖使時中,亦古人所謂"億則屢中",君子不貴也。   2、伊川先生

  • 佛说善生经讲录序·太虚

    善生经者,佛为善生长者子所说,亦犹楞严经佛为阿难所说之意也。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敬礼六方,佛念其孝思,随机施教,爰就敬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盖人伦道德之藩篱,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柱础也。经义大旨,依世说法,在阐明家庭教育

  • 卷第二十一·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一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一 参悟品第一 刘胤平弘炳太史问。宗教二门是一是二。今云。参悟是第一义。一切教乘。可尽废耶。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

  • 楝亭书目·曹寅

    《楝亭书目》是清代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编撰的私家藏书目录。《楝亭书目》有多种版本,最早见于嘉庆年间藏书家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著录《楝亭书目》为“无卷数,三册,写本”。民国年间,又见于民国年间缪荃孙等人

  • 海陵集·周麟之

    二十三卷。《外集》一卷。宋周麟之撰。周麟之,字茂振,海陵 (今江苏泰州市) 人,一说江宁 (江苏南京) 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为武进尉。绍兴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试,合格,除左修职郎。历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直学士院,

  • 黑籍冤魂·彭养鸥

    醒世小说,三编二十四回。彭养鸥著。 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改良小说社出版。列说部丛书。本书主题集中鲜明,构思巧妙。以吴廉一家五代人被鸦片所害为主要线索,以道光初年写到光绪后期,由鸦片初入国门写到其泛滥成灾,时间跨

  • 九华诗集·陈岩

    宋诗别集。1卷。陈岩著。本书为专门题咏安徽省九华山的名胜和物产的专集。原作甚多,已有散佚,此本为元至大年间方时发收集遗留作品210篇重刊的。《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皆七言绝句,凡咏名胜者二百另七首,咏物产者三

  • 先进遗风·耿定向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二卷。明耿定向撰, 毛在增补。《四库全书总目》称: “是书略仿宋人典型录之体,载明代名臣遗闻琐事,大抵严操守、 砺品行、存忠厚者为多。”明代自嘉靖后, “士大夫怙权营贿,风尚日偷”,而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