繇役第四十九
【题解】
“繇役”正文作“徭役”,“繇”“徭”古通。本篇就由于反抗匈奴侵扰的正义战争,而带来的繇役——即动员人力的问题,展开辩论。大夫继续说明备边的重要性,认为“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故守御征伐,所由来久矣”。而文学则高唱“偃武修文”的旧调,以“徭役远而外内烦”为理由,坚持“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的主张。
大夫曰:屠者解分中理①,可横以手而离也;至其抽筋凿骨②,非行金斧不能决③。圣主循性而化,有不从者,亦将举兵而征之。是以汤洙葛伯④,文王诛犬夷⑤。及后戎、狄猾夏⑥,中国不宁,周宣王、仲山甫式遏寇虐⑦。《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⑧。”“出车彭彭,城彼朔方⑨。”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
【注释】
①解分:剖开,解剖。中(zh^ng)理:合乎肌肉纹理。
②抽筋:把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提取出来。凿骨:剁骨。
③金斧:当作“斤斧”。《汉书·贾谊传》:“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斤斧,斧刃纵,斤刃横。都是砍东西用的工具。
④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史称汤居毫,与葛为邻。他借口葛伯不祭祀鬼神,举兵灭之。事见《孟子·滕文公下》。
⑤犬夷:我国古代戎人的一支,又称“畎夷”、“昆夷”等。殷周时,游牧于泾渭流域,周文王、穆王曾对它进行战争。
⑥猾(hu2):扰乱。
⑦周宣王:周厉王子,名静。仲山甫:周宣王卿士,食采于樊(古地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境),故又称樊仲山父,谥曰穆仲。式:文言发语词。遏:阻止。
⑧诗出《诗经·小雅·六月》。薄:文言语助词。猃狁(xiany(n):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太原:古地名,今山西省西南部。
⑨诗出《诗经·小雅·出车》。出车:出征的战车。彭彭:指出征的军队浩浩荡荡。朔方:今甘肃省灵武县及陕西省横山县一带地。
【译文】
大夫说:屠夫按照肌肉的纹理解剖,用手掌就可以把牲畜的皮肉扯断分开,互于抽筋剁骨,不使用斧子是砍不断的。贤明的君主依照人性进行教化,有不服从统治的,就派兵去征服,因此商汤王杀了葛伯,周文王灭了犬夷。后来,西方的戎人和北方的狄人骚扰周朝,使中原不得安宁,周宣王和仲山甫率兵阻止敌寇的侵害。《诗经》上说:“讨伐猃狁,直达太原。”“战车浩荡,安营朔方。”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不能不用战争去征服敌人,不能不修筑城堡来防御强暴。
文学曰:舜执干戚而有苗服(1),文王底德而怀四夷(2)。《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普天之下,惟人面之伦(4),莫不引领而归其义(5)。故画地为境,人莫之犯。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6)。”至德之谓也。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7)。武王之伐殷也,执黄钺(8),誓牧之野(9),天下之士莫不愿为之用。既而偃兵,搢笏而朝(10),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既以义取之,以德守之(11)。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
【注释】
(1)舜服有苗事:见《韩非子·五蠹》篇。原文云:“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盾。戚,斧。有苗,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又叫“苗”、“三苗”。
(2)王先谦曰:“《北堂书钞·地部》引‘底’作‘宜’。底德:犹言修德。
(3)诗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京:周朝初年的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辟雍,见《崇礼篇》注释。无思不服:无不心服。
(4)人面之伦:所有的人。人面,具有人形的人。伦,类,辈。
(5)引领:伸长脖子盼望。
(6)这是《礼记:中庸》文。今本“冒”作“蹈”,“入”作“能”。中庸,指道德最纯正者。
(7)渠:大。梁:堰。这里指绕城的大水沟。《淮南子·泰族篇》:“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隆而拔。”义与此同。
(8)黄钺(yu8):金斧,古代兵器名。《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
(9)牧野:商朝国都南郊,在今河南省淇县南。《书·牧誓》:“王朝至于牧野乃誓。”
(10)搢(j@n):插。笏(h)):古代大臣朝见帝王时拿的手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做成,用以记事。
(11)这两句活是总结上文,指周武王言。《吕氏春秋·原乱篇》:“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就是这个意思。
【译文】
文学说:舜让士兵拿着兵器跳舞而使苗人服从了他的统治,周文王修仁德来感化四方民族。《诗经》上说:“镐京设有学堂,宣传圣德,从西方到东方,从南方到北方,没有人不向往。”普天之下,只要是人,没有不殷切盼望归附他的统治。所以,那时只要划地为界限,便没有人敢来侵犯。孔子说:“雪白利刃可以冒犯,中庸之道不可触动。”因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所以,善于进攻的人不穿盔甲可以攻克敌人,善于防御的人不凭借城池堡塞也能牢固地防守。周武王为了征伐商纣王,手拿黄钺,在牧野召开各部族誓师会,天下的人没有不愿为他效劳的。灭商以后停止用兵,大臣们插笏上朝,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做他的臣民的。这就是用仁义取得天下,又用仁德来巩固统治。秦朝以武力夺得天下,以刑法来巩固统治,本末倒置,所以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因此,用仁义道德可以长久统治国家,如果依靠武力,国家就不能长久存在下去。
大夫曰:《诗》云:“猃狁孔炽,我是用戒①。”“武夫潢潢,经营四方②。”故守御征伐,所由来久矣。《春秋》大戎未至而豫御之③。故四支强而躬体固④,华叶茂而本根据⑤。故饬四境所以安中国也,发戍漕所以审劳佚也。主忧者臣劳,上危者下死⑥。先帝忧百姓不赡,出禁钱⑦,解乘舆骖,贬乐损膳⑧,以赈穷备边费⑨。未见报施之义,而见沮成之理,非所闻也。
【注释】
①这是《诗经·小雅·六月》文。炽(ch@):盛,大。戒:《毛诗》作“急”。戒,通“悈”,就是着急的意思。
②这是《诗经·大雅·江汉》文。武夫:出征的将士。潢潢:《毛诗》作“洸洸”。潢潢、洸洸,都是勇武的样子。
③此句原作“春秋讥戎骊未至豫御之”,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订。语本《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原文云:“夏,公追戎于济西。..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何休注云:“言大者,当有功赏也。”疏云:“谓公有大功于王,法当赏也。”本句的意思是说,戎人的军队还没有来就事先抵御它。
④四支:即四肢,手足。躬体:身体,躯干。
⑤华:花。据:粗壮,坚固。
⑥《国语·越语》:“范蠡曰:‘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义与此同。
⑦禁钱:皇帝私人仓库里所藏的钱。
⑧损膳:减少伙食费用。
⑨《汉书·食货志》上载武帝时,“胡降者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损膳,解乘舆,出御府禁钱以赡之。”这里所说,即指此事而言。
【译文】
大夫说:《诗经》上说:“猃狁来势很猛,我们紧急出征。”“将士威武雄壮,转战四面八方。”可见,防守和征伐的事,是由来已久的。《春秋》记载:入侵的戎人还未到,鲁国就事先抵御它。所以,人的四肢强健,身体就结实有力;植物花叶茂盛而根子就牢固。因此加强四方的边防,是为了使国家安全,让百姓去守卫边疆和运输军需品是为了求得安逸。君主有忧虑,臣子就要尽心操劳,主上有危难,臣下就要拼死拯救。武帝担忧百姓生活不富足,拿出皇家的钱财,削减自己乘坐的车马,减少娱乐和饮食费用,以救济贫穷的百姓和补充边防费用。他的恩惠没有见到你们报答,反而看到你们诋毁君主功德的行为,这是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
文学曰:周道衰,王迹熄,诸侯争强,大小相凌。是以强国务侵,弱国设备。甲士劳战阵,役于兵革,故君劳而民困苦也。今中国为一统,而方内不安①,徭役远而外内烦也。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②。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③。愤懑之恨发动于心④,慕思之积,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所为作也⑤。
【注释】
①方内;国境以内。
②逾:超过。
③咏叹:长叹。
④懑(m8n):烦闷。
⑤《杕(d@)杜》:《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大意是讲出征将士的妻子日夜思念丈夫归来的情景。《采薇》:《诗经·小雅》中的篇名。大意是说兵士们在归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艰苦。
【译文】
文学说:周朝衰亡时,文王、武王的影响消失了,诸侯互相争权称霸,大小诸侯互相欺压。因此强国贪婪地侵夺别国的土地,弱国就加强防备。士兵艰苦地战斗在战场上,百姓又为战争服劳役,所以君主劳神,老百姓贫苦。如今国家已经统一,但是国境以内还是不能安定,老百姓还要到很远的地方服徭役,给国家造成很多麻烦。古时候没有超过一年的劳役,也没有超过期限的兵役。如今服徭役近的要到数千里的地方,远的超过万里,并且连续服两期。大儿子不回来,父母忧愁,妻子哀叹,愤恨烦闷的感情从心里产生,思念的痛苦深入骨髓。这就像《杕社》、《采薇》诗里所描写的那样。
猜你喜欢 卷二 二之三·孔颖达 卷八(庄元年,尽十年)·孔颖达 卷二下 梁惠王章句下·孙奭 泰鸿第十·鹖冠子 論衡校釋卷第十·黄晖 卷首四·严虞惇 六经奥论卷五·郑樵 四如讲稿卷五·黄仲元 卷之十二·张居正 诏圣第五十八·桓宽 卷一·佚名 卷二十八·赜藏主 卷二十三·赜藏主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六·玄奘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