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一、毋昭裔守素
蜀本九经最先出,后来孳乳到长兴。
蒲津毋氏家钱造,海内通行价倍增。
《宋史》:“毋守素性好藏书。在成都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
《焦氏笔乘》:“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字学小书而已。蜀毋昭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自是始用木板摹刻《六经》。景德中,又摹印司马、班、范诸史,并传于世。”又云:“蜀相毋公,蒲津人。先为布衣,尝从人借《文选》、《初学记》,多有难色。公叹曰:恨余贫不能力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学者。后公果显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书。复雕《九经》、诸史,两蜀文字由此大兴。洎蜀归宋,豪族以财贿祸其家者什八九。会艺祖好书,命使尽取蜀文籍诸印本归阙。忽见卷尾有毋氏姓名,以问欧阳炯。炯曰:此毋氏家钱自造。艺祖甚悦,即命以板还毋氏。是时,其书遍于海内。初在蜀雕印之日,众嗤笑。后家累千金,子孙禄食,嗤笑者往往从而假贷焉。左拾遗孙逢吉详言其事如此。”昌炽案:《挥麈余话》亦载此事,云:“唐明宗平蜀,命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仿其制作,刊板于国子监。监中印书之始,今则盛行于天下,蜀中为最。明清家有锷书印本,后题长兴二年。”又按:王氏以母昭裔为母丘俭,则大误。母丘,三国时人。
[校勘记]王欣夫先生《补正》云,据《宋史》卷179《毋守素传》及《十国春秋毋昭裔传》,知毋昭裔、毋守素为父子,并非一人。叶氏误将二人合为一人也。
二、孙光宪孟文 丁顗 孙长孺
突兀书楼世姓孙,悍然竟夺谢公墩。
纳楹谁共陵川富,大室居然驷马门。
《宋史荆南高氏世家》:“孙光宪字孟文,陵川贵平人。高从诲署为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在幕府。太祖授黄州刺史。乾德六年卒。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或自钞写,孜孜雠校,老而不废,自号葆光子。”
《宋史丁度传》:“其先恩州清河人。祖顗,后唐清泰初陷契丹,逃归,徒居祥符。父逢吉,以医术事真宗藩邸。然好聚书,与儒者游。”
《涑水纪闻》:“丁度祖顗,尽其家资,聚书至八千卷。为大室以贮之,曰:吾聚书多,虽不能读,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矣。”昌炽按:据此,则丁氏聚书不自逢吉始也。
《郡斋读书志》:“《孙文懿集》三十卷。皇朝孙抃,安梦得,眉山人。六世祖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家。抃,天圣中进士,谥文懿。”
三、徐锴楚金 王锴鱣祥
道家藏室几蓬莱,建业文房与蜀才。
想见锦城朝罢日,白藤担子相公来。
陆游《南唐书》:“徐锴字楚金,会稽人,与兄铉号二徐。酷嗜读书,隆冬烈暑,未尝少辍。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答,无所遗忘,其博记如此。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锴力居多。”
《焦氏笔乘》:“蜀相王锴,名同楚金,字鱣祥。藏书数千卷,一一皆亲札,并写藏经。每趋朝,于白藤担子内写书,书法精谨,二人风尚相似如此。”
《无事为福斋随笔》:“潼川城外有琴泉寺,即杜诗之慧义寺也。昔有塔,于乾隆年间为雷震圮。内贮《法华经》全部。皆鱣祥所书,笔法娟秀,真墨宝也。”
吴省钦《白华诗稿》:“蜀王锴书《妙法莲华经》第一卷残叶,三台郑尹出自琴泉寺圮塔下,同鱼门、璞函作。‘墨华香簇莲花青,伪朝平章工写经。教圆义正树功德,梓州窣堵牢藏扃。丙寅未月倒霹雳,梵夹灰烬啼刹零。令君好事拾残叶,纸色黯淡光晶荧。’”又云:“想当蚤朝暮归第,白藤担子平头拎。霞光百番出天府,眉砚安傍朱窗棂。毒恼已蠲苾刍佩,妙明顿见琉璃屏。伏梁暗槛庋藏永,谓仗白业贻欢宁。”
四、江正元叔
笏头方册由拳纸,一箧书还当一炊。
亦似江南新下日,念家山破不胜悲。
《挥麈后录》:“樊若水夜钓采石,世多知之。宋咸《笑谈录》云:‘李煜有国日,樊若水与江氏子共谋。江年少而黠,时李主重佛法,即削发投法眼禅师为弟子;随入禁苑,因遂得幸。法眼示寂,代其住持建康清凉寺,号曰小长老。眷渥无间,凡国中虚实尽得之。先令若水走阙下,献下江南之策,江为内应,其后李主既俘,各命以官。江后累典名州,家于安陆,子孙亦无闻。’郑毅夫为《江氏书目记》,载《文集》中,云:‘旧藏江氏书数百卷,缺落不甚完。予凡三归安陆,大为搜访,残帙遗编,往往得之闾巷间无遗矣。仅获五百十卷,通旧藏凡千一百卷,江氏遗书具此矣。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尝为越州刺史,越有钱氏时书,正借本誊写,遂并其本有之。及破江南,又得其逸书,兼吴越所得,殆数万卷,老为安陆刺史,遂家焉。尽辇其书,筑室贮之。正既殁,子孙不能守,悉散落于民间。火燔水溺,鼠虫啮弃,并奴仆盗去,市人裂之以藉物。有张氏者,所购最多。其贫乃用以为爨,凡一箧书为一炊饭。江氏书至此穷矣。然余家之所有,幸而仅存者,盖自吾祖田曹始蓄之,至予三世矣。于余则固能保有之,于其后则非余所知也。故记盛衰之迹,俾子孙知其所自,则庶乎或有能保之者矣。书多用由拳纸,方册如笏头,青缣为标。字体工拙不一,《史记》、《晋书》或为行书,笔墨尤劲。其末用越州观察使印,亦有江氏所题。余在杭州,命善书者补其缺,未具也。’明清案:马令《南唐书》及龙衮《江南野史》云:‘北朝闻李后主崇奉释氏,阴选少年有经业口辩者,往化之,谓之一佛出世,号为小长老。朝夕与论循环果报,后主因是襟怀纵脱,兵机守御之谋慌然而弛。及王师围城,后主乃鸩杀之。’观宋、郑所记,则知李氏国破之际,所鸩者非真。又以计免而归本朝,遂饕兵牧之任也。”
五、刘式叔度 张邦基 元申屠致远大用
国朝朱继暐
墨庄两字滥觞谁,最录遗文一考之。
公是公非家集外,鄂州诗与考亭诗。
阮文达《扬州文楼巷墨庄考》:“扬州文楼巷墨庄者,宋刘斁、武贤、滁三世之所居也。刘式者,李唐新喻人。生五子,其第四子立德,立德生斁,斁生武贤,武贤生滁,滁生靖之、清之。式字叔度,开宝中随李氏入宋,官工部员外郎,判三司磨勘司,赠太保、礼部尚书。妻陈夫人,既寡,以遗书教诸子,曰:‘先大夫秉行清洁,有书数千卷以遗后,是墨庄也,安事陇亩?’诸子怠于学者,则为之不食。由是诸子皆以学为郎官。孙廿五人。世称墨庄夫人。此宋初墨庄之在江西者也。立德官秘书监,赠太尉。斁官太中大夫,历守淮、扬、池、睦、温,始迁居于扬州文楼巷。武贤殁,妻李氏,当建炎时,识扬州将乱,与滁避地江西,故兵戈不能害之。滁妻赵氏,当建炎时,贤而文,夫妇手写经以课子。靖之子和,官赣州教授。清之子澄,判鄂州,与朱子、罗愿相友善。滁请徐兢、吴说各以所善篆、楷书墨庄字。此墨庄之在北宋及南宋初,而罗愿《鄂州集》所谓‘太中以来,居扬州文楼巷者也’。外此则集贤公是先生敞、舍人公非先生攽,皆立德仲兄之子,居抚之金溪。其八世孙与吴草庐、虞道园相友善。滁为武贤第四子。其第三子泝,亦奉母命由扬州避地豫章之新吴。沂生萧,罗愿代陈皋为萧传。岳鄂王绍兴六年曾为新喻刘氏写墨庄二字。此墨庄之在南宋江西者也。海陵胡安定先生载陈墨庄夫人事入《贤惠录》,此在扬州之事也。朱子《墨庄五咏》,一曰《墨庄》、二曰《冽轩》、三曰《静春堂》、四曰《玩易斋》、五曰《君子亭》。明杨廉《和朱子五咏》诗,序曰:‘刘氏静春与集贤、舍人各自为派,盖静春堂为刘敦专派,皲与敞、攽为从兄弟,故基孙曾清之等皆以静春自称。金溪公是先生等派,不袭静春之名。然则静春等堂轩五名,亦皆宜在扬州矣。’元居扬州文选楼侧,时方纂《扬州图经》,检旧志,但知有文楼巷,不知巷有墨庄事。乃旁考《宋史》、朱子、罗鄂州、刘公是、吴草庐、虞道园等集及江西地志、朱高安《墨庄石刻跋》,而述之如此。”
张邦基《墨庄漫录序》:“仆性喜藏书,随所寓榜曰‘墨庄’。”
《四库提要》:“《墨庄漫录》十卷,宋张邦基撰。邦基字子贤,高邮人。仕履未详,自称宣和癸卯在吴中见朱勔采石,又称绍兴十八年赵不弃除侍郎,则南、北宋间人也。”
《元史》:“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徒东平之寿张。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为杭州总管府推官。西僧嘉木杨喇勒智作浮图于宋故宫,欲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大德二年,佥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使事,行部至和州,得疾卒。致远清修苦节,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刘将孙《申屠致远博古堂记》:“东平申屠公,往以御史出使江西,一日而斯文生气。吾先君须溪先生,尤为吾道世有斯人喜。山窗袁君自金陵归,言一家父子,讲贯琢磨,古书积叠,它无嗜好。名堂博古,客来终日,煮茗谈坐,前乔后梓,交发辉映。盖欣然未见如既见也。公名致远,字大用,以‘忍’名斋,人皆称忍斋先生。其子名伯骐,字子夔。”
李果《墨庄记》:“朱君愚溪,比部员外莘园公六子,博雅好古。居郡城之南,新治小轩于其堂后。藏书颇多,遂取宋人刘式事,以‘墨庄’名之,而揭岳忠武王书‘墨庄’二字,重摹勒石。”
又《朱刑部传》:“君讳成家,字宣之,又字莘园。其先新安人,祖台日家于吴。父启亮,字立庵。君卒年五十七。子八人:绪、继昭、继晖、继晟、勋、继暐、继暄、继暧。”昌炽案:愚溪为莘园第六子,则是名继暐矣。
六、朱遵度 朱昂举之 王师范
青州万卷一书生,灯灺篝香秣下城。
羡煞故乡杨从事,但司藏室不论兵。
《焦氏笔乘金陵旧事》:“朱遵度本青州书生,好藏书,隐居不仕。保大中,卜筑金陵。著《鸿渐学记》一千卷,《群书丽藻》一千卷,《漆经》数卷。”昌炽案:《书录解题》:“《群书丽藻》,崔遵度编。”焦氏崔作朱,未详。
《宋史文苑传》:“朱昂,字举之,其先京兆人,父徒衡山。人称‘小万卷’,所得俸赐,以三之一购奇书,以讽诵为乐。门人私谥‘正裕先生’。”
厉鹗《借书》诗:“灯灺风宵亲勘处,篝香霜晓手钞时。里中今得小万卷,贫甚或惭无一瓻。”自注:“《东都事略》:朱昂笃学,人目为‘小万卷’。”
《五代史》:“杨彦询少事青州王师范,师范好学,取、聚书万卷,使彦询掌之。”
七、昌王宗晟 荣王宗绰
御府图书熸玉宸,清明无复上河人。
岂知潜邸龙飞后,好学依然数懿亲。
《宋史宗室传》:“濮安懿王二十八子宗晟,绍圣元年六月,以武安节度使判大宗正事,加检校司徒,嗣濮王。明年三月薨,年六十五,赠太师、昌王,谥端孝。宗晟好古学,藏书数万卷。仁宗嘉之,益以国子监书。”又“宗绰,官至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司徒。绍圣三年二月薨,年六十二,赠太师,追封荣王,谥孝靖。”
高似孙《史略》:“濮安懿王之子荣王宗绰,聚书七万卷。”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引洪景卢《随笔》云:“宗绰始与英宗偕学于邸,每得异书,必转以相付。宣和中,其子淮安郡王仲縻进《目录》三卷。忠宣公在燕得其中帙,云除监本外,写本、印本书籍计二万二千八百三十六卷。观一帙之目如是,所谓七万卷者为不诬,三馆秘府所未有也。”
八、赵文定安仁
不善刻书书一厄,永兴面目叹全非。
旧钞莫怪如星凤,三馆已闻传本稀。
《宋史赵安仁传》:“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书,遂奏留书之,直集贤院。历官御史中丞。谥文定。”又:“安仁嗜读书,所得禄赐多以购书。三馆旧阙虞世南《北堂书钞》,惟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喜其好古,手诏褒美。”
严可均《书北堂书钞原本后》:“王伯厚云:三馆旧阙《书钞》,惟赵安仁家有本。是北宋已极罕觏。明中叶,常熟陈庄靖瓒得胥钞本,其裔禹谟改补梓行。时人习气,好作聪明,变乱旧章。是谓刻书而书亡。”
九、赵元考彦若
肤如卵膜白如肪,潢纸先求辟蠹方。
腊雪更调寒食面,不须黄檗煮成浆。
《后山谈丛》:“澄心堂,南唐烈祖节度金陵之燕居也。赵内翰彦若家有《澄心堂书目》,才三千余卷,有建业文房印,后有主者,皆牙校也。”又云:“《建业文房书目》三千余卷,有金陵图书院印。”又云:“余于丹徒高氏见杨行密节度淮南补将校牒,纸光洁如玉,肤如卵膜。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纸不逮也。”又云:“赵元考用寒食面、腊月雪水为粘,则不蠹。南唐煮粘用黄丹,王文献公以皂荚末置书叶间,然不如也。”
十、赵令畤德麟
早登元祐诸贤籍,晚作征南诫子书。
尽取九经束高阁,颍川士子是前车。
《简明目录》:“《侯靖录》,宋赵令畤撰。令畤晚节颓唐,而早年坐与苏轼游,入元祐党籍。所往还酬唱,皆一代胜流,故目染耳濡,典型终在。”又:“《德隅斋画品》一卷,宋李廌撰。记赵令畤家诸画凡二十二种,各为叙述品题。”
《皕宋楼藏书志》:“《侯靖录》,宋聊复翁赵德麟撰。卢绍弓手跋曰:德麟,宋宗室,名令畤,太祖子燕懿王德昭之五世孙。与苏子瞻同官颍川,故其所交多一时名士。后从高宗南渡,袭封安定郡王。绍兴四年薨。”
李廌《德隅斋画品自序》:“赵德麟藏书数万卷,蓄画数十函,皆留京邸。”
《侯靖录》:“比来士大夫借人之书,不录不读不还,便为己有,又欲使人之无本。颍川一士子,《九经》各有数十部,皆有题记,是为借诸人不还者。每炫本多。余未尝不戒儿曹也。”
十一、南都戚氏 九江陈氏 胡仲尧
匹夫立号驱适戍,学官辍讲谢诸生。
一元贞下循环起,广厦千间弦诵声。
《挥麈录》:“承平时,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历阳沈氏、庐山李氏、九江陈氏、鄱阳吴氏,俱有藏书之名,今皆散佚。”
周密《齐东野语》:“世间万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宋室承平时,如南都戚氏、历阳沈氏、庐山李氏、九江陈氏、鄱阳吴氏、王文康、李文正、宋宣献、晁以道、刘壮舆,皆号藏书之富,靡不厄于兵火。”
《却扫编》:“五代之乱,天下无复学校。富人曹诚首建书院,邀楚邱戚先生主之。先生名同文,生唐天祐中。历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学行义为学者师,士争趋之。曹氏益复买田市书,以待来者。事闻京师,有诏赐名曰应天府书院。先生没,私谥正素先生。其子纶,复以儒学显,历事太宗、真宗两朝,官至枢密直学士。”
释文莹《湘山野录》:“伪吴故国五世同居者七家,先主昪为之旌门闾,免征役。尤著者江州陈氏,乃唐元和中给事陈京之后,长幼七百口,上下雍睦。食必群坐广器,未成人者别一席。犬百余只,一巨船共食,一犬不至,则群犬不食。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肆业于其家。”
《宋史孝义传》:“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同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数万卷。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
十二、郭延泽德润 元千奴
濠梁水阁知鱼乐,濮上祠堂对鹊华。
同是投簪归去也,随身皆有惠施车。
《宋史郭延泽传》:“延泽字德润,南唐试秘书省正字。乾德中,四迁著作佐郎,转殿中丞,知建州。咸平中,授虞部员外郎。致仕,居濠州城南,有小阁以自娱。其咏牡丹诗千余首,聚图籍万余卷,手自刊校。景德初卒。”
《元史和尚传》:“子千奴,退居濮上。筑宣圣宴居祠堂于历山下,聚书万卷。”
十三、毕文简士安 毕良史少董
残字偶添令狐义,真方远寄密蒙花。
南冠非复熙丰时,身到东京见梦华。
《宋史毕士安传》:“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乾德四年举进士,邠帅杨延璋辟幕府,掌书奏。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景德初,拜平章事。卒年六十八,赠太傅、中书令,谥文简。士安美风采,善谈吐。年耄目眊,读书不辍,手自雠校,或亲缮写。又精意词翰。有集三十卷。”
《小畜集》:“禹偁谪官解梁,收得令狐补阙《毛诗音义》,乃会昌三年所写。数行残缺,后人添之,其笔谈乃工部毕侍郎所补也。因作诗云:偶收毛郑古诗义,认得欧虞旧笔踪。”
《东观余论跋唐摹十七帖后》:“予尝见毕文将叔云家有唐初人所摹此帖,《来禽》等四物外,又有《密蒙华》一种。先丞相文简《答王黄门寄密蒙华》诗云:多病眼昏书懒读,烦君远寄密蒙华。愁无内史词兼笔,为写真方到海涯。盖谓此也。”
《三朝北盟会编》:“毕良史字少董,以专卖书画古器赴行在。思陵方搜访古玩,得良史甚悦,月给俸二百千,而食客满堂,时号贫孟尝。后权知东明县,搜求书画古器,复载以达行在,人又号毕骨董。”
《春渚纪闻》:“毕少董,文简之孙。妙于鼎篆,而亦多见周、秦以前盘、盂之铭。”
《玉照新志》:“绍兴庚申,金人以河南故地归我,诏以孟富文庾为东京留守。富文辟毕少董良史以自随。未几,金败盟,少董身陷伪地累年。尝于相国寺鬻故书处,得熙丰日残历数帙,无复伦序。”
十四、姚铉宝臣
未见谮人投虎豺,一官先谪到珠崖。
佣夫荷担随身后,亦若刘伶死便埋。
《郡斋读书志》:“《文粹》百卷,姚铉字宝臣编。铉,庐州人。太平兴国中进士。文辞敏丽,善书札,藏书至多,颇有异本。累迁两浙漕司,课吏写书,采唐世文章,分门编类。为薛映掎其事,夺官,斥连州,卒。”
《直斋书录解题》:“铉为两浙转运使,在杭州与知州薛映不协。映摭其罪状数条,密以闻。当夺一官,特除名,贬连州文学。”
《麈史》:“铉谪居连州,尝写所著《文粹》一百卷,好事者于县建楼贮之。官属多遣吏写录,吏以为苦,以盐水噀之,冀速坏,后以火焚其楼。”
《宋史》:“铉藏书至多,虽被窜斥,犹佣夫担荷以自随。”
十五、晏元献殊
熨斗亲舒纸凸凹,官文书可给传钞。
临川世说留佳本,不似王原叔本殽。
《宋史晏殊传》:“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帝召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赐进士出身。”
《避暑录话》:“晏元献平居书简及公家文牒,未尝弃一纸,皆积以传书。虽封皮亦十百为沓,暇时手自持熨斗,贮火于旁,炙香匙亲熨之,以铁界尺镇案上。每读得一故事,则书以一封皮,后批门类,盖今《类要》也。王莘乐道尚有数十纸,余及见之。”
《文昌杂录》:“晏元献家有《相笏经》,占吉凶可八九。”
董棻《世说新语跋》:“《世说》三十六篇,世所传厘为十卷;或作四十五篇,而末卷但重出前九卷中所载。余家旧藏,盖得之王原叔家。后得晏元献公手自校本,尽去重复,其注亦小加翦截,最为善本。”
十六、宋宣献绶 子敏求次道
谁说长安不易居,春明宅子卜邻余。
踏穿户限门如市,亦似鸿都碑下车。
《宋史宋绶传》:“绶字公垂,赵州平棘人。幼聪警,外祖杨徽之无子,家藏书悉与绶。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时所尚。以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卒,年五十。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子敏求,字次道,龙图阁直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赠礼部侍郎。敏求家藏书三万卷,皆略诵习。熟于朝廷掌故,士大夫疑议,必就正焉。”
《孙公谈圃》:“宋宣献家藏书过秘府。章献明肃太后称制,未有故实,于其家讨论,尽得之。”
叶氏《过庭录》:“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李邯郸。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吾皆见其目,多止四万卷。惟宣献择之甚精,止二万卷,而校雠精审胜诸家。”
《郡斋读书志》:“宋宣献得毕文简、杨文庄家书,故所藏之富与秘阁等。而常山公以赡博闻于时。”
《梦溪笔谈》:“宋宣献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脱缪。”
《曲洧旧闻》:“宋次道藏书皆校三五遍,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居春明坊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当时春明坊宅子比他处僦值常高一倍。陈叔易尝为予言此事,叹曰:此风岂可复见耶!”
陆游跋京本《家语》:“本朝藏书之家,独称李邯郸公、宋常山公。所蓄皆不减三万,而宋校雠尤精。不幸两遭回禄之祸,而方策扫地矣。”
魏了翁《遂初堂书目跋》:“宋宣献兼有毕文简、杨文庄二家之书,不减中秘。而元符中荡为烟埃。”
十七、王洙原叔 子钦臣仲至
海内传书大有人,蒲圻纸北洛阳新。
传观子弟皆常本,第一难求镇库珍。
《宋史王洙传》:“洙字原叔,宋城人,翰林学士。兄子尧臣,参知政事,改洙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前此未尝有也。洙泛览传记,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术、音律、诂训、篆隶之学,无所不通。著《易传》十卷。子钦臣,字仲至,清亮有志操,历集贤殿修撰,知和州,徙饶州。徽宗立,复待制,知成德军。卒年六十七。性嗜古,藏书数万卷,手自雠正,世称善本。”
《却扫编》:“予所见藏书之富,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家。其目至四万三千卷,而类书之卷帙浩博如《太平广记》之类,皆不在其间。闻之其子彦朝云:‘先人每得一书,必以废纸草传之,又求别本参校。至无差误,乃缮写之。必以鄂州蒲圻县纸为册,以其紧慢厚薄得中也。每册不过三四十页,恐其厚而易坏也。此本传以借以及子弟观之。又别写一本,尤精好,以绢素背之,号镇库书,非己不得见也。镇库书不能尽有,才五千余卷。盖尝与宋次道相约传书,互置目录一本,遇所阙,则写寄,故能致多如此。’宣和中,彦朝已卒,其子问以镇库书献,诏特补承务郎。然其副本具在。建炎初,问渡江,书尽留睢阳第中,存亡不可知,可惜也。”
《老学庵笔记》:“前辈传书多用鄂州蒲圻县纸,云厚薄紧慢皆得中,又性与面粘相宜,能久不脱。”
十八、黄唏景微
空闻羔雁聘黄晞,著论欷歔述琐微。
不惜黄金掷虚牝,买书归去骭无衣。
《宋史隐逸传》:“黄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经,聚书数千卷。自号聱隅子,著《欷歔琐微论》十卷,以为聱隅者,卉物之名;欷歔者,叹声;琐微,述辞也。”
《涑水纪闻》:“黄晞好读书,客游京师,数十年不归。家贫,谒索以为生,衣不蔽体,得钱辄买书,所费殆数百缗。自号聱隅子。石守道为直讲,闻其名,使诸生如古礼,执羔雁束帛,就里中聘之,以补学职,晞固辞不就。故欧阳永叔《哭徂徕先生》诗云‘羔羊聘黄晞,晞惊走邻家’是也。著书甚多,至和中卒。一子,甚愚鲁,所聚及自著书皆散无存。”
十九、周启明昭回 高頔子奇
古人得本皆亲写,至与贫儿暴富同。
雕印流传千百部,置书虽易马牛风。
《宋史隐逸传》:“周启明字昭回,其先金陵人,占籍处州。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仁宗即位,试助教,迁秘书省秘书郎,改太常丞,卒。藏书数千卷,多手自传写,而能口诵之。”又《文苑传》:“高頔字子奇,开封雍丘人。后唐清泰中举进士。力学强记,手写书千余卷,雍熙二年卒,年八十四。”
《紫桃轩杂缀》:“东坡自钞两《汉书》,既成,夸以为贫儿暴富。唯手写校勘,经几番注意,自然融贯记忆,无卤莽之失。今人买印成书,连屋充栋,多亦不读,读亦不精。书日多而学问日虚疏,子弟日愚,可叹也!”
二十、杜鼎异大峰 程贲季长
莫言炳烛仅余光,耳目聪明筋力强。
挥洒自如无点窜,欲从君乞玉泉方。
《茅亭客话》:“杜鼎昇字大峰,形气清秀,雅有古人之风。鬻书自给。夫妇皆八十余,每遇芳时好景,先胜偕行,人皆羡其高年逸乐。进士张及赠之诗曰:‘家本樊川老蜀都,世家冠剑岂寒儒。笔耕尚可储三载,酒战犹能敌百夫。僻爱舜琴湘水弄,每悬孙画醉仙图。孟光语笑长相逐,唤作梁鸿得也无。’尝手写孙思邈《千金方》鬻之。凡借本校勘,有缝拆蠹损之处,必粘背而归之;或彼此有错误之处,则书札改正而归之。且曰:‘使人臣知方则忠,使人子知方则孝。’自于《千金方》中得服玉泉之泉,行之,筋体强壮,耳目聪鉴。每写文字,无点窜之误,至卒方始阁笔。”又“程先生名贲,字季长,自号邱园子,江阳人也。世习儒,少孤力学,立身介洁,跬步一言,必循礼则。喜藏书,自经史子集之外,凡奇诀要录,未尝闻于人者毕珍收之,亦多手写焉。其间复混以名画、古琴,瑰异雅逸之玩,无所不有。虽年齿已暮,而志好益坚,日游简编,未少暂息。每谓所知曰:‘余五十年简册铅椠未尝离手。’其勤至也如此。尝撰《太玄经义训》,功未就,寝疾而卒,年七十有四。”昌炽案:《茅亭客话》,黄休复撰。其所纪述,自宋开宝讫于大中祥符而止。两人在休复前,当为宋初人,且亦隐逸之流也。故次于黄晞、周启明之后。
二一、李淑献臣
图书充牣邯郸志,犹向恒河算聚沙。
惟有宛陵真本子,相传不异碧云騢。
《宋史》:“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子淑,字献臣,年十二,真宗幸亳,命赋诗,赐童子出身。乾兴初,迁大理评事,以龙图阁学士知河中府。卒,赠尚书左丞。”
《郡斋读书志》:“《邯郸图书志》十卷,李淑献臣撰。淑,若谷之子也。载其家所藏图书五十七类。经、史、子、集,通计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万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画志》,通为八目。”
《直斋书录解题》:“《邯郸书目》十卷,学士河南李淑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曰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遂初堂书目》“目录类”,有《李邯郸书目》、《邯郸图书志》。
《邵氏闻见后录》:“李邯郸孙亨仲言:‘吾家有《梅圣俞诗》善本,世所传多为欧阳公去其尤者,忌能名之压己也。’予谓欧阳公在谏路颇诋邯郸,亨仲之言恐不实。”
陆游《跋京本家语》:“李邯郸所蓄三万卷,靖康之变,金人犯阙,散亡皆尽。”
《挥麈后录》:“李邯郸命诸子名,世人难晓。后见孙长文云:邯郸之长子寿朋,取三寿作朋之义;次子复圭,本三复白圭;幼子德刍,以三德苾刍。其指如此,宜乎人所不解也。”
二二、富文忠弼
昨夜惊闻瓠子开,鬻书时有市人来。
简韦残囗(献齿)因公重,韩范同时沦将才。
《宋史富弼传》:“弼字彦国,河南人。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举茂才异等。元丰六年薨。”
《东观余论》:“《元和姓纂》,富郑公家书。甲子岁,洛阳大水。公第书无虑万卷,率漂没放失,市人得而鬻之,‘镇海节度’印章犹存。是书尚轶数卷,以郑公物藏之。”又云:“卷首有‘镇海军节度使印’,富韩公家旧本也。”
二三、田伟 子镐 亳州祁氏 饶州吴氏
亳州祁氏饶吴氏,著录并为天下称。
此外荆南三万卷,西斋聊可比吴兢。
叶氏《过庭录》:“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李邯郸,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饶州田氏等,吾皆见其目。多至四万许卷,其间颇有不必观者。”
《郡斋读书志》:“《田氏书目》六卷,皇朝田镐撰。田伟居荆南,家藏书几三万卷。镐,伟之子也,因成此目。元祐中,袁默为之序。”又:“《坤凿度》二卷,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焉。”又:“《韩李论语笔解》十卷,唐韩愈、李翱撰。四库、《邯郸书目》皆无之,独《田氏书目》有韩愈《论语》十卷《笔解》两卷。”又:“《周易口诀义》七卷,唐史证撰。田氏以为魏郑公,误也。”
《紫桃轩杂缀》:“田伟藏书三万七千卷,无重复者。黄鲁直与其子游,曰:‘文书之富,未有过田氏者。’政和中,诏求遗书,尝上千卷,补三馆之阙。”
黄庭坚《戏简田子平》诗:“不趋吏部曹中版,且绘高沙湖里鱼。虽无季子六国印,要读田郎万卷书。”又《戏赠李材叟、翘叟兼简田子平》诗:“田郎杞菊荒三径,文字时追二叟游。万卷藏书多未见,老夫端拟乞荆州。”昌炽案:田子平,疑为伟子,即涪翁所与游者也。
二四、司马文正光 信阳王氏遗经堂主人
独乐藏书训再三,后来青更出于蓝。
重阳上伏晴明日,群奉公言为指南。
《宋史司马光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梁溪漫志》:“温公独乐园之读书堂,文史万余卷。而公晨夕所常阅者,虽累数十年,皆新若手未触者。尝谓其子公休曰:‘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耳,然当知宝惜。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设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暴其脑,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至于启卷,必先视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板,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捻而挟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志之。’”昌炽案:《士礼居题跋记》:宋本《新序》,信阳王氏藏者即载此温公语于卷端,盖亦留心嗜古者。
又《东湖丛记》有藏书一印云:“昔司马温公藏书甚富,所读之书终身如新。今人读书,随手抛置,甚非古人遗意也。夫佳书难得易失,稍一残缺,修补无从。每见一书或有损坏,辄为愤惋,如对残废之人。数年来,搜罗略备,卷帙斩然,所以遗吾子孙者至厚也。后人观之,宜加珍护。即借吾书者,亦望谅愚意也。遗经堂主人记。”惜其名皆不传。附识于此,以俟方闻者考焉。
二五、刘恕道原 子羲仲壮舆
宋时诸州公使库,刻书常有羡余缗。
家书自比官书善,何不精雕付手民。
黄庭坚《刘道原墓志铭》:“道原高安刘氏,讳恕。博极群书,以史学擅名一代。年四十有七,卒于元丰元年九月。”又云:“道原生三男,羲仲、和叔、称。和叔以文鸣,而称笃行,不幸相继死。”
《宋史文苑传》:“刘恕字道原,筠州人。父涣,与欧阳公同年进士。恕笃好史学,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辄以诿恕。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钞,殆忘寢食。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钞,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
《郡斋读书志》:“《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刘恕道原撰。”
《却扫编》:“刘羲仲字仁舆,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学自命,羲仲世其家学。尝摘欧阳公《五代史》之误为《纠缪》。”
《老学庵笔记》:“刘道原、壮舆再世,藏书甚富,壮舆死,无后,书录于南康军官库。后数年,胡少汲过南康,访之。已散落无余矣。”
魏了翁《眉山孙氏书楼记》:“刘壮舆家于庐山之阳,所储亦博。今其子孙无闻焉。”
高似孙《史略》:“刘壮舆家庐山之阳,自其祖凝之以来,图书多有藏印,今不存。”
二六、苏魏公颂
祠禄新兼太一阶,玉堂仙吏度江淮。
石林何幸曾亲炙,却未浑仪叩岁差。
《宋史苏颂传》:“第进士,调南京留守推官,欧阳修委以政。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
《四库提要》:“《新仪象法要》三卷,宋苏颂。颂字子容,南安人,徙居丹徒。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累爵赵郡公。是书为重修浑仪而作,南宋以后流传甚稀。此本为明钱曾所藏,后有‘乾道壬辰九月九日吴兴施元之刻本于三衢坐啸斋’,盖从宋椠影摹云。”
《嘉定镇江志》:“苏丞相颂,家藏书万卷,秘阁所传者居多。颂自维扬拜中太一宫使归乡里。是时叶梦得为丹徒尉,颇许其假借传写,梦得每对士大夫言炙之幸。”
吕祖谦《入越记》:“苏仁仲,子容丞相孙。出旧书数种,《管子》后,子容手书纸尾云:‘惟苏氏世,宦学以儒。保以遗后,其惟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二七、吕正愍大防 张玠
退直钞书贳俸钱,先秦文字义云篇。
西崑何似医官本,自古中郎有仲宣。
《宋史吕大防传》:“大防字微仲,蓝田人。皇祐初,擢进士第。元祐二年,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绍圣四年薨,年七十一,谥正愍。”
《郡斋读书志》:“《吕汲公文录》二十卷,《掇遗》一卷。大防,绍圣初责授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未逾岭,卒。大防既相,常分其俸之半以录书,故所藏甚富。”又:“《古文尚书》,孔安国以隶古定。自汉迄唐,行于学官。明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其一二于《释文》。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观其作字奇古,非字书傅会穿凿者所能到。学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邵氏闻见后录》:“神宗欲更修《后汉书》,求《东观汉纪》,久之不得。后高丽以其本付医官某来上,神宗已厌代矣。元祐中,高丽使人言状,访医已死,于其家得之,藏于中秘。予尝写本于吕汲公家,亦弃之兵火中矣。”昌炽案:今《四库》本二十四卷,辑自《永乐大典》。然则其书明初尚存,不亡于南渡也。
陆游《西昆酬唱集跋》:“通直郎张玠,河阳人,吕汲公家外甥,藏书甚富。”
二八、沈思持正
神仙长揖出门去,擩染榴皮壁上痕。
同是黄金等闲尽,撤珠帘下且留髡。
王会《回仙碑记》:“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湖州归安县之东林,有隐君子沈思,字持正。隐于东林,因以东老名焉。能酿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称‘回道人’,长揖东老,愿求一醉,因出与饮。自日中至暮,已饮数斗,殊无酒色。”
《避暑录话》:“东林去吾山东南五十余里,沈氏世为著姓。元丰间,有名思者,字东老,家颇藏书,喜宾客。东林当钱塘往来之冲,故士大夫与游客胜士闻其好事,必过之,沈亦应接不倦。尝有布裘青巾,称‘回道人’,风神超迈,与之饮,终日不醉。薄暮,取食余石榴皮,书诗一绝壁间,曰:‘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即长揖出门,越石桥而去。追蹑不见,意其为吕洞宾也。”
陈师道《次韵回山人赠沈东老》二首:“一杯领意不须沽,六字持身已有余。痴子未知天上乐,先生今解世间书。”“随世功名非所望,称家丰俭不求余。青衫出指论奇字,白发挑灯写细书。”
又苏轼诗:“世俗何知穷是病,神仙可学道之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又云:“符离道士晨兴际,华岳先生尸解馀。忽见黄庭丹篆句,犹传青纸小朱书。”又云:“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馀。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
《齐东野语》:“吴兴东林沈偕君与,即东老之子也。少游京师,好狎游。时蔡奴声价甲于都下,沈欲访之。乃呼一卖珠人于其门首茶肆内,议价再三,不售,撒其珠于屋上。卖珠者窘甚。君与笑曰:‘第随我来,依汝所索还钱。’蔡于帘中窥见,令取视之,珠也。大惊,唯恐其不来。后数日,乃诣之,其家喜相报曰:‘前日撒珠郎至矣!’既而擢第,尽买国子监书以归。”
二九、李常公择 彭惟孝孝求
五老峰前白石庵,翼然藏室建彭聃。
匡庐山色青如许,谁叩山房礼佛龛。
《宋史》:“李常字公择,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钞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累迁礼部侍郎。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挥麈录》:“承平时,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历阳沈氏、庐山李氏、九江陈氏、鄱阳吴氏,俱有藏书之名,今皆散佚。”
陆游《求志居士彭君墓志铭》:“庐陵太和,有士曰彭君惟孝,字孝求。力于学,聚书万余卷,号彭氏山房。延老师宿儒主讲说,命子侄执弟子礼惟谨。”
三十、沈立
谁为笃耨与都梁,蜀道归来品异香。
但恨太仓稊米尽,空檐饥雀噪无粮。
《宋史沈立传》:“立初在蜀,悉以公粟售书,积卷数万。神宗问所藏,立上其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卒年七十二。”
周紫芝《书洪驹父香谱后》:“历阳沈谏议家,昔号藏书最多者。今世所传《香谱》,盖谏议公所自集也,以为尽得诸家所载香事矣。以今洪驹父所集观之,十分未得其一二也。”
《简明目录》:“《香谱》四卷,宋陈敬撰。集沈立以下十一家《香谱》,汇为一书。”
三一、濡须秦氏
维宋元祐年月日,具官臣某渎天威。
籝金可析书休析,伏乞朝廷降指挥。
《直斋书录解题》:“《秦氏书目》一卷,濡须秦氏,元祐二年,有为金部员外郎者,闻于朝,请以宅舍及文籍不许子孙分割。”
昌炽案:今世风俗衰薄,祖父遗书,子孙攘夺,往往各私扃钥,不容互观。钜册不能分者,甚至各据其半,其后卒不能为延津之合,良可慨叹。秦氏此举,法良意美,实为藏书者百世之师。独惜其名字翳如,为可悼也。
三二、钱勰穆父 弟铄岳仲
切云高阁郁嵯峨,绕屋苍松九里多。
岂是西来龙象力,年来总住病维摩。
《武林旧事》:“宋钱龢字岊仲,居九里松,建杰阁,藏书甚富。东坡榜之曰‘钱氏书藏’。”
苏轼《和钱四寄其弟龢》诗:“再见涛头涌玉轮,烦君久驻浙江春。年来总作维摩病,堪笑东西二老人。”施注:“钱四盖穆父,龢字岊仲。时穆父守越,公守杭,故云东西二老人。”又注《次韵钱穆父》诗云:“穆父名勰,吴越让王诸孙,以荫入官。元祐初,拜中书舍人。哲宗莅政,入翰林,罢。知池州以卒。后追复龙图阁学士。”
昌炽案:渔洋《香祖笔记》历数宋人藏书,有钱穆父,则是兄弟皆好藏书也。
三三、张囗(與土)子厚 宋囗(王寿)
高卧林泉四十年,绿薠霍靡桂连蜷。
青溪不与麻沙近,空赋淮南招隐篇。
《宋史隐逸传》:“张囗(與土),字子厚,常州人。登进士甲科,调青溪主簿,不之官。闭户读书四十年,手校数万卷,无一字舛。元佑,大臣荐,起教授颍州,辞不就。孙觉、胡宗愈、范祖禹交章言曰:‘囗(與土)且死草莱,后世必以为朝廷失士。’苏轼言之尤切。诏拜秘书省校书郎,竟不出。崇宁四年,卒,赐谥曰正素先生。”
又《列传》:“宋囗(王寿)解褐青城主簿,好写书,秩满,载数千卷以归。”
三四、犍为王氏 胡定之
花雾氛氲散绮窗,山猿悲啸谷泉淙。
主人被甲长征去,不及岐亭监酒艭。
苏轼《犍为王氏书楼》:诗“树木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嘐戛岩花春。借问主人今何在,被甲远戍长苦辛。先登搏战事斩级,区区何者为三坟。书生古亦有战阵,葛巾羽扇挥三军。古人不见悲世俗,回首苍山空白云。”
《养新录》:“苏东坡在黄州,有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见《与秦太虚书》。”
三五、贺铸方回 曾旼彦和
鉴湖不住住横塘,梅子江南总断肠。
一自渡江归秘府,小朝兼取蔡元长。
叶石林《贺铸传》:“贺方回名铸,卫州人。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后,故号鉴湖遗老。长七尺,眉目耸拔,面铁色。博学强记,工语言,深婉丽密,如次组绣,尤长于度曲。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无一字脱误。所与交终始厚者,惟信安程俱致道。”
《中吴纪闻》:“贺方回,本山阴人,徙姑苏之醋坊桥,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调:‘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绮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山谷有诗云:‘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其为前辈推重如此。”
《老学庵笔记》:“方回貌奇丑,俗谓之贺鬼头。喜校书,朱黄未尝去手。潘邠老赠方回诗云:‘诗束牛腰藏旧稿,书讹马尾辨新雕。’有二子,曰房,曰廪,于文房从方,廪从回,盖寓父字于二子名也。”
《太平清话》:“方回居吴下昇平桥及横塘别墅,藏书万余卷。”又云:“镜湖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讳,改为镜湖。故贺方回自号庆湖居士。”
《苏州府志》:“企鸿轩在昇平桥,贺铸所居,其亲题书籍云昇平地。”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高宗渡江,书籍散失。绍兴初,有言贺方回子孙鬻故书于道者,上命有司市之。洪玉父为少监,言芜湖僧有蔡京所寄书籍,因取之,以实三馆。”
《野客丛书》:“仆得毘陵贺方回家所藏缮写《嵇康集》十卷。”
《天禄琳琅》:“《吕氏春秋》,有镜湖遗老识语,云‘此本得于东牟王氏,四明使君于元丰初奉诏修书于资善堂,尝取太清楼藏本为之校定。元祐壬申,余喜得此书。校雠始就,为一客挟去。后三年见归,因募笔工录之。’”
昌炽案:《香祖笔记》称:“宋人藏书,曾旼彦和、贺铸方回。”《宋史艺文志》:“曾旼等《尚书义》三十卷。”《困学纪闻》:“曾旼字彦和,为《书解》。朱文公、吕成公皆取之。”《馆阁书目》“《书讲义》,博士曾肢等解。”盖误以旼为肢。
三六、王莘乐道 子銍性之 孙廉清仲信 明清仲言
对书双泪落青衫,不忍重开旧日缄。
宰相家儿尝一脔,清贫太守不胜馋。
《直斋书录解题》:“《雪溪集》八卷,汝阴王銍性之撰。国初《周易》博士昭素之后也。其父莘乐道,尝从欧公学,为曾纡婿。尝撰《七朝国史》,绍兴初,诏给札奏御,会秦氏柄国,中止,书竟不传。其子明清,著《挥麈录》。”昌炽案:性之之父,今《直斋书录解题》刻本作萃。考叶石林《避暑录话》有王莘乐道,即其人也。“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其字乐道,当以作莘为正。萃字形近致误。又:“《挥麈录》三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余话》一卷,朝请大夫汝阴王明清仲言撰。”
《老学庵笔记》:“王性之记问赅洽,尤长于国朝故事。对客指画诵说,动数百千言,退而质之,无一语缪。予自少至老,惟见一人。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方是时,性之近在二百里内。非独博记可询,其藏书数百箧,无所不备,尽护致剡山,当路藐然不问也。”又:“王性之既卒,秦熺方恃其父,气焰薰灼。手书移郡,将欲取其所藏书,且许以官。其长子仲信,名廉清,苦学有守,号泣拒之曰:愿守此书以死,不愿官也。郡将以祸福诱胁,皆不听。熺亦不能夺而止。”
《挥麈后录》:“先祖早岁登科,游宦四方,留心典籍,经营收拾,所藏书逮数万卷,皆手自校雠,贮之于乡里,汝阴士大夫多从而借传。元符末,坐党籍谪官湖外,乃于安陆卜筑,为久居计,辇置其半于新居。建炎初,寇盗蜂起,惟德安以邑令陈规元则帅众坚守,秋毫无犯。事闻,擢守本郡。先祖之遗书留空宅中,悉为元则载之而去。后十年,元则来守顺昌,亦保城无虞。先祖汝阴旧藏书犹存,又为元则所掩有。二处之书,悉归陈氏,先祖每以太息,然无理从而索之。先人南渡后,所至穷力钞录,亦有书几万卷。明清忧患之初,年幼力弱。秦伯阳遣浙漕吴彦猷渡江,攘取大半。丁卯岁,秦桧之擅国,言者论会稽士大夫家藏野史,以谤时政。初未知为李泰发家设也。是时,明清从舅氏曾宏甫守京口,老母惧焉,凡前人所记本朝典故,与夫先人所述史稿杂记之类,悉付之回禄。每一思之,痛心疾首,后来明清多寓浙西妇家,煨烬之余,所存不多。诸侄辈不能谨守,又为亲戚盗去,或他人久假不归,今遗书十不一存。每一归展省,旧箧不忍复启,但流涕而已。”
三七、叶梦得少蕴
长夏消磨在六经,门生庄诵倚囊听。
奇礓森列平泉第,一燎仓皇付六丁。
《宋史叶梦得传》:“梦得字少蕴,吴县人,清臣之孙。绍圣四年进士。高宗朝,除尚书右丞、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行宫留守。居吴兴弁山,自号石林居士。”
马端临《经籍考》引叶氏《过庭录》曰:“公卿藏书家,惟宋宣献择之甚精,止二万许卷,而校雠详密。吾家旧所藏,仅与宋氏等,而宋氏好书,人所未见者,吾不能尽得也。自六经、诸史与诸子之善者,通有三千余卷,读之固不可限以数。以二十年计之,日读一卷,亦可以再周。其余一读足矣。惟六经不可一日去手。吾自登科后,每以五月以后,天气渐暑,不能泛及他书,即日专诵六经一卷,至中秋时毕,谓之夏课。守之甚坚。宣和后,始稍废,岁亦必一周也。”
《避暑录话》:“余家藏旧书三万余卷,丧乱以来,所亡几半。山居狭隘,余地置书无几,雨漏鼠啮,日复蠹败。今岁出暴之,阅两旬才毕。其间往往多余手钞,览之如隔世事。因日取所喜观者数十轴,命门生等从旁读之,不觉至日昃。”
《挥麈录》:“靖康俶扰,中秘所藏与士大夫家者悉为乌有。南渡后,惟叶少蕴少年贵盛,平生好收书,逾十万卷。置之霅川弁山,建书楼以处之,极为华焕。丁卯年,其宅与书俱荡一燎。”
《直斋书录解题》:“《石林集》一百卷,叶梦得撰。其居在弁山下,奇石森列,藏书数万卷。既殁,守者不谨,屋与书俱烬于火。”
三八、李庄简光
燕雀君臣正议和,具从瘴海事编摩。
可怜坠简沧桑后,赢得人间滋泪多。
《四库提要》:“《读易详说》十卷,宋李光撰,光字泰发,上虞人。崇宁五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谥庄简。光为刘安世门人,学有师法。以论和议忤秦桧,谪岭南。自号读易老人,尝作胡铨《易解序》曰:‘昔迁贬之士,率多怨怼感愤。邦衡流落瘴乡,而玩意三画,可谓困而不失其所亨,非闻道者能之乎?’虽为铨作,实则自明其著述之旨也。”
《挥麈录》:“吉少蕴书逾十万卷,丁卯年,俱荡一燎。李泰发家旧有万余卷,亦以是岁火。岂厄会自有时邪?”
《至正直记》:“予至上虞,闻李庄简公光无书不读,蓄书数万卷。子孙不肖,且粗率鄙俗,不能保守,散于乡里之豪民家矣。读其家训,不觉为之痛心也。”
三九、魏衍昌世
平生不识新经义,众势时风岂所趋。
煮饼烧葱谁约我,写书今日破工夫。
陈师道《朝奉郎魏君墓志铭》:“君讳囗(王寿),字仁卿,其先自魏徙彭城。有子曰衍。君产万金,委群弟不问。人有难之者,君不答,召衍而指其书曰:‘读此不患贫矣。’”又《招黄、魏二生》诗:“魏诗黄笔今未有,顾我独得神所钟。径须相就踏泥潦,已办煮饼烧油葱。”
《却扫编》:“陈无己诗,惟魏衍所编二十卷最善。衍字昌世,彭城人,无己高弟也。自以不能为王氏学,不事举业。家贫甚,未尝以为戚,惟以经籍自娱。名所居之处曰曲肱轩,自号曲肱居士。政和间,余兄弟从其学,时年五十余,见异书,犹手自钞写。故其家虽贫,而藏亦数千卷。”
四十、蔡致君
叩扉欲访庞居士,月夜扁舟过鹿门。
良纸善工我自乐,俨然身到小桃源。
苏过《夷门蔡氏藏书自序》:“比游京师,有为余言,吾里有蔡致君,隐居以求志,好古而博雅,闭门读书,不交当世公卿,类有道者也。余矍然异之。一日,造其门,见其子,从容请交焉。其子为余言:‘吾世大梁人,业为儒。吾祖、吾父皆不事科举,不乐仕宦,独喜收古今之书。空四壁,捐千金以购之,常若饥渴然。尽求善工良纸,手校而积藏之,凡五十年,经史百家、《离骚》、《风》、《雅》,儒墨道德,阴阳、卜筮、技术之书,莫不兼收而并取,今二万卷矣。且吾父有德不耀,常畏人知,弃冠冕而遗世久矣。必不能从子游。’余怅然自失,悠然而返。予惟古之逸民,未尝以一艺自名于世。虽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以其所践履者绝乎流俗故也。庞德公隐于鹿门,妻子躬耕。或疑其不仕,以为何以遗子孙也,庞公曰:‘我遗子孙以安,不为无所遗也。’今居士口不谈世之爵禄,身不问家之有无,所付子孙者,独书耳。庞公之意,殆无以过此。居士之子敏而文,学日富,人不知其所以然者。抑所谓不见异人必得异书,中郎为有子矣。余将负笈而请观焉,乃持其《总目》三卷,为叙而归之。庶几附托于斯,与藏书者终始。”
四一、赵明诚德父 李清照易安
不成部帙但平平,漆室灯昏百感生。
安得归来堂上坐,放怀一笑茗瓯倾。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居历城西南之柳絮泉上。易安幼有才藻,元符二年,年十八,适太学生诸城赵明诚。”
易安居士《金石录后序》:“《金石录》三十卷,赵侯德父所著书也。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慄。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赴召,病痁不起,时犹有书二万卷,又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余又大病,仅存喘息,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馀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绍兴壬子,将家中所有寄剡。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牢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绍兴二年玄黓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李清照题。”
四二、黄伯思长睿
静几明窗善校雠,古书曾见太清楼。
赫蹄留得鸡林纸,两面文从牒背求。
李钢《左朝奉郎行秘书省秘书郎赠左朝请郎黄公墓志铭》:“公讳伯思,字长睿父,姓黄氏,邵武人。天资警敏,自幼学至强仕,手未尝释卷。所至虽假室暂寓,必求明窗静几,图史满前,欣然处其间。上自六经,下至诸子百家,历代兵氏之书,无不精诣。亦好道家言,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男二人,长诏,次囗(讠乃)。”
《四库提要》:“《东观余论》三卷,宋黄伯思撰。”
楼钥《跋东观余论》:“欧阳公《集古录》、赵德甫《金石录》,考订甚工,然犹未免差误。惟云林之书为尽善。”又云:“以云林之美才,又仕于洛,多见故家名帖。及居馆阁,尽见太清楼所藏异书。尝自言曰:考校往古事迹,先须熟读强记,遇事加之精审,决无疏略。”
《东观余论跋章草鸡林纸卷后》:“政和丁酉岁五月二十一日,于丹阳城南第暴旧书,得此鸡林小纸,已为人以郑卫辞书盈轴矣。纸背尚可作字,因以索靖体书章草《急就》一卷,藏于家,庶几颜文忠牒背书稿旧事云。”
张萱《疑耀》:“长睿得鸡林小纸一卷,书章草《急就》,余尝疑之。幸获校秘阁书籍,每见宋板书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以印行,如治平《类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宁五年公私文牒笺启之故纸也。其纸极坚厚,背面光泽如一,故可两用。若今之纸不能也。”
四三、董逌彦远
辕固口授无章句,人间安得齐诗故。
但看坐上快征瓜,便识广川九经库。
《困学纪闻》:“董彦远《除正字谢启》,叙字学涉猎该洽。”阎注:“彦远名逌,东平人。即撰《广川书跋》十卷、《画跋》六卷者。”翁元圻注:“王明清《玉照新志》载宋齐愈狱牍,称司业董逌在坐,则靖康末官司业也。丁特起《孤臣泣血录》记其受张邦昌伪命,则人品殊可议。”
《直斋书录解题》:“《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徽猷阁待制董逌彦远撰。以其家藏书,考其本末而为之。论说及于诸子而止。”又:“《广川家训》三十卷,中书舍人董弅令升述其父逌之学。”又:“《广川诗故》四十卷,董逌撰。其说兼取三家,谓《齐诗》尚存,《韩诗》虽缺,犹可参考。案:逌《藏书志》有《齐诗》六卷。逌自言隋唐已亡,不知今所传何所从来。或疑后世依托为之,然则安得便以为《齐诗》尚存也。”又:“班固《艺文志》论阴阳家者流出于羲和之官,所载二十一家之书,皆不存。隋唐以来,子部遂阙阴阳一家。至董逌《藏书志》,始以星占五行书为阴阳类。”昌炽案:《广川藏书志》已佚,惟赖陈氏书得以考见崖略云。
《挥麈前录》:“蔡居安食瓜,令坐上征瓜事,坐客不敢尽言,居安所征为优。校书郎董彦远连征数事,皆所未闻。识者谓彦远必不能久于内,后数日果补外。”
四四、方渐
书簏随身度岭遥,万梅花送一封轺。
寒灯不照重衾卧,依旧鸡鸣警早朝。
《澹生堂藏书约》:“方渐知梅州,所至以书自随。积至数千卷,皆手自窜定。就寝不解衣,林光朝质之,答曰:‘解衣拥衾,会有所检讨,则怀安就寝矣。’增四壁为阁,以藏其书,榜曰富文。”
昌炽案:渐与林光朝同时。光朝,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及第,年已五十。又尝从尹焞学,则亦靖康、绍兴间人也。
四五、东平朱氏
袖里零丁已十年,家山回首黍离边。
异时倘遂冬郎愿,喜见香奁第一篇。
周紫芝《朱氏藏书目序》:“文林郎朱君轩,世居大梁,其祖官东平,因徙居焉。虏人犯顺,东平陷殁,君方以事在江南,遂与其家不相闻,今既十年矣。一日,与仆言,为之出涕。且曰:吾家藏书万卷在东平,今所存惟书目。因出以示仆,皆其祖朝议君所藏。自《五经》、诸子、百氏之书,皆手校善本。其余异书小说,皆所未尝知名。秦汉以来,至于有唐,文人才士,类书家集,犹数千卷。呜呼!可谓富矣哉。君因俾余序而藏之。余诘其所以序之之意,曰:‘吾祖以善人称于乡里,子孙决不至于中绝。吾有季弟,离东平时睥十五,今有二十有五六岁矣。有幼子未能胜衣,而眉目伟秀,薿薿如成人。使其不死,今亦年可二十余。万有一吾书不为灰烬,犹幸其复存,他日可为吾家旧物。子其为我记之。’余闻其言,为之怆然,而告之曰:‘事有兴衰,物有成坏,此理之常,所不可逃者。今子家虽堕虏,而身犹能抱遗书之总目,念家世之勤劳,以幸朝廷克复境土,再有中原。尚能保其所藏,以不失中朝贤士大夫之家。则其志固亦可嘉矣。昔韩偓著《香奁》,昭宗之乱,散失不全,而韩囗(日韦)得其第一篇,偓自述以为可喜。他时使君得其全书,则其为嘉当何如哉。子姑俟之毋躁。’”昌炽案:朱轩之祖,名字无考,据轩所述,在靖康兵火以前,故与方渐同次南渡之前,汴京之末。
四六、吴与可权 吴秘 莆田李氏、刘氏
青盖传言入洛阳,文思缣帛变帷囊。
惟余海上无诸地,不共中原熸靖康。
《直斋书录解题》:“《吴氏书目》一卷,奉议郎漳浦吴与可权家藏。闽中不经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湿,苦蠹损。”又:“《藏六堂书目》一卷,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佚矣。”又:“《后魏国典》三十卷,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从莆田刘氏借录。”
昌炽案:《少室山房笔丛》引郑渔仲曰:“《古文尚书音》,唐宋并无,今出漳州吴氏。又漳州《吴氏书目》算术一家有古书,皆四库三馆所无。又《师春》二卷,《甘氏星经》二卷,《汉官典仪》十卷,《京房易钞》一卷,今世所传,皆出吴氏。”据此,则吴氏藏书在夹漈之前矣。又按闽中地志载漳浦《吴氏藏书目录》四卷,与直斋所记一卷不同。又建安吴秘有《吴氏家藏书目》二卷。
四七、郑樵渔仲 林霆时隐
渔仲求书有八道,腐儒经济堪绝倒。
犹有人矜探宝珠,益以三说总一巧。
《宋史郑樵传》:“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好著书,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居夹漈山,谢绝人事。久之,乃游名册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读尽乃去。初为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之学,皆有论辨。绍兴十九年上之,诏藏秘府。”又云:“同郡林霆,字时隐,擢政和进士第。博学深象数,与樵为金石交。聚书数千卷,皆自校雠,谓子孙曰:吾为汝曹获良产矣。”
《直斋书录解题》:“《群书会记》二十六卷,郑樵撰。大略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又:“《夹漈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郑樵记其平生所自著之书。”又:“《夹漈家传》一卷所著书目附:莆田郑翁归述其父樵渔仲事。樵死时,翁归年八岁,安贫不竞。顷佐莆郡时犹识之。”
《澹生堂藏书约》:“郑渔仲论求书之道有八: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可谓典籍中之经济矣!余于八求之外,更有三说:如书有亡于汉者,汉人之引经多据之;亡于唐者,唐人之著述尚存之;亡于宋者,宋人之纂集多存之。即从其书各为录出。不但吉光片毛,自足珍重,所谓举马之一体,而马未常不立于前也,是亦一道也。又如一书之中,自宜分析,如《水经》一书,注乃侈于其经,后人但知郦道元之有注,而桑钦著经之名反隐矣。又如《世说》,词旨本自简令,刘孝标注,援引精核,微言妙义,更自灿然,可与《世说》各为一种,以称快书。如此之类,析而为两,使并存于宇宙之间,是亦一道也。若夫世家所秘,省郡所藏,即同都共里尚难兼收,况粤有刻而吴未必知,蜀有本而越未能遍,如此者更多也。海内通行之书,大都此数十百种耳,倘一概求之,或以千里邮至,或以重值市归,乃开箧已有,有不意兴索然者乎?余谓梓行之书,其序往往载于各集。今以某集有序某书若干首,某书之序刻于何年,存于何地,采集诸公序刻之文,录为一目,自知某书可从某地求也,某书可向某氏索也。异本日集,重复无烦。斯真夜行之烛,而探宝之珠也,是又一道也。即此三端,可以触类。总之,一巧以用八求,故曰心思欲巧者,此也。”
四八、井度宪孟 晁公武子止 鲍慎由钦止
金宇文虚中叔通 宇文时中季蒙
第四坊迷养素园,沧洲鸡犬亦仙源。
井公未必无贤裔,息壤何缘竟食言。
《困学纪闻》:“考之《东京记》:‘宣德门前天街东第四昭德坊,晁文元公斋。致政后,辟小园,号养素翁。’”元圻注:“晁迥谥文元,著《昭德新编》二卷。”
《直斋书录解题》:“《昭德新编》,晁迥撰。昭德者,京师居第坊名也。晁氏子孙皆以为称。”又:“《昭德易诂训传》十八卷,敷文阁直学士清丰晁公武子止撰。晁氏居京师昭德坊,故号昭德。晁家冲之叔用,其父也。”又:“《晁氏读书志》二十撰,晁公武撰。”
袁本《读书志杜鹏举序》:“鹏举作邑峨下,望先生沧洲之居,鸡犬相闻,暇即问奇字于古松流水之间。”
《郡斋读书志自序》:“公武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为业者七世,故家多书,至於是正之功,世无与让焉。然自中原无事时,已有火厄,及兵戈之後,尺素不存也。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後已。历二十馀年,所有甚富。既罢,载以舟,即庐山之下居焉。宿与公武厚。一日,贻书曰:‘某老且死,有平生所藏书,甚秘惜之。顾子孙稚弱,不自树立。若其心爱名,则为贵者所夺;若其心好利,则为富者所售;恐不能保也。今举以付子。他日其间有好学者,归焉。不然,则子自取之。’公武惕然从其命。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书则固自若也。倘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绍兴二十一年元日。”
《曝书杂记》:“衢本《读书志序》但称南阳公,不著其姓。陈氏《书录解题》谓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则所见《读书志》亦衢本也。袁本序文作南阳井公。赵氏希弁《后志序》明言井、晁二家。晁氏于《宋书》条下云:‘嘉祐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诏馆职雠校,政和中毕,颁之学官。民间传者尚少。未几,遭靖康丙午之乱,中原沦陷,此书几亡。绍兴十四年,井宪孟为四川漕,始檄诸州学官求当日所颁本。时四川五十余州皆不被兵,书颇有在者。然往往亡阙不全,收合补缀,独少《后魏书》十许卷,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读此,知井公收刊史籍之功,亦甚巨也。”昌炽案: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有《书谯郡先生文集后》云:“余顷得《柯山集》十卷于大梁罗仲共家,已而又得《张龙阁集》三十卷于内相汪彦章家,已而又得《张右史集》七十卷于浙西漕台,而先生之制作于是备矣。今又得《谯郡先生集》一百卷于四川转运副使南阳井公之子晦之,然后知先生之诗文为最多,犹有网罗之所未尽焉。晦之泣为余言:‘百卷之书,皆先君无恙时,贻书交旧而得之,手自校雠,为之是正,凡一千八百三首,历数年而后成。君能裒其所未得者,以补其遗,是先君子之志也。’”观此文,则井公有子,且能读父书矣,公武何未闻还瓻也。甚矣!践言之难也。又案:《读书志》:“吕夏卿《兵志》三卷,公武得之于宇文时中季蒙。题其后云:夏卿戒其子弟勿妄传。鲍钦止吏部好藏书,苦求得之,因借录于吴兴之山斋。”季蒙即藏《后魏书》者。钦止名慎由,括苍人。元祐初,以任子试吏部铨第一。复登六年进士乙科,甫脱选,即为郎。然自是数坐累,官竟不进。撰《夷白堂小集》二十卷,《别集》三卷,见《直斋书录解题》。
《瞥记》:“宇文虚中为人媒孽,指家藏图书为反具,罪至族。高士谈图书尤多,亦见杀。士大夫家藏图籍固是美事,然聚书之祸不可不知。”
四九、刘仪凤韶美
巷泥尺深云知磐,写书不畏言官弹。
两舟已达普慈岸,一舟不渡秭归滩。
《宋史刘仪凤传》:“仪凤字韶美,普州人。绍兴二年登进士第。在朝十年,奉入半以储书,凡万余卷。《国史》录无遗者。御史张之纲论仪凤录四库书本以传私室,遂斥归蜀。淳熙二年卒,年六十六。”
范成大《雨中报谒呈刘韶美侍郎》诗:“花落满城雨,雨余云重阴。驱车有底急,巷泥三尺深。平生黄篾舫,渔榔有清音。斗升得苦相,怀刺冲愁霖。归来掩关卧,一枕直兼金。作诗诧比邻,幸勿讥褊心。”又《次韵刘韶美大风雨坏门屋》:“云烟挥翰墨池翻,缥缃如山昼掩关。已许六丁收散落,只愁雷电费墙藩。”沈钦韩注:“《庚溪诗话》:刘韶美酷嗜书,喜传录。又置副本,亲自雠校,至杜门绝交。张持国之纲为副端,言其书癖至旷废职事,以是罢归蜀。关寿卿以诗赠行,云‘只因翻故纸,不觉堕危机’。”
《老学庵笔记》:“刘韶美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奉专以传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乾亦然。出局则杜门校雠,不与客接。既归蜀,亦分作三船,以备失坏。已而行至秭归新滩,一舟为滩石所败,余二舟无他,遂以归普慈,筑阁藏之。”
五十、石邦哲照明
闻道诗人石曼卿,云车羽葆上蓉城。
越州留得神仙裔,法帖图书事事精。
陆游《朝奉大夫石公墓志铭》:“公讳继曾,字兴宗。会稽新昌之石,实自青之乐陵南徙。左朝议大夫累赠正奉大夫讳端中,朝散大夫大理正、出为福建参议讳邦哲,迪功郎温州平阳县主簿讳祖仁,公之三代也。寺正筑堂,名博古,藏书二万卷,每抚公叹曰:‘吾是书以遗尔,无恨矣。’”昌炽案:曾见明刻本徐幹《中论》,有宋石邦哲跋,称“绍兴二十八年校于博古堂”。又陆友仁跋云:“邦哲字照明,再世藏书。至治二年得之钱唐仇远氏。”
五一、陆游务观 子子遹
或藉于床或栖椟,四围书似乱山堆。
百钱拾得华胥纸,颠倒黄朱日几回。
《渭南文集书巢记》:“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而谓之巢,何邪?’应之曰:‘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又《跋尹耘师书刘随州集》:“佣书人韩文,持束纸支头而睡,视之,《刘随州集》也。以百钱易之,手加装池。绍兴二十五年正月。”
又《跋京本家语》:“异时藏书之家,百不存一,此书得自京师遭兵火之余。一日于故箧中偶寻得之,而虫啮鼠伤,殆无全幅,缀辑累日,仅能成帙,乃命工裁去四周所损者,别以纸装背之,遂成全书。呜呼,予之老嬾目昏,虽不更读,然嗜书之心,固未衰也。后世子孙,知此书得存之如此,则其余诸书幸而存者,为余宝惜之。绍兴戊午双清堂。”
又《跋子遹所藏国史补》:“子遹喜蓄书,至辍衣食,不少吝也。吾世其有兴者乎?”
又《示儿诗》:“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又《雨事极凉料简箧中旧书有感》:“笠泽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
昌炽案:放仇题跋多自署“笠泽翁”,或曰“笠泽渔隐”,或曰“九曲老樵”,或曰“龟堂病叟”,或曰“可斋”。其《跋先左丞使辽语录》云:“三十八伯父自幼被疾,以左手书。平生凡钞书至数十百卷。”又《跋世父大夫书稿》云:“世父大夫公,自幼得末疾,以左手作字,性喜钞书,尝钞王岐公《华阳集》百卷,笔笔无倦意。”
五二、尤文简袤
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此尤无恙公书烬,万柳溪边怅旧游。
《宋史尤袤传》:“袤字延之,绍兴十八年进士。尝取孙绰《遂初赋》以自号,光宗书扁赐之。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谥文简。”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第三十七名尤袤,字延之。小名盘郎,小字季长。本贯常州无锡县开化乡白石里。”
尤玘《万柳溪边旧话》:“文简公官礼部尚书,以奉政大夫致仕,赠太师。”
《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一卷,锡山尤氏尚书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于火,今其存无几矣。”又:“《梁溪集》五十卷,尤袤撰。家有遂初堂藏书,为近世冠。”
毛幵《遂初堂书目序》:“延之始自青衿,迨夫白首,嗜好既笃,网罗斯备,日增月益,昼诵夕思,重之不以借人,新若未曾触手。耳目所及,有虞监之亲钞;子孙不忘,多杜侯之手校。表层楼而俪富,托名山而共久,不已盛乎?”
又《魏了翁跋》:“予生晚,不及拜遂初先生。宝庆初元冬,得罪南迁。过锡山,访前广德使君,则书厄于炎者累月矣。为之徬徨不忍去。因惟国朝以来,藏书之盛,鲜有久而弗厄者,斯理殆不可晓。虽然,是穮是蓘,虽有饥馑,亦有丰年。吾知有穮蓘耳,丰凶非我知也。”
又李太史焘云:“延之于书靡不观,观书靡不记。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记手钞若干古书。其子弟及诸女亦钞书。一日谓予曰:吾所钞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无锡县志》:“李晦初名燧卿,字显翁,幼尝为外家尤后。尤钞书之富与文简埒。文简书烬于火,而此尤独全,故晦得遍读。自经史子集,下至稗官小说、释典道教,无不毕览。”
五三、闻人滋茂德
门客牙兼书籍行,客来豆腐作羹汤。
如翁好事我何虑,日日南湖叩草堂。
《老学庵笔记》:“闻人茂德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不过蔬豆而已。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又多蓄书,喜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开豆腐羹店。予少时与之同在敕局为删定官。谈经义衮衮不倦,发明极多。尤邃于小学云。”
施晋锡《鸳鸯湖棹歌》:“草堂湖上草萋菲,屐齿斑斑客款扉。几载令丞从事者,贮书满屋蠹鱼肥。”自注:“闻人茂德名滋,喜留客,又多蓄书。作德兴丞,终进贤令。曾为《南湖草堂记》。”
五四、张谹伯寿 张用道梦卿
习习凉风销执热,迢迢游子罢长征。
湖江清福同消受,落日翚飞照郭明。
洪迈《万卷堂记》:“同郡张伯寿,学邃而根,谈垒弥坚。暇日踵其门,升其堂,则缇帙缥囊,鳞贯栉比。伯寿儴佯其间,如枵腹者之须哺,倦游者之企归,执热者之思清风也。夫六艺出秦埃,至今千三百余岁。螭蚴所纪,金匮所书,岚斋松窗之所纂削,方杀青,日纷月牣。好事者汲汲求之,终其身不能以尽致。伯寿简心端思,它无嗜玩,旁裒博访,惟恐奥篇异牍之不我有。手钞日校,黄墨谨严,俗客鼎来,未始尘滓斯堂也。伯寿名谹,绍兴乙丑鄱阳洪某记。”
刘将孙《长沙万卷楼记》:“一日,闻长沙新有建万卷楼藏书如其名者,主人为前管军总管张侯。使人想见湖江之上,岳麓之外,翚飞照郭,凭阑落日,端非丝竹管弦之娱。牙签插架,胪列山积,清风佳客,考古订今,恨不得身至其间,读所未见。侯名用道,字梦卿,真定世家,人称之曰箫斋。”
五五、楼宣献钥 潘景宪叔度
闭户书淫似孝标,拂云高户竹洲桥。
东楼兀与鸿禧并,插架三层耸丽谯。
《四库提要》:“《攻媿集》一百十二卷,宋楼钥撰。钥字大防,鄞县人。隆兴元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大学士,谥宣献。”
全祖望《湖语》:“前王后楼,昼锦之府。又阙相仍,群公之祖。余光莹莹,环桥如组。登封阁中,嵩洛可抚。攻愧东楼,拂云高户。”自注:“楼楚公昼锦坊在湖之南首,其东有锦照堂,则竹洲也。《成化志》即以竹洲之桥当之。”又云:“藏书这富,同楼北史。”自注:“宣献东楼,鸿禧碧沚,最有名。”
《攻媿集以六经左氏传庄子遗伯中弟有诗来谢次韵》:“手披欲究百家编,奴婢年来识郑玄。顾我幸多千卷蓄,念君未有一经全。诗书心醉不容醒,父子笔耕期有年。此但古人糟粕耳,更须从此悟真筌。书种传来直到今,读书几似孝标淫。欲君终就九经库,与子平分一片心。更向漆园穷妙旨,何殊清庙奏遗音。中郎书籍付王粲,想得知余此意深。”又《赵资政建三层楼中屋藏书》诗:“四山宽围城在中,地平楼小望易穷。安得高卧陈元龙,丽谯公府难从容。”又《跋春秋繁露》:“《繁露》行世者,皆不合《崇文总目》及欧阳文忠公所藏八十二篇之数。余老矣,犹欲得一善本。闻婺女潘同年叔度景宪多收异书,属其子弟访之,始得此本,果有八十二篇,前所未见。”
《天禄琳琅》:“《昌黎先生诗集》,有‘四明楼囗(门龠)’印,‘囗(门龠)’,古‘钥’字。”
五六、西山刘君
刍狗何缘得再陈,邺侯签架望如新。
白云亲舍箫台下,莫使前人笑后人。
刘将孙《刘氏勤有堂记》:“西山刘君之称教吾郡永丰,凡为士者,皆矜喜于得师。乃其家尊君,耆年宿学,为里大宗。居西山之下,洪崖天宝,列其左右,箫台临其上。筑室奉亲,念诗书历世,辛勤插架,取韩公语,名之为‘勤有’。予叹曰:有未易言也。回思隋唐科举几二千年。富贵利达,山林皓首,各不相为谋。或欲见未读书不可得,或一往遂于书有不暇读。此则勤而不能有者也。东坡叹士方野,有志莘渭,出试大谬,如刍狗之不足重陈。盖自子政以来及王介甫辈,若此者多矣。此则有非其有者也。复有不必有而有者:邺侯牙签万卷,新若手未触;安陆连舰辇藏,一箧供一炊。彼得之不以勤,有之而无所付者又如此。又有不当有而有者:成都之经,驱之以版筑;黄楼之刻,没之以泗水。彼有之非其任而败丧之,无何有者又如此。则君之斯堂,宁不使余感哉。”
楼钥《寄题江西刘氏勤有堂》诗:“朴斫敷菑皆用勤,况吾儒者务多闻。万书插架非关我,一卷入心方属君。为学从来无止法,立身宁只富多文。自怜习气今犹在,尚欲焚膏到夜分。
五七、周煇昭礼
华亭仙客和花卖,空有遗诗奈尔何。
参透了西茶具说,不留些子著心窝。
《两浙名贤录》:“周煇字昭礼,淮海人。绍熙间,居钱塘清波门之南。嗜学工文,隐居不仕,当世名公卿多折节下之。而简亢自高,未尝报谢。藏书万卷,父子自相师友。撰《清波杂志》十二卷。”
《清波杂志》:“‘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后误为痴,殊失忠厚气象。煇手钞书,隐居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庚《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得其所好则宝之,懼其泄而秘之,懼其坏而安置之,是物得所托矣,复何求哉。’”又云:“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陈亚少卿藏书千卷、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作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姓。”
五八、岳珂肃之
监蜀何能比相台,九经三传例堪推。
决科机要编成未,笑倒承平好秀才。
《四库提要》:“《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宋岳珂撰。珂字肃之,号倦翁,汤阴人,居於嘉兴。鄂忠武王飞之孙、敷文阁待制霖之子也。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使。”
《曝书杂记》:“宋岳倦翁刊《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诸刻,并兴国于氏、建安余仁仲本,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本注流、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专题本经名士,反覆参订,始命良工入梓。其所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于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皆罗列条目,详审精确,不可不家置一编也。”
岳珂《愧郯录》:“场屋编类之书,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四方传习,率播以人棘闱,以眩有司,谓之怀挟。尝考承平时,黄潜善奏:‘学者比年以来,於时文中采摭陈言,区别事类,编次成集,便於剽窃,谓之《决科机要》。欲望圣断,特行禁毁,庶使人知自励。’先朝盛时,而此风已见於议者之口。驯至今日,因无怪也。”
五九、史守之子仁
聚讼纷纭说总非,碧沙碧沁认依稀。
月湖自有甘盘裔,碧沚芳丛早息机。
《清河书画舫》:“宋人小楷《史记》,松雪翁物。计十帙,纸高四寸,字类半黍。不惟笔精墨妙,中间绝无讹谬。每帙有‘旧学史氏’及‘碧沚’二印,宋通直郎史守之所用。守之,越国公浩孙,礼部侍郎弥大子,卫王弥远之侄。仕终朝奉大夫。中年避弥远嫌,退处月湖,与慈湖诸公讲肄为乐,宁宗御书‘碧沚’二字赐之。盖清修好古之士也。”昌炽案:楼宣献有《史子仁碧沚》二绝句,见《攻媿集》。(默当案:其一首云:中川累石势嵳峩,城上遥岑耸翠螺。旧说夕阳无限好,此中最得夕阳多。)
文征明《跋宋通直郎史守之告身》:“越国公浩孙,仕不甚显。今吴中藏书家所收古书,有‘旧学史氏’及‘碧沚’印者,多其遗书。”
全祖望《湖语》:“忠宣在北,鸿禧在东,绣衣长桥,碧沚芳丛。”又云:“藏书之富,南楼北史,宛委之山,不过尔尔。”注云:“宣献东楼、鸿禧碧沚最有名。”又云:“旧学甘盘,黑头潞国。三经笺故之书,为儒苑所矜式。”注云:“史忠定相孝宗,御书‘旧学’二字赐之。”又《碧沚杨文元公书院记》:“淳熙四先生,吾鄞得其三,沈端宪公、杨文元公、袁正献公也。文元之馆于碧沚,以史氏也。先是,史忠定王馆端宪于竹洲,又延文元于碧沚,袁正献公时来预。忠定既逝,端宪、正献亦下世。忠定之孙子仁不满其叔弥远所为,退居湖上,复请文元讲学,故其居碧沚也甚久。碧沚牙签最富,文元因思修群书以正邪说,未就而卒。”
《天禄琳琅续编》:“宋刻《三礼图》,皆有‘史氏家传翰苑收藏书画图章’。”又:“《四明志》,有‘旧学史氏复隐书印’。史浩,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旋予祠。隆兴五年,复为右丞相。十年,除太保致仕。治第鄞之西湖,建阁奉两朝赐书。上为书‘明良庆会’名其阁,‘旧学’名其堂,故有‘旧学’印章。其曰‘复隐’,盖在请老再归后也。”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徐度《却扫编》三卷,宋书棚本,有‘旧学史氏复隐书印’一印、‘碧沁(沚?)’一印、‘旧学图书’一印,不知谁氏。”
《爱日精庐藏书志》:“《艺文类聚》冯己苍跋曰:卷末有胡卢‘碧沙’印,又‘旧学图书’四字方印,未知何家物。”
昌炽案:此两书皆史氏物,黄以“碧沚”为“碧沁”,冯己苍又误为“碧沙”,皆以篆文相似耳。
又案:《天禄琳琅》:“《通鉴考异》三十卷,有‘奉华堂记’。又有‘史氏家传翰林收藏书画图章’印。”“奉华堂”者,宋建炎间,刘夫人掌内翰文字,善书画,上用“奉华堂记”,见《书史会要》。此本南渡初当在禁闼,史氏懿戚,是以得之。《解题》以为眉山史炤,恐亦非也。又《九家集注杜诗》宋刻本,亦有史氏一印。
六十、郑寅子敬
羯鼓琵琶隶教坊,但堪鲍老一登场。
毅然不与韶咸齿,三馆史才无此良。
《澹生堂藏书训》:“邯郸李献臣所藏图籍五十六类,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一万三千三百八十六卷。而艺术、道书及书画之目不与焉。莆田郑子敬所藏,卷帙不减于李。”
《直斋书录解题》:“《郑氏书目》七卷,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寅,知枢密院侨之子,博文强记,多识典故。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没。”昌炽案:《书史会要》:“郑寅,官至尚书左司,除宝章阁致仕。作《包蒙》七卷。”所叙历官与《直斋》略异。又云:“前志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不附《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又:“《中兴纶言集》二十八卷,左司郎中莆田郑寅编。寅藏书数万卷,于本朝典故尤熟。”
六一、徐鹿卿德夫 陈文定宗礼
平棘清丰殆庶几,甘逾菽粟太牢肥。
先生此语真知味,愿过屠门大嚼归。
刘埙《隐居通议》:“吾盱傅幼安自得,工古赋。泉谷徐尚书鹿卿,丰城人也。尝构阁以藏书, 名之曰味书阁。幼安为之赋曰:‘山水明秀,邑称剑江;于其中而择胜,建杰阁之巍昂。黄帘绿幕之闭,牙签玉轴之藏。出则连车,入则充梁。是书也,犹菽粟之甘,太牢之肥。仁人之所先得,而古今之所同嗜,君子所以哺其膏液,而鲜能知之者,所以为凡民之所归也。’”又:“千峰先生陈文定公寓居盱城,作一堂,名之曰训畬。幼安为之赋,其序云:提刑宝谟常卿千峰陈公,书谂予曰:子昔为泉谷徐公赋味书阁。今吾治一堂,置书数千卷,扁曰训畬,子为我畅厥旨。词曰:相彼寓居,岿然楼宇。据高而胜,开牖洞户。挹盱水于襟怀,纳军山于指顾。草木之华滋葱茜,晓夕之烟霏吞吐。乃建庭阶,用饰屏著;几席俨若,签庋得所。熟潢缃素之前陈,绿幕黄帘之珍护。名以百计,卷以千数。上则庶几乎棘清丰之储,下亦可与荆田亳祁而并骛。”
《宋史徐鹿卿传》:“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嘉定十六年进士,淳祐中提举鸿禧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谥清正。”又《陈宗礼传》:“宗礼字立之,淳祐四年举进士,度宗即位,以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卒赠盱江郡侯,谥文定。”
六二、卫湜正叔 李衡
日融月释心形化,声色玩好如委灰。
但见山聚复林列,不言燠馆与凉台。
《四库提要》:“《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宝庆二年,官武进令,时表上于朝,得擢直秘阁。后终于朝散大夫,直宝谟阁,知袁州。”
叶适《栎斋藏书记》:“余友卫君湜,清整而裕,淡泊而详。酷嗜书,山聚林列,起栎斋以藏之。夫其地有江湖旷逸之思,囿有花石奇诡之观,居有台馆温凉之适,皆略不道。而独以藏书言者,志在于学而不求安也。”又云:“日融月释,心形俱化;声色玩好,如委灰焉。然后退于栎,而进于道矣。固宜漏众美而以书言也。”
《宋史》:“李衡,江都人,官秘阁修撰。致仕,居昆山,聚书万卷,号乐庵。”
六三、蔡瑞 陈伯明
磐石荦确迸土出,如笋解箨草渐苞。
自胜仙都奇绝处,投盐酱里讽行庖。
叶适《石庵藏书目序》:“石庵书若干卷,承奉郎蔡君瑞藏之。始蔡君之伯父曰居士,塟母,因其地為庐居。绍兴十九年大旱,居士将以所馀谷散之,而患无名。时庵傍有石冒土而奋如蟠根,丛萌欲发而尚郁者,遂为万夫佣,使出之,高二丈,广可三之。石温润如玉,故名石庵云。蔡君念族人多贫,不尽能学,始买书置石庵,增其屋为便房,愿读者处焉,蔡君可谓能教矣。”
又《仙都行序》:“陈伯明建读书堂于仙都岩,盖缙云最胜特处。市书名田,役大费巨,当用众力,一家不能专也。余为作《仙都行》,以坚其成。诗云:书惟见多参互解,食要良田宜广买。俚翁有语人未知,酱里投盐事终在。”
六四、许棐忱父
绕屋梅花映水红,秦溪如在画图中。
屋中图史谁同享,不是香山定长公。
《嘉兴府志隐逸传》:“海盐许棐,号梅屋,隐居秦溪。筑小庄于溪北,储书数千卷,丹黄不休。室中悬白、苏二象事之,植梅屋之四檐。著有《梅屋稿》、《献丑集》、《樵谈》、《春融小缀》。”
《曝书杂记》:“余先世居海盐之秦溪,宋嘉熙中许梅屋先生种梅结屋之所也。。梅屋《献丑集》刻入《百川学海》,有《梅屋书目序》,云,予贫,喜书,旧积千余卷,今倍之,未足也。肆有新刊,知无不市;人有奇编,见无不录。故环室皆书也。或曰,嗜书、好货,均为一贪。贪书而饥,不若贪货而饱;贪书而劳,不若贪货而逸。人生不百年,何自苦如此。答曰,今人予不知之,自古不义而富贵者,书中略可考也。竟何如哉?予少安于贫,壮乐于贫,老忘于贫,人不鄙夷予之贫,鬼不揶揄予之贫,书之赐也。如彼百年,何乐之有哉?”
六五、陈振孙伯玉 程棨仪甫
不见神仙白玉蟾,但求龙髓访吴炎。
随斋姓字非无考,周鼓秦斤订少詹。
《四库提要》:“《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宋陈振孙撰。原本久佚,从《永乐大典》录出。”
《养新录》:“陈振孙,《宋史》无传。《癸辛杂识别集》载徐元杰暴亡,或以为史嵩之毒之。少司成陈振孙、察官江万里并有疏,遂将医官置狱。是振孙于淳祐四年官国子司业也。厉鹗《宋诗纪事》称:端平中,仕为浙西提举,改知嘉兴府。考《会稽续志》,浙东提举题名,有陈振孙,端平三年二月初六日,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权。八月正除,十月二十六日到任。嘉熙元年五月改知嘉兴府。是振孙由浙东提举改知嘉兴府,非浙西也。今《四库全书总目》又引《癸辛杂识》陈周士一条,称,周士,直斋侍郎之长子。谓振孙始仕州郡,终官侍郎,不止浙西提举。予检汲古阁刊《癸辛杂识》,无此条,不知《总目》所据何本也。”又云:“此书有随斋批注,不著姓名。考元时有杨益字友直,洛阳人。官至抚州路总管,所著有《随斋诗集》,或即其人乎?”
《曝书杂记》:“直斋知嘉兴,《养新录》载之矣。兹读《书录解题》,求其平生事迹,盖尝分教鄞学,宰南城,倅莆田。”又云:“沈双湖吏部谓随斋为程棨。《书录解题》卷三《郑樵石鼓文考》批注,有先文简字,宋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新安程泰之大昌,谥文简,曾孙棨,字仪甫,号随斋。元时人。文简自歙迁湖,子孙贯安吉,与直斋同时同里。而批注所云,樵以秦斤秦权有囗(永山)殹两字,遂以石鼓为先秦物,先文简论而非之,其说具载《演繁露》。则随斋为棨,确然无疑矣。”证据凿凿,录于此以告读《书录解题》者。”
《齐东野语》:“直斋仕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近亦散失。”
《书录解题》:“《九经字样》一卷,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于道者,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遂为家藏书籍中之最古者。”又:“《庞氏家藏秘室方》,南城吴炎晦父录以见遗。”又:“《龙髓经》至《二十八禽星图》,以上七种杂相书,凡二十三种。又有拾遗,亦吴晦父所录。
又:“白玉蟾,葛其姓,福之闽清人。尝得罪亡命,盖奸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者,称其人云:近尝过此,识之否?余言不识,此辈何可使及吾门。李士宁、张怀素之徒,皆殷鉴也。是以君子恶异端。”
六六、贾似道 廖莹中 明严嵩
狎客平津惯吮痈,九经新造墨光浓。
冰山一样销天水,留得人间曲脚封。
《居易录》:“《研北杂志》云:韩侂胄阅古堂图书,皆出若水鉴定。此亦贾似道之廖莹中也。”
《志雅堂杂钞》:“廖莹中,号药洲,邵武人。登科为贾师宪之客。尝为太府丞,知某州。”
《癸辛杂识》:“贾师宪选十三朝国史、会要、诸杂说,如曾慥《类说》例,为百卷,名《悦生堂随抄》。板成,未及印,其书遂不传。其所援引多奇书。廖群玉诸书则始开景福华编,务载江上之功,事虽夸而文可采。江子远、李祥父诸公皆有跋。《九经》本最佳,凡以数十种比较、百余人校正而后成。以抚州草钞纸、油烟墨印造,其装池至以泥金为签。然或者惜其删落诸经注,反不若韩、柳文为精妙。又有《三礼节》、《左传节》、《诸史要略》,及建宁所开《文选》。其后又欲开手节《十三经注疏》、姚氏注《战国策》、注坡诗,皆未及入梓,而国事异矣。”又云:“贾师宪还越待罪,莹中从不舍。一夕,与贾公痛饮终夕,悲歌雨泣。归舍,命爱姬煎茶以进,自于笈中取冰脑服之而毙。”
《持静斋书目》:“《韩昌黎集》,宋廖莹中纪綵堂精刊本。相传刊书时用墨皆杂泥金香麝为之。此本为当时初印,纸宝墨光,醉心悦目。”
莫氏《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明东雅堂翻刻世綵堂《韩文》一仍旧式而不著其所以来。今观此本每叶中缝下截,悉有世綵堂字,徐氏悉以东雅堂易之。纸墨精好,字体在欧、褚间,徐氏犹未能毕肖也。”
《天禄琳琅》:“《春秋经传集解》,世綵堂刊。《中兴艺文志》载《世綵堂集》三卷,称政和中,廖刚曾祖母与祖母享年高,皆及见五世孙。刚作堂名世綵以奉之,士大夫为作诗。”
吾子行《闲居录》:“贾师宪所藏书画,皆有古玉一字印。相传是‘封’字,又谓之‘缺角封’,乃‘长’字也。印大将及二寸,其篆法用李阳冰新意,盘屈成文,前无此体,当是唐时所造。”
张茂实《清秘藏》:“‘贤者而后乐此’,贾似道印。”
《式古堂书画考》:“杨少师《神仙起居帖》,标绫上有曲脚‘封’及‘悦生’胡卢印。盖似道柄国,御府珍秘,多归私家。”又:“《严氏书品册页目》:手钞宋元书籍二千六百十三本,没入大内。一应经史子集等书,计五千八百五十二部套,发各儒学贮收。一应道佛各经诀,计九百一十四部套,发各寺供诵。”
王世贞《朝野异闻录》:“籍没严嵩家宋板书籍六千八百五十三部。”
六七、俞琰玉吾 孙贞木立庵 杜琼用嘉
石磵先生善言易,直探月窟蹑天根。
古书充牣还传本,日短天寒老眼昏。
《七十二峰足征集》:“俞琰,字玉吾,家洞庭之西山。宝祐间,阮菊存、马性斋、王都中皆白首北面,称为石磵先生。”又:“俞仲温,字子玉,石磵之子。元时为平江路医学录。”又:“俞贞木,初名桢,以字行,号立庵,又称洞庭外史,石磵之孙。修身砥行,绩学能文。洪武中,仕乐昌、都昌二县丞以终。”
陆心源《元椠周易集说跋》:“《上经》后跋曰:‘嗣男仲温命儿桢缮写。谨锓于读易楼。’《彖传》后跋略同,惟改为‘命儿桢、植’。玉吾无子,以仲温为嗣。桢、植为玉吾孙,皆有书名。擩染家学,手书上板,故能精美好此也。”
《楹书隅录》:“宋本《诚斋易传》,朱叔英跋称出俞石磵家。石磵生平邃于《易》学,所著《周易集说》诸书,皆覃精研思,积数十年而始成。此本或即其手迹耶?俞生宋宝祐初。入元,征授温州学录,不赴,隐居吴之南园。老屋数椽,古书金石,充牣其中。传四世皆读书修行,号南园俞氏云。”
《四库提要》:“《丙子学易编》,李心传撰。元初俞琰所钞。琰有跋,曰:此书系借闻德坊周家书肆所鬻者。天寒日短,老眼昏花,并日而钞其可取者云云。盖所存不及十之一矣。”
《天禄琳琅续编》:“《童溪王先生易传》,有‘石磵书隐’、‘俞贞木’、‘立庵图书’三印。”
《列朝诗传》:“国初南原俞氏、笠泽虞氏、庐山陈氏,书籍金石之富,甲于海内。景、天以后,俊民秀才,汲古多藏,杜东原其尤也。”又云:“杜渊孝琼,字用嘉,吴县人。从陈继先生学,博综古今,自号鹿冠道人。晚而徙家东园,得朱长文乐圃,家焉。学者称东原先生。戴鹿皮冠,持方竹杖,出游朋旧,逍遥移日,怡怡如也。卒年七十有八,门人赵同鲁私谥曰渊孝先生。”
六八、周密公谨
高氏牟氏三李氏,乡里齐斋与月河。
同为书田留种子,不教稊稗害嘉禾。
《杭州府志》:“周密字公谨,宝祐间为义乌令。入元不仕,自号泗水潜夫。”
《蓉塘诗话》:“周密晚年寓居钱塘癸辛街。作《癸辛杂志》、《浩然斋视听钞》。”昌炽案:密所著又有《齐东野语》、《志雅堂杂钞》、《去烟过眼录》,皆行于世。
《齐东野语》:“世间万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吾乡石林叶氏,藏书多至十万卷。其后齐斋倪氏、月河莫氏、竹斋沈氏、程氏、贺氏各不下数万余卷,亦皆散失无遗。近如秀嵓、东窗、凤山、三李、高氏、牟氏,皆蜀人,号为史家,所藏僻书尤多,今亦无余矣。吾家三世积累,先君子尤酷嗜,至鬻负郭之田以供笔札之用。冥搜极讨,不惮劳费,凡有书四万二千余卷,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一千五百余种。庋置书种、志雅二堂,日事校雠,居然籝金之富。余小子遭时多故,不善保藏,一旦扫地。因考今昔,有感斯文,为之流涕。”
又:“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练兼善尝对书太息曰:‘吾老矣,非求闻者,姑下后世种子耳。’余家有书种堂,盖兼取二公之说云。”
猜你喜欢 张涅·唐圭璋 ◆陈山长阳极·顾嗣立 第四十三出 荣封·陆采 在车中·徐志摩 古神祠前·戴望舒 三集卷五十二·乾隆 序·陆游 卷88 ·佚名 丽则遗音卷四·杨维桢 滦京杂咏·杨允孚 卷二百二十七·陈廷敬 御选宋诗卷五十四·康熙 酬燕公出湖见寄·张说 卷五·黎民表 第四十九出 途遇佳音·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