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明堂》白话译文
原文:
夫高显尊贵,利天下之径也,非仁者之所以轻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面而君天下,蛮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则不可以视矣。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地广大,然后能载任群体。其本不美,则其枝叶茎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径也。是故圣王谨修其身以君天下,则天道至焉,地道稽焉,万物度焉。古者明王之求贤也,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轻身以先士。故尧从舜於畎亩之中,北面而见之,不争礼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万物之故也。今诸侯之君,广其土地之富,而奋其兵革之强,以骄士。士亦务其德行,美其道术以轻上,此仁者之所非也。曾子曰:“取人者必畏,与人者必骄。”今说者怀畏,而听者怀骄,以此行义,不亦难乎?非求贤务士,而能致大名於天下者,未之尝闻也。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则凤皇不至焉;刳胎焚夭,则麒麟不往焉;竭泽漉鱼,则神龙不下焉。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於火食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听言,耳目不瞿,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广,人下天下之士故大。故曰:下士者得贤,下敌者得友,下众者得誉。故度于往古,观于先王,非求贤务士而能立功于天下,成名於后世者,未之尝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尝见也。然则先王之道可知,己务行之而已矣。
译文:
高显尊贵的权势地位,是为天下谋利益的途径。不是仁人志士所轻视的。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太阳能够普照大地,是因为它处势高,假使太阳在井里,连十步远也照不到。舜正在作陶工的时候,不能给他的邻里以好处,一旦登上天子之位,就连蛮夷戎狄都广受他的福泽。眼睛如果长在脚下,就不能远视了。天高明,然后才能够照临万物,地广大然后才能够承载群体。根本不美,那么它的枝、叶、茎也一定不能美。这就是古今治天下的大道。
因此,圣王谨慎地修养自身以统治天下,就天道可至,地道可合,万物有度了。古时候圣贤君王寻贤务士,不回避关系疏远者,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屈尊而谦让贤者,轻视自身而以贤士为先。所以尧在田间寻找到舜,面朝北而见他,不拘礼节。这是为什么先王能使天地正和造福万物的缘故。今天诸侯争相扩充土地和兵力,对贤士傲慢不屑;士人修身养性,完美品行也为的是轻视君王。这是仁者所反对的。曾子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必畏缩,给别人东西就会骄横。”,如今讲话者恐俱而听者骄横,这样推行“义”事,能不困难吗?不求贤纳士而能名声远扬天下,还没有听说过。贤士不可妄加招致,把鸟巢打翻,蛋卵破碎的地方,凤凤不来;剖腹母体,烧死幼兽的地方,麒麟不去;淘干河泽而捕鱼,神龙不入。禽兽愚昧无知都不可妄自招来,何况熟食之人?所以说,对待贤士不敬重,任用贤士却不信任,贤良之士不去。听话态度不认真,不深刻付度,良言难闻。孔子说:“黄河、大海真大呀!是因为它谦让容纳百川的缘故。”黄河退让天下河川,所以广大。人能在天下贤士面前屈尊,所以能一统天下。因此说屈尊求士能得到贤能之人,屈尊敌人能化敌为友,屈尊万民就会有美好的名声。所以古往今来的先王,不访求贤良而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还没曾有过。访求贤良不得法而能招致贤士,还未曾见过。这样求士方法便可知了,我们只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猜你喜欢 卷十七·高诱 大学衍义卷十七·真德秀 清夜钟·石成金 四书通证凡例·张存中 卷五·蔡卞 卷七·王质 第17章 少仪·戴圣 大德不官(1)·戴圣 大雲初分智宝藏健度第三十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一·唐慧琳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下·智旭 跋语·智旭 昧盦诗录序 (七篇)·太虚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一·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二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