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铁围山丛谈卷第五

艺祖始受命,久之阴计:「释氏何神灵,张本「阴」作「默」。而患苦天下?今我抑尝之,吴本云「今我抑常好之」。张本云「今我亦尝好之」。不然废其教也。」别本竝作「矣」。日且暮则微行出,徐入大相国寺。将昏黑,俄至一小院户旁,则望见一髡大醉,吐秽於道左右,方恶駡不可闻。艺祖阴怒,适从旁过,忽不觉为醉髡拦胸腹抱定,曰:「莫发恶心。且夜矣,惧有人害汝,汝宜归内。可亟去也。」艺祖动心[一]。默以手加额而礼焉,髡乃舍之去。艺祖得促步还,密召忠谨小璫:「尔行往某所,觇此髡为在否[二]。且以其所吐物状来。」及至,则已不见。小璫独爬取地上遗吐狼籍,至御前视之,悉御香也。释氏教因不废。

释氏有旃檀、瑞像者,见於内典,谓释氏在世时说法於忉利天,而优填王思慕不已,请大目犍连运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摄匠手登天,视其相好,张本作「貌」。归而刻焉。别本「刻」竝作「剡」。释氏者,身长丈六尺,紫金色,人间世金绝不可拟[三]。别本「绝」竝作「色」。独他方有旃檀木者,能比方故也。瑞像则八尺而已,盖减师之半。当释氏在忉利时,适休夏自西,别本「自」兹作「白」。遂繇天而下,其瑞像乃从空而逆之,即得受记:「汝後於震旦[原注]释氏谓东方为「震旦」。案雁里本无此注,今从别本增。度人无量。」其後藏龙宫,或出在西域,诸国援其说甚怪,语多不载。至梁武帝时发兵越海求之,以天监之十有八年,扶南国遂以天竺旃檀瑞像来,因置之金陵瓦棺阁。传陈、隋、唐,至伪吴杨氏、南唐之李氏,迄本朝开宝,既降下江南,而瑞像在金陵不涉。疑「徒」字之譌,三本竝同,仍之。及太宗皇帝以东都有诞育之地,乃新作启圣禅院。太平兴国之末,始命迎取旃檀洎宝公二像自金陵,而内於启圣,置两侧殿。其中如正寝者,则熙陵之神御也。其後取熙陵神御归九禁。大观间,鲁公因奏请:「愿以侧殿之瑞像,复之於正寝。」诏曰:「可。」特命将作监李、[原注]名犯中兴御讳。内臣石寿主之。别本「石寿」竝作「石焘」。故事,奉安必太史择时日,教坊集声乐,有司具礼仪,奉彩舆而安置之焉。及乐大作,綵舆者兴,转至朶殿,将上入正寝,则朶殿横梁低,下不可度瑞像舆。又奉安时且迫,众为愕惧。李监者恃其才,笑曰:「此匪难也。」亟召搭材士云集,命支撑诸栋梁,尽断之以过像。适经营间,则主事者大呼曰:「勿锯,势若可度矣。」万众亟回顾,则见瑞像如人胁肩俛,綵舆乃得行,遂逢正寝。於是上下鼓舞,骇叹所未曾见,往往至泣下,因即具奏。当是时,祐陵意向寖已属道家流事,颇不肯向之,「肯」下「向」字据张本补增。又素闻慈圣光献曹后曾礼像而於足下尝度线。且故事,奉安则翌日天子必幸之。昧爽,上自以一番纸付小璫曰:「汝持此从乘舆後。」至是,上既焚香立,俟近辅拜竟,乃临视,取小璫所持纸,命左右从足下度之,则略无纤碍。於是左右侍从凡百十,咸失声曰:「过矣。」上乃为之再拜。盖自神州陆沈,即不知旃檀瑞像今在否也。

元祐岁壬申,鲁公时帅长安,因旱,用故事,上请祷雨於紫阁。紫阁者,终南之胜地。及报可,乃以军府事付诸次官,而自携帅幕兵甲行,才一夕矣,翌旦饭竟,与僚属共愒大树下。别本「愒」愒作「憩」。树旁有神祠焉,兵将则多入其间,坐未定,忽群走奔出。长安素号多虎,在外者睹人自祠庙中出奔,疑有虎伏於庙,於是众争鸣锣伐鼓,露白刃围守鲁公。吴本「围」作「团」,张本「守」下有「白」字。公曰:「徐之。」召出奔者,即究其所以。--别本「究」竝作「穷」。--乃曰:「祠殿上有土偶人,旁积楮钱,中若有物动摇者,故疑其为虎。」公谓不然,乃命二指使:「汝入往瞰。」则窃笑而出,吴本「窃」作「大」。报曰:「乃一倮妇人坐楮钱中,以楮钱自障其身尔。」别本「身」竝作「间」。公心动,拉宾从往共视焉。才见公,则长揖曰:「奉候於此三日矣。」公曰:「某何人,辱仙姑惠也。」复曰:「本欲蜀中相见,休止於此,相见可也。」公曰:「某帅长安。」则又曰「本待於蜀中相见尔。」因自举手抚土偶人,而谓公曰:「此亦有佛性。」公因嬲云:「此乃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则亦嘻笑曰:「不然。一则非一,二则非二,当如是解。」遂起揖引去,公亟展两手横障之,曰:「愿以仙姑下山,吴本无「以」字。使万人共瞻仰,岂不美哉!」因顾公曰:「好事不如无。」倮其体略不畏耻,委蛇而去矣。望之,行甚缓,倏已在庙背山之上焉。公悔,亟遣人追其踪,则已不见,竟罔测为何人。公疑其为观世音大士,然世多谓之「毛女」。别本「之」竝作「是」。鲁公自紫阁祷雨还,才踰月,果迁龙图阁学士,帅成都。

老王先生老志,雁里本无上「老」字,今从别本。道人前事未来者,凡有几,雁里及吴本竝作「未卒十九有几」,颇费解,今从张本。罔不中。韩文公粹彦,吾妻父也。尝得其手字曰:「凭取一真语,天官自相寻。」不月余,自工部除礼部侍郎。小天一日命吾绍介,往见之。老志喜,即语小天曰:「紫府真人。」小天亦疾应曰:「先公魏国薨後,有家吏孙勔日主洒扫,因射大鼋死被追,故有紫府真人事。或书於青琐小说不谬也。」老志又曰:「紫府真人,实阴官之贵,匪天仙。魏公功德茂盛,近始升诸天矣。其初玉华真人下侍者也。」别本「玉华」竝作「十华」下同。小天疾应曰:「乃玉华真人下侍者也。」二人相语,即啐喙同时。张本「同时」上有「皆」字。吾大为之骇。小天徐语吾及老志曰:「先公晓在乡郡,但寝与食外,朝夕惟处道室中静默,有独坐至夜分者。未薨之前,遂自悟其身乃玉华真人下侍者也。」时吾叹息不已,而老志喜色自布宅。「自布宅」三字似误。吴本作「自布也」,亦未解。张本云「而老志神色自若也」。此事独吾得久矣,恨世犹未知也。仰惟魏忠献王全德祐世,为本朝宗臣第一。然其始也,一真人下侍者而已。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释氏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

开宝寺灾,殿舍既雄,吴本作「峻」。人力罕克施。鲁公时尹天府,夜帅役夫拯之,烟焰属天矣。吴本「属」作「烛」。睹一僧在屋上救火状,亟令传呼:「当靳性命,吴本「当」作「使」。不宜前。」僧不顾,处屋上,经营自若。俄火透出,屋坏,僧坠于烈焰中。人愤其不韪,快之。则又见在他屋往来不已。益使传呼:「万众在是,犹不可施力,汝一僧讵能撤也?」又不听,则复坠。如是者出没四三。竟晓火熄,人谓是僧必死。於是天府吏检校寺众,则俱在,无一损。独於福胜阁下一阿罗汉像形面焦赪。别本「形」竝作「头」。汗珠如雨,犹流未止,故俗号「救火罗汉」。後数游福胜阁下,鲁公指示,得识之。

刘快活,信之黥卒也,不知何地人。始以倡狂避罪入山中,适有所遇,遂能出神,多作变怪。与人言,率道人吉凶,雅有验。每自称「快活」,故时人呼之为「刘快活」。喜出入将相贵人门,吴本作「将相权贵之门」。又能为容成术。所与游从老媪,皆度为弟子,容色光异,或多至八九十岁。快活上至百岁,别本「上」竝作「亦」。然世常见独作五十岁颜状尔。张本「独作」二字作「如」。尝从丞相曾布在东府。「尝从」二字据张本增。一夕厪三鼓不得寐,呼侍婢执烛视,室中有声。侍婢曰:「此鼠啮尔。那得在帽笼中耶!」吴本「那」作「安」。试举手启帽笼,则有一刘快活尺许大,因忽不见。时刘快活在外,方与门客对寝,呼门客曰:「适误入公内,几不得出也。」始知其为戏。鲁公每饮之酒,无不大醉。夜乃吐出鱼肉,秽恶狼籍。旦、人为屏除去,悉御香也。後之雍丘,云雍丘其乡井,一日尸解去。吴本「日」作「夕」。时都邑又有一人,号风僧哥,亦(反犬羊)狂,时时言事多中。然风僧哥遇见刘快活,辄战栗逡巡退拱作畏避状,世莫晓其故。岂所谓小巫见大巫者耶?

魏汉津,黥卒也,不知何许人。自云遇李良仙人,以其八百岁,世号「李八百」者。得尸解法已六世,尸解复投他尸而再生。汉津尝过三山龙门,雁里本云「山之龙门」,今从别本。闻水声,谓人曰:「下必有玉。」因解衣投水,抱石而出,果玉也。崇宁中召见,制大晟乐,铸九鼎,皆其所献议。初乐制,疑是「初制乐」。三本竝同,仍之。一日与宦者杨戬在内後苑,会上朝献景灵宫还,见汉津立道左观车驾。上望之喜,遣小阉传旨抚问。吴本「阉」作「璫」。下同。汉津因鞠躬以谢。及还内,戬至,上曰:「汉津能出观我耶?」戬曰:「不然。早自车驾出,汉津同臣视铸工。方共饮,适闻跸还,吴本「跸」作「驾」。臣舍匕箸,遽至於此,然汉津不出也。」上曰:「我适见之,岂妄乎?」因呼小阉,具证其故,戬愕然。知汉津能分身,上雅重之。汉津明乐律,晓阴阳数术,多奇中,尝私语所亲曰:「不三十年,天下乱矣。」鼎乐成,亦封先生号。然汉津每叹息,谓犹不如初议,未久死。几年,忽有人自陕右附汉津书归其家者,仍遣封以示鲁公,始验为尸解云。

老王先生老志者,濮人也。事亲以孝闻,幼曾为伯母吮疽。初去为漕计吏,持心公平,能自守一,毫厘不受人贿,阅二十年。其後每往来市间,遇一丐人,见辄乞之钱。雁里本无「之」字,今据别本增。一旦丐人自言:「我锺离生也。」因授之丹。老志服其丹,始大发狂,遂能逆知未来事。翰林学士强渊明,绍圣初为教官,过濮见老志。授之书曰「四皓明达」,且谓:「渊明必贵,而主是事。时吾亦与汝相见於帝阙矣。」及政和时,贵妃刘氏薨,追諡为明达皇后,其制书果渊明视艸,始悟「四皓」者,赐号也。时大仆卿正亶荐之,吴本「正」作「王」。召老志馆於鲁公赐第。上遣使询明达事,老志曰:「明达后乃上真紫虚元君。」且能传道元君语以白上,而上语亦遣白元君。事甚夥,然颇迂怪。一日,乔贵妃使祝老志曰:「元君昔日与吾善,今念之乎?」明旦,老志密封一书进,上开读,乃前岁中秋二妃侍上燕好之语。乔贵妃得之大恸。此亦异也。诏封洞微先生。当是时,郊天而天神为出,夏祭方泽而地祗为应,皆老志先时奏而启发之。又士大夫多从而求书字,其辞始若不可晓,後卒合者十八九,故其门如市。鲁公谓:「庆赏刑威,别本「谓」竝作「以为」。乃上之柄;缙绅不应从方士验祸福,且不经。」而老志亦谨畏,乃奏断之。老志日一食,独汤饼四两,冬夏衣一袭。後云:「见师责以受罗谷之服,且处富贵,不知厌足。」凡有衣六七袭,悉封还鲁公。及病,乃力匄归,久之病甚,上乃许其去。及步行出就车,不病也,归濮而死。葬日,又云「若有笙箫云鹤焉」。老志又献乾坤鑑法,上命铸之。鑑成,老志密奏谓:「他日上与郑后皆有难,深可儆惧,愿各以五色流苏垂鑑,实於所处之殿,且臣死之後,时时坐鑑下,记忆臣语,切谨慎,必思所以消变者。」--吴本云「思其所以消变者」信。

小王先生仔昔者,豫章人也。始自言遇许逊真君,授以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能知人祸福。老志死後,仔昔来都下。上知之,召令踵老志事,寓於鲁公赐第。大抵巧发奇中,道人腹中委曲,其神怪过老志,逆知如见。又自言昼见星,事多不及载。诏封通妙先生。然·鲁公寖不乐,从容奏曰:「臣位轴臣辅政,而家养方士,且甚迂怪,非宜。」上甚然之,乃徙之於上清宝籙宫。仔昔建议,九鼎神器,不可藏於外,於是诏内鼎於大内。其後,宫人有为道士亦居宝籙宫者,以奸事疑似发,「发」字似当在「疑似」字上,三本竝同,仍之。因逐仔昔。仔昔性傲,又少戆。上常以客礼待仔昔,故其视巨阉若奴仆,又欲使群道士皆师己。及林灵素出,众乃使道士孙密觉发其语不逊,下开封狱杀之。陷仔昔者,中官冯浩为力。仔昔未得罪时,先以书示其徒曰:「上蔡遇冤人。」仔昔死甫四年,而冯浩以罪窜,适行至上蔡县,上命杀之焉。靖康初,言事者至谓鲁公尝欲使仔昔锦袍铁幘,以取燕山,盖诬云。

皇太子始册拜,将庙见,其礼仪甚盛。礼应乘金辂,建大旂,而议者从中大不然。於是中宫遽辞而止,独前一夕设卤簿於左掖门外,翌日质明,但常服御马入太庙,更礼衣,冠远游,执九寸圭而(款士换匕)祖宗焉。当是时,清道亲事官有呵哄言皇太子者,父老都人争纵欢呼。众中一父老忽叹息曰:「我昔频睹是传呼,今久不闻此声矣。」考之仁庙虽尝在东宫,然罕出,又未几即大位。独真宗为皇太子历年,且数出入。自至道乙未至政和甲午,为年当百二十余,则父老者又不知几何岁人。时太上方留神道家流事,吴本「神」作「心」。闻,亟使散索,已忽不见。

政和丙申,汴渠运舟火,因顺流直下犯通津门者,号东水门也。通津既焚,而火势猛甚,旁接□观。雁里本空一字。别本竝云「旁接体观」,亦似误。其日,真武见於云间,神吏左右俨然,万众皆睹。别本「睹」上竝有「瞻」字。

僧道楷,淄川之村夫也。始事真华严者,不省,乃自取一木横置大井上,端坐作禅观且七年[四]。一旦大悟,便操笔作文偈,无不通解,道价日盛。大观间,住持陈都之净因禅院。有天府尹李寿者,虽法家,然喜禅学,特爱重楷。时因陛见,力誉之。上曰:「朕久已钦其名矣。」别本竝作「也」。李寿退。上即命中使锡以磨衲僧法衣,而加赐四字禅师号者,释氏之异数,然楷初弗知也。中使忽持礼来,楷不肯受。别本竝有「之」字。又故事,院中应以白金五十镒遗中使,号「书送」,而楷曰:「岂可以我故为常住费?」又止不予。中使人亦怅不乐,遂苦辞不受。久之,上乃命李尹谕旨,礼重殷勤,然楷不回也。使者前後凡十七往返,而志益确。吴本作「坚」。上始大怒,命坐以违制罪焉。始追逮楷天府,别本竝有「也」字,张本「天府」上有「即」字。即有僧俗千许人随之至庭下。李尹惭,因不敢出,独使其两贰官主断。而少尹者顾问:「是僧七十有几耶?」楷曰:「六十有二矣。」二人默,相视失色,即呼医。医至,又曰:「是僧瘦顇,疑若疾病状,行可验之。」楷又大言曰:「道楷平生无病。」二人因低首私语:「如此则当杖矣。」楷笑曰:「不受杖待何时乎?」别本竝云「不受杖何时了」。於是编管沂州。盖隣淄川,将俾近其乡井,实李尹意。至沂,则道侣从之学益炽。楷又厌之,吴本「又」作「心」。一旦忽去,别本「去」上竝有「失」字。众走求诸郊野,乃於山中得。别本「乃」竝作「顷」,张本「得」下有「之」字。遂即山之上为立精舍,而止其间焉。後十许年乃死。方其死时,招聚大众曰:雁里本无「大众」二字,据别本增。「汝等偕来,尝吾大酸馅」。食竟,独入深山,久不出。众往视之,坐石上,已跏趺而化矣。尝谓浮屠氏时有立志若是者,颇恨吾士大夫近偶罕见之,别本竝无「近偶」二字。何哉?

道士李德柔,字胜之。能诗张本作「能书」。善画,酷肖於传神写照,出入公卿门。东坡公有诗叙尹尊师可元甫生於李氏者,德柔也。鲁公亦喜得其戒徐王好色句,数为大笔书之。其後,天子方向道家流事,尊礼方士,都邑宫观,因寖增崇侈。於是人人争穷土木、饰台榭、为游观,露台曲槛,华僭宫掖,入者迷人。独德柔漠然,张本作「漫然」。益示为朴鲁。群黄冠多揶揄之,遂闻於上。上曰:「德柔贫耶?」命賫钱五百万,俾新作其斋房。别本竝作「居」。德柔不得已拜受,乃为一轩,而名之曰「鼠壤」。上笑,亦为之御书金字牓之。宣和甲辰春,德柔一日报吾:荧惑人端门守内,有旨屏皇城,增贮水器。吴本「貯」作「置」。我始寤荧惑星元解放火耶?吾不能答。其後,竟坐诮神霄事被逐。尝谓世不乏人,人弗之知尔,别本竝云「人物之是非」。盖亦不得以一切论也。

宣和岁已亥夏,都邑大水,几冒入城隅,高至五七丈。久之方退。别本竝云「方得解」。时泗州僧伽大士忽现於大内明堂顶云龙之上,凝立空中,风飘飘然吹衣为动,傍侍惠岸、木义皆在焉。又有白衣巾裹,跪於僧伽前者,若受戒谕状,莫识何人也。万众成睹,殆夕而没。白衣者疑若龙神之徒,别本「若」竝作「以为」。为僧伽所降伏之意尔。上意甚不乐。

宣和六年春正月甲子,实上元节。故事,天子御楼观灯,则开封尹设次以弹压於西观下。天子时从六宫於其上,以观天府之断决者,帘幙重密,下无繇知。是日,上偶独在西观上,而宦者左右皆不从,其下则万众。忽有一人跃出,缁布衣,若僧寺童行状,以手指帘谓上曰:「汝是耶,有何神?乃敢破坏吾教。吾今语汝,报将至矣。吾犹不畏汝,汝岂能坏诸佛菩萨耶?」时上下闻此,皆失措震恐,捕执於观之下。上命中使传呼天府亟治之,且亲临其上。则又曰:「吾岂逃汝乎?吾故示汝以此,使汝知无奈吾教何尔。听汝苦吾,吾今不语矣。」於是箠掠乱下,又加诸炮烙,逼询其谁何。略不一言,亦无痛楚状。上益愤,复召行天法羽士曰宋冲妙,世号宋法师者,亦神奇,至视之,则奏曰:「臣所治者邪鬼,此人者,臣所不能识也。」因又断其足筋,俄施刀脔,血肉狼籍。上大不怡,为罢一日之欢。至暮终不得为何人,付狱尽之。呜呼,浮屠氏实有人。

岭南僧婚嫁悉同常俗。铁城去容州之陆川县甚迩。一日,令尹某入寺,见数泥像,乃坐亡僧也。令尹为改观,且叹息,顾谓群髡曰:「是亦有坐亡者耶?甚不易得。胡为置诸庭,忍使暴露而略不恤耶?」其间,一髡号敏爽,亟前对曰:「此数僧今已无子孙矣。」闻者笑之。吴本云「绝倒」。

铁城有寓士成君相知,酷喜道家流事。吾问之;「子有所睹耶?何迷而不复乎?」成君曰:「有也。我以少年时未识好恶,顷在桂林与一韩生者游。吴本作「遇」。韩生嗜酒,自云有道术,初不大听重之也。一日相别,有自桂过昭平,「有」字据别本增。同行者二人,俱止桂林郊外僧之伽蓝。而韩生亦来,夜不睡,自抱一篮,持匏杓出就庭下。聚共往视之,即见以杓酌取月光,作倾泻入篮状。争戏之曰:『子何为乎?』韩生曰:『今夕月色难得,我惧他夕风雨,傥夜黑,留此待缓急尔。』聚笑焉。明日取视之,则空篮弊杓如故,众益哂其妄。及舟行至昭平,共坐江亭上,各命仆厮办治肴膳,多市酒期醉。适会天大风,俄日暮,风益急,灯烛不得张,吴本云「灯烛无所施」。坐上墨黑,吴本「坐上」作「四座」。不辨眉目矣。聚大闷,一客忽念前夕事,戏嬲韩生者:吴本云「戏嬲韩生曰」。『子所貯月光今安在?宁可用乎?』韩生为抚掌而对曰:『我几忘之。微子不克发我意。』即狼狈走,从舟中取篮杓而一挥,则月光瞭焉,见於梁栋间。吴本「瞭」作「灿」。如是连数十挥,一坐遂尽如秋天夜晴,月色潋滟,则秋毫皆得睹,众乃大呼,痛饮达四鼓。韩生者又杓取而收之篮,夜乃黑如故。始知韩生果异人也。」成君又谓吾曰:「我时舟中与韩生款曲,辄数夕,亦屡邀我索授其炉火及存养法,张本云「服食法」。然我不听。及别去,不知所在。後闻从琼筦陈通判觉者,周流海上,数年,至陆川而殂。及举葬,但空棺,知其尸解矣。我始悔不从之学,用是笃意於神仙事也。」吾既闻成君说,後又五载,适得识陈通判觉,尽以讯陈,而成君之言信。张本云「而知成君之言信矣」。案璜川吴氏、涉园张氏钞本,第五卷竝终於此条,入後为第六卷。

昭陵晚岁开内宴,盖数与大臣侍从从容谈笑,尝亲御飞白书以分赐,仍命内相王岐公禹玉各题其上,更且以香药名墨徧賫焉。一大臣得「李超墨」,而君谟伯父所得乃「廷珪」。--吴本有「者」字。君谟时觉大臣意叹有不足色,吴本无「叹」字,「足」作「满」。因密语:「能易之乎?」大臣者但知「廷珪」为贵,吴本作「佳」。而不知有「超」也。既易,转欣然。别本竝云「既能易,辄欣然」。及宴罢,骑从出内门去,吴本「内门」作「宫门」。无「去」字。将分道,吴本无些三字。君谟於马上始长揖曰:「还知廷珪是李超儿否?」

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也。吾顷见尚方所藏右军笔阵图,自画捉笔手於图,别本「捉」竝作「提」。亦散卓也。又幼岁当元符、崇宁时,与米元章辈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宝爱,每遣吾诸葛氏笔,又皆散卓也。及大观间偶得诸葛笔,则已有黄鲁直样作枣心者。鲁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簿,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毫样,俄为叔父文正公又出观文样。既数数更其调度,繇是奔走时好,至与挈竹器,巡闾阎,货锥子,入奴台,手妙圭撮者,别本作「临闾阎货鸡锥子抄圭撮者」。争先步武矣。别本竝无「矣」字,有「及」字。政和後,诸葛氏之名於是顿息焉。吾闻诸唐季时有名士,就宣帅求诸葛氏笔,而诸葛氏知其有书名,乃持右军笔二枝乞与,其人不乐。宣帅再索,则以十枝去,复报不入用。诸葛氏惧,因请宣帅一观其书札,乃曰:「似此特常笔与之尔。前两枝,吴本「前」下有「与」字。非右军不能用也。」是诸葛氏非但艺之工,其鉴识固不弱,张本作「爽」。所以流传将七百年。向使能世其业如唐季时,则诸葛氏门户岂遽灭息哉,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昔有张滋者,真定人。善和墨,色光黳,胶法精绝,举胜江南李廷珪。大观初,时内相彦博、许八座光凝,共荐之於朝廷,命造墨入官库。是後,岁加赐钱至三十二万。政和末,鲁公辞政而後止。滋亦能自重。方其得声价时,皇弟燕、越二王吴本「皇弟」作「皇子」,张作「今皇帝」。呼滋至邸,命出墨,谓「虽百金不吝也」。滋不肯,曰:「滋非为利者。今墨乃朝廷之命,吴本作「命之」。不敢私遗人。」二王乃丐於上,诏各赐三十斤。然滋所造,实超今古。其墨积大观库,无虑数万斤。世谓道君用度广空帑藏,是悉缪说。别本竝作「误」。不知元丰、大观二藏虽研墨,盖何事不具?仍丰盛异常尔。且以敌犯顺时,元丰与内帑,自出河北、山东精绢一千万匹,他绢则勿取。以是证焉,斯可知已。

江南李氏後主宝一研山,径长尺踰咫,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则引两阜坡陀,而中凿为研。及江南国破,研山因流转数士人家,为米元章所得。後米老之归丹阳也,念将卜宅,久勿就。而苏仲恭学士之弟者,才翁孙也,号称好事。有甘露寺下竝江一古墓,多群木,盖晋、唐人所居。时米老欲得宅,而苏觊得研山。於是王彦昭侍郎兄弟与登北固,共为之和会,苏、米竟相易。米後号「海岳菴」者是也。研山藏苏氏,未几,索入九禁。时东坡公亦曾作一研山,米老则有二,其一曰「芙蓉」者,颇崛奇。後上亦自为二研山,咸视江南所宝流亚尔。吾在政和未得罪时,尝预召入万岁洞,至研閤得尽见之。

太上留心文雅,在大观中,命广东漕臣督采端溪石研上焉。时未尝动经费,非宣和之事也。乃括二广头子钱千万,日役五十夫,久之得九千枚,皆珍材也。时以三千枚进御,二千分赐大臣侍从,而诸王内侍,咸愿得之,诏更上千枚,余三千枚藏诸大观库。於是俾有司封禁端溪之下岩穴,盖欲後世独贵是研,时人或不知厥繇。今世有得此者,非常材矣。

国朝西北有二敌,南有交趾,故九夷八蛮,罕所通道。太宗时,灵武受围,因诏西域若大食诸使,是後可繇海道来。及哲宗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以为异。政和初,进火浣布者已将半仞矣。其後□筥而至[五],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盖投之火中则洁白,非鼠毛也。御府使人自纺绩,为巾褥布袍之属,别本「布」竝作「衣」。多至不足贵。亦可证旧说之譌。

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因踵艺祖故事,检察内诸司。於是乘舆御马,而从以杖直手焉,别本「杖直手」竝作「校直」,无「手」字,未知孰是。大内中诸司局大骇惧,凡数日而止。因是,并奉宸俱入内藏库。时於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瓈母二大篚。玻瓈母者,若今之铁滓,然块大小犹儿拳,人莫知其方。吴本「方」作「用」,张本云「莫知其何用」。又岁久无籍,且不知其所从来。或云柴世宗显德间大食所贡,又谓真庙朝物也。玻瓈母,诸璫以意用火煅而模写之,但能作珂子状,青红黄白随其色,而不克自必也。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火热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於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璫争取一饼,可直百缗,吴本作「千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於颈,时於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因古龙涎始也。

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殆不然。实用白金为甑,别本「为甑」上竝有「为瓶」二字。采蔷薇花蒸气成水,则屡采屡蒸,积而为香,此所以不败。但异域蔷薇花气,馨烈非常。故大食国蔷薇水虽贮琉璃缶中,蜡密封其外,别本竝无「密」字。然香犹透彻,闻数十步,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至五羊吴本作「近年」。似校者误改。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

香木,初一种也。膏脉贯溢,则其结沈水香。然沈水香其类有四:谓之「熟结」,自然其间凝实者也;谓之「脱落」,因木朽而解者也;谓之「生结」,人以刀斧伤之,而後膏脉聚焉,故言生结也;谓之「蛊漏」,□□而後膏脉亦聚焉,故言蛊漏也。自然、脱落为上,而其气和;生结、蛊漏,则其气烈,斯为下矣。沈水香过四者外,则有半结、半不结,为灵水沈。别本竝作「弄水沈」。弄水香者,番语「多婆菜」者是也。别本「语」竝作「女」,「多」竝作「夕」。因其半结,则实而色重;半不结,则大不实而色褐,雁里本「色」下空一字,别本竝作「褐」,从之。好事者故谓之「鹧鸪斑」也。婆菜中则复有名花盘斯、水盘斯,别本竝作「花盘头,水盘头」。结实厚者,亦近乎沈水。但香木被伐,其根盘必有膏脉涌溢,故亦结。但数为水淫,其气颇腥烈,故婆菜中水盘斯为下矣。别本「斯」竝作作「头」。余虽有香气,既不大凝实,若是一品,号为「笺香」。大凡沈水、婆菜、笺香,此三名常出於一种,而每自高下其品类名号为多尔,不谓沈水、婆菜、笺香各别香种也。别本「香种」竝作「有种」。三者其产占城国则不若真腊国,真腊国则不若海南,诸黎洞又皆不若万安、吉阳两军之间黎母山。至是为冠绝天下之香,无能及之矣。又海北则有高、化二郡,亦出香,然无是三者之别,第为一种,类笺之上者。吾久处夷中,厌闻沈水香,况迩者贵游取之,多海南真水沈,一星直一万,居贫贱,安得之?别本竝作「无繇得之」。因乃喜海北香。别本「乃」竝作「极」。若凌水地号「瓦竈」者为上,地号「浪滩」者为中,时时择其高胜。爇一炷,其香味浅短,乃更作,花气百和旖旎。古人说香暨续本草、酉阳杂俎诸家流语,殆匪其要。

合浦珠大抵四五所,皆居海洋中间。地名讫宝,雁里及吴本「地」竝作「也」,属上句,今从张本。名断望者最,而断望池近交趾,别本「池」竝作「地」。号产珠,尤美大。别本竝无「号」字、「大」字。父老更传。昔珠还时,盖自海际,珠母生犹山然,高垒数百千丈,甚或出露波涛上,雅不知得几何代也。刺史者每启其贪欲心,或繇是暴虐人,人不自聊。此珠所以去之,皆远徙,张本「去之」作「往往」。从交趾、真腊诸异国,而珠母益不生,张本「益」作「亦」。就生亦不实矣。俗言珠母者,谓蚌也。凡采珠必蜑人,号曰蜑户,丁为蜑丁,亦王民尔。特其状怪丑,能辛苦,常业捕鱼生,皆居海艇中,男女活计,世世未尝舍也。采珠弗以时。聚咸裹粮会,大艇以十数环池,左右以石悬大絙至海底,名曰定石。则别以小绳击诸蜑腰,蜑乃闭气,随大絙直下数十百丈,舍絙而摸取珠母。曾未移时,然气已迫,则亟撼小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絙上,出辄大叫,因倒死,久之始苏。下遇天大寒,张本「下」作「或」。既出而叫,必又急沃以苦酒可升许,饮之釂,於是七窍为出血,久复活。其苦如是,世且弗知也。父老云:「顷熙宁末,安南连陷钦、廉,被系虏,生灵嗸嗸,事甫定,而珠为盛还。当是时,商贾走四方,争辐凑,远民赖以安乐。竟坐主者婪浊,则珠寖徙去久矣。中兴後乃复还,海底积高才数寻。一刺史来,得此大喜,即妄为辞以罔其上,请复旧贯。因缚系诸蜑,惨其刑,一方始大骚。张本作「扰」。走视珠母,则莽见白沙布底尔。徒得珠母,虽合数千百,既破开,略无一珠。群蜑独环之大哭,勿恤也。自是以贡则求诸他,且又加配率,开告讦。凡桎梏而破产者,大率皆无辜,千里告病。然耳目使者又弗吾恻,是天以珠池祸吾民也。」吾闻此,为怃然。後读熙陵宝録,见书太平兴国七年事,某月甲子,海门采珠场雁里本作「探珠」今从别本。献真珠五千斤,吴本无「斤」字。皆径寸者,为掩卷眙愕。何其异哉而致是欤!久而思之,此无他,知实命吏之效。

 

校勘记

[一]艺祖动心  「动心」,学海及小史、说郛、说库诸本并作「心动」。

[二]觇此髡为在否  同上诸本并无「为」字。

[三]人间世金绝不可拟  「间世」。学海本作「世间」。

[四]端坐作禅观且七年  「七」。学海本作「九」。

[五]其後□筥而至  按「筥」上脱一字,学海本作「应」。以文义观之,似当作「盈」。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柯劭忞
  卷八十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李焘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瑥斩将扫孱宗·蔡东藩
  卷之三百四十六·佚名
  绎史卷五十五·马骕
  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郑麟趾
  史记集解卷九十四·裴骃
  魏世家第十四·司马迁
  蔡元定传·脱脱
  李庭传·宋濂
  卷十一·阿桂
  卷二十一·佚名
  十二·沈从文
  卷80·陈邦瞻
  二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诜·唐圭璋

      诜,湘(今湖南省)人。登第,授岳阳教官。   眼儿媚   钱别   鬓边一点似飞鸦。休把翠钿遮。二年三载,千拦百就,今日天涯。   杨花又逐东风去,随分入人家。要不思量,除非酒醒,休照菱花。

  • 赵扩·唐圭璋

      扩即宁宗,光宗次子。生乾道四年(1168)。初封嘉王,受内禅。在位三十年。嘉定十七年(1224)卒。纪元四: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浣溪沙   看杏花   花似醺容上玉肌。   方论时事却嫔妃。   芳阴人醉漏声迟。

  •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臧懋循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元)李致远撰●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李山儿生死报恩人 正名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楔子〔冲末扮宋江领卒

  • 卷五十四·志第三十五·选举四·脱脱

        ◎选举四   ○部选 省选 廉察 荐举 功酬亏永   凡吏部选授之制,自太宗天会十二年,始法古立官,至天眷元年,颁新官制。及天德四年,始以河南、北选人并赴中京,吏部各置局铨注。又命吏部尚书萧赜定河南、北

  • 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十五·赵尔巽

      额尔德尼噶盖、噶盖子武善、布善、布善子夸紥 达海 尼堪 库尔缠弟库拜 英俄尔岱 满达尔汉弟马福塔 明安达礼   额尔德尼,纳喇氏,世居都英额。少明敏,兼通蒙古、汉文。太祖时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从伐蒙古诸部,能因其

  • 卷六十八·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六十八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商君列传第八 商君者【正义秦封於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

  • 佛说十善业道经·佚名

    大乘律佛说十善业道经一卷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制译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

  • 教 观 诠 要·太虚

      ──宣统二年在广州作── 一 绪言   二 八教    甲 化仪四教    乙 化法四教     1 藏教     2 通教     3 别教     4 圆教   三 结论一 绪言教为佛圣下被之言,观为

  • 龙王兄弟经·佚名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低阿蓝。时有无央数比丘僧。皆阿罗汉也。阿难邠低。至佛所作礼却坐。佛言。人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阿难邠低。闻之欢喜。即起白佛。明旦请佛及比丘僧

  • 释摩诃衍论 第七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七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已说对治邪执正解门。次说分别发趣道相门本曰。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

  •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下·窥基

    自下解证道住处。谓前修习加行位满即入初地。得无漏智体会真如。故名证道。八住处中名净心住处。三地之中名净心地。得无漏故。名曰等心。四证净故名净心也。于见道前。在加行位。虽观空有。犹带彼相。故于三性未真证

  • 热风·鲁迅

    鲁迅著。1925年11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二卷。该书收集作者自1918年至1924年间的杂文四十篇。大部分作品作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为《新青年》写的时事短评(即“随感录”)。这些随感录,或反对保守,破坏偶像,痛斥国

  • 横塘集·许景衡

    南宋哲学家许景衡著。原集三十卷,自明代以后,传本久绝。该集从《永乐大典》中采掇编纂而成,共二十卷。诗六卷,文十四卷。景衡立身刚直,这在集中都有所反映。其奏议中如论童贯误国、辨宗泽无过、论王安石不当自便诸劄

  • 阴符经考异·朱熹

    一卷。南宋朱熹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阴符经》的真伪。一种意见认为

  • 索靖叙草书势·索靖

    一名《草书状》或《书势》。西晋索靖撰。一卷。主要是述草书的流变。所言草书,指章草,不是今草。文中对章草的情状,借助自然界中美好事物作比喻,极尽形容之能事,与赵壹的《非草书》大异其趣。有人认为全文似未完篇。

  • 女才子书·徐震

    十二卷。清徐震撰。徐震字秋涛,别署烟水散人,浙江嘉兴人。约生于顺治、康熙年间,康熙末年尚在世,生平事迹不详。所著小说有 《女才子书》、《珍珠舶》、《乐田演义》、《合浦珠》等多种。《女才子书》又名《美人书》、《

  • 小张屠焚儿救母·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焚儿救母》。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汴梁张屠事母至孝,母病重想吃米汤,张屠将棉袄典当,得米2升。张屠妻又让他以首饰换沙为婆母治病,王员外却给了假药,医疗无效。张屠夫妻遥拜东岳神,愿将3岁的儿子喜孙

  • 阿罗汉具德经·佚名

    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