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修行观界第十三

安般不净念,退住与升进。决定真实相,悉已分别说。

修行界方便,广略差别相。甚深微妙义,今当次第说。有因先修习,安般不净念。然後观诸界,安乐速究竟。

自以方便度,此苦难成就。顶上两眉间,系念令不乱。寂止润泽生,三摩提增长。所依已柔软,三昧安不动。

扰乱不净心,智者悉调伏。已随调伏心,安住修行处。是处起明想,一切身分现。初从一发始,如其相忆念。

於一见自相,然後总众发。次第三十六,自相总亦然。佛说三十六,各各有住处。或时彼诸界,合聚内观察。

犹如明眼人,开仓见五穀。时复有逆顺,超越次第观。一界藉其下,馀种悉处上。次第相连持,一一知其相。

杂色不杂色,周满悉观察。止心在一处,境界遍十方。处处安置已,依是勤修习。一发为百分,思惟正忆念。

复於一分中,分别五种界。次於空界上,识相别观察。修行见无垢,清净妙相生。譬如水上泡,明净无障翳。

是处观诸界,各各见自相。水湿地坚强,风动火烧热。虚空无障碍,别知是识相。青黄赤白绿,及与颇梨色。

於此众杂色,修行具足观。虚空坚固相,弥广周遍住。难沮喻金刚,金刚慧能坏。於上曼荼罗,则有熟相现。

譬如火炽然,能破彼坚固。或见生疑怪,其心大恐怖。明者能决定,增益诸功德。已坏虚空界,能起升进相。

融坏若流注,复碎如尘塺。修行见真实,则生解脱相。空界既已坏,上诸界亦然。是则坏相上,有馀坏相起。

若复馀一种,於上观诸界。次第普周遍,俱坏如前说。观察六六种,六三及四二。如是六十二,世尊略说界。

色坏有三种,刹那世极微。无色唯二种,无为无坏相。修界不净念,则能舍贪欲。顺界方便观,是治我慢药。

观界四无量,除灭瞋恚毒(一无常顷名刹那)。阿难说是言,当修五念处。世尊告之曰,更有第六念。发毛爪齿骨,筋肉厚薄皮。

肪?册髓脑膜,脾肾心肝肺。胞胃大小肠,屎尿脓涕唾。垢污诸血泪,黄白及痰癊。三十六不净,观察三种界。

是中湿相水,火热地坚强。诸有形色处,内外飘动相。出入息语言,通利等回转。一切总说五,是相名风界。

眼耳鼻舌身,毛孔咽喉空。山岩室宅中,内外无障碍。如是一切种,悉名为空界。於彼六情根,所生诸识种。

如是多无量,总说名识界。佛言应当知,六界非有我。不观阴界相,计我及我所。一切内外界,是处意回转。

从是意行处,三受十八种。六触及四处,世尊之所说,爱慢诸烦恼,悉於是中起。是身众微合,虚妄空无主。

非我非众生,迷惑计真实。佛告罗睺罗,观界悉无常。如是六种界,说从六处起。修习六巧便,六时各观一。

色处悉具足,无色唯识界。彼种所依处,相行地境界。对治与所治,如实知分数。身中诸界种,还自生苦恼。

譬如养毒蛇,终为彼所害。四大生造色,即共造色住。和合相间错,还为四大坏。不净方便观,先於造色起。

安般方便念,要从四大始。若彼修行者,增广二方便。四大及造色,和合等观察。始入根本处,彼先坏造色。

入已然後观,所因四大坏。定慧渐增广,念处具成就。和合总观察,一切悉寂灭。彼三十六物,臭秽坏磨灭。

此三与十想,修行增厌离。佛说是根本,能及一切恶。四十九种法,三昧於中起。修行谛观察,自身及欲界。

无量不净种,秽恶悉充满。众苦所逼迫,盛火极炽然。无常变坏相,见已生厌离。色界相似种,微妙相显现。

深乐求出离,增进厌患想。有觉亦有观,离欲生喜乐。寂然入初禅,内外悉清净。所依及境界,如练真金像。

自身处梵世,於中极娱乐。又见五支相,身及境界现。第二灭觉观,内净心一处。从定生喜乐,四支身内现。

所依及境界,譬如真珊瑚。第三处离喜,行舍念慧除。身受乐三昧,五支相明了。所依青琉璃,清净甚微妙。

缘少身无量,诸根次第起。第四断苦乐,忧喜先已灭。不苦不乐舍,念净三摩提。如是四支相,现身及境界。

出息入息灭,所依极淳白。过色灭有对,是说入空处。过空相识定,过识无所有。过是无所有,非想非非想。

善知诸界相,不味亦不缚。清净四梵行,高广无有量。慈悲普周遍,喜舍亦复然。根本四禅中,修起五神通。

三昧现在前,系心观自身。作轻及软想,渐举不令动。境界现在前,离地如胡麻。稍进如大麦,转次高四指。

此床至彼床,渐渐能随意。飞行及变化,自在无障碍。是名修行者,微妙神通力。系心於自身,禅定现在前。

谛取外音声,如其实皆闻。系心於自身,禅定现在前。观他心所念,一心皆悉知。系心於自身,禅定现在前。

自忆念此生,从胎及中阴。渐见前身事,乃至百千劫。一切诸所更,如实忆念知。系心於自身,禅定现在前。

观察众生类,生死及形色。随其业果报,中阴五道生。修行天眼净,一切如实见。根本诸地中,无量馀功德。

修行心自在,一切悉具足。所谓八背舍,胜处一切入。背舍相有五,不净与净相。色相烦恼识,略说是五相。

胜处先自身,内色外少色。若好若鬼一,外多二亦然。内无有色想,外观少多色。二俱若好鬼,是前四胜处。

後四内无色,外青黄赤白。一切入四大,四色与空识。观外及内身,一相无差别。诸辩妙愿智,无诤三摩提。

逆顺与超越,无量三昧门。明智决定观,具足五种满。一身二境界,定相普周遍。第三忆念满,修行喜厌舍。

第四诸地满,十处相明了。三乘根具足,是说第五满。界方便成就,久远痴冥灭。能令意清净,无垢如虚空。

如是诸功德,一切悉究竟。

猜你喜欢
  卷五十六·佚名
  第八十九章 灌顶祝典说明·佚名
  十住品第十五·欧阳竟无
  佛学与科学哲学及宗教之异同(注一)·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玄奘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一·明佺
  卷四十·道世
  神足行章第六·佚名
  传戒正范序·读体
  劝发诸王要偈·龙树
  卷第十五·佚名
  指月录卷之十·瞿汝稷
  卷第七十二·佚名
  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佚名
  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752_1 【观人读《春秋》】徐铉   日觉儒风薄,谁将霸道羞。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   卷752_2 【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于翰林座中作】徐铉   野出西垣步步迟,秋光如水雨如丝。铜龙楼下逢闲客,   

  • 孔夷·唐圭璋

      夷字方平,汝州龙兴(今河南宝丰)人,孔旼之子,元祐隐士,与李廌为诗酒侣。自号滍皋渔父,又隐名为鲁逸仲。   水龙吟   岁穷风雪飘零,望迷万里云垂冻。红绡碎翦,凝酥繁缀,烟深霜重。疏影沉波,暗香和月,横斜浮动。怅别来,欲把芳

  • 巧对录卷之五·梁章钜

    稗史云:坡公有对云:“栗破凤凰缝黄出;藕断鹭鸶露丝飞。”佛印曰:“无山得似巫山好。”东坡曰:“何叶能如荷叶圆。”子由曰:“不如‘何水能如河水清’。”又有人以&ldquo

  • 提要·高翥

    【臣】等谨案菊磵集一巻宋髙翥撰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人孝宗时游士也有菊磵集二十卷久佚不存至国朝康熙二十六年其裔孙士竒于徐干学宋椠书中采得遗诗一百九首合以家藏三十二首又于他集中得十三首续得朱彝尊宋刻江湖集所

  • 第十八歌 手捏橹索三条弯·刘半农

    手捏橹索三条弯,好一朵鲜花在河滩。“摇船阿哥火要采朵鲜花去?”“采花容易歇船难。”捏=握。火要=可要。

  • 快乐·闻一多

    快乐好比生机: 生机底消息传向绮甸, 群花便立刻 披起五光十色的绣裳。快乐跟我的 灵魂接了吻,我的世界 忽变成天堂, 住满了柔艳的安琪儿!

  •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

  •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成化二十二年五月乙巳朔南京兵部尚书王恕等以南京武学试中官生答策中箭名弟来上兵部请降赏格有旨一次策可观又骑射能中至五六箭者赏钞百贯策可观并骑射能中至五六步射中至四者各半之学官及教射之人亦如例给赏○丁未兵

  • 卷之六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陈寿

    (杜微传、周群传、杜琼传、许慈传、孟光传、来敏传、尹默传、李譔传、谯周传、郤正传)杜微传,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他年少时在广汉人任安门下学习。刘璋征召他为从事,因病而去官。待刘备平定蜀地,杜微常常装作耳聋,在家

  • 脚氣集全文·车若水

      潘黙成《磨鏡帖》甚佳。帖云“僕自喻昏鏡,喻書為磨鏡。藥當用此藥。揩磨塵垢,使通明瑩徹而後已。倘積藥鏡上而不施揩磨之功,反為鏡之累”,故知,托儒為姦者曽不若愚夫愚婦也。  夫子誅諸侯無王,孟子勸諸侯為

  • 读朱随笔卷二·陆陇其

    监察御史陆陇其撰朱子大全集卷三十九答林峦云足下之词富矣其主意立说高矣然类多采摭先儒数家之说以就之耳足下之所以自得者何如哉夫子所谓德之弃者盖伤此也愚按今之好著述者须自度果非道听涂说乎又答林峦云凡读书且虚

  • 卷三·黄道周

    钦定四库全书榕坛问业卷三明 黄道周 撰六月九日某以内讳还山又十日郡邑较士丙舎下楗朋从不絶廿九日曹公祖致书以防期难遇再订初秋之朔某竟以负土言谢亦谓考期不远聚防非宜也朔二日曹公自到榕坛问诸友所请题目先是朔

  • 卷十七·佚名

    △惟念品第十六出息入息念,具满谛思惟。从初竟通利,按如佛所说。出息入息念者,安者谓息入。般者谓息出。彼修行人当善观察二甘露门。一者安般二者不净观。或有行人但修安般或修不净观。彼修安般者,思惟分别出息入息。息长

  • 卷第十三·佚名

    祖堂集卷十三 祖堂卷十三 招庆 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 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 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落处摩?若

  • 敝帚稿略·包恢

    宋代诗文别集。8卷。包恢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余,其奏札诸篇,亦剀切详明,得敷奏之体。”包恢论诗歌创作,强调主观修养,和陆九渊思想一脉相承,但也讲浑然天成:“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

  • 白雨斋词话·陈廷焯

    词话著作,清陈廷焯撰。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作者论词大旨,宗常州词派张惠言。常州词派的词学观点为反对浙派尖新小巧、轻佻浮滑而无所寄托的词风,主张“温柔敦厚”。陈氏论词的主要精

  • 放光般若经·佚名

    全称《放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亦称《放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摩诃般若经》、《摩诃般若放光经》、《般若波罗蜜放光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光经》、《光般若波罗蜜经》、《放光经》等。佛教经典。西晋无罗叉、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