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录卷之十
六祖下第四世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
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至洛京行乞。吟添钵声。有一妪出棘扉间曰。太无厌生。师曰。汝犹未施。责我无厌何耶。妪笑而掩扉。师异之。进而与语。多所发药。师须臾辞去。妪告之曰。可往南昌见马大师。至南昌。马大师已示寂。遂往石门谒塔。时百丈禅师庐于塔旁。乃往参丈。丈问。巍巍堂堂从何方来。师曰。巍巍堂堂从岭南来。丈曰。巍巍堂堂当为何事。师曰。巍巍堂堂不为别事。便礼拜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丈良久。师曰。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丈曰。将谓汝是个人。乃起入方丈。师随后入曰。某甲特来。丈曰。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吾。丈一日举再参马祖被喝话。师遂领旨。(见百丈章)丈一日问师。甚么处去来。曰大雄山下采菌子来。丈曰。还见大虫么。师便作虎声。丈拈斧作斫势。师即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便归。上堂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碧岩集。载师参丈不为别事后云。丈因深器之。次日辞丈。丈云。何处去。师云。礼拜马大师去。丈云。大师已迁化去也。(圜悟云。你道黄檗恁么问。是知来问。是不知来问。)师云。某甲特去礼拜。福缘浅薄。不及一见。未审平日有何言句。丈举再参被一喝三日耳聋语。师闻不觉吐舌。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大师去否。师曰不然。今日因闻师举。得见马祖大机大用。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丈曰。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作。(圜悟又云。你道黄檗恁么问。是知来问。是不知来问。)再参公案。已见百丈章。而此复录。以圜悟拈语也。事之异同。所不必论 添钵公案。会元颂古统要。皆作临济。此从古尊宿语录。及林间录。入师章中。
丈一日因普请开田。回问师曰。运阇黎开田不易。师曰。随众作务。丈曰。有烦道用。师曰。争敢辞劳。丈曰。开得多少田。师将钁筑地三下。丈便喝。师掩耳而去 师在南泉普请择菜次。泉问。甚么处去。曰择菜去。泉曰。将甚么择。师竖起刀。泉曰。只解作宾。不解作主。师以刀点三下。泉曰。大家择菜去 一日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泉入堂见乃问。长老甚年行道。师曰。威音王已前。泉曰。犹是王老师儿孙。下去。师便过第二位坐。泉休去。
沩山云。欺敌者亡。仰山云。不然。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沩山云。子见处得与么长 雪窦云。可惜王老师。只见锥头利。我当时若作南泉。待伊道威音王已前。即便于第二位坐。令黄檗一生起不得。虽然如此。也须救取南泉 妙喜曰。何待问他甚年行道。才入堂见他在主位。便捧钵向第二位坐。直饶黄檗有陷虎之机。拟向甚处施设。
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师曰。某甲自有师在。师辞南泉。泉门送。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曰。王老师聻。师戴笠便行 师在盐官。殿上礼佛次。时唐宣宗为沙弥。问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太粗生。师曰。这里是甚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 师曾散众。在洪州开元寺。裴相国休。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问寺主。这画是甚么。寺主曰。高僧真仪。公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寺主无对。公曰。此间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公遂请相见曰。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师曰。请相公垂问。公举前语。师朗声曰裴休。公应诺。师曰。在甚么处。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延入府署。执弟子礼。
径山杲禅师。因李参政到山。举此公案拈云。裴公将错就错。脱尽根尘。黄檗信口垂慈。不费心力。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虽然如是。黄檗只有杀人刀。且无活人剑。今日大资相公。或问云门。真仪可观。高僧在甚么处。云门亦召云相公。相公若应诺。云门即向道。今日堂中特谢供养。
裴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跪曰。请师安名。师召曰裴休。公应诺。师曰。与汝安名竟。公礼拜 裴一日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编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去。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亦无喜色。
裴既领旨。复博综教相。以弟子礼事师。以昆仲友圭峰。尝亲书大藏经五百函。所制法苑文字。诸方重之。
师因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礼。中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圆相。师曰。我闻有一只猎犬甚恶。僧曰。寻羚羊声来。师曰。羚羊无声到汝寻。曰寻羚羊迹来。师曰。羚羊无迹到汝寻。曰寻羚羊踪来。师曰。羚羊无踪到汝寻。曰与么则死羚羊也。师便休去。明日升堂曰。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僧便出。师曰。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去。你作么生。僧无语。师曰。将谓是本色衲僧。元来只是义学沙门。便打趁出 师一日捏拳曰。天下老和尚总在这里。我若放一线道。从汝七纵八横。若不放过。不消一捏。僧问。放一线道时如何。师曰。七纵八横。曰不放过不消一捏时如何。师曰。普 师上堂。大众才集。师拈拄杖一时打散。复召大众。众回首。师曰。月似弯弓。少雨多风。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 一日上堂。大众云集。乃曰。汝等诸人欲何所求。以拄杖趁之。大众不散。师却复坐曰。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图他热闹也。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门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养他。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称行脚。亦须著些精神好。还知道大唐国里无禅师么。时有僧问。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甚么却道无禅师。师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沩山问仰山作么生。仰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沩云。此实难辨 五祖戒出僧语云。谢和尚说得道理好。承天宗云。五祖戒。眼照四天下。要见黄檗犹未可。若要扶竖正法眼藏。须是黄檗宗师 石门聪云。黄檗垂示。不妨奇特。才被布衲拶著。失却一只眼 径山杲云。且道是醍醐句。是毒药句。又颂。身上著衣方免寒。口边说食终不饱。大唐国里老婆禅。今日为君注破了 佛鉴勤颂。黄檗山中明示众。大唐国里暗藏身。袈裟一角犹拖地。谁是丛林有眼人 佛慧泉颂。无师充塞大唐国。噇酒糟汉会不得。竹寺闲过春已深。落花乱点莓苔色)阇黎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师正法眼者。止两三人。庐山归宗和尚是其一。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始得。且如四祖下牛头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棙子。有此眼目。方辨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著。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五箭。我才见汝入门来。便识得了也。还知么。急须努力。莫容易事。持片衣口食。空过一生。明眼人笑汝。久后总被俗汉算将去在。宜自看远近。是阿谁面上事。若会即便会。若不会即散去。珍重 示裴公美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切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偏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文殊当理。普贤当行。理者真空无碍之理。行者离相无尽之行。观音当大慈。势至当大智。维摩者净名也。净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异。故号净名。诸大菩萨所表者。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使三祇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原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所云即心即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惟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者。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者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悟。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任你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惟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问。如何是见性。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只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著头。他分明道。如盘中散珠。大者大圆。小者小圆。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碍。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时。且众生不见佛。佛不见众生。四果不见四向。四向不见四果。三贤十圣不见等妙二觉。等妙二觉不见三贤十圣。乃至水不见火。火不见水。地不见风。风不见地。众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无去来。无能所见。既如此。因什么道我见我闻。于善知识处得契悟。善知识与我说法。诸佛出世。与众生说法。迦旃延只为以生灭心传实相法。被净名诃责。分明道。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他。本来不染。何用净他。故云。实相如是岂可说乎。汝今只成是非心染净心。学得一知一解。绕天下行。见人便拟定当取。谁有心眼。谁强谁弱。若也如此。天地悬殊。更说什么见性 问。既言性即见见即性。只如性自无障碍无剂限。云何隔物即不见。又于虚空中。近即见。远即不见者如何。师云。此是你妄生异见。若言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何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总是我之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只为取相作见闻觉知。去却前物。始拟得见者。即堕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内亦非外。非近亦非远。近而不可见者。万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见。更道远而不可见。有什么意旨 问。佛穷得无明否。师云。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道之处。所以缘起是道场。所见一尘一色。便合无边理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道场者无所得也。我向你道。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云。无明者。为明为暗。师云。非明非暗。明暗是代谢之法。无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只是本明。不明不暗。只者一句子。乱却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其无碍惠。(当作慧)出过虚空。无你语论处。释迦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忽有一菩萨出来。一跨跨却三千大千世界。不出普贤一毛孔。你如今把什么本领拟学他。云。既是学不得。为什么道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如之何。师云。归源性无二者。无明实性即诸佛性。方便有多门者。声闻人见无明生。见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举足即佛。下足即众生。诸佛两足尊者。即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今念念学佛。即嫌著众生。若嫌著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所以佛出世来。执除粪器。蠲除戏论之粪。只教你除却从来学心。见心除得尽。即不堕戏论。亦云搬粪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故自古先圣云。少行我法门。所以无行为我法门。只是一心门。一切人到这里。尽不敢入。不道全无。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著。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佛。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如斯之法。汝取次人。到者里拟作么生学。所以道。拟心时被拟心魔缚。非拟心时又被非拟心魔缚。(应有魔字)非外来。出自你心。唯有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若说法身以为极果。此对三贤十圣人言。故佛断二愚。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既如是。更说什么等妙二觉来。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暗。但欲求悟。不爱烦恼无明。便道佛是觉。众生是妄。若作如是见解。百劫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何以故。为谤诸佛本源自性故。他分明向你道。佛且不明。众生不暗。法无明暗故。佛且不强。众生且不弱。法无强弱故。佛且不智。众生且不愚。法无愚智故。是你出头总道解禅。开著口便病发。不说本。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无。缘起不有。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忽然瞥起一念。了知如幻如化。即流入过去佛。过去佛且不有。未来佛且不无。又且不唤作未来佛。现在念念不住。不唤作现在佛。佛若起时。即不拟他。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断绝他。如一念瞥起。千重关锁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争合便拟灭他止他。分明向你道。尔焰识。你作么生拟断他。喻如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拟趁他。他又转远去。你始避他。他又来逐你。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虑他。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甚么内之与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不可者个蜜甜余底苦也。何处有与么事。所以道。虚空无内外。法性自尔。虚空无中间。法性自尔。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元同一体。生死涅槃有为无为元同一体。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亦同一体。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处有佛度众生。何处有众生受佛度。何故如此。万法之性自尔故。若作自然见。即落自然外道。若作无我无我所见。堕在三贤十圣位中。你如今云何将一尺一寸。便拟量度虚空。他分明向汝道。法法不相到。法自寂故。当处自住。当处自真。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异说。皆不离你之本心。如今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为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天若人。皆见掌中都无一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学道人单刀直入。须见者个意始得。故达磨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谁是成佛人。谁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不得者亦不自觉知。如此之法。从上已来。有几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己者有几人。如今于一机一境一经一教一世一时一名一字。六根门前领得。与机关木人何别。忽有一人出来。不于一名一相上作解者。我说此人。尽十方世界觅者个人不可得。以无第二人故。继于祖位。亦云释种。无杂纯一。故言王若成佛时。王子亦随出家。此意大难知。只教你莫觅。觅便失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趁。及乎觅不得。又叫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上趁。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汝若无声即无响。涅槃者无闻无知无声。绝迹绝踪。若得如是。稍与祖师邻房也 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应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今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任你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堕。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疑讹)若未会无心。著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胸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达磨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故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军。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疑讹)量。是无依倚。无粘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 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又云。你如今一切时中。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 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 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之教。并为化城。言宝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宝。此宝不属情量。不可建立。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若问此既是化城。何处为宝所。宝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宝所也。故云在近而已。不可定量言之。但当体会契之即是 言阐提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众生。乃至二乘。不信有佛果。皆谓之断善根阐提。菩萨者。深信有佛法。不见有大乘小乘。佛与众生同一法性。乃谓之善根阐提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舍有三等。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著。然后随方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若一边行道布德。一边旋舍无希望心。是为中舍。若广修众善。有所希望。闻法知空。遂乃不著。是为小舍。大舍如火烛在前。更无迷悟。中舍如火烛在旁。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烛在后。不见坑阱。故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 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师云。无亦不是。菩提无是处。亦无无知解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底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形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莫开眼寱语去 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总成轮转。犹如猕猴放一捉一。无有了期 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只是一心实无异相。亦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师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问。无边身菩萨。为甚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你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云。弥勒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等闲无事。莫强辨他境。辨著便成识。所以云。圆成同识海。流转若飘蓬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惟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恒。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惟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 问。教中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者如何。师云。若以三无数劫修行。有所证得者。尽恒沙劫不得。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直了见性者。犹是三乘教之极谈也。何以故。以见法身可获故。皆属不了义教中收 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辞。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处。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你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反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骋。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甚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你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佛度众生否。师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与众生皆不可得。云。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问。和尚现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其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者个法若为道。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会也悟也。者个慈悲。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不悟自心。究竟无益 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如来出世。为破三有。若无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尘破为百分。九十九分是无。一分是有。摩诃衍不能胜出。百分俱无。摩诃衍始能胜出 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见法故名之为佛。佛法俱无。名之为僧。唤作无为僧。亦名一体三宝。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不著法求故无法。不著众求故无僧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即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此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便休。即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这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这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祗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生(二字疑误)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也难消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沉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亡。心自灭无。复可追寻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祗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唐大中年。终于本山。谥断际禅师。
(指月录卷之十终)
猜你喜欢 净戒品之馀·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十一卷·李通玄 卷第十四·寒松智操 筠州九峰玄禅师·惠洪 摩诃止观卷第五下·智顗 论经典·印光 梵志施佛纳衣得授记缘品第四十三·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七卷·马鸣 复陈维东居士书·太虚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卷四·僧祐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东瀛采真录·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