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日本锓唐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后序

佛祖所传之法。本来超因果修证。则不涉盛衰生灭。而有盛衰生灭者。佛祖之教也。然而教也者。所以明法也。而非藉教则不能传法。则教之盛衰。犹法之盛衰也。教久焉而不能无弊。弊不救则教衰焉。所以世有伟人矫弊张教。传其不涉盛衰生灭於将来大心之凡夫矣。

夫教之生弊也。犹如人物之生病也。大凡人身之生病也。虽壮年或病。而临老境者尤多病焉尔。林木之生病也。虽独树或然。而大林之中必病枝伙焉尔。在昔释迦如来。三乘之外。别传佛祖之慧命於摩诃迦叶。迦叶传之阿难。其后传传。自迦叶廿八传。而至菩提达磨大师。

菩提达磨游化於东土。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大鉴。是所谓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者也。而皆一人传一人焉耳矣。其间或虽横出一枝。衣法相传。则唯一而无二也。此时辟如壮年。色美发黑。元气完全而病不能侵焉也。

洎乎大鉴。以衣钵为争端。止而不传。唯以法普传。则传持其法者。森然如林。而为牛角。为两轮。至今相传者。青原.南岳二甘露门也。青原传石头。而湖南宗之。南岳传马祖。而江西宗之。石头又普传天皇悟.药山俨等。马祖又普传百丈海.南泉愿。乃至一百三十七人。则自时厥后。江西.湖南之曾玄为枝焉。为派焉。在在所所。说禅浩浩。如百川之争流。如千林之竞秀。其间不能无横流。不能无病枝。而禅宗亦渐临老境矣。是所以禅病之生也。

当此时。有玄沙宗一大师者。传德山.石头之秘密法门。洞视禅者之心肝五脏。应病针砭。犹如秦越人饮上池水。视垣一方之人。彻见五脏症结而穷病源。起病者於死地。所以当世如招庆大师。设化於一方。为千众所围绕者也。犹就师请益。则其余者可知。而其上堂说法。门人集为大小录。而其录之亡久矣。至明。得山林居士.云门然禅师等。则钞录五灯会元.传灯录等大师传中说法之几句。而称玄沙语录。味际天浴日之海咸於一滴。慰禅者之渴望而已矣。

幸而此土下野国水代太平山大中禅寺室中有传宝。唐光化三年。门人智严所集。宋右司谏知福州军事高邮孙觉。命玄沙僧所镂版以行于世之印本。而主僧秘惜。世不可得而见焉。所以予往年寓万松山日。祈请堂头融峰禅师。愿假师之善权方便。写取大中室中宋刻印本。锲梓於世。布般若之种子于天下矣。融峰亦恐此本无副。将葬蠧鱼之腹中。而阻滞生於无望。未果其愿。而融峰顷年蒙 国命。升住总宁禅寺补僧统。予幸此机会。遥寓书督责其稽迟。而融峰俄遣僧就太平山中摹写宋版印本而为副本。

又告太平山主函室中所传宝之元本无达。余且寓书曰。此录今日达於子。则子之望已满焉。而予之愿亦无不足焉。今又烦子。宜命工书者更临写印本。付之於剞劂氏。记此录之显晦於末简而贻将来矣。余遂宿愿於今日。谨焚香看读。虽后大师八百岁。俨然不异觌面。奇哉此录。支那不见焉也年久。而于是时刊行於此土。非幸之大者。幸之甚者欤。是余所以为后序。遗区区意於后贤也。夫本师释迦如来。以三千大千世界为所化。则为其后者。亦不可忘厥家规矣。

余熟观西天东土之先德。不惮十万里程。逐逐然经历艰苦。不辞丧身失命。西游东化者。其志不在於利。不在於名。执本师之家范。传教法於沙界。度众生於无边。如斯而已。其宅心也。岂如今日假名窃器称善知识者。憎百千灯之明明无尽而光耀我家之一灯於昏昏。以劫衣劫食为悦也哉。抑今日此土禅教之徒所学之法。虽本师天竺释迦如来也。其法传於此土。皆由震旦而来。则为震旦禅教拾遗补缺。继绝起废者。此土缁门当为本师所垂法令。所谓反复之道也。是故震旦教门之缺典。赖此土所全。其迹日光於陈编也。昔日震旦失南岳止观。而宋咸平三祀。此土之法师寂照者。挟大乘止观入宋。而天台之教观缺而复圆也。

是故宋杭州天竺寺主慈云大师者。为止观后序曰。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素影圆晖。环回我土也。呜呼。焉得复回此录於震旦。震旦禅林有为后序如慈云者。发挥斯录之隐显回环。并南岳止观传无穷哉。今日锓斯录也。不损益宋版印本之一字。虽助刻之姓名。不没其功。而独遗千光王寺沙门义澄。重删前后。共为一册一十七叶。而不刻者何也。盖义澄义学犹未达奥典。僭越议论宗师之说法。则其谬解不足辩也已。宋寂音尊者亦曾题斯录云。右司谏集贤孙公觉莘老。守福州日。俾僧编集此录。学者以觉悟宗旨。厥功茂焉。独恨集末附千光王寺沙门义澄。重删三句四机之语。义澄自目未见。而指人五色(云云)。

信乎寂音之言。盖宗门之说法。证智之所知。而大异乎义解之所测。所以独删除义澄之谬解。解寂音之遗恨於今日。塞后学之岐道於将来。独传大师说法之本色而已。大师之说法。今日虽传於纸墨。犹如良医所留之良药。色香美味具足未失也。有缘服者。其病无不差。而或误服魔家之毒药。为魔毒所中。毒气深入。其心颠倒。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虽与其药而不肯服焉。则虽此录。无若此辈何而已矣。

元禄庚午十一月二十一日

经山独庵叟玄光敬书于龙光精舍卧云室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四·佚名
  心意品法句经第十一(十有二章)·佚名
  修行观十二因缘第十七·佚名
  卷六·净挺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卷三十一·彭绍升
  佛法金汤编卷第二·岱宗心泰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序·隐元
  卷四·佚名
  散种章第一·佚名
  卷五十二·佚名
  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一·李通玄
  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智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彭定求

        卷830_1 【闻征四处士】贯休   一诏群公起,移山四海闻。因知丈夫事,须佐圣明君。   白酒全倾瓮,蒲轮半载云。从兹居谏署,笔砚几人焚。   卷830_2 【送友人下第游边】贯休   失意穷边去,孤城值晚春。黑山

  • ●卷五·况周颐

    ○明词不尽纤靡伤格 世讥明词纤靡伤格,未为允协之论。明词专家少,粗浅,芜率之失多,诚不足当宋元之续。唯是纤靡伤格,若祝希哲、汤义仍、(义仍工曲,词则敝甚。)施子野辈,偻指不过数家,何至为全体诟病。洎乎晚季,夏节愍、陈忠裕

  • 第五十七回 槐氏兵间逃命 王婆水里丧生·萧晶玉

    且说镇国王认着双印,父子主仆正自谈心,昕得外面叩门,原来是任守志的两个家丁找至此间,安宁领他们进来,天色已晚,大家安歇。次日九千岁大犒三军,修了保本,付与高公。曹元帅歇兵三日,拔营起寨。高公父子主仆洒泪与辞,王爷善言慰遣

  • 卷一·欧大任

      ○歐冶子  歐冶子越人與吳人干將同師俱能為劍越王允常使造五劍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寄氣托靈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衝拒敵楚王召風胡子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寡人願齎邦之重寳因吳王請此二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杨仲良

      哲宗皇帝   绍述苏辙罢政附   绍圣元年二月丁未,资政殿学士、通奉大夫、守户部尚书李清臣特授正议大夫、守中书侍郎,端明殿学士、右正议大夫、守兵部尚书邓温伯特授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清臣首昌绍述,温伯和

  • 三八八 四库全书馆总裁英廉等奏请派王太岳等编校《明史 本纪》折·佚名

    三八八 四库全书馆总裁英廉等奏请派王太岳等编校《明史 本纪》折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臣英廉、臣程景伊、臣梁国治、臣和珅、臣刘墉谨奏:窃臣等奉旨派办《明史 本纪》,所有查对志传、详校《实录》,必须纂修专员协同

  • 方瑛传·张廷玉

    方瑛,都督方政之子。正统初年,他以舍人身份随父亲征麓川。父亲战死,方瑛发愤,矢志要报父仇。他初承袭指挥使,后来朝廷论方政战死之功,升他为都指挥同知。六年(1441),他随王骥征麓川,率兵六千人突破贼人营垒。贼人穿黄衣的首领

  • 卷七十三之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三之二 朱批王士俊奏摺 雍正七年四月二十日署理广东布政使【臣】王士俊谨 奏爲遵 旨明白回奏事雍正七年四月初二日署抚【臣】傅泰传 【臣】入署宣读 皇上谕旨此吴如译所奏四摺孔毓珣傅泰

  • 卷三·刘敞

      或問鄉飲酒之禮,劉子曰:所尚三徳也,年也爵也,俎豆之事則人知之矣。敢問三者兼乎?曰:然。如何?曰:謀賓介于先生,尚徳也;旅酬以齒老者異秩,尚年也;大夫為僎坐于賓東,尚爵也。三者天下之達尊也,夫如是,故觀于鄉者,其一曰彼壮也而先老

  • 第一章 总论·梁启超

      原父母与子之爱理:夫大地之内,自太古以至于今,未有能离乎父子之道者也。夫父母与子之爱,天性也,人之本也,非人所强为也。今观乎鸟之养其雏也,衔枝而先为之巢,啄虫而亲为之哺,雌雄殷勤,拔来报往;其有羽毛,则教之飞,雌则巢内,雄

  • 春秋集传详説卷三·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桓公上【名允惠公子隠公弟桓王九年即位】元年春王正月谷梁曰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可以至焉尔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伊川曰桓弑君

  • 卷二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大雩【附祭水旱祈雨祈雪祈晴及祷雨杂仪】蕙田案月令曰大雩帝左传云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即诗颂所谓春夏祈谷于上帝也其礼天子诸侯皆有之然

  • 卷十五·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 诗集传卷十五      宋 苏辙 撰 文王之什     大雅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文王在位五十年其始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其政行於西南而不及於东北其後虞芮质成於周文王伐黎而戡之东北咸集诗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五·王日休

      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感应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略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东晋远法

  • 番禺杂记·郑熊

    《番禺杂记》郑熊撰。原书已失传。是研究广州早期地方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现有元·陶宗仪辑录本,收入《说郛》一书,共10条,记录岭表山川异物,可惜较为简略。

  • 幼仪杂箴·方孝孺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

  • 杨太真外传·乐史

    宋代文言传奇小说。二卷。宋初乐史撰。有《说郛》本、《唐人说荟》本等,以鲁迅撰《唐宋传奇集》本为通行。作品虽名叫“外传”,实际还是摭拾史实加上传说综合而成,摭采《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

  • 瑜伽大教王经·佚名

    五卷,赵宋法贤译。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说瑜伽大教王经。即金刚界之秘法也。序品第一,大遍照金刚如来,在净光天大楼阁中,与阿閦等四佛,及菩萨贤圣天龙八部围绕。世尊顾视金刚手菩萨,放光普照,还入佛身。金刚手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