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
──二十七年六月在华西大学讲──
一 耶教曾训练成欧美人的组织能力 二 中国人现需此种训练 三 欧美需要通得过科学思想的宗教 四 惟佛教为最高科学理智的宗教
今天承华西大学张校长和费先生相约,得来到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和华大、金大、川大各位先生聚谈,实在很偷快!费先生以前我在美国见过;民国十九年我到成都,承费先生相约,曾经到过此地;此次到成都,又承费先生在机场远迎,可称有缘得很。现在就我的一点意见,提出请教各位。
一 耶教曾训练成欧美人的组织能力
基督教同佛教,在宗教的立场上,是相同的。就是我二三十年来,所有改进佛教的努力,一部分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启发。因为,基督教对于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社会公益,信仰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中国的佛教,虽历史很久,普及人心,并且有高深的教理;但是在近来,对于国家社会,竟没有何种优长的贡献。因此、觉得有借镜于基督教而改进佛教的必要。更因此推想到现在中国一般社会,亦需要基督教的精神来改进。以前到欧洲的时候,看到欧洲人的社会,就有这样的感想,觉得欧洲人的优点,在富于组织力。因其富于组织力,故于学术上有种种团体组织,得以继长增高,发明进步。社会事业,也有设计,有条理,得以发达繁荣。推而至于国家民族政治,欧洲的强国,土地并不广,人民并不多,而有强盛的国力表现,也由于富有组织能力。相形之下,就见到中国人缺乏而且需要的就在组织能力。
近代欧美社会进步的原因,固然不全由基督教,而是由科学发明,工业进步,造成近代欧美文明的成绩。但是基本的原因,是由于欧美人有组织力;而此种组织力之养成,又由于中世纪基督教信仰之普及。因为基督教所信仰的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最能造成统一的精神;影响于思想行动,就成为思想行动的整齐划一。基督教在欧洲,经过长期的普遍的信仰,所以人民的心理和习惯,都养成了整齐严肃的美德。欧美人在礼拜日,各种阶级、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休业,集合教堂作礼拜。各种不同的人,在同一意识、同一音乐、同一礼节之下,赞扬礼拜。常常有如此团体和合的精神生活,影响到各种家庭中,皆有此种精神。礼拜日的和谐的音乐,严肃的礼节,礼乐精神,灌注于一般家庭生活,此即所以养成其组织能力的。
二 中国人现需此种训练
返观我们中国,向来称为礼乐之邦,而一般人日常生活,反不与礼乐一致。除了祀孔的时候,在文庙里奏奏古乐,更不容易见到礼乐的遗风。佛教本来有很完备的礼乐,但是惟行之于大丛林中,他们从早至晚的生活都是与礼乐相应的;可是在小庙就不尽然了。至于一般社会,就是在家佛教徒,也不能表现其影响,好像这样生活是大寺院特有的。在宋朝的时候,丛林中礼乐之风仍然存在的。如程子的传记里,说他一次走到一个千余人的丛林里去,不见一个人,也听不到一点人声,很是诧异。后来走到餐堂,看见一千多僧,聚在一起吃饭,一点声音也没有。吃完饭之后,才齐声念诵起来。所以程子叹息说:我们儒家的三代礼乐,不可复见,不料在寺里见到。到了近代,各大丛林有礼乐精神的,也逐渐减少。这种精神,不能振作扩充,反渐渐萎靡消沉。一般社会,没有共同的团体精神训练,所以散漫零乱,不能整齐严肃而且有组织条理。现在需借镜基督教,改良佛教,振作佛教精神,影响民间,以共同的团体精神生活,培养组织能力,是中国整个民族所需要的。
三 欧美需要通得过科学思想的宗教
欧美因科学理智发达,形成一般科学化的思想和生活,所谓现实的生活。但是在科学的生活中,仍不能不需要宗教;尤其是欧美人有深长的信仰宗教的习惯,所以宗教仍然是普通的需要。基督教的优点,在于所信仰的对象,是简单的专一的,所以能使精神集中统一。其弱点,亦在于其信仰对象,不能为理智之探讨,就是在科学思想上,不能树立此信仰对象。所以、欧美人的生活是科学的,而信仰是非科学的;欧美人现需要宗教,而他们的宗教,又是与实际之科学生活脱离的,矛盾的,所以就成了一种破裂的不一致的人生。因此、在宗教信仰上,必须丢掉理智;到现实生活上,又必须丢掉信仰,这是欧美现时之苦闷。若有与科学思想不冲突,并可为最高精神寄托的宗教,正是欧美所需要的。关于这一点,佛教是可以补基督教之不足的。
四 惟佛教为最高科学理智的宗教
佛教于科学思想,最通得过。在科学思想上,说宇宙不是单独原因发生,而是许多关系的因素,经过许多阶段演变成的。又说人生为宇宙演变的最高成果,最富于创造力。社会的改进,乃至宇宙的进化,都可以人生为主动力。这种思想,与佛教的观察很相近。
佛教的宇宙观,不是在宇宙未成之前,先有一个能造宇宙者造成宇宙,一切都是因缘生的;而各别的因又有很多的缘,所以又说一切都是众缘成的。小之至于一花一草,皆有众多因缘。所谓因缘,不仅以时间先后关系成为因果,复有同时相依的关系。推至地球、太阳,都是因缘生。在此缘生宇宙中,事事物物辗转推之,都是无始无终的。一花一草之微,以及于全宇宙的一切,都是无始无终、无边际、无实体的。没有边际,也没有中心,这是佛教普遍的原理。所谓无始无终者,就是即终即始;因为随便举一物,他的现前的状况,就是已往的终结,也就是将来的开始。所谓无中心者,因为随举一物,都可就此穷澈宇宙边际。虽然即终即始,但是以往的因不会坏失,必影响后来的果。因为即终即始,所以随处可以为出发点,改进宇宙。这是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人生观,就是“数取趣”一个名词可以表现。在数取趣的涵义中,表示人非固定的,而是生命流之一段。就其取“人趣”的一段,名之为人;此一阶段之前后,各有其他无数阶段,并没有固定体的。每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变迁不息的长流,这种变迁的势力,也是众缘所成的;他的主动力,就是能知的活动的心,与心上发生的能造作的意志。人生是数取趣长流的一段,其变动的破坏,就看现在的心,能否把握真理,而造成改善的因。所以、佛教亦说人生是最有创造力、进化力的。而佛教又以佛为最高信仰者,就是因为佛的智慧和能力,已进化到最高、最圆满、最完善,于宇宙一切,洞澈了达;因之于宇宙一切,亦能自在无碍。所有不明了:不自在之苦痛,皆已解脱,成就究竟安乐,所以能够为最上导师。使人各能把握真理,发达人生,圆满究竟觉悟之德性。
佛的人生观、宇宙观,可与科学理智贯通。佛为最高模范,可为唯一信仰。能贯通科学思想,完成最高信仰,是佛教的特质,也是现代欧美人所需要的。这是我时常要贡献欧美朋友的一点。(游隆净记)(见海刊十九卷八期)
猜你喜欢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九·佚名 出法品第三十一·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八·丈雪通醉 卷三十五·道世 实际主义批评·太虚 番大悲神咒·佚名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下·师会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佚名 第二十三卷·佚名 证道歌注(知讷述)·佚名 卷第八·佚名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三·宗喀巴 最上成就印相分第二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