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三

▲严旌别以示劝

 《周书毕命》曰:旌别淑(善也)慝(恶也),表厥宅里,彰善瘅(病也)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蔡沈曰:“旌善别恶,成周今日由俗革之政也。表异善人之居里,如后世旌表门闾之类,显其为善者而病其为不善者,以树立为善者风声,使显于当时而传于后世,所谓旌淑也。其不率训典者,则殊异其井里疆界,使不得与善者杂处,《礼记》曰‘不变移之郊,不变移之遂’即其法也,使能畏为恶之祸而慕为善之福,所谓所别慝也。”

 吕祖谦曰:“荣辱不止于一时而流芳,遗臭将传百世而未泯,所谓树之风声也。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惟风声所传则可以鼓动千百年之远,虽事往迹陈而兴起如新,弗率者殊其井疆,岂真欲绝之而置之人类之外哉?欲其畏慕而卒归于善而已,此旌别之本心也。”

 陈栎曰:“旌别淑慝一句,纲也;表厥至风声三句,旌淑也;弗率至畏慕三句,别慝也。东郊之政以保为厘,旌别淑慝者厘也,义之尽也;本心欲其畏慕而同归于善者,以保为厘也,仁之至也。又树立为善者之风声,见其善善之长,俾为恶者畏慕,见其恶恶之短,有以人治人改而止之意,爱之深、待之厚如此,卒化浮薄为忠厚,宜哉。”

 臣按:人君为治在乎明好恶之所在,使民知所以向方,趋于善而不流于恶,则俗尚正而治化可成也。苟混混然而无所旌别,则为善者不知其可为而自怠,为恶者不知其不可为而日肆矣,此康王命毕公以保厘东郊而必告之以旌别淑慝也。然其旌之也则表厥宅里,使过其居者曰:“此善人之居,君上所以彰而表之也如此,吾何可不为善乎?”其别之也则殊其井疆,使经其所者曰:“此恶人之居,君上所以瘅而异之也如此,吾何可为不善乎?”远近之人闻其风而兴起,目其事而警戒,不徒行于一时而其风声流传且至千百世焉。大抵人君治民之道非一端,而其大要归于使民为善而不为恶,著之训典者,感之以言、树之风声者,示之以形、感之以言,言则有时而已,示之以形,形则终古常存,欲其每视于目,常儆于心,无时而或已也。感化转移之机括,此其一乎。

 《礼记王制》曰: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孔颖达曰:“尊上贤人所以崇奖有德,简去不肖所以黜退恶人。”

 陈澔曰:“命乡简不帅教以下,言简不肖以绌恶之事。乡,畿内六乡也。庠则乡之学也。耆老,乡中致仕之卿、大夫。元日,所择之善日。期日定则耆老皆来会聚于是,行射礼与乡饮之礼,射以中为上,故曰上功;乡饮则序年之高下,故曰上齿。大司徒,教官之长也。率其俊秀者与执礼事,盖欲使不帅教之人得于观感而改过以从善也,而又左右对移以易其藏修游息之所,新其师友讲切之方,庶几其变也。四郊在乡界之外,遂又在远郊之外,盖示之以渐远之意也。四次示之以礼教而犹不悛焉,则其人终不可以入德矣,于是乃屏弃之。”

 臣按:古者先王所以鼓舞天下之人才而使之咸趋于善而不为恶,则必有崇尚简别之法焉。盖天生人,不人人善亦不人人恶,上之人有以表别之,则善者益进于善而恶者皆舍其恶而归于善。普天之下人皆善而无恶,则人无不成之才,世无不美之俗,而天下平矣。此《王制》司徒之官所以上贤而简不肖也。然其所谓贤不肖者乃学校所养之士,盖以舆地之大、生齿之众,无由人人以表别之也,于是择其年少而质美者以渐而进之于学,及其壮而成矣,则于其中贤而有德者上而崇之以为秀、士俊士焉,由是而进之天子之廷,不肖而恶者简而绌之以移之左、移之右焉,由是而屏之郊遂之外,则吾之所用者既得以为致治之具,而吾之所弃者又因之以为董戒之方。如此,则既在于学者知所戒惧,而未入于学者知所感发,而国家得人之用无穷矣。我朝于凡学校生员,登第者即进之于上而有司为表其门,其屡试无成者即黜退为民,或充吏,是亦治古之遗意。

 《缁衣》:子曰:“有国家者章(明也)善瘅(病也)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

 陈祥道曰:“惟民生厚则性之本未尝不善也,因物有迁而习于恶则恶者其伪也,有国家者知民性之有善而移于所习然后为恶,故为善则章之使民知善之可为,为恶则瘅之使民知恶之可避,以示民有生厚之善,则民致一于善而归厚矣。”

 臣按:章善瘅恶之言出于《毕命》,善善而章之则表厥宅里,恶恶而病之则殊厥井疆。先儒谓善居其厚、恶居其薄,所以示民厚也,好善恶恶则民一归于义理,民情所以不贰也。

 又曰: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马耇孟曰:“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使天下之人晓然知吾之所好在善而迁善以成俗;慎恶以御民之淫,使天下之人晓然于吾之所恶在恶而淫僻之行有所不敢为,故民不惑矣。”

 臣按:后世凡有孝子、烈妇则旌表其门,而为盗窃屡犯不悛者则异其门而以为警,是亦得古人章好慎恶之意也。

 汉明帝永平三年,荆州刺史郭贺有殊政,明帝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敕行部去幨,惟使百姓见其容服以章有德。

 臣按:明帝之于郭贺赐之所不当得之章服,所以表其有殊政也,一时官联见而闻之,宁不惕然而悚忻然而慕乎?

 沛刘长卿妻桓氏夫卒,防远嫌疑,子又夭殁,桓氏虑不免,乃豫割其耳以自誓。沛相王吉上奏高行,显其门闾,号曰“行义桓嫠”。

 臣按:前代旌表节妇不止一桓嫠,见于史传者此其始也。载之以见帝王旌表节妇之实,盖妇人之德虽在于柔顺,然立节行义必在于贞烈焉。柔顺,仁也;贞烈,义也。于夫众人委顺之中而有特然卓立之行,旌而表之使天下之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者咸知违理之可羞,而一惟礼义之是慕,二南之化可复也。

 隋文帝以田德懋有孝行,降玺书褒之曰:“皇帝谢田德懋。知在穷疾,哀毁过礼,倚庐墓所,负土成坟。朕以孝治天下,思弘名教,复与汝通家,情义素重,有闻孝感,嘉叹兼深。春日暄和,气力何似?宜自抑割,以礼自存也。”并赐缣二百匹、米百石,诏表其门闾。

 臣按:前代表孝子门闾非一,而特纪德懋者,以隋文帝有玺书褒之也。传有之曰:“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行之一身则一身正,行之一家则一家正,行之一郡则一郡理,行之四海则四海翕然归化。”是岂无故而然哉?盖父子既定则长幼有序、族属以和,家齐而国治自然之理也。先王有见于此,虽匹夫匹妇,以孝名通朝廷者皆旌表门闾,复赋税,俾州县以时存问,盖欲砥砺斯世斯民,使之厚人伦、移风俗,以成治化之美也。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高宗封泰山,车驾幸其家。

 宋莱州民徐承圭幼失父母,与兄弟三人及其族三十口同甘藜藿、衣服相让,历四十年不改其操,所居乡木连理、瓜异蔓同实。有司以闻,太祖诏改乡名义感、里名和顺。

 江州民陈兢,其先世仕唐有为江州长史者,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尝诏旌其门,南唐为立义门,宋初免其徭役。太宗时,以其家食不足,每岁贷与之粟。真宗时,官其主家者为州助教。

 臣按:天下之大,起于一家之积,无一家之不理,然后天下之平由此其基焉。《易》不云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鸟兽必相与群于林薮,鱼鳖必相与群于川泽,惟能群然后可以生育,物且然而况于人乎?人之生也,有父子、有兄弟、有亲属、有姻諴,必有恩以相亲,有礼以相接,有诚以相孚,然后可以久处而至于远且大也。苟连肢体而分尔汝,同井宅而割门户,相争相夺,甚而相斗讼、相戕贼,不思吾有身体即吾祖考之遗体,吾之兄弟即吾父之子也,吾之伯叔即吾父之兄弟也,吾之子亦且相与为兄弟,吾之兄弟即吾子之伯叔,分而异之、推而远之虽若疏异,然原其始初皆出于一人之所生,其气脉本相同也。先王有见于斯,于凡民之有孝义累世不分居者,必旌表焉。虽曰为厚人伦、移风俗之计,而实以隆吾致太平之基也。我圣祖承元人礼废法弛之余,尤嫉兼并之俗,豪家巨族往往以失道逾制获戾,独于浦江郑氏加以恩数,或有诬蔑之者辄赦不问,既旌其门,又屡擢其子弟为显官,每指以风切当世,登极之初即制令云:“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明,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覆转达上司,旌表门闾。”列圣相承,率循旧章,凡下诏天下辄载其事以申饬有司,又于律文,凡盗贼刺字者收充警迹,是亦先王旌淑别慝之良法深意也。

 以上严旌别以示劝

猜你喜欢
  卷三·佚名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孔子
  第九章 9·辜鸿铭
  卷七十二·卫湜
  卷十八·郑玉
  卷七·沈廷芳
  第66章·老子
  卷一·聂崇义
  宣公·宣公十三年·左丘明
  卷三百七十二·佚名
  大雲初分师子吼神通健度第二十·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玄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佚名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印光
  大般涅槃经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昼 梦·林徽因

    昼梦垂着纱,零落的攒集,间或游丝似的摇移,还未曾开花;袅娜一片静。花竟开了,开了;纱帐下;银光盘盘丝络深沉,柔韧得像一根有时映亮,去了又来;晕紫,深赤,昼梦是颜色同颜色浮溢,腾飞……无从追踪的情绪无从追寻那开始的情绪抖擞那不可

  • 四集卷三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古今体一百五首【乙未六】养心殿对雨【四月廿四日】过午云似凑逮未色变黄须臾为昬霾飕?风渐狂又复无雨冀反侧愁不遑岂料风催雨顷刻霔霈霶疾更继以徐历申酉戌长鸳溜如玉瀑扣砌疑银塘丰泽

  • 卷四百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九 林俊 斋居听雨 大明谨岁事称礼王正月回飇清路尘象纬罗天阙苾芬萃精意玄衮严对越真机连化元休徵感飘忽檐牙动隂翳月色歘已没轻沬弄霏微寒声耸毛

  • 天父诗·洪秀全

    其一天父下凡又几年,天兄护降苦同先。耶稣为尔救世主,尽心教导本仍然。天父生全为尔主,何不尽忠妄修前?尔们多有重逆令,我无指出胆如天。其二瞒天莫道天不知,天量如海也无迟。看尔些有无胆志,不做忠臣到何时?尔想三更逃黑路,不

  • 列传第十一 贺拔允 蔡儁 韩贤 尉长命 王怀 刘贵 任延敬 莫多娄贷文 高市贵 厍狄回洛 厍狄盛 薛孤延 张保洛 侯莫陈相·李百药

    贺拔允,字可泥,神武尖山人也。祖尔头,父度拔,俱见魏史。允便弓马,颇有胆略,与弟岳杀贼帅卫可肱,仍奔魏。广阳王元深上允为积射将军,持节防滏口。深败,归尔朱荣。允父子兄弟并以武艺知名,荣素闻之。见允,待之甚厚。建义初,除征东将

  • 卷第一百九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唐纪七〔起阏逢涒滩(甲申)六月,尽柔兆阉茂(丙戌)八月,凡二年有奇。〕高祖

  •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十二月丁未。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子皆如之。起居注  ○谕军机大臣等。李鸿章奏、遵筹边计并酌拨军火各摺片。近因电报法人攻破越之山西。诚恐关外各军。不无松懈。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十四·阿桂

    六月癸丑阿桂明亮奏言【臣】等思木果木一带降畨既经蠢动则当噶尔拉后路小金川各寨均应先为防范稽查旋于本月初七日申刻据现在军营之头人阿申禀称色木则有金川贼人教令今夜同反飞速禀闻等语【臣】等思色木则西南山下为

  • 邓元起传·姚思廉

    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陽人。年少时有胆有识,且臂力过人。性任侠,好赈施,乡里少年多归附他。起家于州辟议曹从事史,转任奉朝请。雍州刺史萧缅起用他为槐里令。迁任弘农太守、平西军事。当时西陽马荣率众沿江掠夺,商旅断绝,刺史

  • 刘献之传·魏收

    刘献之,博陵饶陽人。少时失去父母,十分贫困,却十分喜欢《诗经》、《左传》,曾经在渤海程玄那里读书受业,便博览群书。看到名家、法家之言,掩书讥笑说:“假使杨墨之流不写此书,千年之后谁人知道他们是如此之渺小呢?”他曾经对其

  • 卷七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七十七歌颂十七【词臣九】万夀诗【五言律 首】翰  林 院  修 撰【臣】王云锦圣德高千古龙飞六十春金瓯凝瑞历翠荚丽昌辰夏服车书会周官玉帛

  • 提要·欧阳修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本义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本义十六卷宋欧阳修撰是书凡为説一百十有四篇统解十篇时世本末二论豳鲁序三问而补亡郑谱及诗图总序附于卷末修文章名一世而经术亦复湛深王宏撰

  • 仲子書卷四·冯云鹓

    下篇孔子言於定公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子路問曰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樂以貴下人乎孔子北遊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三卷·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三卷尊婆须蜜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心揵度首又世尊言。彼心意执持不去乎手。非二心齐等。云何心意执持不去乎手。摩诃僧耆作是说。心自然持。问摄不善心非善摄不善。昙摩啒作是说。

  • 卷第四·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三·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畜门徒白二如世尊说。若苾刍尼满十二夏。欲畜门徒。应从苾刍尼僧伽乞畜门徒羯磨。应如是乞。敷座席鸣犍稚言白既周。诸苾刍尼集。极少满十二人。彼苾刍尼向上座前。致敬已蹲踞合掌。作如是白。大

  • 罗天大醮设醮仪·佚名

    述醮仪。祭三清与玉皇,与《罗天大醮早朝仪》同,盖撰于宋后。包括卫灵咒、三献等。

  • 大乘庄严宝王经·佚名

    梵名Avalokites/vara -gun!a-ka^ran!d!a-vyu^ha ,西藏名Za-ma-tog-bkod-pa 。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m!)么(ma)抳(n!i)钵讷铭(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