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
一 修学的宗旨二 全部佛法之鸟瞰三 研究的方针 甲 五三共法系 乙 小大律藏系 丙 法相唯识系 丁 般若中论系 戊 中国台贤禅净系 己 印华日藏密法系四 结论
一、修学的宗旨
这里在历史上叫作佛学院,现在所办的是世界佛学院图书馆,这是专门研究佛学的图书馆,与普通不同。图书馆内的工作,分考校与编译二部(注二)。但要考校、编译,非有人才不可,所以本馆设立考校与编译二研究室,因研究的人才不易多得,因此更设立研究员预习班,以养成研究员为鹄的。在此修学的预习员,要认清目的,才有良好的结果。
二、全部佛法之鸟瞰
共基戒律─┐ ┌内证离言法 共庇净土─┤ │ 人天乘─二乘 │佛┤ ├大乘 │ ┌俗谛────法相──密 乘─┤ └应机巧说法┤ │ └真谛────法性──禅 台 贤─┘
佛法、是佛所证所说的法。普通都把佛分为三身,即是法身、报身、应身,或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甚而偏据佛说,把佛法分割为这是大日如来的法,那是阿弥陀佛的法。今年日本开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议定以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共同的教主,换言之、即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为十方三世诸佛皆据释迦口中说出,与释迦佛平等平等而无差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乃依据事实上之佛而作分别说的,因此、我们都依释迦佛的所证所说的法、名为佛法。
平常所谓佛法的法,有二种意思:一、证法,二、教法。证法是内证离言法,或者名为一真法界,瑜伽论名为离言自性。法华经云:「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此唯佛与佛才能究竟证到之法,声闻独觉偏证一分,初地以上菩萨具证一分而未究竟,所以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其实、此诸法性相是遍于一切众生世界的、不过唯佛陀的大智慧乃能澈底照见证知,所以推重佛陀,称为佛法。
教法、就是应机巧说法。「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是说佛的离言内证。而佛之说法在能应机,即是或适应地上以至等觉菩萨,或为适应地前菩萨、二乘、人、天等不同的根机,因此说大、说小、说空、说有。这都是因应众生需要而施设的,谓之契机。而佛陀所说之教法,又无不与其内自所证之离言法界相契合,谓之契理。
二谛,即是世谛、第一义谛,也有叫做俗谛、真谛,或世俗谛、胜义谛。名虽不同,意义是一样的。佛陀所说的法都不出乎二谛,二谛是大小乘佛法所共同的。所谓二谛法者:以佛之说法,注重点均在说明内证离言法性,这是第一义谛;而所说又皆是适应天人八部、声闻、独觉、菩萨的根机,其说明若恶若善若有漏若无漏的因果事理,及如何证果、如何解行的道理,就是世俗谛。
若以内证离言说,无能教之佛及所教之众生;既无能证之智,焉有所证之相?一乘尚且不立,何况三乘?所谓「平等性中,无生佛之二体;真如界内,绝自他之假名」。这就是一真法界,乃是三乘共所依以解脱之无言说道,平等平等无有差别。
依此二谛,而说得穷尽的是大乘法,没有穷尽是二乘法。二乘法即是四谛法,这里有虚线实线三条,虚线是表示没有穷尽的,实线是表示穷尽的。至于人天乘不过是二乘四谛法中之一部份,所以以虚线来表明世谛法,亦没有说穷尽。而二乘的法在第一义谛上,亦只说到一分。如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这三法印所明的就是离言法性,不过是没有穷尽罢了。其实二乘说四谛也没有穷尽,皆可包括在穷尽第一义谛世谛的大乘里。
再次来明法相、法性乃至禅、净、台、贤、密、律,这些都是大乘法。大乘将世谛第一义谛说得都很详细。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由此可知大乘法是佛所亲证的,佛完全说尽了。因此这里用实线来表示,同时人天乘二乘亦可摄入大乘,不过犹不彻底而已。
在印度大乘佛法分为二大系:一、法相,二、法性。大乘法相亦说法性,不过偏重在法相罢了。其说明法性就在法相中显,是从安立施设法相上而说到不可安立之一真法界的,这就是从法相以明法性的所在。至于大乘法性,重在第一义谛的说明,而对于法相不大重视,为说明法性而带明法相,粗略不详密。所以在法性上以虚线表示对于世谛说未穷尽,同时在法相上亦画有同样的虚线,表示对于第一义谛略而不广。
复次,从流传的宗派上看来,要是从法相法性上来判别,偏重于法相的有华严、密宗等,偏重于法性的则有天台、禅宗等。若是从修观上说,密宗是偏于法相的假想,而其说明的理论上,亦重法性的空理;禅宗是不立文字见性明心,专明第一义谛的──内证离言,是要实行修证的;但是平常所谓宗通、说通,在世上建立也离不了法相,所以禅宗亦兼法相。
至于贤首、天台都有所依的经,如贤首是依据华严经而成立的,天台是依法华经而建立的。其实台、贤起初都是从修观行而得到的:如杜顺和尚修观着华严法界观,经过二三代以经论印证,迄至贤首国师才成立教义。又如北齐慧文大师读中论、智度论,悟一心三观之旨,以经论为印证,传至三祖智者大师才发为教义。华严经本是法相六经里面的一部经,故贤首宗注重在法相,不过是融摄法性以明。天台宗依于大智度论、中论,近于法性而亦融法相。至于密宗、禅宗从法相、法性之修证而成立,更显然可见。
此外还有律宗和净土二宗,这里所谓净土,不是专指念弥陀而说,净土有十方诸佛的净土,有诸大菩萨的净土,念弥陀不过净土中法门之一而已。净土是为已发心修行的人,在一生未能证圣果,因为未证圣果转身就容易退堕,或不免堕三恶道流转生死,这样失去了一生的功行,岂不是很可惜的吗?因此从诸佛菩萨所示居的净土,使众生持念一佛或一菩萨的名号,仗彼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力,使其往生彼土,令其得不退转,免堕六道轮回,这是净土缘起的真意义。
大乘中所信行的净土,如西方极乐净土,兜率内院净土,不过在二乘里没有明显的表出。所以图上只用虚线。庇是托庇的意思,共庇是表明大小乘共同所庇,即是依靠诸佛菩萨的净土接引。如大富贵人家的别墅或宾舍,可收留教养投靠的人。
律宗,不是专指传戒、受戒而言,律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之七众律,更有大乘菩萨律与密宗律等;人天、声闻、独觉、菩萨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图上说戒律是大小所共基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将佛法作最概括最扼要最简单的说明,使各宗各系各安其位,互通互融,相资相助,不相冲突,调和发展,并重研究。因为大乘各宗原是平等平等,每宗都有它的殊胜的地方,不宜执立门户,分河饮水。讲到这里,又要讲到本馆研究员预习班了。预习员就是未来的研究员,而研究员的工作,上面已经说过份考校编译二部。考校编译的工作,第一个条件要对于整个佛学,或某宗某系的经论文字,要有澈底的明了的认识,对于中心的思想都要抓得住,这样才行。不然,经论上的文字都不懂,理论尤其莫明其妙,还配得上做考校编译的工作吗?所以预习研究员在这期间就要练习这种──考校编译──工作,要预备作一系一系的专门研究,才能精深专一,才能做到登峰造极,升堂入室。若是不专门研究一系,只是作广泛的浏览,这毕竟于我们没有多大的裨益。因此我定了六系,作为你们研究的标的:
甲、五三共法系 五即是五乘: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独觉乘,五、菩萨乘。三就是三乘:一、声闻,二、独觉,三、菩萨。合拢起来说就是五乘三乘所共的佛法。但是三乘共法亦即小乘,五乘共法亦即人天乘,均包括在声闻里了。平常讲小乘意存毁□,其实错了,小乘亦为大乘阶梯。而此系以俱舍为中心,旁及阿含诸经,婆沙、六足、发智、正理等论。这系现在研究员有一二人已在研究。
乙、小大律藏系 律藏中,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都是小乘律;而大乘律则散见经论,即梵网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等。虽中国历来所行的是南山宗四分律,但今此研究律藏不仅是专研南山四分律而已,应当研究大小乘所有的不同戒律。这系现在研究员亦有一人在研究。
丙、法相唯识系 法相唯识是印度原有的,依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为本,以成唯识论为综合。所依之典籍有六经(一华严经,二解深密经,三如来出现功德经,四大乘阿毗达磨经,五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六大乘密严经)十一论(一瑜伽师地论──本论,二百法论,三五蕴论,四显扬圣教论,五摄大乘论,六阿毗达磨杂集论,七辨中边论,八二十唯识论,九成唯识论,十大乘庄严经论,十一分别瑜伽论──这十部是支论),尚有其余附属的经论。现在馆中尚没有专门研究的人,将来预习班要有一二人来专门研究才好。
丁、般若中论系 般若中论系就是法性,在中国亦名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为依据,以大般若经为本。或名四论宗,三论外加一大智度论。因为以大般若、中论为中心的思想,所以名为般若中论系。此宗创自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印度建立大乘佛法的始祖,而此宗中论与整个的佛学有大而且切的关系,所以研究佛法,般若中论系是不可不研究的。从前本馆有二人研究般若中论系,现在还没有人。
戊、中国台贤禅净系 天台、贤首、禅宗、净土,这四宗是中国创立的,可算是中国的佛学,所以名它为中国台贤禅净系。天台宗是北齐慧文大师读中论,悟一心三观之旨;传南岳慧思大师,依之悟法华三昧证六根清净位;三祖智者大师从以修习,得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乃传其观法,依法华广宣教义。因为居浙江台州天台山,故名天台宗。贤首宗是中国杜顺和尚,居终南山,依六十华严修法界观行,制华严法界观,此宗教义至贤首国师始宏传,所以名为贤首宗。禅宗虽是印度南天竺菩提达摩泛海到中国来传教,但是成立为一宗也是在中国建立的,亦可算是中国的佛法。禅宗大盛于唐、宋,与我国思想界的关系尤为密切。净土宗是以希求往生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为宗旨,所依之典籍有三经(一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佛经,三佛说阿弥陀经),一论(即菩提流支所译之往生净土论)。此宗之创始者是庐山慧远大师,所以亦是中国独有的。这四宗可作为一系的研究。
己、印华日藏密法系 密宗即是真言宗,因为依秘密真言为宗旨,故名密宗。此宗所依据的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及诸部仪轨。在印度有先期后期,先期是当中国唐朝,后期是当中国五代及宋朝。所以由中国所传流日本的是先期密法,五代宋初所译之经典,虽亦以密典为多,而未有弘扬,故后期密法所传以西藏的为完备。这六系中比较起来,以此系为较难研究,目下未易做到。四、结论
现在我们所要研究的,而环境上能够研究的,就是前面五系,所以我很希望你们安心在这里修学,一年后各人作分系研究的工作。研究的结果──即考校佛典、编译佛典,便是本馆的事业。今天将本馆的宗旨和你们修学的目的,及全部佛学的大纲和研究的系统,作简单的很概括的说明。详细指教,则有在馆中领导的各主任法师居士在。
(智藏记)(见海刊十五卷九期) (注一)原题「对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员训话」,今改题。 (注二)此节颇有删略,所论考校与编译,可参看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
猜你喜欢 佛说信解智力经·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欧阳竟无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卷五十九·性音 卷二十·佚名 略论安乐净土义·昙鸾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道宣 布施品第十·佚名 第十七品 小事分别·佚名 吹万禅师塔铭·吹万广真 第七章 第三结集·佚名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一·湛然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唐慧琳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辩伪录 第二卷·祥迈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