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那先比丘经卷下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王复问言。无有复胜佛者耶。那先言然。无有胜佛者。王复问。何以知为无有胜佛者。那先问王言。如人未曾入大海中。宁知海水为大不。有五河河有五百小河流入大河。一者名恒。二者名信他。三者名私他。四者名[言*宰]叉。五者名施披夷。尔五河水昼夜流入海。海水亦不增不减。那先言王宁能闻知不。王言实知。那先言以得道人共道说无有能胜佛者。是故我信之。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何用知无有能胜佛者。那先问王。造作书师者为谁。王言造书师者名质。那先言王宁曾见质不。王言质以死久远未曾见。那先言王未曾见质。何用知质为造书师。王言持古时书字转相教告。用是故我知名为质。那先言用是故我曹见佛经戒。如见佛无异。佛所说经道甚深快。人知佛经戒已后便转相教。用是故我知为无有能胜佛者。王复问那先。自见佛经道可久行之。那先言佛所施教禁经戒甚快。当奉行之至老。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死已后身不随后世生耶。那先言人死已后更受新身故身不随。那先言譬如灯中炷更相然。故炷续在新炷更然。人身如是。故身不行更受新身。那先问王。王小时从师学书读经不。王言然。我续念之。那先问王。王所从师受经书。师宁复知。本经书耶。悉旧得其本经书。王言不也。师续自知本经书耳。那先言人身如此。置故更受新身。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审为有智无。那先言无有智。那先言譬如人盗他人果蓏。盗者宁有过无。王言有过。那先言初种栽时上无果蓏。何缘盗者当有过。王言设不种栽何缘有果。是故盗者无状。那先言人亦如是。用今世作善恶。生于后世更受新身。王言人用是故身行作善恶。更新善恶所在。那先言人诸所作善恶随人。如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书。火灭其字续在。火至复成之。今世所作行后世成。如受之如是。王言善哉。王言那先宁能分别指视善恶所在不耶。那先言不可得知善恶所在。那先问王。树木未有果时言宁能分别指视言其枝间无有果。宁可豫知之不耶。王言不可知。那先言人未得道不能豫知善恶所在。王言善哉。王复问人当于后世生者。宁能自知不。那先言其当生者自知。王言何用知之。那先言譬如田家耕种天雨时节。其人宁豫知当得谷不。王言然。犹知当得谷多。那先言人亦如是。人当于后世生豫自知。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审有泥洹无。那先言审有。王言那先宁能指示我佛在某处不。那先言不能指示佛在某处。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得指示指示见处。那先言譬如人然大火。以即灭其火。火宁可复指示知光所在不。王言不可知处。那先言佛以般泥洹去不可复知处。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沙门宁。自爱其身不。那先言沙门不自爱其身。王言如令沙门不自爱其身者。何以故。自消息卧欲得安温软。饮食欲得美善自护视何以故。那先问王言。宁曾入战斗中不。王言然。我曾入战斗中。那先言在战斗中曾为刀刃箭所中不。王言我曾颇为刀刃所中。那先问王。刀刃矛箭疮柰何。王言我以膏药绵絮裹耳。那先问王言。王为爱疮故以膏药绵絮裹耶。王言我不爱疮。那先言殊不爱疮者。何以持膏药绵絮裹以护之。王言我欲使疾愈耳。不爱其疮。那先言沙门亦如是。不爱其身。虽饮食心不乐。不用作美。不用作好。不用作肌色。趣欲支身体奉行佛经戒耳。佛经说言。人有九孔。为九矛疮。诸孔皆臭处不净。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佛为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有金色有光影。王言佛父母宁复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皆金色有光影耶。那先言佛父母无是相。王言如使父母无是相者。佛亦无是相。王复言人生子像其种类。父母无有是相者。佛定无是相。那先言佛父母虽无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金色者。佛审有是相。那先问王。王曾见莲华不。王言我见之。那先言此莲华生于地。长于泥水之中。色甚香好宁复像类泥水色不。王言不像类地泥水色。那先言虽佛父母无是诸相者。佛审有是诸相。佛生于世间长于世间。而不像世间之事。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佛审如第七天王梵所行。不与妇女交会不。那先言然。审离于妇女。净洁无瑕秽。王言假令佛如第七天王所行者。佛为第七天王梵弟子。那先问王。第七天王者有念无念。王言第七天王梵有念。那先言是故第七天王梵及上诸天皆为佛弟子。那先问王言。鸟鸣声何等类。王言鸟鸣声如雁声。那先言如是鸟为是雁。弟子各自异类。佛亦如是。非第七天王梵弟子。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佛宁悉学知奉行经戒不。那先言佛悉学知奉行经戒。王言佛从谁师受经戒。那先言佛无师。佛得道时便悉自知诸经道。佛不如诸弟子学知佛所教。诸弟子皆当奉行至老。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父母死时悲啼哭泪出。人有闻佛经。亦复悲啼泪出。俱泪出宁有别异不。那先言人有父母啼泣皆感思爱恩念愁忧苦痛。此曹忧者愚痴忧耳。其有闻佛经道泪出者。皆有慈哀之心。念世间勤苦。是故泪出。其得福甚大。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以得度脱者。未得度脱者。有何等别异。那先言人未得度脱者。有贪欲之心。人得度脱者。无有贪欲之心。但欲趣得饭食支命耳。王言我见世间人。皆欲快身欲得美食无有厌足。那先言人未得度脱者。饭食用作荣乐好。人得度脱者。虽饭食不以为乐不以为甘。趣欲支命。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家有所作。念久远之事不。那先言人愁忧时。皆念久远之事。王言用何等念之。用志念耶。用念念耶。那先问王言。宁曾有所学知以后念之不。王言然我曾有所学知。以后复忽忘之。那先言王是时无忘耶而忘之乎。王言我时妄念。那先言可差王为有象。王复问那先。人有所作皆念。如甫始有所作。今见在所作皆用念知耶。那先言已去之事皆用念知之。今见在之事亦用念知之。王言如是人但念去事。不能复念新事。那先言假令新者有所作不可念者亦如是。王言人新学书技巧为唐捐耶。那先言人新学书画者有念。故令弟子学者有知。是故有念耳。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生念耶。那先言人凡有十六事生念。一者久远所作生念。二者新有所学生念。三者若有大事生念。四者思善生念。五者曾所更苦生念。六者自思惟生念。七者曾杂所作生念。八者教人生念。九者像生念。十者曾有所忘生念。十一者因识生念。十二者校计生念。十三者负债生念。十四者一心生念。十五者读书生念。十六者曾有所寄更见生念。为十六事生。一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念久者。那先言佛弟子阿难女弟子优婆夷鸠仇单罢。念亿世宿念时事。及余道人皆能念去世之事。如阿难女弟辈甚众多。念此以便生念。二王复问。何等为新所学生念者。那先言如人曾学知校计。后复忘之。见人校计便更生念。三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大事生念者。那先言譬如太子立为王。自念为王豪贵。是为大事生念。四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思善生念者。那先言譬如为人所请呼极善意宾遇待之。其人自念言。昔日为某所请呼善意待人。是为思善生念。五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更苦生念。那先言譬如人曾为人所挝捶闭系牢狱。是为更苦生念。六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自思惟生念者。那先言譬如曾有所见。若家室宗亲及畜生。是为自思惟生念。七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曾杂所作生念者。那先言譬如人名万物字类色香臭甜苦。念此语事是为杂生念。八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教人生念者。那先言人自喜忘边人或有者或忘者。忘为教人生念。九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像生念者。那先言人牛马各自有像类。是为像生念。十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曾所忘生念者。那先言譬如人卒有所忘。数数独念得之。是为曾所忘生念。十一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因识生念者。那先言学书者能求其字。是为因识生念。十二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校计生念者。那先言如人共校计成就悉知策术分明。是为校计生念。十三王复问那先。何等为负债生念者。那先言譬如顾鼓所当债归。是为债局生念。十四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一心生念者。那先言沙门一其心。自念所从来生千亿世时事。是我为一其心生念。十五王复问那先。何等为读书生念者。那先言帝王有久古之书。念言某帝某年时书也。是为读书生念。十六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曾有所寄更见生念者。那先言若人有所寄。更眼见之便生念。是为所寄生念。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佛宁悉知去事甫始当来事耶。那先言然。佛悉知之。王言假令佛悉知诸事者。何故不一时教诸弟子。何故稍稍教之。那先问王。国中宁有医师无。王言有医师。宁能悉知天下诸药不。王言能悉识知诸药。那先问王。其医师治病。为一时与药。稍稍与之王言人未病。不可豫与药。应病乃与药耳。那先言佛虽悉知去来见在之事。亦不可一时悉教天下人。当稍稍授经戒令奉行之耳。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当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语。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中。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卿曹用何等故行学道作沙门。那先言我以过去苦现在苦当来苦。欲弃是诸苦。不欲复受更。故行学道作沙门。王复问那先。苦乃在后世。何为豫学道作沙门。那先问王。王宁有敌国怨家欲相攻击不。王言然。有敌国怨家。常欲相攻击也。那先问王。敌主临来时。王乃作斗具备守掘堑耶。当豫作之乎。王言当豫有储待。那先问王。用何等故豫作储待。王言备敌来无时故。那先问王。敌尚未来何故豫备之。那先复问王。饥乃田种渴乃掘井耶。王言皆当豫作之。那先言尚未饥渴。何故豫作调度。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第七梵天去是几所。那先言甚远。令石大如王殿。从第七梵天上堕之。六月日乃堕此间地耳。王言卿曹诸沙门言。得罗汉道。如人屈伸臂顷。以飞上第七梵天上。王言我不信是。行数千万亿里。何以疾乃尔耶。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万里。那先问王。颇曾于此遥念本国中事不。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那先言王试复更念本国中事。曾有所作为者。王言我即念已。那先言王行八万里。反复何以疾。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若有两人于此俱时死。一人上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去是七百二十里。谁为先到者。那先言两人俱时到耳。王言相去远近大多何以俱至。那先问王。试念阿荔国。王言我已念之。那先复言王试复念罽宾。王言我已念之。那先问王念是两国何所疾者。王言俱等耳。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一人生罽宾。亦等耳。那先问王。若有一双飞鸟。一鸟于大树上止。一鸟于小卑树上止。两鸟俱止。谁影先在地者。王言其影俱到地耳。那先言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上。一人生罽宾。亦俱时至耳。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用几事学知道。那先言用七事学知道。何等为七。一者念善恶之事。二者精进。三者乐道。四者伏意为善。五者念道。六者一心。七者适遇无所憎爱。王复问那先。人用此七事学知道耶。那先言不悉用七事学知道。智者持智别知善恶。用是一事别知耳。王复问那先。假令用一事知者何为说七事。那先问王。如人持刀著鞘中倚壁。刀宁能自有所割截不。王言不能有所割截。那先言人心虽明。会当得是六事共成智耳。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家作善得福大耶。作恶得殃大耶。那先言人作善得福大。作恶得殃小。人家作恶日自悔过。是故其过日小。人家作善日夜自念欢喜。是故得福大。那先言。昔者佛在时其国中有人杌无手足而取莲华持上佛。佛即告诸比丘言。此杌手足儿却后九十一劫不复堕入泥犁中畜生薜荔道中。得生天上。天上寿终复还作人。是故我知人作小善得福大。作恶其人自悔过日消灭而尽。是故我知人作过其殃小。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智者作恶愚人作恶。此两人殃咎谁得多者。那先言。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王言不如。那先言。王言我国治法大臣有过则罪之重。愚民有过则罪之轻。是故智者作恶得殃大。愚者作恶得殃小。那先问王。譬如烧铁在地。一人知为烧铁。一人不知。两人俱前取烧铁谁烂手大者耶。王言。不知者烂手大。那先言。愚者作恶不能自悔故其殃大。智者作恶知不当所为。日自悔过故其殃少。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有能持此身飞行上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及所欲至处者不。那先言能。王言。奈何持此身上第七梵天及郁单越地及所欲至处乎。那先问王。王宁自念少小时跳戏一丈地不。王言。我年少时意念欲跳便跳一丈余地。那先言得道之人意欲跳至第七梵天上及至郁单越地者亦尔。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言。有骨长四千里。何等身骨乃长四千里。那先问王。曾闻大海中有大鱼名质。身长二万八千里者不。王言然有是。我曹闻之。那先言如是二万八千里鱼。其胁骨长四千里。王怪之为。王复问那先。卿曹诸沙门说言。我能断喘息之事。王言奈何断喘息气耶。那先问王。宁曾闻志不。王言我闻之。那先言王以为志在人身中耶。王言我以为志在人身中。那先言王以为愚人不能制其身口者。不能持经戒者。如此曹人亦不乐其身。那先言其学道人。能制身口能持经戒能一其心。得四禅便能不复喘息耳。王言善哉。王问那先。为呼言海海为是水名为海耶。用他事故言海。那先言人所以呼为海者。水与盐参各半。是故为海耳。王复问那先。何以故海悉醎如盐味。那先言所以海水醎者。淡畜以来久远及鱼鳖虫多共清便水中。是故令醎耳。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得道以宁。能悉思惟深奥众事不。那先言然。人得道以能悉思惟深奥之事。那先言佛经最深奥知众事。不可称量众事。皆智平断之。王言善哉。王复问那先。人神智自然。此三事宁同各异。那先言人神者主觉。智者晓道。自然者虚空无有人。王复问那先言。得人何等为得人者。眼视色耳听声鼻闻香口知味身知粗软意知善恶之事。何所为得人者。那先问王。如令人能目自视。脱瞳子去之视宁广远不。裂大其耳听声宁广远不。决鼻令大。其闻香宁多不。开口令大。知味宁多不。剥割肌肤。宁令信知粗软不。拔去其志。盛念宁多不。王言不也。那先言佛在所作甚难。佛所如甚妙。王复问那先。所作何等甚难何等甚妙。那先言佛言能知人腹中。目所见事悉能解之。能解目事能解耳事能解鼻事能解口事能解身事能解败事能解疑事能解所念事能解神事。那先言人取海水含之。宁能别知口中水是泉水是某流水是某河水。王言众水皆合为一。难各别知。那先言佛所作为难皆能别知是诸水味。今海水见目前之事。王尚不能别知今人神不见人身中有六事不可见。那先言是故佛解之从心念至目所见。从心念至耳所听。从心念至鼻所嗅。从心念至口知味。从心念至身知苦乐寒温粗坚。从心念有所向。佛悉知分别解之。王言善哉。那先言夜已半我欲去。王即敕傍臣取四端[疊*毛]布揾。置麻油中持以为炬。当送那先归。恭事那先如事我身。傍臣皆言受教。王言得师如那先作。弟子如我。可得道疾。王诸所问那先辄事事答之。王大欢喜。王即出中藏好衣直十万已上那先。王语那先。从今已去愿那先日与八百沙门。共于宫中饭食及欲所得。皆从王取之。那先报王我为道人略无所欲。王言那先当自护。亦当护我身。那先言何等当自护及护王身。王报言恐人论议呼王为悭。那先为王解诸狐疑。而不能赐与。恐或人言那先不能解王狐疑故王不赏赐。王言那先受者当令我得其福。那先亦当护其名。王言譬如师子在金槛中。犹为拘闭常有欲望去心。今我虽为国王在宫省中其意不乐。欲弃国去而行学道。王语竟。那先便起归佛寺。那先适去王窃自念。我问那先为何等事。那先为解我何等事。王自念。我所问那先莫不解我意者。那先归佛寺亦自念。王问我何等事。我亦报王何等事。那先自念。王所问者我亦悉为解之。念此事至天明。明日那先被袈裟持钵直入宫上殿坐。王前为那先作礼已乃却坐。王白那先。那先适去我自念。问那先何等语。那先报我何等语。我复自念。所问那先。那先莫不解我意者。我念是语。欢喜安卧至明。那先言我行归舍亦自念。王为问我何等事。我亦为王说何等事。我复自念。王所问我辄为解之。用是故欢喜至明。语竟那先欲去。王便起为那先作礼。

那先比丘经卷下

猜你喜欢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八卷·智愚
  佛说菩萨逝经·佚名
  第七 帝须弥勒经之义释·佚名
  本师天然是和尚行状·函昰
  卷第一百十七·霁仑超永
  卷第二十四(转轮圣王诸国王部第一)·宝唱
  浮石禪師語錄卷六·通贤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慧皎
  建立中国现代佛教住持僧大纲·太虚
  报国寺募修大殿缘起·太虚
  德风禅师语录卷四·佚名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中·道宣
  爱欲品第二·佚名
  序·佚名
  发意三十二宝品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补遗·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庆湖遗老诗集补遗    宋 贺铸 撰 廪伏读前集序云自巳卯岁嗣有所赋别为後集所谓後集以经兵火散失不复得近捜故藁所遗及于佛祠庙宇题咏洎碑刻镌勒并士大夫亲戚传诵得其一二皆此集中无者故续书卷尾

  • 卷三百七十九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戊子盡是月庚子   六月戊子,詔:新復州縣知州、軍並堂除選,餘吏部選。   司諫王巖叟言:「伏睹三月二十八日聖旨,其見任職事官有舊帶待制已上職者,並還舊職。竊見兵部尚書王存舊帶龍圖閣直學士權知

  • 1934──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郭廷以

      1﹐1(一一,一六)   甲、行政院長汪兆銘發表元旦紀念詞:以建設求統一,以【均權求共治】;【治標莫急於清除共匪,治本莫急於生產建設】。   乙、胡漢民通電要求南京及福建停戰。   丙、江西完成碉堡二千九百座。   

  • 二二 上海生活——后五年·许寿裳

    一九三二——一九三六)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万恶的日本军陷沈阳,攻下吉林,又破黑龙江,关东三省皆陷。翌年一月,又以海军陆战队窥上海,二十八日夕敌突犯闸北,我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所部迎击,神圣的

  • 一九 三一八惨案·许寿裳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发生最黑暗最凶残的事件: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了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的市民和学生,死伤至三百余人之多。还要下令,诬之曰“暴徒”!女师大学生当场遇害者二

  •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范晔

    (卓茂、鲁恭、魏霸、刘宽)◆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陽郡宛人。父亲祖父都官至郡守。卓茂,元帝时学于长安,师事博士江翁,学习《诗》、《礼》及历算,穷尽老师学术,被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对他都爱慕

  • 高赹传·李延寿

    高赹字昭玄,一名敏,自称是渤海..人。祖先因在北部边疆做官,死在辽东。曾祖父高詗,太和中从辽东回到魏国,官至卫尉卿。祖父孝安,曾任兖州刺史。  ..父高宾,出仕东魏,官居谏议大夫。大统六年(540),为避谗害弃官投奔西魏,独孤信

  • 魏少游传·刘昫

    魏少游,巨鹿人。早年以吏才出名,担任过朔方水陆转运副使。肃宗幸驾到灵武,杜鸿渐等候奉迎,留下少游主管留后,准备宫室的清理事务。少游认为肃宗远离皇宫,刚到边藩,所以用丰盛的供品以博肃宗的欢心。肃宗快到灵武,少游率领整齐

  • ●皇朝通典卷二十·佚名

    選舉三 ○選舉三 選舉制【文選】 △選舉制【文選】 (臣)等謹按自漢成帝置常侍曹尚書一人後漢光武改常侍曹尚書曰吏曹尚書亦曰選部而典選之名始起魏晉以後吏部之權漸重然其時雖立九品中正之法辟召薦舉亦相兼而進至隋制凡

  • 卷二十五·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二十五文渊阁阁职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五文渊阁阁职国朝官制文渊阁领阁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掌总领秘书典司册府国朝定例大

  • 卷一百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一百十五歌颂五十五【生监诸臣六】万夀诗【五言排律八韵】生         员【臣】张忠凤圣代规模远昌时景命隆锡龄膺保定御宇盛朝宗懋德超千

  • 卷十二 王制第五·郑玄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衤尔。祢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帝谓五德之帝,所祭于南郊者。类、宜、造,皆祭名,其礼亡。○C5音类。造,七报反,下及注同。)[疏]“天子”至“乎祢”。○正义曰:此一经论天子巡守之礼也。将出,谓初出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五·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二不定法   攝頌曰.   若在屏障中 堪行婬欲處. 及在非障處. 無有第三人。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一]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鄔陀夷苾芻在屏障處與女人笈多   促

  • 第四十九則 三聖以何為食·胡兰成

    第四十九則三聖以何為食舉:三聖院慧然問雪峰山義存禪師:透網金鱗,不審以何為食?雪峰云:待汝出網來向汝道。三聖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識,連話頭也不識。雪峰云:老僧住持事繁。讀了「拒絕聯考的小子」,很有人也想學樣。就只耽心逸出

  • 人豹·江户川乱步

    公司职员神谷芳雄如同交上了恶运,他相识的美丽女友一个接一个被劫持、奸杀、困惑中,他请私家侦探明智小五郎帮助,于是,小五郎及其妻子也被卷入了一声可怕的是非斗争之中……

  • 两溪文集·刘球

    二十四卷。明刘球(1392—1443)撰。刘球,字求乐,更字廷振,江西安福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授礼部主事,因胡滢荐侍经筵,改为翰林侍讲。正统初,王振欲征麓川,刘球力谏,忤王振,逮系诏狱,为王振党羽马顺在狱中支解死。

  •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佚名

    三卷,元始天尊称三元日三元官考校罪福,述朝礼天尊、悔罪。水忏的名称始于唐代佛教。

  • 摩诃僧祇律·佚名

    梵名Maha^san%=ghavinaya 。凡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略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传之律藏。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初三十五卷)及比丘尼戒法(后五卷),前者详列二百一十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