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臧榮緒晉書卷八

  劉毅

  毅幼有孝行。少厲清節。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僑居平陽。太守杜恕。請為功曹。沙汰郡吏百餘人。三魏稱焉。為之語曰。但聞劉功曹。不聞杜府君。書鈔引晉書。

  武帝問劉毅曰。卿以吾可方漢何帝也。對曰。可方桓靈。帝曰。吾德雖不及古人。猶克己為政。又平吳會。一同天下。方之桓靈。不亦甚乎。初學記九引臧書。

  毅為尚書左僕射。文選恩倖傳論注。

  上疏。陳九品之弊曰。句見選注。臣聞、立政者以官才為本。官才有三難。而興替二字書鈔作治亂。之所由也。人物難知。一也。愛憎難防。二也。情偽難明。三也。今立中正。定九品。上七句亦見書鈔引。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奪天朝之權勢。愛憎決於心。情偽由於己。公無考校之負。私無告訐之忌。用心百態。求者萬端。廉讓之風滅。苟且之俗成。天下訩訩。但爭品位。不聞推讓。竊為聖朝恥之。夫名狀以當才為清。品輩以得實為平。安危之要。不可不明。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不可不察。然人才異能。備體者寡。器有大小。達有早晚。前鄙後修。宜受日新之報。抱正違時。宜有質直之稱。度遠闕小。宜得殊俗之狀。任直不飾。宜得清實之譽。行寡才優。宜獲器任之用。是以三仁殊途而同歸。四子異行而均義。陳平、韓信。笑侮於邑里。而收功於帝王。屈原、伍胥。不容於人主。而顯名於竹帛。是篤論之所明也。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與。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託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於身。必見割奪。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上二句引見選注。暨時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議咸所歸服。將以鎮異同。一言議。不謂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審。便坐之。若然。自仲尼以上。至於庖犧。莫不有失。則皆不堪。何獨責於中人者哉。若殊不修。自可更選。今重其任而輕其人。所立品格。還訪刁攸。攸非州里之所歸。非職分之所置。今訪之。歸正於所不服。決事於所不職。以長讒搆之源。以生乖爭之兆。似非立都之本旨。理俗之深防也。主者既善刁攸。攸之所下。而復選以二千石。已有數人。劉良上攸之所下石公罪。攸之所行。駮違之論。橫於州里。嫌讎之隙。結於大臣。夫桑妾之訟。禍及吳楚。鬥雞之變。難興魯邦。況乃人倫交爭。而部黨興。刑獄滋生。而禍根結。損政之道二也。本立格之體。將謂人倫有序。若貫魚成次也。為九品者。取下者為格。謂才德有優劣。倫輩有首尾。今之中正。務自遠者。則抑割一國。使無上人。穢劣下比。則拔舉非次。并容其黨。公以為格。坐成其私。君子無小人之怨。官政無繩姦之防。使得上欺明主。下亂人倫。乃使優劣易一作異。地。首尾倒錯。措一作推。貴異之器。使在凡品之下。負戴不肖。越在成人之首。損政之道三也。陛下踐阼。開天地之德。弘不諱之詔。納忠直之言。以覽天下之情。太平之基。不世之法也。然賞罰。自王公以至於庶人無不加。法置中正。委以一國之重。無賞罰之防。人心多故。清平者寡。故怨訟者眾。聽之則告訐無已。禁絕則侵枉無極。與其理訟之煩。猶愈侵枉之害。今禁訟訴則杜一國之口。培一人之勢。使得縱橫無所顧憚。諸受枉者抱怨積直。獨不蒙天地無私之德。而長壅蔽於邪人之銓。使上明不下照。下情不上聞。損政之道四也。昔在前聖之世。欲敦風俗。鎮靜百姓。隆鄉黨之義。崇六親之行。禮教庠序以相率。賢不肖於是見矣。然鄉老書其善以獻天子。司馬論其能以官於職。有司考績。以明黜陟。故天下之人。退而修本。州黨有德義。朝廷有公正。浮華邪佞。無所容厝。今一國之士。多者千數。或流徙異邦。或取給殊方。面猶不識。況盡其才力。而中正知與不知。其當品狀。采譽與臺府。納毀於流言。任己則有不識之蔽。聽受則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愛憎奪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亂其度。既無鄉老紀行之譽。又非朝廷考績之課。遂使進官之人。棄近求遠。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黨譽虛妄。損政五也。凡所以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為好醜。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既以在官。職有大小。事有劇易。各有功報。此人才之實效。功分之所得也。今則反之。於限當報。雖職之高。還附卑品。無績於官。而獲高敘。是為抑功實而隆虛名也。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黨之士。損政六也。凡官不同事。人不同能。得其能則成。失其能則敗。今品不狀才能之所宜。而以九等為例。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長。以狀取人。則為本品之所限。若狀得其實。猶品狀相妨。繫縶選舉。使不得精於才宜。況今九品所疏。則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虛譽。則品不料能。百揆何以得理。萬機何以得修。損政七也。前九品詔書。善惡必書。以為褒貶。當時天下少有忌。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褒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清濁同流。以植其私。故反違前品。大其形勢。以驅動眾人。使必歸己。進者無功以表勸。退者無惡以成懲。懲勸不明。則風俗汙濁。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銳人事。損政八也。由此論之。選中正而非其人。授權勢而無賞罰。或缺中正而無禁檢。故邪黨得肆。枉濫縱橫。雖職名中正。實為姦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上四句。亦見書鈔引。或恨結於親親。猜生於骨肉。當身困於敵讎。子孫離其殃咎。斯乃歷世之患。非徒當今之害也。是以時主觀時歷法。防姦消亂。靡有常則。故周因於殷。有所損益。至於中正九月。上聖古賢。皆所不為。豈蔽於此事。而有不周哉。將以政化之道無取於此也。自魏立以來。未見其得人之功而生讎薄之累。毀風貶俗。無益於化。古今之失。莫大於此。愚臣以為宜罷中正。除九品。上二句亦見書鈔引。棄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文選恩倖傳論注。引臧書。雖僅節數句。而臧書有此疏。自可知。故因從唐修書錄出。

  毅為司隸校尉。曾齋而疾。其妻出省。毅自表戒當作解。齋。書鈔引晉書。劉暾毅子。字長叔。當作升。蓋升叔二字古常誤。

  暾五為司隸。允協物情故也。書鈔引臧書。

  和嶠

  和嶠字長輿。文選閒居賦注。

  嶠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舊監、令、共車入朝。及嶠為令。荀勖為監。嶠不禮勖。常以意氣加之。每同乘。高抗專車而坐。乃使監令異車。自嶠始也。文選王文憲集序注。

  崔洪

  洪薦雍州刺史郤詵代己為左丞。詵後糾洪。洪謂人曰。我舉郤丞。而還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詵聞曰。崔侯為國舉才。我以才見用。唯官是視。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聞其言而重之。書鈔引晉書。

  侯史光

  侯史光字孝明。書鈔。

  泰始初。詔曰。光忠亮篤素。有居正執義之心。歷職內外。恪勤在公。其以光為御史中丞。雖屈其列校之位。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光在職。寬而不縱。太保王祥、久疾廢朝。光奏請免之。詔優祥而寢光奏。後遷少府。書鈔引晉書。

  何攀

  王濬為益州。辟攀為別駕。濬謀伐吳。遣攀奉表詣臺。口陳事機。詔再引見。乃令張華與攀籌量進討之宜。

  濬兼遣攀過羊祜。面陳伐吳之策。攀善於將命。帝嘉之。詔攀參濬軍事。書鈔引臧書。

  劉頌

  劉頌字子雅。書鈔。

  辟相府掾。奉使於蜀。時蜀新平。人饑土荒。頌表求賑貸。未報。乃開倉出穀。蜀民賴之。太祖以頌專。輒除名。書鈔引臧書。

  武帝踐阼。頌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訟。累遷中書侍郎。書鈔引晉書。

  李重

  李重為平陽太守。崇德化。修學校。表篤行。拔賢能。清簡無欲。正身率下。在職三年。彈黜四縣。書鈔引晉書。

  傅玄

  傅玄字休奕。北地人。文選傅玄雜詩注。

  勤學善屬文。同上。

  州舉秀才。文選雜詩注。

  稍遷至司隸校尉。文選雜詩注。

  咸。玄子。

  咸以議郎長兼司隸校尉。咸前後固辭。辭旨懇切。上不聽。敕使者逼就拜授。咸悲鯁傷咽。以身無兄弟。職無假。到官之日。喪祭無主。重自陳乞。遂不見聽。聽於官舍設靈坐。朔望奉祭。咸臥病治職。

  時朝廷寬弛。豪右放恣。郡縣容縱。寇盜充牣。攻纂囚徒。掠奪市道。交私請託。朝野溷淆。咸於是奏免河南尹。京都肅然。貴戚憚之。數月之間。三奏免選官。奏案謇諤。終無曲撓。雖不見從。有司肅然。均見御覽二百五十引臧書。

  咸奏免王戎。解結劾之。不允。咸奏云。新作上事。以為按令。御史中丞。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行馬內有違法憲者。皆憚糾之。雖在行馬外。而監司不糾。亦得奏之。如令之文。行馬之內有違法憲。謂禁防之事耳。宮內禁防。外司不得而行。故專施中丞。今道路橋梁不修。鬥訟屠沽不絕。如此之比。中丞推責州坐。即今所謂行馬內語。施於禁防。既云中丞督司百僚矣。何復說行馬之內乎。既云百僚。而不得復說行馬之內者。內外眾官謂之百僚。則通內外矣。司隸所以不復說行馬內外者。禁防之事已於中丞說之故也。中丞、司隸、俱糾皇太子以下。則共對司內外矣。不為中丞專司內百僚。司隸專司外百僚。自有中丞、司隸、以來。更互奏。內外眾官。惟所糾得。無內外之限也。而結一旦橫挫臣。臣前所以不羅縷者。冀因結奏。得從私願也。今既所願不從。而敕云但為過耳。非所不及也。以此見原。臣忝司直之任。宜當正己率人。若其有過。不敢受原。是以申陳其愚。司隸與中丞俱共糾皇太子已下。則從皇太子以下無所不糾也。得糾皇太子。而不得糾尚書。臣之闇塞。既所未譬。皇太子為在行馬之內邪。皇太子在行馬之內。而得糾之。尚書在行馬之內。而不得糾。無有此理。此理灼然。而結以此挫臣。臣可無恨耳。其於觀聽無乃有怪邪。臣識石公。前在殿上脫衣。為司隸荀愷所奏。先帝不以為非。於時莫謂侵官。今臣裁糾尚書。而當有罪乎。咸累自上。稱引故事。條理灼然。朝廷無以易之。因書鈔□□節引此奏數句。知舊晉書有此段。故依唐修書錄出。

  傅宣祇子

  宣為御史中丞。孝懷。詹事裴紹。息猷、尚榮陽長公主。紹字承伯。秀從兄子。猷不願婚。聞紹在中書。即娉溫嶠妹。傅宣奏猷大不敬。御覽一百五十二引臧書。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脱脱
  入官第二十一·王肃
  卷四·岳珂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纪昀
  第一节 债权之物体·佚名
  卷十八·温达
  志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七十四·郑麟趾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郑麟趾
  刘伸传·脱脱
  姚善传·张廷玉
  卷二百五十一·佚名
  卷一百六·佚名
  二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精华録巻五·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今体诗清明后三日邹平西郭赋诗雨歇西原上莺花事事妍青山环县郭白鸟破溪烟墟落明流外园林霁景前永怀兰渚客行怅暮春天蚕词四首青青桑叶映回塘三月红蚕欲暖房相约明朝南陌去背人先祭马头娘戴胜初来水染

  • 三体唐诗原序·周弼

    有唐三百余年才人杰士驰骤于声律之学体裁风格与时盛衰其间正变杂出莫不有法后之选者各从其性之所近胶执已见分别去取以为诗必如是而后工规初盛者薄中晚为佻弱效中晚者笑初盛为肤庸各持一说而不相下选者愈多而诗法愈晦

  • 附录等·脱脱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领经筵事、提调太医院广惠司事臣阿鲁图言:   窃惟汉高帝入关,任萧何而收秦籍;唐太宗即祚,命魏征以作《隋书》。盖历数归真主之朝,而简编载前代

  • 卷第八十四·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六〔起重光作噩(辛酉),尽玄黓茂(壬戍),凡二年

  • 请缨日记(节录)·唐景崧

    六月(光绪十年)法人以观音桥之战,索中国偿费;廷旨不允。闻前直隶提督一等男刘省三军门加巡抚衔,督办台湾防务;台湾镇、道以下各官,均归节制--闰五月二十日旨也。本月十五日,法攻基隆炮台,省帅击却之;奉懿旨:赏内帑银三千两奖励将

  • 卷二十七书·何良俊

    孔子曰:“游于艺”,又曰:“吾不试。”故艺古称六艺,书其一也。盖自庖牺氏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其肇于此矣。其后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神泣,则以其泄天地之秘也。然使当时无文字,则后世无六经矣,其所系不甚

  •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昭忠录·佚名

    ○田遂忠义总管李实凤州知州张度凤州通判张叔寅凤州教授绍定辛卯三月十三日,元兵自兴元府边面乘巫关入境,十八日,闯凤州,至马领堡,忠义总管田遂以兵二千驻堡,鏖战数日,援绝死之。四月二十七日,城陷,知州李实、通判张度、教授

  • 钦定兰州纪略卷七·阿桂

    戊子阿桂奏言官兵自初二日进贼匪痛加殱戮以后贼匪甚露惶惧情状【臣】恐其乗间窜逸当即飞饬防守后路各将备昼夜严宻防范毋稍疎虞数日来【臣】等察看贼匪于华林山前拏立石卡拆缷民居土坯砌筑碉房欲于孔穴暗放鸟鎗以为

  • 卷七·司马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项羽本纪第七 【索隐项羽崛起争雄一朝假号西

  • 总目·允禄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三皇朝礼器图式总目    政书类二【仪制之属】卷一祭器一卷二祭器二卷三仪器卷四冠服一卷五冠服二卷六冠服三卷七冠服四卷八乐器一卷九乐器二卷十卤簿一卷十一卤簿

  • 正直是立身之本·孔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①直,罔②之生也幸③而免。” 【注释】 ①也:语气词。②罔:诬罔的人,不正直的人。③幸:侥幸. 【译文】 孔子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读解】 正直是

  • 卷六十一·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一    宋 卫湜 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次结莲华涂香菩萨印。二手莲华合掌。当胸上分散。如涂香势。想从印中流出涂香云海。普遍供养一切如来海会。即诵莲

  • 卷第五十四·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上答前二十句问明十住行法竟。下有三十门答前十行三十句问。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二 佛子

  • 岁寒堂诗话·张戒

    诗论。南宋人张戒撰。二卷。戒字定复,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未详。北宋宣和末年(1125)进士。南渡后官至司农少卿。力主恢复中原,遭秦桧排挤打击,放逐后不知所终。原书已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完

  • 清代割地谈·程善之

    清代之盛,因其(九虎)武凭陵之气震荡四方,又能以操纵之术驾驭远藩,故疆土之广,汉唐且有未及。及其衰也,一蹙动千万里。如乌梁海二十五佐领之割让,黑龙江北霍尔果斯河外之割让。尤其可怪者,而桦太一岛,拉达克一部,来不知所从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