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杨一尘问(二则)
问一:儒道均言心性,不知佛经心性之别何在?
答一:儒道之言心性,不易分清。佛家所谓心,即见、闻、觉、知等是;性即性理,法(物)各有其理。如以心言,同一心之理性则同其性,非其心之性则异其性。性者、内可以贯通,外可以分别,故性乃法法自尔。如火性属热,水性属湿。儒书天命之谓性之性,指人性而言,指人应有天然之人性,若无人性则非人矣。故曰“穷理尽性”,此性即为心思之所辨别也。夫所以能辨别一切事物者,即心思所辨别一切之理性,故理性遍于人同一切万物。儒家“存心养性”,只是养人之性,所谓人之性,孟子曰性善,即仁义礼智是也。若依佛法言,则在人类之性外更有万物之性,天道等众生之性,出世之菩萨等性。故佛说之性,不可限于儒家之性。至于明心见性之性,是明诸法究竟真实性,即遍通万法之性,非限于一类者也。不仅遍于万法,更是永久不变之真实性,此真实无为性,平时不能见者,以有无明在焉,无无明则可以见之。至于道家“修心炼性”,自佛法观之,乃与儒家之养性同是有为之性,乃欲保其人所禀之性及炼成之性耳。依佛法观所谓“天命之谓性”之性,即业报所成之性,此性随业而转变,以业报有尽时,受某种报则有某种性。此须于佛法能多研究,乃可以明其理也。
问二:性是否即灵性,荀子、孟子之性如何?
答二:灵者心也,明觉灵性之所在,即心之在也。荀子、孟子之性。均自人性而言,佛法则遍于一切法言。荀子云性恶,以人生不免有恶,而罪由人造,推本人性故云恶。而人性又本可为善,故孟子云性善。老子云: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恶人之资。不善指未琢磨,若经琢磨,则由不善而善矣。荀子言人性恶,亦可由人为而善,亦可由朴而恶也。(程心勉记)(见海刊二十六卷六七期合刊)
猜你喜欢 法来闿士品第二十九·佚名 四分律卷第五十二(第四分之三)·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一卷·佚名 普曜经卷第六·佚名 阿惟越致相品第六十二·佚名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佚名 卷三十·佚名 序品第一·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释摩诃衍论 第四卷·龙树 序·书玉 卷第十八·道世 法华义记卷第七·法云 卷七十九(鸠摩罗什译)·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