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集大乘相论卷上

    觉吉祥智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归命妙吉祥菩萨摩诃萨。我今略释诸大乘相。从菩提心出生大悲相应。所谓一切法。即当了知一切法无我。此所知相。是故今说。

  此中何名一切法。所谓蕴处界缘生波罗蜜多地空菩提分圣谛静虑无量行无色等至解脱三摩钵底先行解脱门神通陀罗尼力无所畏无碍解大慈大悲佛不共法诸声闻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实际无相法界等法。是谓一切法。

  所言蕴者。谓即五蕴。何等为五。色受想行识。此中色者五根五境。根谓眼耳鼻舌身。境谓色声香味触。彼眼识所依。谓清净眼根。耳识所依清净耳根。鼻识所依清净鼻根。舌识所依清净舌根。身识所依清净身根。色有二种。显色形色。显谓青等。形谓长等。声有三种。谓执受大种。不执受大种。俱大种。香有二种。谓好香恶香。味有六种。谓苦醋甘辛醎淡。触有十一种。谓坚强流润温燥轻动重轻滑涩软饥渴等如是诸触总略而说。有其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二中间。此如是等由眼等所生。若界趣等分别三世。分别有无边分微细差别行相。应知此如是等。略说色蕴。受蕴云何。受有三种。谓苦受乐受非苦乐受。而此三受若依眼等分别者。有其六分。彼如是分别。受有十八。如下界中别明行相。此受蕴者。若界趣等分别有无边分行相。应知此如是等。略说受蕴。想蕴云何。想有六种。此之行相。谓依眼等分别彼所取境相。有其六种。所取相者谓即色等。然所依性即不可分别。若分别若不分别。谓即色受二法。此如是等皆从我蕴自类所起。此想蕴者。若界趣等分别有无边分行相。应知此如是等略说想蕴。行蕴云何谓心所有法信等善分。贪嗔痴等诸烦恼分。如是心所法。心诸分位所有行相依眼等转。此行蕴者。若界趣等分别有无边分行相。应知此如是等略说行蕴。识蕴云何。谓六识身。此识蕴者。若依眼等根色等境分别及彼识相。乃至善不善无记等。分别有无边分行相。应知此如是等略说识蕴。如前总说名为五蕴。

  所言处者。即十二处谓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此中应知。眼等五根色等五境为十色处。彼意处者。谓即诸识所余诸法。是为法处。

  所言界者。即十八界谓六根界六境界六识界。此中眼等识分别有六。即有六触。谓眼触乃至意触。彼色等识有三种相。谓善不善及彼中间。此之行相。眼等触为三受所生因性。即彼三受。从眼等触所生有六。彼六各各三种分别。谓苦乐非苦乐。如是总说触受。各有十八。如前受蕴所指。行相亦然。

  复次地水火风空识等相。名为六界。所言缘生者云何行相。即十二缘生。何等十二。所谓无明乃至老死。此中无明者。谓于业果谛宝法中不正行故。由此无明起诸烦恼。是故于无我中计我蕴等。而有所得。无明缘行。行有三种。福行罪行不动行。福行谓十善业道。罪行谓十不善业道。不动行谓无色等至。彼如是行。以其无明为因诸行得生。行缘于识是故眼等诸识爱非爱果种子生长。识缘名色。此名色者谓由识故施设彼名。名有生处。是故受等四蕴为名色。即如应依名而立。名色缘六处。彼六处者。谓由如是名色眼等六处建立六处缘触。触谓眼等色等。如前已说。触缘受。受有三种。亦如前说。此中触受行相应知。受缘爱。爱由无明。爱缘取。取谓色等所取所生乐行。取缘有。有行相者谓即如前所说行识等相。有缘生。谓即名色有所生起。由彼无明故有生法。即此无明自性亦无分位。生缘老死。老谓诸蕴衰变。死谓诸蕴灭坏。生法后边而无其实先所得身而悉舍离。然彼无明于后蕴中还复随转。增长一切烦恼过失。彼等皆由无明自类烦恼业等而为其因。是故烦恼业生。此三不断。以是轮回相续流转。如是知者。当于实法而起对治。了无明等自性无我。如是等略说十二缘生。所言波罗蜜多者云何行相。其数有十。此中施有三种。谓法施无妄施慈施。戒有三种。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忍辱三种。谓谛察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精进三种。谓被甲精进加行精进毕竟成就精进。定有三种。谓离过失定引发定办事定。慧有三种。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方便三种。谓离过方便拯济方便速证乐方便。愿有三种。谓自行成就愿解众生缚愿清净佛土愿。力有三种。谓成办事业力灭除烦恼力降伏魔怨力。智有三种。谓无分别智分别平等觉了智灭众生罪智。如是施等诸波罗蜜多。以菩提心为先。于一切众生起慈心观。而此诸波罗蜜多。于诸世间所行无有行相亦无所得。于出世蕴等是即无我解脱相。真实所证如理而观。

  所言地者。即彼十地。所谓欢喜地修施波罗蜜多。离垢地修戒波罗蜜多发光地修忍辱波罗蜜多。焰慧地修精进波罗蜜多。难胜地修定波罗蜜多。现前地修慧波罗蜜多。远行地修方便波罗蜜多。不动地修愿波罗蜜多。善慧地修力波罗蜜多。法云地修智波罗蜜多。如是诸地所得法无我理。皆慈心所证悉无差别。而彼所修施等诸波罗蜜多。安住清净胜上所得。广大愿力普遍成就。不共一切声闻等故。是诸波罗蜜多。于所缘相而无差别。若人若法离相空故。

  所言空者。即十八空。谓眼等空是名内空。色等空是名外空。眼等色等智观平等名内外空。方等诸分器世间相。各各观察一一皆空。是名大空。于诸分别离取舍性。说名为空。此空复空。是名空空。于胜义谛观不可得。名胜义空。于施等行诸有为法皆悉平等。名有为空。诸无为法无发悟相。名无为空。于空法中无有少法而实可转。散而无集。是名散空。彼一切法无有边际。名无际空。一切法中毕竟无余一法不空。名毕竟空。蕴等诸法自性如是。无所生起离自取舍相。名自相空彼一切法空无差别。名一切法空。于我蕴中取舍不可得。名不可得空。此不可得。谓色等相不可得故。但有诸业性。是名无相空。若人若法彼自性空。是名自性空。于诸性中离取舍性。名无性空。彼无性者谓离蕴等无别性故。若离蕴等自性起空分别者。是对碍相即名无性自性空。若彼如是分别尽处。即能解脱色等系缚。无复分别有无边分。离蕴等取舍。是即一相。而彼一相性无有二。彼如是故即于波罗蜜多安住一境。自性空理离戏论相。是即无我真实所观。

  所言菩提分者。即三十七菩提分。谓四念处乃至八正道。四念处者身受心法。此中身念处者观身无有种种积集而无所著。离取舍相等。是名身念处。彼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如是观。又复即此法念处中。若于内外中间而分别者别有三种。谓精进定正念此。三相应即能观察诸菩萨最胜菩提心及施等善行。于一切法中得无我相应。此念最胜。如是略说名四念处。所余诸法亦如是知。

  四正断者。谓是所对治非菩提分。即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此名勤断二不善非所对治。是菩提分未生令生已生令增长。此名勤修二善。如是略说名四正断。

  四神足者。谓欲精进三摩地慧。如是相应行增上所得果。以其所得而观欲等所缘。谓四种三摩地。而彼身心离诸所依住离贪想。依止寂灭无所作行。如是略说名四神足。

  五根五力者。即了知一切相果。谓信精进念定慧等增上相应根力。如是略说名五根五力。

  复次此中如是等所修即二觉了分。谓暖顶位。暖位修四念处。顶位修四正断。又复有二胜觉了分谓忍世第一法。忍位修四神足。世第一位修五根五力。彼如是等无所作行。最上真实。信等根力为见道缘行相。应知彼见道所修谓七觉支。

  七觉支者即念觉支乃至舍觉支。此中念觉支者。谓利众生证菩提愿。现前正念无忘失相。择法觉支者。谓于我法自性决择为相。喜觉支者。谓自所修道得无漏因生喜乐故轻安觉支者。谓如其所证真实法性。非菩提分种子而舍离故。身业心业得轻安故。定觉支者。谓四无量及菩提愿。入真如智纯一境相。精进觉支者。谓虽观寂静胜上功德门而不味著。进修诸行复无懈息。舍觉支者。谓念利众生如应调伏。随其所行。波罗蜜多等诸功德法。平等分别观无来去。住平等故。如是略说名七觉支。即如是等七觉支行名正智分。彼能对治烦恼障及所知障行相。应知修道所修即八正道。

  八正道者。谓正见乃至正定。此中正见者。谓了一切法无我相。住于平等苦等颠倒。彼之二分是微妙相胜慧所观。正思惟者。谓起思惟不断所作因如愿而证果。正语者。谓诸语言离妄分别如实而说。正业者。谓诸所作而无颠倒。不害众生救拔众生等。离妄而修。正命者。谓于净命离诸邪妄。自行所修自行而证。正勤者。谓虽至最上地而亦增进。身无疲倦心生勇悍。正念者。谓念处等如实而观。慈心庄严自愿方便。于一切法无所忘失。正定者。谓身等业而常依止最胜功德。安住无分别智。即诸静虑相平等相应。如是等略说名三十七菩提分法。随应行相总略摄故。

  集大乘相论卷上

猜你喜欢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一(论本第三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三四)·窥基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圆晖
  法华文句记卷第九·湛然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中·佚名
  卷第六十三·德清
  一切相应诸佛三昧曼罗仪轨分第二十一·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九卷·蕴闻
  第八十九章 灌顶祝典说明·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鸟闻比丘说法生天缘品第六十九·佚名
  卷六·佚名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八·智顗
  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三·彭定求

        卷273_1 【独不见】戴叔伦   前宫路非远,旧苑春将遍。玉户看早梅,雕梁数飞燕。   身轻逐舞袖,香暖传歌扇。自和秋风词,长侍昭阳殿。   谁信后庭人,年年独不见。   卷273_2 【去妇怨】戴叔伦   出户不

  • 晦庵·唐圭璋

      晦庵,僧人。   满江红   胶扰劳生,待足后、何时是足。据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   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

  • 第一齣~第十齣·梅鼎祚

    第一齣 标目【玉楼春】〔末上〕画堂春色浓于酒。花插盈头盃到手。百年三万六千场。人世难逢开笑口。靑天高朗閒搔首。眼底英雄谁更有。试歌垂柳觅章台。昔日靑靑今在否。【满庭芳】才子韩翃。名姬柳氏。多情打得成双

  • 宛陵羣英集巻九·汪泽民

    元汪泽民张师愚同编今体【七言律】元汪泽民敬用龙溪公次南安军诗韵寄仲芳兄十年江汉等萍浮为客渔城麦又秋尘事满襟寛带眼防官何物误刀头春懐花树宗家防梦绕松楸故里愁暖翠晴岚佳句在凄凉先哲此曽逰上元侍慈亲家宴春风

  • 宁极斋稿·陈深

    宋 陈深 撰拟骚我思古人陆君承之余畏友也其好古嗜学与余同而天资爽朗邈不可及暇日撰此辞遗之冀有以励我也繄古人之寥寥兮夫何思之弗谖蹇余生之独后兮曽不得与之周旋旷斯世而勿见兮故増欷而永叹抚遗籍而览兮□所闻

  •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杀敌擒渠 出北塞铭功勒石·蔡东藩

      却说成国公朱能,受命为征夷大将军,统师南行,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张辅为副,以下共有二十五将军,及兵士八十万,分道并进,一军出广西,一军出云南。朱能到了龙州,得病身亡,有旨以张辅升任。辅自广西出兵,进破隘留、鸡陵二关,南抵芹

  • 奴才小史·佚名

    ○鳌拜鳌拜,为清开国异姓功臣之一。清世祖临殁时,受顾命,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同为辅政大臣。于任事之初,先宣誓曰:“不私亲戚,不计仇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十五·佚名

    隆庆元年十二月辛巳朔○泰宁等三卫夷人右都督只儿挨等遣升合儿等二百余人贡马贺冬至莭宴赉如例○户部请令两京九卿三品以上堂上官并各科道官博访才略过人忠诚任事可任诸边督抚兵备有司及熟知屯盐利毙堪清理盐屯之选者

  • 第一八四具领状光绪九年十一月十七日一一四○三—八·佚名

    新竹县禁卒施建等四名,具领光绪九年秋冬两季工食银具领状台下禁卒施建、张清、许元、郭德,今当大老爷台前,承领得光绪九年分秋、冬两季工食银贰拾肆两捌钱,除扣减平外,实应领钱贰拾参两参钱壹分贰厘,中

  • 林氏仕籍续考·林献堂

    旧谱仕籍考,自周至东晋禄公;其后南北诸林均无续之者,宁非憾事!今自东晋景公始,录至清季;南渡以来之人物,略见于此。吾宗中,他日有谱学专家发扬光大,为力尚多,企予望之。幼春谨识。景公、字明彻,晋咸和五年,授通直

  • 后序·楼昉

    东汉诏令后序河汾王仲淹续书以存古欲取两汉制诏接虞夏商周之绪君子议其僭虽然世有华质道有窳隆则一代之号令文章亦与之为升降若周之委曲繁重固已不如商之明白峻絜而所谓灏噩云者视浑浑之风则已漓矣然谓书之后不复有书

  • 卷四·王元杰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谳义卷四     元 王元杰 撰闵公公名开庄公子惠王十六年即位闵谥也在国逢难曰闵经元年春王正月胡氏曰不书即位内无所承上无请命也谳曰庄公既薨子般继卒鲁国内乱而无君庆父利幼而立闵是不得承国

  • 欢迎萧督军致谢词·太虚

    ──十二年三月在武昌佛学院讲──推原佛学院之发起,固非为各人专作修行自利之计者。观人世之无安,悯众生之在苦,谋一救世救人心之良好方法,克以贯彻始终而实验其真理者,舍佛学外了无别法之可从。诸院董于是乃创立斯院,而办

  • 卷四十三·佚名

    释集散品第九之余【经】“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念:若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尔时,舍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一卷·佚名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

  • 卷第一·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一嗣法门人今辩重编上堂崇祯壬午住广州诃林。上堂。师拈香祝圣毕。复拈香云。此一瓣香天日覆而不知高。地日载而不知厚。举起则耀古腾今。放下则倾湫倒岳。在山僧手里以无名示人天目前而烁破。爇向

  • 伤寒寻源·吕震名

    三卷。清吕震名(1798—1852)撰。吕震名字建勋,号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湖北荆门州州同等职。后去官归隐,侨居苏州,研读医书。吕氏致力于《素问》、《灵枢》及仲景之书的研究,为人治病多尊古法,著

  • 唐风集·杜荀鹤

    三卷。唐杜荀鹤 (846—904)撰。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 (安徽石台)人。相传是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唐昭宗大顺二年(891) 中进士第。天复三年 (903)春,田頵欲举兵叛杨行密,使其向梁王朱温具述密议。朱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