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三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云何是金刚句。谓即自身是金刚句。自性无分别故。海意。此金刚句于诸见中决择而转无明。是金刚句。入诸明故。此金刚句。于所缘事中遍知而转五无间际。是金刚句。无加行平等故。此金刚句。于诸加行遍知而转贪际。是金刚句。离贪际平等故。此金刚句。于贪离贪平等而转嗔际。是金刚句。慈际平等故。此金刚句。破诸嗔恚痴际。是金刚句。慧光明平等故。此金刚句。开显明慧一切众生一众生。是金刚句。遍入众生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众生自性一切众生心一众生心。是金刚句。入无心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心之自性本来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刚句。遍入真如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平等性智一切刹土一刹土。是金刚句。遍入无尽刹土故。此金刚句。随知虚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刚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无二法门一切法佛法。是金刚句。于一切处智随入解故。此金刚句。而随觉了金刚喻定诸魔事业诸佛事业。是金刚句。入诸魔业随警悟故。此金刚句出过一切魔之事业一切语言。如来语言。是金刚句遍入一切音声随解了故。此金刚句。而随了知不可说法一切法无生。是金刚句。入无灭故。此金刚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无起。是金刚句。入无止息故。此金刚句。而能随转诸法寂灭。海意。此如是等诸金刚句。是不破坏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圣谛句。是坚固句。是无种种句。是爱乐句。是不断句。是寂静遍寂近寂之句。是无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无趣之趣句。是无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实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谤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说句。是三轮清净句。是勇猛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虚空句。是觉支句。是无相句。是无愿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识无住句。是摧伏诸魔外道句。是清净无垢明澈句。是观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无法显示句。是毕竟不生不灭句。是自境界清净句。是入佛境界句是无思惟分别遍计句。是法界无差别句。是入无句之句句。海意。如是等金刚胜妙诸句。若有菩萨随能领受决择其义者。我说是人决定当坐菩提道场。作师子吼。当佛世尊说是门句印句金刚句时。此会中有八千菩萨获得入一切法门印陀罗尼。及得遍入一切众生意乐三摩地。

 尔时十方世界所来集会一切菩萨摩诃萨众闻是法已踊跃欢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随自所来诸佛刹土。彼彼刹中各各所有花鬘涂香。及抹香等而悉集来。于此会中广雨众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养世尊释迦牟尼如来及此正法。愿此正法久住世间。是诸菩萨作供养已。同发妙音。赞叹世尊。说伽陀曰。

 无相显示于色相 一相离相大圣尊

 诸相平等相无相 稽首安住真实相

 遍入一切众生语 所入音声智随入

 一切音声解脱门 稽首平等心解脱

 世间差别诸心行 心如幻故无所觉

 无行等行无所行 我礼虚空心明显

 有无平等边无边 法法分别离分别

 一切心意本寂然 我今顶礼心寂静

 佛知因缘诸运用 佛能宣说诸因行

 因缘解脱本际中 佛知实际真平等

 今此遍入平等相 我观善逝身非身

 不可分别有相身 故现差别诸妙相

 所有十方佛刹土 皆同入此佛刹中

 而此佛刹无所增 彼刹无动亦无减

 诸心平等心无心 幻心无异无分别

 了知平等菩提心 世尊常行平等法

 法界混入平等界 诸法无性而可入

 性常平等染净中 我礼世间利益者

 日月尚可使坠地 风无形相亦可系

 须弥山可吹如尘 唯佛世尊无妄说

 真实语言本清净 净心如空心明焕

 世法贪爱不染心 如莲不染居三有

 或闻称赞不生喜 或闻讥谤不生嗔

 如须弥山不动摇 我礼世间与乐者

 

 尔时彼诸菩萨摩诃萨众说是伽陀赞叹佛已俱白佛言。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间故。即是宝出。佛出世故。即是乐出。即念慧行智出。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胜慧出。即慈悲喜舍出。即胜义出。即实谛出。即正法出。即作证法出。即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毗钵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脱出。以要言之。即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慧积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以有身见生故。佛出世。以无明有爱生故。佛出世。贪嗔痴生故。佛出世。四颠倒生五盖六入七识处。八邪法九恼处。十不善业生故。佛出世。何以故。为断一切众生诸不善业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无对治及增胜力。以无所对治故。佛出世。世尊。若诸菩萨欲知诸佛出世因者。应如是知如是修学。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佛出世应如是知如是修学。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诸法出世亦如是知。

 尔时海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彼初发心菩萨闻如是说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谓佛出世者。云何如是。佛言海意。佛出世因而诸菩萨随其所应心得清净。所以者何。海意当知。菩萨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菩萨。二者修行位菩萨。三者不退转菩萨。四者一生补处菩萨。海意于此四种菩萨之中。若初发心菩萨观佛如来色相庄严心得清净。若修行位菩萨观佛如来成办一切胜妙功德心得清净。若不退转菩萨。观佛法身心得清净。若一生补处菩萨者。彼不观佛色相庄严。亦不观佛种姓族氏。亦不观佛成办功德。是中而悉无法可观。何以故。慧观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摄故。慧无行故。离诸戏论。彼不如是观亦非无观。何以故。有见无见斯为二种。此位菩萨于见非见离彼二边。如是观佛。以如是观佛故。观身亦然。观身清净已。即观佛清净。观佛清净已。应知一切法亦如是清净。如是观中若清净者。是为智观。此即名为真实观佛。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见然灯如来。我时见已获得无生法忍。及无所得相应忍。即时涌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处虚空中。得一切智智。无差别力永断诸见。越诸思惟分别遍计。于诸境界意无所住。尔时复得六万三摩地门。是故然灯如来。为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我当彼佛说记之时。我于耳根无所对碍。亦非余识有所了知。我于和合有所得见中而无所住。我于尔时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海意。是故菩萨三轮清净。授成佛记。三轮清净者。谓无佛及佛想。无我及我想。亦无授记及授记想。海意。复有三轮清净。何等为三。谓无我执。无众生执。无法执。复有三轮清净。谓无名执。无色相执。无所缘执。复有三轮清净。谓过去已尽智。未来未至智。现在住法界智。复有三轮清净。谓身如影像智。语如响智心如幻智。复有三轮清净。谓五蕴与法蕴平等。十八界与法界平等。十二处观如空聚。复有三轮清净。谓解了于空。信顺无相无愿无求。海意。若此三轮清净即一切法清净。是故诸菩萨若三轮清净者应修善巧之智。

 尔时海意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转菩萨而能具足甚深法智。世尊。若诸菩萨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佛告海意菩萨言。海意。当知此位菩萨以本愿力故善作胜业。而彼菩萨设在散位之中。以本愿力。而亦不坏成熟功德。海意。世有一等无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说。今以喻言当令闻者由譬喻得解。海意。譬如世间有甘蔗田。或复稻田。或复豆田。农作之人。于彼诸田作治事已。开其水道。随彼畎浍。流注周遍。水悉盈满。是农作人善安布已。憩于他所。彼诸田中。随处所经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诸田各得成熟。菩萨亦复如是。或时虽居散位有善方便于一切众生相续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随其所说一切佛法中。诸有善根悉能圆满。而彼菩萨心意清净。善护戒蕴。或在定位之中。以本愿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诸众生于佛法中。相续滋长一切善法。海意。以是缘故。当知诸菩萨随其所应不假施力。而自圆满一切善根。复善回向于一切智。是故诸菩萨若定若散。以本愿力。于诸善根中身心调畅。念不散乱。不堕下乘趣向大乘。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树。或有人来断彼树根。断已即去。当断树时。树渐低下。毕竟须随斫处堕地。菩萨亦复如是。于长夜中修习善法。趣向一切智。渐入一切智。毕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回向于一切智。回向一切众生共其功德。回向愿令三宝圣种不断不绝。回向圆满身相庄严具诸相好。回向圆满语业庄严。广为众生说无诳法。回向圆满心业庄严。常念诸佛定愿成就。而是菩萨不假功用。无所发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回向于一切智。不堕余乘若定若散。于菩提分法修习圆满。皆由本愿方便善巧回向之力。海意。又如苾刍欲入灭定。先当要期闻犍椎声然后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声亦不入于定中。而是苾刍后假犍椎之声乃从定起。菩萨亦复如是。为欲解脱一切众生。起大悲誓愿。我当救度一切众生普令解脱。悉当成办菩提事业。于诸众生广行慈心。于生死流中运心意识普为济度。虽入定中以本度脱众生大悲愿故。终不堕于声闻缘觉之地。后从定起开发正慧。还复积集菩提分法。广为众生成熟化度。海意。汝且观是诸菩萨者所作事业而悉最胜。虽入寂静三摩地中。而能出过声闻缘觉解脱境界。

猜你喜欢
  观察品第二十七·佚名
  授决品第六·佚名
  辞佛学院院长书·太虚
  德音孔昭之邹校长教育谈·太虚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六卷·智愚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慧皎
  卷第四十八·佚名
  山家义苑卷下·可观
  卷第十五(列字号)·朱时恩
  二十二、迦叶刹竿·慧开
  雪峰即非禅师道影赞·即非如一
  卷第十六·道世
  题慈氏菩萨像·太虚
  跋 寰 游 记·太虚
  卷第十一·元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纳兰性德·龙榆生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为太传明珠长子。年十七补诸生,明年举顺天乡试,康熙丙辰(一六七六)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尤喜为词,自唐、五代以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九·杨仲良

      神宗皇帝   王安石事迹上   皇佑三年五月庚午,宰臣文彦博等言:『臣等每因进对,尝闻德音,以搢绅之间多务奔竞,非裁抑之,则无以厚风俗。若恬退守道者稍加旌擢,躁求者庶几知耻。伏见殿中丞王安石,进士第四人及第。旧制一

  • 第十五回 骋辩词张畅报使 贻溲溺臧质复书·蔡东藩

      却说宋廷驰诏入关,召还柳元景以下诸将,诏中大略,无非因王玄谟败还,柳元景等不宜独进,所以叫他东归。元景不便违诏,只好收军退回,令薛安都断后,徐归襄阳。为这一退,遂令魏兵专力南下,又害得宋室良将,战死一人。  原来豫州

  • ●上篇卷三·陈洪谟

    上召左都御史戴珊与刘大夏至榻前论:“尔等各衙门,凡事都奏行巡按御史勘报,岂以此官公道可托耶?”珊顾大夏未敢对,大夏进曰:“无他,以巡按御史一年一换,无久交,不制肘,故事多责成之。”上曰:“责之固是,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四十二上晋王羲之【子元之 凝之 徽之 徽之子桢之 徽之弟操之 献之 许迈】王逊蔡豹 羊鉴 刘允 桓宣【族子伊】朱伺 毛寳【子穆之 安之 孙璩 宗人徳祖】刘遐

  • 一四四六 热河总管福克精额等奏文津阁书籍校竣已照式归架折·佚名

    一四四六 热河总管福克精额等奏文津阁书籍校竣已照式归架折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二十七日奴才福克精额、佛保谨奏,为书籍校竣,现已照式归架,恭折奏闻事。前经纪昀遵旨带领看书人等恭赴文津阁下,校阅各书。此内舛错无多者,卽

  • 徐浩传·刘昫

    徐浩的字叫季海,是越州人。父亲是徐峤,官当到洛州刺史。徐浩年少时考中了明经科,擅长草书和隶书,因文章和学识被张说看重,调任鲁山县主簿。张说又推荐他任丽正殿校理官,三次升任右拾遗,后还是任校理官。幽州节度使张守王圭把

  • 李宪传·欧阳修

    李宪和李訫在李晟的儿子们中号称最有仁德最有孝心。李宪长大后喜欢儒家学说,遵守礼法,庄重自持。调任太原府参军事、醴泉县尉。于由页任襄阳节度使,征召李宪到府里任职。当时吴少诚扩张到淮西,独怕于由页的强大威势,当时认

  • 大学通·胡炳文

    钦定四库全书大学通        元 胡炳文 撰朱子章句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语录大学是为学纲领通得大学了去

  • 卷一百·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     宋 卫湜 撰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郑氏曰躬身也礼自外作故治身鄙诈入之谓利伪生易轻易也孔氏曰前云致

  • 黍离·佚名

    ——不可言说的忧郁【原文】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优,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 卷七·柯尚迁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七明 柯尚迁 撰春官中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寳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旣事藏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羣吏之治上春衅寳镇及寳器凡吉凶之事祖庙之

  •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不逮品第十一(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

  • 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埃勒里·奎因

    弗伦奇百货公司的展销柜里出现一具女尸,身份正是公司的老板娘,是两颗子弹夺去了她的性命。死者唇上只涂了一半唇膏,她的女儿也下落不明。埃勒里·奎因在死者的皮包中找到一管唇膏,里面装的竟然是高纯度的海洛因。谁是凶手

  • 宋东太一宫碑铭·扈蒙

    宋扈蒙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太宗于983年于开封建太一宫,翌年命扈蒙撰碑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吴谦

    金匮类著作。清吴谦等纂注。八卷。谦另有《医宗金鉴》 已著录。因《金匮要略》传世较久,多有残阙、误漏,作者欲加厘正,去其错讹,删繁补遗,遂博采诸家精华编辑成书。该书为乾隆七年(1742) 官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卷

  • 明仁宗宝训·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仁宗实录》同进。六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佚名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同。谓逆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而达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