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八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杂犍度智品之四

◎当言一眼见色。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如尊者昙摩多罗说。眼不见色识见色为止如是意故。言眼见非识见。如犊子部说一眼见色。非二眼一时见。所以者何。以相远故。以捷疾故。人谓两眼一时见色。问曰。若以相远。不得一时见者。身根亦相远。如两臂而能一时觉触。生于身识。两眼亦应尔。是故为止并义者意。而作此论。复次为断人疑意故。而作此论。众生两眼相去。或半指一指。二三四指。半尺一尺。一肘一寻。半拘卢舍。一拘卢舍。半由旬。一由旬。二三四由旬。乃至百由旬。如大海中有众生身。或百由旬。或百四十由旬。或二百一十由旬。如色界阿迦腻吒天。身长万六千由旬。如是等众生。两眼相去甚远。有如此事。人生疑心。为二识一时生两眼中。为一眼各有一识耶为一一识眼中生已复生一眼中。为一识分为二分在两眼中生。为如横木通两眼中耶。若当二识一时生两眼中者。云何不有二心过。若当一眼中生已复生一眼中者。云何不有前后刹那过。若当一识分为二分在二眼中者。云何一识非是分法。若依身法。是名身识。若依眼生。是名眼识。若当如横木通两眼中者。云何一识。不亦是身识亦是眼识耶。而此五识。所依各异。所行识界亦异。一识二依。事不应尔。如是二识一时生两眼中。一识生一眼中已。复生一眼中。一识分为二分。在两眼中。如横木通两眼中。皆不应尔。非不依二眼生于一识。而能分别极远微细之色。如此皆是甚深微妙难知之法。欲说甚深微妙难知之法故。而作此论。问曰。云何一识依二眼生。答曰。是识所依法故。两眼相去虽远能为一识。而作所依。俱是眼识所依法故。设有百眼。而为一识作依者。亦无有过。如百水精器一面往观则有百面像现。彼亦如是。虽是二依生于一识行于境界。当言一眼见色。乃至广说。答曰。当言两眼见色。应说所以令世人生信。何以故。当言两眼见色。不当言一眼见色。如合一眼。不生净眼识。则不能广见境界。于境界不明不了不净。若开两眼。则生净眼识。则能广见境界。于境界明了清净。设如合一眼不生净眼识。不广见境界。乃至广说。开两眼亦不生净识。不广见境界。乃至广说者。不当言两眼见色。但一眼见色。生不净识。不广见境界。乃至广说。若开两眼。生净眼识能广见境界。乃至广说。是故当言两眼见色不当言一眼见色。合者。若以手以衣以叶。诸余障眼具。坏者。若瞟瞖。若赤膜若眼云若生白膜。覆者。为烟尘垢所覆。灭者。若烂败。若虫啖。若堕若破。若消涸。若挑出。若自脱。如眼色。耳声鼻香亦如是。如所依净识则净。所依不净识则不净。实义净者。善识是净。染污是不净。或有眼净识不净。或有识净眼不净。或有眼识俱净。或有眼识俱不净。眼净识不净者。如眼无诸障瞖生染污识。识净眼不净者。如眼有障瞖生善识。眼识俱净者。如眼无障瞖生善识。眼识俱不净者。如眼有障瞖生染污识。问曰。何故眼耳鼻。有二处所。而舌身无两处所耶。答曰如此诸根。以庄严身。若有二舌。是鄙陋事。世所嫌笑。云何此人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有二身。亦是鄙陋为世所笑。云何一人而有二身。如孪子并。问曰。以何等故。但有二眼二鼻二耳。而不多耶。答曰。如此诸根。以庄严身。若有多眼。广说如上。复有说者。若有多眼。则无所益。所以者何。如二眼见色则净。多亦无益。以无益故。唯有二眼。耳鼻亦应如是说。问曰何故二眼二鼻二耳处所。唯说一界一入一根。答曰。行一境界一识所依。以作一事。故说一界。乃至广说

问曰。为眼见色。为识见。为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若眼见者。无识时亦应见。若与余识合时。亦应见。若识见者。识即见性。亦是识性。若识相应慧见者。耳识相应慧亦应见应闻。若和合见者。未尝不和合。答曰。眼见色。而必须识。眼有二种。一报眼二长养眼。耳鼻舌身亦如是。色入有三种。有长养报依。香味触亦如是。声有二种。有长养有依。意入有三种。报依刹那。彼苦法忍相应心名曰刹那。法入有四种。有报依刹那物体。物体者。以有无为法故。问曰。颇有唯报眼。无长养眼。颇有唯长养眼非报眼。答曰。无有。有报眼无长养眼者。如人重人。如墙重墙。报眼长养眼亦如是。颇唯有长养眼。无报眼耶。答曰。得天眼者是。或时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或时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或时长养眼报眼有势力。或时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者。如少年时眼。或时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者。如老病时。彼长养力少。或时长养眼报眼俱有势力者。如中年时。或有众生。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或有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或有长养眼报眼俱有势力。或有长养眼报眼俱无势力。长养眼有势力非报眼者。如富贵人。本眼性劣。以种种所须。令眼明净。或报眼有势力非长养眼者。如田作人。无种种所须之具。本眼自净。或有长养眼报眼俱有势力者。如富贵人。有种种所须之具。本眼明净。或长养眼报眼俱无势力者。如田作人。无种种所须之具。本眼不明净。问曰。为长养眼见色多。为报眼见色多。答曰。长养眼见多。所以者何天眼是长养眼故。或时长养眼见净好非报眼。或时报眼见净好非长养眼。或长养眼报眼俱见净好。或时长养眼报眼俱见非净好。问曰。为善行报眼见净好。为不善行报眼见净好。答曰。总而言之。善行报眼见净好。所以者何善。行报得人。如佛辟支佛转轮圣王。皆是人故。不善行报是畜生。是故总而言之。善行报眼见净好。以身言之。或有象见胜人。如人眼。虽是善行报。而有障瞖。畜生眼。虽是不善行报。而无障瞖。问曰。眼微尘。为次第傍布。为前后重生。若次第傍布。云何不散坏。若前后重生。云何前者不障于后。答曰。或有说者。次第傍布。于黑瞳子上。对诸境界。犹如器中盛水以糠坌上。亦如阿閦花子次第傍生。眼微尘亦如是。问曰。若然者。云何不散坏耶。答曰。薄膜覆故。而不散坏。复有说者。前后重生于黑瞳子上。问曰。若然者。前者云何不障于后。答曰。造色性不相障碍。复有说者。明净色不相障碍。犹如秋时潢水明净不障细针堕底犹故可见。明净色不相障碍。亦复如是。耳微尘住耳孔内。鼻微尘住鼻孔内。此三根绕头。如着花鬘。舌微尘依舌。如半月像。其中间空犹如毛许。是身根分。余者悉是舌微尘身微尘。次第而立。复有说者。眼微尘其形如铜杵头。耳微尘在耳孔内。其形如灯器。鼻微尘在鼻孔中。其形如爪甲。舌微尘其形如偃月刀。身微尘其形如大刀。男根微尘其形如指[打-丁+沓]。女根微尘。其形如鼓框。以如是等因缘。是佛经说相似喻。眼根微尘。或时是分。或时是彼分。或时是一分。或时是彼一分。耳根鼻根舌根微尘亦如是。身根微尘。或时是彼分。或时是一分。或时是彼一分。无有全是分时。问曰。若无全是分时者。如入冷池水时。如入热镬汤时。如地狱中十三种猛焰绕身之时。此岂非是耶。答曰。如此之时。故是彼分。所以者何。若身根微尘。尽能生身识者则散坏。色入有二十一种。所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适不适高下。光影明闇。烟云尘雾虚空色。问曰。为缘一色能生眼识。为缘多色能生眼识。若缘一色能生眼识者。此云何通。如说眼能缘五色。若缘多色能生眼识者。云何不有二觉意。有二觉意。则有多体。答曰。缘一种色。能生眼识。问曰。若然者。能缘五色云何通。尊者和须蜜。答曰。于缘捷疾故。佛说俱缘。如旋火轮。而实不匝。以捷疾故。而似轮像。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于色不决了故言俱缘。如观树林叶。有种种诸色。彼亦如是。复有说者。如五色。能生一色。见一色时。名见五色。复次若诸色集聚。则见多色生一识若诸色别异。则见一色生一识

声入有八种有内大因声。有外大因声。内大因声有二种。有适意不适意。外大因声亦如是。有众生数。有非众生数。众生数有二种。适意不适意。非众生数亦如是。为缘一声能生耳识。为缘多声能生耳识。若但缘一声能生耳识者。如今一时能闻五乐声。亦闻多人诵声。若缘多声生耳识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缘一声生耳识。问曰。若然者。不于一时闻五乐声及多人诵声耶。答曰。五乐声多人诵声。同是一声。能生耳识。复有说者。若诸声聚集。则缘多声。能生一识。若声别异。则缘一声。而生一识

香入有四种。有好有恶。好有二种。有等有增减。恶香亦尔。问曰。为缘一香能生鼻识。为缘多香能生鼻识。若缘一香生鼻识者。如今一时能嗅百种和香。若缘多香生鼻识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缘一香能生鼻识。问曰。若然者。不能一时嗅百种香耶。答曰。或有说者。百种香能生一种香。生于鼻识。如是说者好。如多香聚集。则嗅多香。生于一识。若香别异。则嗅一香。能生一识

味入有六种。甜酢醎辛苦澹。问曰。为缘一味能生舌识。为缘多味能生舌识。若缘一味能生舌识者。如今一时能尝百味欢喜丸等。若缘多味能生舌识者。云何不有二心。乃至广说。答曰。应作是说。缘于一味。能生舌识。问曰。若然者。不能一时尝百味欢喜丸耶。答曰。或有说者。百味欢喜丸。能生一种味。生于舌识。如是说者好。如多味聚集。则尝多味。生于一识。若味别异。则尝一味生于一识

触入有十一种。四大涩滑轻重冷饥渴。问曰。为缘一触能生身识。为缘多触能生身识。答曰。十一种触。能生十一种身识。复有说者。五触能生一身识。如四大及滑。生一身识。如是四大。乃至及渴。生一身识。问曰。若然者。云何不名总缘境界。答曰。同一触入故。不名总缘境界。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

问曰。为嗅尝觉身中香味触。不若嗅尝觉身中香味触者。云何檀越所施。而有果报。复云何不于一切时嗅尝觉耶。若嗅尝觉外香味触。外香味触。与内香味触。无有因义。答曰。应作是说。能缘内香味触。问曰。若然者。云何檀越所施。而有果报。云何不一切时嗅尝觉耶。答曰外香味触。能发内香味触。以是事故。名之为食。复有说者。亦嗅尝觉触。内入外入。若时觉内则不知外。觉外则不知内。问曰。内香味触。体无增减。云何嗅尝觉触。答曰。彼法虽无增减。亦为识所缘所知

法入有七种。无作假色受想行虚空数缘灭非数缘灭。问曰。为缘一法生意入。为缘多法生意入。答曰。一法亦生。二三乃至多法亦生。唯除自体相应共有。余一切法。能生意识。曾闻菩萨六识猛利。为知几所法名为猛利。答曰。菩萨宫边。有阿泥卢头舍。舍中次第行列。然五百灯。菩萨尔时于自宫中。不见彼灯及与灯焰。但见其光。知然五百灯。若一灯灭时。菩萨作是言。彼五百灯中。一灯已灭。以是事故。言眼识猛利。阿泥卢头舍中。有五百伎女。作乐歌舞。菩萨闻声。知有五百伎女中或琴弦绝。或时睡眠不弹琴时。菩萨亦知。是名耳识猛利。菩萨宫中。常烧百种和香。菩萨嗅之。便知是百种香。彼合香者。欲试菩萨。于百种中。或增或减。若烧香时。菩萨亦知本有百种今增尔所种减尔所种。是名鼻识猛利。菩萨食时。常有百味欢喜丸。彼诸使人。于百味中。或增或减。菩萨即知。以是事故。名舌识猛利。菩萨洗浴时。侍者奉劫波育[叠*毛]。菩萨触时。即便知彼织[叠*毛]师身有热病。以是事故。名身识猛利。菩萨意根。于一切法。而无挂碍。以是事故。名意识猛利

问曰。此六根几到境界能知。答曰。到有二种。一者取境界。二者于境界无间。若以取境界言之。六根尽到。若以无间言之。则三到三不到。三到者。谓鼻舌身根。三不到者。谓眼耳意根。问曰。若三是不到。而能知者。何故闻近声。而不见近色。尊者和须蜜答曰。彼界法自尔。复有说者。眼能取远境界。以极近故不见。问曰。耳亦是远境界。何以闻近声。答曰。如以铜筹筋安阇那药置黑瞳上。以近故不见。若声到耳根微尘上。亦复不闻。尊者佛陀提婆说曰。眼因明故能见近。则冥夺于明。是以不见。如是耳因空故闻声。鼻因风故嗅香。舌因水故知味。身因地坚故觉触。意因所观故能知法

问曰。颇有一微尘作所依。一微尘为境界。能生识不。答曰。无也。所以者何。此五识身。依有对缘有对。依积聚缘积聚。依和合缘和合。复有说者。如眼识依自分缘自分彼分。耳识亦如是。意识依自分彼分。缘自分彼分。鼻舌身识。依自分缘自分。复有说者。眼识依自界。缘自界他界。耳识亦如是。意识依自界他界。缘自界他界。余三识依自界缘自界(界者三界)。复有说者。眼识依无记缘三种。耳识亦如是。意识依三种缘三种。余三识依无记缘无记。复有说者。眼识依近缘近远。耳识亦如是。意识依近远缘近远。余三识依近缘近。所以者何。若三尘与三依合时。三识则生。不合时则不生。复有说者。眼识或所依大所缘小。或所依小所缘大。或所依所缘等。所依大所缘小者。如见毛端。所依小所缘大者。如见大山。所依所缘等者。如见蒲桃珠。耳识亦如是。意识所依。虽无大小。而所缘有大小。余三识。所依所缘等。随香与所依等。生鼻识。乃至舌身识亦如是。或有色虽远而是境界。或有色虽不远而非境界。有色亦远亦非境界。有色亦不远亦非不境界。云何有色虽远而是境界。如四天王所居宫远。人眼所不见。此非不是境界。以远故人眼不见。不远亦非境界者。如梵天在此。人眼不见。亦远亦非境界者。如梵天自住宫。亦不远亦非不境界者。除上尔所事。尊者和须蜜说曰。色有四事。故不见极近极远极细障色。迦毗罗弟子。作是说。色有八事。故不见极远极近。根坏意不住。微细障为胜所瞖同故不见。问曰。限根为有筋骨皮肉不耶。答曰。无也。是净四大。言有骨等者。是眼根处所。筋骨皮肉是四入。谓色香味触

诸过去者。尽不现耶。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优陀耶经。是此论本缘。世尊共优陀耶。东方游行。尔时世尊。着一重衣。而自洗浴

时优陀耶。给事世尊。摩拭身体。优陀耶是菩萨少小亲友。常为菩萨按摩调身。今见世尊。光明照耀。胜菩萨时。生于尊敬欢喜之心。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以龙喻之。偈赞叹世尊。世尊告言。随意说之。时优陀耶便说此偈

一切结过去于林离林来

出欲生喜乐犹如山顶金

一切结过去者。过去有二种。一世过去。二巧便过去。世尊于诸结得解脱。是名结过去。于林离林来者。林名居家。离林来者。所谓出家。于林来出家。故名于林离林来。出欲生喜乐者。欲有二种。一烦恼欲。二境界欲。出者。出家欲烦乱。生喜乐者。身心寂静。是名出欲生喜乐。犹如山顶金者。山者日出处山也。金者日也。如日在山顶出时其光明净。世尊于诸烦恼使垢山顶。出时其光明净。亦复如是。复有说者。山者黑沙山也。金者金沙山也。若除黑沙山。则金沙山。其光明净。世尊亦尔。除去一切烦恼使垢黑沙之山。则力无畏念处大悲金沙之山。其光明净。是故说犹如山顶金。是名过去非不现。所以者何。如来身犹现在故。或有不现非过去者。犹如有一。若以神足。若以咒术。乃至广说。若以神足者。尔时世尊入如是三昧。于梵世中。放大光明。普令周遍。出大音声。令梵天王及诸梵众。普使闻知。而无见者。如尊者目连入如是三昧。能令提婆达多不见其身。问曰。此神足于谁不现。答曰。佛于一切众生边不现。辟支佛除佛。余一切众生边不现。舍利弗除佛辟支佛。余一切众生边不现。目犍连除佛辟支佛舍利弗。余一切众生边不现。乃至利根于钝根边。能令不现。咒术者诸仙人。结如是咒。有能诵者。令身不现。彼神足者。于咒术边。令身不现。咒术不能于神足边令身不现。问曰。咒术还于咒术。能令身不现耶。答曰。能如善咒术者。于不善咒术边。能令身不现。药草者有如是药草。人若执之。令身不现。如毗舍遮鸠槃荼等咒术者。能于持药草者边。令身不现。持药草者。于咒术者边。不能令身不现。何以故。咒术力能取药草故。生得处者。如地狱生得处。不能令身不现。若当能令身不现者。乃至须臾不住地狱中受苦。复有说者。虽于地狱卒边不能令身不现。能于余处令身不现。畜生饿鬼天。亦能令身不现。问曰。如是各各能于谁令身不现。答曰。或有说者。地狱还于地狱。令身不现。畜生于畜生地狱。能令身不现。饿鬼能于饿鬼畜生地狱。令身不现。天于五道。能令身不现。评曰。应作是说。地狱能于五道。令身不现。乃至天能于五道。令身不现。所谓障隔也。是谓不现非过去。云何过去亦不现耶。诸法生始生。乃至过去过去世摄。如此尽明生法。是谓过去亦不现。云何非过去非不现。答曰。除上尔所事。诸法第一第二第三句已称已说已行已立名字者。除诸余法未称未说未行未作名字者。作第四句。彼已说者。是何等耶。答曰。所谓一切过去现在世中。取如来身及障隔不现者。其余现在法。一切未来世法。无为法在在者。作第四句。是谓非过去非不现。问曰。以何等故。此中不说结不现耶。答曰。处处有说结是尽是灭。无有处说结不现。如此四句。亦依世俗法。亦依佛经。亦依世谛。亦依第一义谛

诸过去者彼尽耶。乃至广说。过去不尽者。如长老优陀耶所说。广说如上。尽不过去者。如世尊言。此比丘。尽地狱趣。乃至广说。问曰。地狱畜生饿鬼。即说地狱畜生饿鬼尽。何以复言不堕恶道恶趣耶。答曰。更无未曾有事。言不堕恶道者。即是尽地狱畜生饿鬼。但前广说。后是略说。文虽有异义无异也。复有说者。前是广说后是略说。前说是解后说不解。复有说者。尽是地狱畜生饿鬼。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是黄门般吒。无形二形。所以者何。此亦是人中恶道恶趣故。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是不断善根。所以者何。若断善根。即是恶道恶趣故。如说。身坏命终。如掷真珠须。堕恶道中。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说十二非律仪家。所以者何。此亦是恶趣故。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恶道恶趣者。说恶道恶趣因。以因说果故。如世尊言。汝等比丘。若见有人作身口意恶业。当知是地狱趣。复有说者。尽地狱等。如前说不堕者。说地狱趣。所以者何。不能成就善果故。恶道者。是饿鬼趣。所以者何。于一切时。常乏少所须故。恶趣者。是畜生趣。所以者何。有众生。生彼趣中。世界成时受身。乃至世界坏时命终。复有说者。不堕者。尽说三恶道。如畜生饿鬼中。虽有成就善果者少。恶道者。尽说三恶道。以人天言之。尽是恶道。恶趣者。亦尽说三恶道。以身心生其中故。尽地狱趣。乃至广说。问曰。如今地狱镬汤狱卒等犹在。何以言尽。答曰。或有说者。不往不生故言尽。不往者不复往彼处。不往者不复生地狱阴界入。复有说者。彼圣人不生故言尽。彼诸阴界入。住不生法故。复有说者。得非数缘灭故言尽。问曰。彼亦尽天趣。亦尽人趣。尽天趣者。不生无想天。尽人趣者。不生郁单越。何以但言尽地狱等趣。答曰。以都尽故说尽。不都尽故说不尽。过去亦尽者。诸行始生。广说如上。亦不过去不尽者。除上尔所事。如前广说。已说者一切过去现世有如来身。未来世中圣人堕恶趣阴界入住。不生者余未来现在法。无为法在在者。作第四句。此说世尽四句。今当说结尽四句

复次今当说结。结有过去不尽。乃至广说。结过去不尽者。诸过去结。不断不知不灭不吐。不断者不以圣道断诸结得。不知者不证解脱得。复有说者。不断者是断知。不知者是智知。不灭者不得数缘灭。不吐者不断诸结得。不证无为得。复有说者。不吐者不舍弃。彼不断等。复是何耶。答曰。具缚人。见道修道所断结是也。圣人若住苦法忍时亦尔。苦比智生。余有四种结。如是次第。乃至道比智生。余有一种见谛具足。修道所断。随相而说。尽不过去者。诸结已断已知已灭已吐。断者以圣道断诸结得。已知者证解脱得。复有说者。已断者所谓断知。乃至广说。断等复是何耶。答曰。阿罗汉三界结使断。乃至广说。断等复是何耶。答曰。阿罗汉三界结使断。乃至欲界凡夫结使断。应随相说。过去亦尽者。诸过去结已断。乃至广说。断者以圣道断。乃至广说。不过去亦不尽者。诸未来结不断。乃至广说。诸过去尽灭耶。乃至广说。作四句。过去不灭者。如长老优陀耶言。乃至广说。是谓过去不灭。灭不过去者。当说小事。小舍言舍灭。乃至广说。此是世所传。如东方人小舍言舍灭。乃至小眼见色言眼灭。故作是说。颇有灭眼能见色耶。答曰。有。如此者是也。是名灭不过去。过去亦灭者。诸行生始生。广说如上。不过去亦不灭者。除上尔所事。广说如上。已说者是何。一切过去法。现在有佛身及小灭。余现在法未来世及无为法在在者。作第四句

复次今当说结。乃至广说。前四句明世灭。今四句明数缘灭结。或过去不灭。乃至作四句。广说如上。问曰。以何等故。但说结不说结法。答曰。或有说者。作结者意欲尔。乃至结说。复有说者。若说结当知亦说结法。所以者何。同一对治断故。复有说者。若缘结法。皆为结故。复有说者。结一向染污故说。结法染污不染污故不说。复有说者。若与圣道相妨者说。善有漏不隐没无记法。不与圣道相妨。所以者何。善有漏法。于道有出有入。于定亦有出有入。不隐没无记。与圣道作所依。烦恼与圣道相妨。所以应断。若断烦恼。彼法亦断以同对治断故。譬如灯明。不与炷油器相妨。唯与闇相妨。欲坏闇故。烧炷尽油热器。如是有漏善法。不与无漏道相妨犹如灯炷油。不隐没无记法。不与无漏道相妨如器。是以说结不说结法。如王不与自国自军相妨。与他国他军相妨。为坏他军故。亦少自损国。少自坏军。如有漏善法。不与无漏道相妨。犹如自军。不隐没无记法。犹如自国。如是若说断结。当知结法亦断。复有说者。若断害烦恼。亦断害生死。以是故说结不说结法。如结结法。受受法使使法垢垢法缠缠法亦如是

若苦生疑。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如经说。有事论婆罗门。往诣佛所。作如是问。沙门瞿昙。甚为希有。是疑难度。非是易度。佛语婆罗门。如是。如是甚为希有。是疑难度。非是易度。婆罗门于意云何。古昔诸婆罗门。作韦陀者。造咒术者。一名阿吒驹。二名傍摩驹。三名傍摩提婆。四名毗婆蜜哆。五名阇婆阿尼。六名阿祈罗。七名婆罗池殊。八名婆私吒。九名迦叶。十名毗浮。如是等皆不断疑心。而便命终。婆罗门以是因缘故。当知疑心难断难度。佛经说疑。不广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彼中未说者。今当尽说。故作此论。若苦生疑。乃至广说。此是甚深微细。难可显现。若缘此苦如是之间。多心已过。以是事故。尊者迦旃延子。说苦法忍生。乃至道比智生。于其中间。有六十刹那现。其性速疾有苦邪。是一意无苦邪。是二意彼邪字者。以成疑义。所以者何。若无邪字者。有苦是正见。无苦是邪见。如是以邪字成。于苦疑亦应以邪字。乃至成于道疑。如此八心。是最少者。若缘谛生疑。亦有多心。颇有一意。是疑非疑。乃至广说。问曰。何以作此论。为以自体。为以境界。若以自体者。疑心相应法。犹豫是疑。慧是非疑。若以境界者。一切凡夫。于如来身疑。一切圣于如来身不疑。若作是说。颇有一意。是疑非疑。何以答言无。答曰。所问者。颇有一意。是疑非疑。是疑者。一意犹豫。亦是决定邪。非疑者。一意决定。亦是犹豫邪。是故答曰无邪。是苦邪此心是疑是苦。此心非疑。是正见无苦邪。此心是疑无苦此心非疑是邪见。如是有四正见。有四邪见。有八疑。问曰。此八疑心。几能生正决定。几能生邪决定。答曰。四能生正决定。四能生邪决定。问曰。何等人疑。能生正决定。何等人疑。能生邪决定。答曰。有人憙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有人不憙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若人憙亲近善知识。乐听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正决定。有人不憙亲近善知识不乐闻法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复有说者。有人多与内道人共住。有人多与外道人共住。若多与内道人共住者。如此人疑能生正决定。若多与外道人共住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复有说者。有人多好习内道经。有人多好习外书。若好习内道经者。如是人疑。能生正决定若好习外书者。如此人疑。能生邪决定

有三种冥身。所谓于过去世疑犹豫。现在未来亦如是。问曰。如疑性。非是无明。何以说是冥身。答曰。与无明相似故。无有法非无明而与无明相似如疑者。是故说疑是冥身。复有说者。冥是无明。彼疑是其处所。是其舍宅。复有说者。疑是住处故。所以者何。若身中有疑。必有无明。如世人言。以亲他故言。汝即是我身。复有说者。同是一法。所以者何。俱是不决定故。问曰。以何等故。世尊说缘世生疑是冥身。不说缘无为是冥身耶。答曰。或有说者。世是粗法。现可了知。若于世脱失诸圣说是冥身。无为法微细。不可现得了知。是故诸圣不说是冥身。如人昼行脱失。为世人所呵笑。如人夜行脱失。则不为世所呵笑。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为诸外道故。缘世生疑。说是冥身。诸外道偏愚于世。我曾在过去世不。乃至广说。是故说疑世是冥身。复有说者。疑心多缘世生少缘无为生。复有说者。世乃至小儿。犹于中愚。所谓去来今事。以如是等现事故。世尊说疑世心是冥身。涅槃是非根法。甚深微细觉性。乃能了知。是故疑此法者。不说冥身。如经说。佛告比丘。以五事故令心弊恶。云何为五。所谓有人。于如来所。而生疑心。不解不观不信。是名于如来所不断心弊恶。于法于戒于教亦如是。佛所赞叹。智人所识。修梵行者。常以粗言。讥刺毁訾触恼。无恭敬心。是名于梵行者不断心弊恶。问曰。此心弊恶体性是何。答曰。此心弊恶有二分。所谓疑与嗔恚。四是疑分一是嗔恚。问曰。嗔恚是弊恶。是事可尔。所以者何。如说云何嗔恚结。答曰。若心生害。心生弊恶。心生嗔恚。是名嗔恚结。如疑心性非嗔恚。何以说是弊恶。答曰。或有说者。无有法性非嗔恚。而与嗔恚相似如疑心者。如所说疑隐弊心。令心坚[革*卬]弊恶。犹如良田不种植时坚[革*卬]弊恶。彼亦如是。复有说者。疑隐弊心时。尚不能生邪决定。况正决定。如田弊恶。犹不生草。何况苗稼。复有说者。嗔恚令自身弊恶。疑心能令自身弊恶。亦复如是。如田弊恶人所弃舍。所生稗[禾*秀]。犹不任用。何况粳粮。如是疑结。令众生生心弊恶。犹不能生于邪决定。况正决定。复有说者。同行相对故。同行者俱行愁戚。行相对者。同与欣踊行相对。问曰。以何等故。于佛生疑。说是弊恶。于僧非邪。答曰。佛无过失之行。若于佛生疑。此疑无过而起。僧少有过失之行可见。若于僧生疑。此疑因过而起。以是事故。因佛生疑名为弊恶。因僧生疑不名弊恶。复有说者。一向无过故。佛世尊乃至无有少过。若于佛生疑。此疑无过而起。众僧少不随顺事可见故。若于僧生疑。因过而起。以是事故。因佛生疑名为弊恶。因僧生疑不名弊恶。如佛生疑。法戒教亦如是。问曰。以何等故。于僧生恚名为弊恶。于佛非耶。答曰。若佛生恚。此心偏重。以偏重故。更立重名。名为横恶

猜你喜欢
  智相品第十五·佚名
  金天缘品第二十·佚名
  卷第四十·志磐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三·从义
  佛说法律三昧经·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一卷·龙树
  大乘庄严经论 第十三卷·无著
  重刻地藏经序·太虚
  卷下·熊十力
  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
  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
  处胎品第六·佚名
  卷四十六·彭绍升
  卷五百二十八·佚名
  净土圣贤录卷七·彭希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问谁·徐志摩

    问谁?呵,这光阴的播弄问谁去声诉,在这冻沉沉的深夜,凄风吹拂她的新墓?“看守,你须用心的看守,这活泼的流溪,莫错过,在这清波里优游,青脐与红鳍!”那无声的私语在我的耳边似曾幽幽的吹嘘,——象秋雾里的远山,半

  • 卷四百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四十二 张弼 酬杨编修维新 灼灼东风桃缟缟西园李采采谅匪艰举手聊漫尔云胡自束缚企望邈千里齿髪易衰谢岁月不我俟抗走京华尘欵曲谢知己素心为我倾瑶琴为

  • 卷四十三·乾隆

    卷四十三山阴陆游诗二十月十九日与客饮。忽记去年此时自锦屏归山南。道中小猎。今又将去此矣去年纵猎韩坛侧。玉鞭自探南山雪。今年痛饮蜀江边。金杯却吸峨眉月。。竹枝。歌舞新教成。凄怨传得三巴声。城头筑观出云雨

  • 忠义集卷七·赵景良

    附录诸公诗二文天祥诗越王台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囘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莫作楚囚愁絶看旧家歌舞此衔杯黄金市闭蓬絶粒始南州我过青山故首丘巡逺应无儿女熊夷齐肯作稻梁谋

  • 第十一回 凶信讹传·蒲松龄

    却说小举人上京会试,太太嘱咐道:"若会了便捎个信去,着你爹爹来家;不会,便亲自去看。" [跌落金钱]嘱咐娇儿记在心,到京遇着太原人,我儿呀,你可细把你爹爹问。若能会了休起身,细写府县合庄村,我儿呀,我就托人捎个信。不会不必返家

  • 尚史卷四·李锴

    本纪三商本纪汤汤契之裔也契封于商赐姓子氏礼纬以元鸟生子也契别有本传见唐虞诸臣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防立韦昭国语注相土四传至防防契后六世孙根圉之子也是根圉即曹圉

  • ●叙·佚名

    白石年谱一卷辽阳陈慈首先生着也曩予为白石歌曲斠证尝辑孴杂书欲补苴姜虬绿所编年谱旋闻之强村老人乃得见先生此稿考证详赡非承焘所能为役研诵赞叹之余尝疏疑义十数事似教于先生先生赐书宽奖谓曩属稿于苏州围城中初拟

  • 钦定续通志卷八 唐纪八·纪昀

    唐纪 【八】 肃宗 ○肃宗 肃宗皇帝讳亨玄宗第三子也母曰元献皇后杨氏初名嗣升封陕王开元四年为安西大都护 【按旧书云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 大都护肃宗以景云二年生至开元四年当是六岁】 幼性仁孝玄宗尤爱之十五年徙

  • 沈冲传·萧子显

    沈冲字景绰,吴兴武康人。祖父沈宣,曾任新安太守。父亲沈怀文,曾任广陵太守。沈冲初为官任卫尉五官,调任扬州主簿。宋朝大明年间(457~464),沈怀文有文名,沈冲也涉猎文义。调任西陽王抚军法曹参军,不久举为秀才,还为抚军正佐,兼记

  • 薛怀义传·刘昫

    薛怀义,京兆..县人,本姓冯,名小宝。以卖台货为业,身躯魁梧,强健有力,在洛阳做买卖,得以遇见千金公主的婢女。千金公主了解他后,进宫说:“冯小宝有非同寻常的资质能力,可以让他充当近身侍者。”因而得到武则天召见,对他的赏识厚待

  • 明成祖迁都北京·吴晗

    上一次讲了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十三陵长陵埋的那个皇帝)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不可?前面讲到,明太祖的军队打到北京以后,元顺帝跑掉了,元朝失去了在长城以内地区

  • 春秋管窥卷六·徐庭垣

    新昌县县丞徐廷垣撰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人君之即位有二若周康王之受册命临诸侯此嗣世即位之礼伊尹奉嗣王见厥祖侯甸羣后咸在此改元即位之礼其即位时咸释服从吉盖天生民而树之君上以对越天地神祗下以照临百官兆民其

  • 卷一·赵鹏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筌卷一     宋 赵鹏飞 撰隐公始隐夫子尝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盖将兴西周矣兴西周之志不得行於时而寓於春秋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则春秋者中兴周室之书也然则不始於孝不始於

  • 卷九·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九钱塘程川撰易九上经二问易传乾卦引舜事以证之当初若逐卦引得这般事来证大好看曰便是当时不曾计防得乆之曰经解说洁净精微易之教也不知是谁做伊川却不以为然据某看此语自说得好盖易之书诚

  • 卷二·佚名

    △报恩品第二之上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四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郡经录上之十四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单重合译神龙二年创首先天二年功毕)右此一部经新译旧译四十九会合成一部。于中折取二十六会三十九卷为菩提流志新译。余

  • 蓝田女侠·赵绂章

    章回小说。近代赵绂章著。十八回。叙清康熙年间,福建乡绅蓝翁倾资修堤,反遭暗算。其女沅华矢志复仇,投师学艺;其子投军平定三藩之乱,随军统一台湾。沅华学成后剪除仇敌,并助其弟建立大功,封官晋爵,荣归故乡,沅华则飘

  • 新五代史·欧阳修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74卷,系北宋欧阳修编著。记事时间与《旧五代史》相仿。欧阳修以为薛书“繁猥失实”,从景佑三年(1036年) 开始进行修订,经历10余年,将《五代史记》完成。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朝廷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