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第二

十九日平明,天晴,北风吹,举碇南出。未时风止,摇橹指西南行。申时到邵村浦,下碇系住。当于陶村之西南,拟入于澳,逆潮遄流,不能进行。

廿日早朝,新罗人乘小船来,便闻张宝亮与新罗王子同心,罚得新罗国,便令其王子作新罗国王子既了.南风稍切,缘潮逆遄,不得定住,东西往复,摇振殊甚。

廿一日,云雾。午后,南风切吹。

廿二日,云雨。申时,挟抄一人死,载艇移置岛里。

廿三日,云气,南风。

廿四日,雾雨。此泊舶之处结缆,缆断,风吹浪高。近日下八个缆,其三个缆碇并断落,所余之缆甚少。设逢暴风,不能系住,忧怕无极。廿四日,西风吹。暮际,骑马人来于北岸,从舶上差新罗译语道玄令迎。道玄来云:「来者是押衙之判官,在于当县闻道本国使船泊此日久,所以来拟相看。缘夜归去,不得相看。明日专诣于舶上」。更令新罗人留于岸上,传语于道玄,转为官人令申来由。便闻本国朝贡使驾新罗船五只,流莱明卢山之边,余之四只不知所去。虽闻是事,未详是第几之船。又闻大唐天子为新罗王子赐王位,差使拟遣新罗,排比其船,兼赐禄了。

廿五日,风吹不定,雾气未晴。午时,昨日后岸归去押衙之判官寄王教言,赠与于官人酒鱼等。王教言亦自献酒饼等来,官人赐绵等。此舶多有潜矶,每当浪漂,断缆沉碇五六度矣。未后,摇橹向乳山去。出邵村浦,从海里行。未及半途,暗雾儵起,四方俱昏,不知何方之风,不知向何方行。拋碇停住,风浪相竞,摇动辛苦,通夜无息。

廿六日早朝,云雾微霁。望见乳山近在西方。风起东北,悬帆南行。巳时,到乳山西浦,泊舶停住。山岛相卫,如垣周围。其乳山之体,峻峰高颖,顶上如锋,山根自岭下而指六方。于澳西边亦有石山,岩峰并岭,高秀半天。东之与北虽有山连,而犹斜耳。未时,新罗人卅余骑马乘驴来云:「押衙潮落拟来相看,所以先来候迎」。就中有一百姓云:「昨日从卢山来,见本国朝贡船九只俱到卢山,人物无损。其官人等上陆地作幕屋在,从容候风」云云。不久之间,押衙驾新罗船来。下船登岸,多有娘子。朝贡使判官差新罗译语道玄遣令通事由。已后,粟录事下舶到押衙处相看,兼作帖请食粮:「先在东海县,但过海之粮。此舶过海,逆风归,流此间。事须不可在此吃过海粮,仍请生料」云云。押衙取状云:「更报州家取处分」。晚头归宅。终日东北风吹。

廿七日,阴雨,北风。

廿八日,天晴,押衙来与官人相看。

廿九日,北风吹,令新罗译语道玄作谋留在此间可稳便否,道玄与新罗人商量其事,来云:「留住之事,可稳便。」

五月一日,遣买过海粮于村勾当王训之家,兼问留住此村之事。王训等云:「如要住者,我专勾当,和尚更不用归本国」云云。依事不应,未能定意。终日西风吹。

二日,西风吹,解缆出澳。为风甚切,行路近矶,不能即出。酉时风停,任流到海口停留,遣令汲水。日没之时,于舶上祭天神地祇,亦官私绢,頝缬、镜等奉上于船上住吉大神。丑时,水手一人自先沉病将临死。未死之前,缠裹其身,载艇送弃山边。送人来云:「弃岸上,病人未死,乞饭水,语云:『我病若愈,寻村里去。』」舶上之人莫不惆怅。

三日,风吹不变。从乳山西南海口,悬帆进发。风途稍平。午时风止。不久东风吹,回帆归,到乳山泊口停宿。

四日辰时,从泊口西南四五许里行,于望海村东浦桑岛北边结缆。

五日,下舶登陆,作五月节,兼浴沐浣衣。晚头从舶上将状来,其状称:「顺风难扇,不遂利涉。头判官共众议,合船洁斋,从明日始三个日,延屈诸和尚转经念佛,祈愿顺风。照察幸垂光仪者。」缘夜未即赴。夜头于陆岸宿。

六日早朝,赴舶上去,于舶上斋。新罗译语道玄向押衙宅去。斋后,更登陆岸,幕排比修法之事。晚头,祭五方龙王,戒明法师勾当其事。

七日,雨下。

九日早朝,转经事毕。

十一日,祭大唐天神地祇。从此日至十三日,天色或暗或霁,风吹不定。

十四日,州押衙来于舶上,问舶上之人数。且归村家。邵村勾当王训等来相看,便闻本国相公等九只船,先从卢山过海,遇逆风更流于卢山以来之泊。入夜雷鸣洪雨。

十五日,朝,云色骚乱,云雨稍切。州押衙来于船上,请舶上人数。官人具录其数,帖报州家。晚头,押衙归,朝贡使赏禄絁绵等。

十六日,天暗。押衙使来请朝贡使报县之帖。请益僧作留住之状,付商人孙清送林大使宅。舶上官人差射手二人、水手二人,与州押衙共遣请粮。押衙称无土物赠州县,而不交去。前件人等自陆来。

十七、十八日,风途或干或兑,人论不一准。

十九日夜,比至丑时,雷鸣电耀,洪雨大风,不可相当。舻缆悉断,舶即流出。乍惊下碇,便得停住。舳头神殿盖揖之板,为大风吹落,不见所在。人人战怕,不能自抑。

廿日,西风吹,便拟过海,排比帆布,运上岸人。午时,风变西南,计不能出泊,仍不进发。入夜雷雨更甚。

廿一日巳时,西风吹,解缆发行。风止不扇,暂停待风。南风微吹,不能上帆,归泊结缆。舶上卜部,自先久疾,晚头下舶。

廿二日,早朝,闻卜部于岸上死。终日暗雨,东风吹。

廿三日,云天微晴。入夜风雨竞切。

廿四日,西风切吹,雨气未晴,仍未进发。晚间,官人共议:「风色终日不变,明朝便发」。

廿五日,早朝解缆,风止不得进发。申时,新罗船一只悬白帆从海口渡去。不久之顷,回帆入来。晚际,任流向乳山泊去。诸人皆疑:「若是朝贡使从卢山来欤?」驰艇遣问,彼新罗船遄走,缘夜,此艇不得消息归来。

廿六日,拟发,风逾不顺。晚头,西北两方电光耀耀,云色骚暗。入夜,舶忽然振漂,惊怪无极。戌时,泊西北岸上。狐鸣,其声远响,久而不息。不久之会,雷电鸣,闻之耳塞,电光之耀,不堪瞻视,大雨似流,惊怕牵难,舶上诸人不能出入。

廿七日晓,霹雳降来,擗桅子,舻方之面,斜戾折之。其所折弃,厚四寸有余,阔六寸许,长三丈余。自外折弃之者五片,或四寻、或五尺已下,段段狼籍,采集一处,系于船角之上。兼祭币帛:「到本国之日,专建神社,永充祭祀」云云。烧龟甲占其祟,称:「舶上卜部诸公葬于当处神前,所以得神嗔怒,作此祸灾。如能解除,便可安稳。」仍于桑岛解除,又于舶上祭当处神。其被折之桅子,或云:「既是折弱,更造替」;或云:「作桅子之材,此处卒尔难可得,若更作替,计今年不能过海,事须结缠所被折之处,早可进发」云云。诸人据后说,便拟进发。风起西北,少有动舶。风吹便止,人心参差,上下不壹。岚风微扇,解缆强发。信风无感,暂行下碇。入夜,岚风微吹,悬帆渐行。仅岛口,风止不能发,下碇系留。

廿八日辰时,云雾霭暗,石神振鸣,举碇归去。雨下辛苦。摇橹进入桑岛东南少海,有岛,于此泊舶。

卅日,天晴。本国历六月一日.风起西北,回转不定。自先至今日可住此村之事报请,官人不许。今日又请,未被允许。

六月一日,天色微晴。缘留住之事,暂请舟游艇,不交下船。

二日天晴。虽无信风,人人苦欲归乡,步碇强行,终日难出。晚际,为上帆而回舶,忽然流去,将当矶碎,下碇尽力,仅得平善。

三日,西风微吹。或吹或不吹,上帆下帆,三数度矣。或帆或橹,遥指赤山去。从邵村浦乘潮而行。出浦口,潮横走,舶忽当矶。下棹指张,不能制之。底有潜石,相共冲当。岸矶底石相合冲触,舶将破裂。入各合力,指棹步碇,共得曳出。随流出行,海中停留。暮际,大风浩雨,雷声电光,不可视闻。舶上诸人振锋斧大刀等,竭音呼叫以避霹雳。

四日早朝,上帆进行。暂行风止,下碇系住。

五日迟明,悬帆进行。午后到赤山西边,潮逆暂停。俄尔之顷,又行,渐入山南。云聚忽迎来,逆风急吹,张帆顿变。下帆之会,黑鸟飞来,遶舶三回,还居岛上。众人惊怪,皆谓是神灵不交入泊,回舶出。去山稍远,系居海中。北方有雷声,掣云鸣来。舶上官人惊怕殊甚,犹疑冥神不和之相,同共发愿兼解除,祈祠船上霹雳神,又祭船上住吉大神,又为本国八幡等大神及海龙王,并登州诸山岛神等,各发誓愿。雷鸣渐止,风起东西,下碇系居。此舶离陆日久,不能过海,又不得入澳,经多日夜,漂荡海里,不任摇动,心力疲劳。

六日,干风切吹,拟入赤山泊。风合相顺,仍举沉石,排比帆布。风止浪猛,更沈镇石,未卜进入。风波参差,行途不与心合,艰辛之至,莫过此大矣。

七日午时,干风吹,举帆进行。未申之际,到赤山东边泊船,干风大切。其赤山纯是岩石,高秀处,即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山里有寺,名赤山法花院,本张宝高初所建也。长有庄田,以充粥饭。其庄田一年得五百石米。冬夏讲说,冬诵法花经,夏讲八卷金光明经,长年讲之。南北有岩岑,水通院庭,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作壁,但坤隅斜下耳。当今新罗通事、押衙张咏及林大使、王训等专勾当。

八日,暮际,请益法师及惟正、惟晓等登寺,偶谒寺家。诸僧等卅有余,相看啜茶,夜宿闲房。

九日,斋前法相请益戒明法师及从僧等相寻登来,共于食堂吃斋。斋后粟田录事、新罗通事道玄等同共登来,亦宿一夜。

十日,斋后粟录事归船上去。本国七个僧留住山寺,超七日。西南风大切,片时无息。

廿二日,大风暴雨,通夜不上。

廿三日早朝,巡看山寺,拔树折枝,崩岩落磊石,从泊舶处。水手走来云:「舶当矶,悉已破损。舟游艇一双并皆破散。」乍闻怪无极。便差专使遣泊舶处,令看虚实。其舶为大风吹,流矶,桅板破。舟游艇一双,并已摧裂。舶当平矶三四度,鸿涛如山,缆碇不系,与波流出,自西岸而到东岸。风吹逾切,漂摇更剧,下锵为碇,碇缆纔沉,近岸系留。船上诸人心迷不吃,宛似半死。两日之后,归到旧泊,补缀舟游艇。

廿六日,分头令取碇及觅桅料之材。自去四月起首,云雾暗塞,风雨不止。一两日晴,还更云塞。

廿七日,闻张大使交关船二只到旦山浦。

廿八日,大唐天子差入新罗慰问新即位王之使,青州兵马使吴子陈、崔副使、王判官等卅余人,登来寺里相看。夜头,张宝高遣大唐卖物使崔兵马司来寺问慰。

廿九日,迟明,共道玄阇梨入来客房,商量留住之事,便向船处归去。赤山浦东南涉少海,有岛与东岸接连,是吴干将作剑处,时人唤为莫耶岛。但莫耶是岛之名,干将是锻工之名。

七月十日、十一日,海里无风,波浪猛腾彻底涌沸,浪声如雷,泊船漂振,惊怪不少。

十四日辰时,辞山院到舶船处,在岸头共戒明法师及粟录事、和录事辞别,往真庄村天门院相看法空阇梨。此师曾至本国,归来二十年。夜宿其院。

十五日,山院吃斋,便吃新粟米饭。

十六日早朝,从山院下,在路闻人道:「舶船昨日发去。」到舶船处,觅船不见,暂住岸头。赤山院众僧共来慰问,俱登赤山院吃饭。便见州使四人先来在院,运日本国朝贡使粮七十石米,今于当村。缘朝贡使已发,不得领过,便报县家去。院里老少深怪被拋,慰问殷懃。

廿一日申时,本国相公已下九只船来,泊此赤山浦。即遣惟正起居相公,兼谘诸判官、录事等。相公差近江权博士粟田家继,及射手左近卫大部贞名等慰问请益僧,兼令问第二舶逢危害之事。

廿二日,不发。

廿三日,早朝,山头望见泊舶处,九只船并不见,便知夜头同发。西北风吹。赤山东北隔海去百许里,遥见山,唤为青山,三并连,遥交炳然,此乃秦始皇于海上修桥之处。始皇又于此山向东见蓬莱山,瀛山、胡山,便于此死。其时麻鞋今见在矣。见旧老说,便得知之。三僧为向天台,忘归国之意,留在赤山院。每问行李:向南去道路绝远;闻道向北巡礼有五台山,去此二千余里,计南远北近。又闻有天台宗和尚法号志远,文鉴座主兼天台玄素座主北台,在宋谷兰若先修法花三昧得道。近代有之弟子,今在五台山修法花三昧,传天台教进禅师,楚州龙兴寺僧也,持盘经一千部入台山志远禅师边受法花三昧,入道场求普贤,在院行道,得见大圣,如今廿年来也。依新罗僧圣林和尚口说记之。此僧入五台及长安游行,得廿年来此山院。语话之次,常闻台山圣迹,甚有奇特,深喜近于圣境;暂休向天台之议,更发入五台之意。仍改先意,便拟山院过冬,到春游行巡礼台山。

廿八日申时,县使窦文至等两人将县帖来。其状称:

县帖青宁乡

得板头窦文至状报:日本国船上拋人三人。

右检案内,得前件板头状报:其船今月十五日发讫,拋三人,见在赤山新罗寺院,其报如前者。依检,前件人既船上拋,即合村保板头当日状报,何得经今十五日然始状报?又不见拋人姓名兼有何行李衣物?并勘赤山寺院纲维、知事僧等,有外国人在,都不申报。事须帖乡专差人勘事由,限帖到当日,具分折状上。如勘到一事不同及妄有拒住,并进上勘责。如违限,勘事不子细,元勘事人必重科决者。

开成四年七月廿四日 典王佐帖

主簿副尉胡君直

摄令戚宣员

求法僧等便作状,报留之由。其状如左:

日本国僧一人、从小师二人、行者一人留在山院

事由

右僧等为求佛法,涉海远来,虽到唐境,未遂宿愿。辞乡本意,欲巡圣国,寻师学法。缘一朝贡使早归,不能相随归国,遂住此山院。已后便拟巡礼名山,访道修行。但随身物铁口、铜铙二具、铜瓶一口、文书廿余卷、遮寒衣裳等,更无别物。今蒙县司勘问,具事由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七月廿日

日本国僧圆仁状帖

从僧惟正、僧惟晓、行者丁雄万奉帖

青宁乡赤山院状上:勘日本国僧人船上不归事由等状

右日本国僧圆仁、小师惟正、惟晓、行者计四人,口云:「远闻重花兴流佛教,故来投学圣教。拟次寻名山圣迹,巡礼诸方。缘时热,且在山院避热,待时凉即便行。」遂不早县司,更无别物。如通状后不子细,法清等虚妄之过。谨具状上,事由状惟悉察其僧等缘身衣如前。

开成四年七月日 赤山院主僧法清状

八月十三日,闻相公已下九只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从彼有人来报县家去,未详虚实所以然者。九只船从此赤山浦发后,西北风连日常吹,于今犹有,更有何所障不发去?但应是人虚传。

十五日,寺家设馎饨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其渤海为新罗罚,纔有一千人向北逃去,向后来,依旧为国。今唤渤海国之者是也。」

十六日,为惟正、惟晓始读因明论疏。青州都督府管内有四个州:莱州、登州、淄、青州,并山东道。登州四县:牟平县、文登县、蓬莱县、黄县。蓬莱县在州下。今此山院是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内。清宁乡南极望海有莫耶岛,是吴干将作剑之处。当在赤山东南,隔以小海,从赤山北向东转去,陆路得到。

九日大,一日己卯,问录往台山行李、州名、里数:过八个州到五台山,计二千九百九十来里;从赤山村到文登县,百三十里;过县到登州,五百里;从登州行二百廿里,到莱州;从莱州行五百里,到青州;从青州行一百八十里,到淄州;从淄州到齐州,一百八里;过齐州到郓州,三百里;从郓州行,过黄河到魏府,一百八十里;过魏府到镇州,五百来里;从镇州入山,行五日,约三百里,应到五台山。依新罗僧谅贤口说记之。

三日午时,县使一人将县帖来。其帖文如左:

县 帖青宁乡

先得状,在赤山寺院,日本国船上拋僧三人、行者一人

右检案内得状称,前件僧等先具事由申上讫,恐后州司要有追勘状请帖海口所由及当村板头,并赤山寺院纲维等,须常知存亡,请处分者。奉判准状帖所由者。依检前件人事,须帖海口所由告报,及纲维等,须常知存亡。如已后州司追勘,称有东西不知去处,免追必重科决。

仍限帖到当日,告示畜取状,州状上者。

开成四年八月十三日 典王佐帖

 主簿副尉胡君直

摄令戚宣员

司功

先在青宁乡赤山寺院日本国船上拋僧三人、行者一人

右件僧等先申州,申使讫。恐有东西去,八月十四日帖赤山寺院并村保、板头、海口所由等,须知存亡。寻问本乡里正,称村正谭亶拋帖,至今都无状报。其谭亶见在,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帖

开成四年九月日 典王佐牒

青村正状 宣员

日本国僧圆仁等 状上

奉帖勘问拋在赤山院日本国僧三人行者一人东西存亡事由状

右僧等为慕佛法,权住山院,已得稳善。欲拟便出,游礼诸处。缘时临寒,未有东西,在此山院过冬。到春巡礼名山,访寻圣迹。僧等请愿,状报既了。今蒙帖勘东西存亡,谨具事由,状上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九月三日日本国僧圆仁等帖

十二日午时,云雷雹雨。五更之后,龙相鸣,雹雨交下,电光纷耀,数不息,到晓便止。朝出见之,冰雹流积三四寸许,凝积如雪。老僧等云:「古来相传,此山多有龙宫。」祠部 牒

上都章敬寺新罗僧法清

右请准格所在随缘头陀

牒:得前件僧状称,本心入道,志乐头陀。但是名山,归心礼谒;经行林下,所在寻师,学迦叶之行门,进修佛理。请准干元和元年四月十二日,三藏僧般若力奏弟子大会等请头陀,奉依释教,准修行。所在头陀,勿亏圣典。但为持念损心,近加风疾,发动无恒,药饵之间,要须市易将息。今欲往诸山巡礼及寻医疗疾,恐所在关戌、城门街铺、村坊佛堂、山林兰若、州县寺舍等不练行由,请给公者。付库检得报内名同者。谨检格僧尼有能行头陀者、到州县寺舍,任安置将理,不得所由恐动者。僧法清请头陀检勘同者,准状牒。故牒元和二年二月日令吏潘伦牒

主事赵参

员外郎周仲孙

日本国求法僧等 牒 当寺

僧圆仁 从僧惟正、惟晓 行者丁雄万

请寺帖报州县给与随缘头陀公

牒:僧等本意钦慕释教,远投仁境,归心圣迹,志乐巡礼。见说台山等诸处,法教之根原,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崄寻访,汉地名德在兹得道矣。僧等之仰彼芳猷,偶属良缘,幸到圣国。今欲往赴诸处,以遂旧情。恐在道路,不练行由。传闻般若三藏,为头陀僧,奏请公,准修行,起昔续今也。伏望当寺准当国格例,帖报州县,请给公。然则,纲维弘法之芳声,远振海外;催劝之恩赖,扶扬佛日。不任思诚之至。具状如前,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四年九月廿六日日本国延历寺求法僧

廿三日,据唐历立冬,自后寒风稍切。

廿七日,下雪。自九月中旬已来,寒风渐起,山野无青草,涧泉有冻气。

廿八日,始当院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老少,尽出担柴去。

十月一日,始霜下。

五日,泉冰。

十日,夜半闻雁声,空飞南去。

十五日夜半,月蚀,院里师尽出,作声打板;五更之初,月色渐明。

十一月一日,赴新罗人王长文请,到彼宅里吃斋。斋后,共数僧等到寺院庄宿一宵。

十二日晚头,归到山院。

九日,冬至节,众僧相礼。辰时,堂前礼佛。

十六日,山院起首讲法花经,限来年正月十五日为其期,十方众僧及有缘施主皆来会见就中圣琳和尚是讲经法主,更有论义二人:僧顿证、僧常寂。男女道俗同集院里,白日听讲,夜头礼忏听经及次第,僧等其数卌来人也。其讲经礼忏,皆据新罗风俗。但黄昏、寅朝二时礼忏,且依唐风,自余并依新罗语音。其集会道俗老少尊卑,是新罗人,但三僧及行者一人,日本国人耳。

十七日,斋前由当院讲起处,且出寺往南山法空阇梨院。赤山院纲维驰书请归,不许住南院。更修状请十五日暇,纲维仅许。

廿二日,缘事不稳,归于本院。

赤山院讲经仪式:辰时,打讲经钟,打惊众钟讫,良久之会,大众上堂,方定众钟。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等一行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便开题分别三门。释题目讫,维那师出来,于高座前读申会兴之由,及施主别名,所施物色申讫,便以其状转与讲师。讲师把尘尾,一一申举施主名,独自誓愿,誓愿讫,论义者论端举问。举问之间,讲师举尘尾,闻问者语。举问了,便倾尘尾,即还举之,谢问便答。帖问帖答,与本国同,但难仪式稍别。侧手三下后,申解白前,卒尔指申难,声如大嗔人,尽音呼诤。讲师蒙难,但答不返难。论义了,入文读经。讲讫,大众同音长音赞叹,赞叹语中有回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音势颇似本国。讲师升礼盘,一僧唱三礼了,讲师大众同音,出堂归房。更有覆讲师一人,在高座南下座,便谈讲师昨所讲文,至「如含义」句。讲师牒文释义了,覆讲亦读。读尽昨所讲文了,讲师即读次文,每日如斯。

新罗一日讲议式:辰时打钟,长打拟了,讲师、都讲二人入堂。大众先入列坐,讲师、读师入堂之会,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长引。其讲师登北座,都讲登南座了,赞佛便止。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云何于此经」等一行偈也。作梵了,南座唱经题目,所谓唱经长引,音多有屈曲。唱经之会,大众三遍散花;每散花时,各有所颂。唱经了,更短音唱题目。讲师开经目,三门分别,述经大意。释经题目竟,有维那师披读申事兴所由。其状中具载无常道理、亡者功能、亡逝日数。知登州刺史姓乌名角,时人唤乌使君。有三讳字:「明」、「绮」、「给」也,「明日」即道「来日」。青州节度使姓韦,时人唤韦尚书,无讳字也。

新罗诵经仪式,大唐唤作、「念经」:打钟定众了,下座一僧起打搥,唱「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次一僧作梵,「如来妙色身」等两行偈,音韵共唐一般。作梵之会,一人擎香盆,历行众座之前,急行行便休,大众同音诵摩诃般若题数十遍也。有一师,陈申诵经来由了,大众同音诵经,或时行经本,或时不行经本。念经了,导师独唱「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次称佛菩萨号。导师唱云:「南无十二大愿」,大众云:「药师璃光佛。」导师云:「南无药师也」,大众同音云:「璃光佛」。导师云:「南无大慈悲也」,大众同音云:「观世音菩萨」。余皆如是。礼佛了,导师独结愿回向,回向稍长。回向之后,导师云:「发心」,大众同音亦云「发心」,次道师唱发愿已竟,顶礼三宝。次施主擎施物坐,导师与愿,便散去。

廿九日晚头,此新罗院佛堂经藏点灯供养,别处不点灯。每房里,烧竹叶及草,从突出。黄昏、初夜、后夜、寅朝礼佛。后夜,诸沙弥、小师等巡到诸房拜年,贺年之词依唐风也。

开成五年。庚申.

正月一日戊寅,早朝礼佛了,不相拜谒,直归自房。吃粥之后,堂前礼佛行道。礼佛了,便于堂前,众僧同礼拜,更互参差,不依次第。

正月十五日,得当年历日抄本,写如左:

开成五年历日干同支同纳音本凡三百五十五日,合在乙巳上取士修造。

大岁申大将军在午大阴在午岁德在甲寅岁刑在寅岁破在寅岁煞在未黄旛在辰豹尾在戌蚕宫在巽

正月大 一日戊寅、土建,四日得辛,十一日雨水,廿六日惊蛰。

二月小 一日戊申、土破,十一日社、春分,廿六日清明。

三月大 一日丁丑、水闭,二日天赦,十二日谷雨,廿八日立夏。

四月小 一日丁未、水平,十三日小满,廿八日芒种。

五月 一日丙子、水破,十四日夏至,十九日天赦。

六月大 一日乙巳、火开,十一日初伏,十五日大暑,卅日立秋。

七月小 一日乙亥、土平,二日除伏,十五日处暑。

八月大 一日甲辰、火成、白露,五日天赦,十五日社,十六日秋分。

九月小 一日甲戌、火除,二日寒露,十七日霜降。

十月大 一日癸卯、金执,二日立冬,十八日小雪,廿日天赦。

十一月大 一日癸酉、金收,三日大雪,廿日冬至。

十二月 一日癸卯、金平,三日小寒,十八日大寒,廿六日腊。

右件历日具注勘过。

此日山院法花会毕。集会男女,昨日二百五十人,今日二百来人,结愿已后,与集会众授菩萨戒。斋后,皆散去。赤山法花院常住僧众及沙弥等名:僧昙表、僧谅贤、僧圣林、僧智真、僧軏范禅门、僧顿证寺主、明信去年典座、惠觉禅门、修惠、法清去年院主、金政上座、真空、法行禅门、忠信禅门、善范、沙弥道真去年直岁、师教、咏贤、信惠住日本国六年、融洛、师俊、小善、怀亮、智应,尼三人,老婆二人。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当院,请游礼诸处,寻师访道。

牒:圆仁幸接仁德,住院稳善。鸿洛高深,难以酬谢。感媿之诚,在物难喻。然以岁阴推迁,春景渐暖,今欲出行巡礼诸处,访寻佛教。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正月十九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牒

廿日,当院纲维更作一状,差惟正及院家使报当州军事押衙张咏宅去。求法僧别作一状,同送押衙。其状如左:

展奉羊开,春景惟新,伏惟押衙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推免。先日伏蒙慈流及问,殊慰勤慕,无任感庆。限以怀情,不获被。豁欣之诚,何以为喻。圆仁钦慕释教,淹留唐境。今欲往赴诸方,寻访圣迹。伏仰洪仁,事幸垂恩庇。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代身。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正月廿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张押衙侍者谨空

廿一日,得押衙报称:「明日差使报文登县,取得帖报,专使驰报于赤山院。留心相待者。」院里众僧及押衙并村人皆云:「青州以来诸处,近三四年有蝗虫灾,吃劫谷稻。缘人饥贫,多有贼人,(煞-)夺不少。又行客乞饭,无人布施。当今四人同行,计应太难。且在此院过夏,待秋谷就,出行稳便。如欲要行,且向扬、楚州界,彼方谷熟,饭食易得。若欲遂本愿,从楚州、海州直大路向北亦得」云云。人说不同,心里进退。文登县长官讳「勋」,少府讳「平」。

廿七日晚头,得押衙报称:「昨已具高意报当县。宰君近报来云:『以申州,候十数日间,州司有处分,方可东西者。』」

二月一日,更修一状催押衙。其状如左:

仲春渐暄,伏惟押衙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恩,忽奉翰墨示及,具承高情,恩劳厚深。凡在小僧,不胜感荷。伏准县报云:「以申州,候十数日间,州司有处分,方可东西者。」微心斟酌,理灼然。但所期行李,万有余里。远客私望非此公务,窃惟县司申州,未必早急。若有迟怠,空过行节,当入热时,伏请更垂恩谋。圆仁云程踰险,专心志道,偏贪早出,不虑嫌责,轻以小事,奉烦麾下。悚愧虽积,不能默止。斯乃为慕押衙庇荫,伏望重加催劝,早赐处分。然则洪济芳声,远振海外;求法善根,同结金兰。不任勤仰之至。谨遣弟子惟正奉状代申。不宣。谨状

二月一日 求法僧圆仁状上

 张押衙 侍者得押衙报云:「更差使申恳,计不久即来。且愿客无至忧屑。座主自到弊管止泊时,多少人终日区区」云云。

七日,上座弟子沙弥师敬出院向西去。

十一日黄昏,寺主弟子沙弥咏贤,偷率上座小师师俊两人同心暗出走去,院中老少无人闻知。

十四日,依新罗僧常寂请,往刘村。到彼便见白石弥勒像,体上土。问事由,答云:「于此有新罗人王宪,夜梦有一僧来语云:『我是文殊师利。古佛堂堕坏积年,无人修缉,佛菩萨埋没土中。见汝信志,故来告报。若欲知实,掘家东南宝图边,便得见者。』寤且惊怪,以梦中事语诸道俗,遂赴古图边锄掘地,深至胸上,寻得佛菩萨像。今見掘得彌勒佛像一體,文殊師利菩薩一體,普賢菩薩一軀,觀世音菩薩兩軀,大師子菩薩一體羅羅一軀,佛骨鐵閣廿斤已上。诸人见之,奇异不少。」夜头礼佛,道俗会集,施舍通夜。

十五日,斋,不限人数。便见张押衙。得押衙报云:「西行之事,小人寻时差人上州,别取处分。三五日,留心相待。如要恳急,此即专令所由奉送至县。逦迤向前,亦得十五日」。闻崔押衙船从扬州来,在乳山浦。

十七日,为与崔押衙留状一封,嘱者院家,兼以书一封同赠张大使。其状如左:

披展改岁,德音希闻。勤积增深,春景已暄。伏惟押衙尊体康裕。即此圆仁蒙恩,隔以云程,不获觐谒。瞻嘱日深,钦咏何喻。圆仁留住山院,多幸过年,厚蒙众僧仁德,殊慰旅情,斯乃押衙慈造矣。庇荫广远,岂以微身能酬答乎!深铭心骨,但增感愧。先蒙芳旨:「开春从涟水,专使赐船,送达淮南者」。近闻台山灵迹,不任追慕。圆仁本意专寻释教,幸闻圣境,何得不赴。缘有此愿,先向台岳。既违诚约,言事不谐,深愧高情。还恐所遣使人,空致劬劳,莫赐怪责。求法已后,归赤山,从清海镇转向本国。伏望参张大使具陈事情。圆仁回,略计明年秋月。若有彼方人船往来,请垂高命,特令寻看。僧等归乡,专凭鸿救。不任勤仰之至。谨留空状代申。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二月十七日

日本国求法请益传灯法师位圆仁

崔押衙 传者

南判官尊体万福。虽未接拳,先已蒙知闻,宛如面觐。伏惟照悉,事情同前,请莫厌辨。缘怀无纸,不别书状。垂恕幸甚。谨空

生年未祗奉,久承高风,伏增钦仰。仲春已暄,伏惟大使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遥蒙仁德,无任勤仰。圆仁为果旧情,淹滞唐境。微身多幸,留游大使本愿之地。感庆之外,难以喻言。圆仁辞乡之时,伏蒙筑前大守寄书一封,转献大使。忽遇船沉浅海,漂失资物,所付书札随波沉落。怅恨之情,无日不积。伏冀莫赐怪责。祗奉未期,但增驰结不情。谨奉状起居。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二月十七日

日本国求法传僧传灯法师位圆仁状上

清海镇张大使麾下谨空

日本国求法圆仁,伏蒙惠赐公物若干,专在微身,不胜感荷。圆仁是外蕃庸僧,何敢当斯重施,实难销谢,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正膺天心,荣贵列干城,清风高标,仁化遐敷,军府晏然,缁素钦仰。圆仁为求佛教,感德远来,留游贵境,幸沐仁德,凡在下情,无任感庆。

开成五年二月十九日

十九日,斋后,出赤山新罗院入县。院主僧法清相送到勾当新罗使张押衙宅,押衙相见云:「适来得县牒,拟差人报去。和尚自来赴到此,诚智行李,甚有感应,深以相庆。」便见县牒。

文登县牒勾当新罗押衙所

当县先申上日本国船主客僧圆仁等肆人

牒,检案内,被帖称前件客僧等,先在赤山院住舍,为春暖,欲往诸处巡礼,恐不练事由。今欲放东西,未敢专擅,状上者。奉帖准状放去者。未有准帖,牒勾当新罗张押衙处,请处分者。准状牒张押衙者。谨牒

开成五年二月十日典王佐牒

蹋县印三处主簿判尉胡君直

入夜,于押衙宅宿。

廿日,押衙牒付圆仁等送县司,令出公,兼差所由李明夷相送入县。便辞别押衙,及共赤山院主僧法清等相别了,向北行廿里,到望海村王家断中。斋后北行五十里,夜到文登县,入惠海寺极乐阇梨院宿。

廿一日早朝,入惠聚寺,权觅住处,北院安置。斋时,赴惠海寺极乐阇梨院断中。李明夷早朝入县,衙时过。押衙牒:「长官未判,未得公」。唐国风法,官人政理,一日两衙,朝衙晚衙。须听鼓声,方知坐衙,公私宾客候衙时,即得见官人也。

廿二日,于当寺吃粥饭。缘长官清暇不出,未得公。又闻开成天子今年正月三日崩,天下三日举哀服。又闻新天子上位,城中(煞-)四千余人,先帝时承恩者也。

廿三日,寒食节,三日断火。斋后,县令、胡主簿、郑主簿等共数十人入寺来,相看慰问,具说远来留住之本意。文登县者,渤澥之西根,唐国之东境。秦皇御宇,驾幸此地游赏,因立佛寺,号之「惠聚」,今在县南。

廿四日,早朝,得县公牒,文如别。所由李明夷勾当公毕,归张押衙所。

登州都督府 文登县牒

日本国客僧圆仁等肆人

等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并随身衣

牒:检案内得前件僧状,去开成四年六月,因随本国朝贡船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寄住,今蒙放任东西。今欲往诸处巡礼,恐所在州县、关津、口铺、路次不练行由,伏乞赐公为凭,请处分者。依检前客僧未有准状给公验,请处分者。准前状给公验为凭者。谨牒

开成五年二月廿三日 典王佐牒

 主簿判尉胡君直

廿五日,巳时,入县辞长官,入寺,斋后发。纲维、典座等到县西野中辞别。县行卅里,到招贤馆宿。知馆人高怒,在馆中住,作主人殷懃。

廿六日,开明,早朝出招贤馆,行卅里到龙泉村斜山馆断中。知馆人梁公度在馆里住,不恶不好。缘痛不得发行,便于馆宿。

廿七日,早朝,发到軬车村宋日成宅断中。乞酱酢盐菜,专无一色。汤饭吃不得。西北傍海行七里,到牟平县。城东去半里,有卢山寺。未时,入寺宿。只有三纲、典座、直岁五人,更无僧人。佛殿破坏,僧房皆安置俗人,变为俗家。县城东西一里半,南北二里已上。

廿八日,卢山寺设登州刺史乌君斋。当寺僧二人:寺主僧一行、直岁僧常表、日本三僧,都有五人。村人廿有余,各于自宅,随力所办,修理饭食擎将来。寺主僧一行表叹。村人于堂前同斋。各自所将饭食各自吃,不分与人;各割自食分以供僧也。后发,西北行十五里,路边有王府君墓,石上镌志,久经岁月,志石倒地。傍北海浦行廿余里,到壹村法云寺宿。知馆人了事。台馆本是佛寺,向后为馆,时人唤之为「伐台馆」。馆前有二塔:一高二丈,五层,镌石构作;一高一丈,铸铁作之,有七层。其碑文云:「王行则者,奉征伐东蕃没落,同船一百余人俱被贼擒,送之倭国。一身逃窜,有遇还归。麟德二年九月十五日,造此宝塔」云云。

廿九日,早发,西北行卅里,至芝阳馆断中。斋后,行廿里,到牟城村高安宅宿,主人不恶。

三月一日,平明发,行十里至故县馆。西北行廿里,到泰孙花茂宅断中。不报直入宅里,得主人怪,但主心殷懃。斋后,望西北行卅里,到蓬莱县管内望仙乡王庭村寺宿。入夜雷雨。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筑土堆,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六尺不定,曰唤之为「里隔柱」。

二日,平明发,行廿里,到安香村庭彦宅斋。行廿里到登州入开元寺宿。登州去赤山浦四百里。乍行山,踏破,策杖膝步而行矣。城南地界所由乔改来请行由,仍书行历与之如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

右圆仁等,日本国承和五年四月十三日,随朝贡使乘船离本国界。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到扬州海陵县白湖镇。八月廿八日,到扬州,寄住开元寺。开成四年二月廿一日,从扬州上船发,六月七日到文登县青乡,寄住赤山新罗院,过一冬。今年二月十九日,从赤山院发,今月二日黄昏到此开元寺宿。谨具事由如前。

开成五年三月二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

登州都督府城东一里,南北一里。城西南界有开元寺,城东北有法照寺,东南有龙兴寺,更无别寺。城外侧近有人家。城下有蓬莱县开元寺,僧房稍多,尽安置官客,无闲房,有僧人来,无处安置。城北是大海,去城一里半。海岸有明王庙,临海孤标。城正东是市,粟米一斗三十文,粳米一斗七十文。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从登界赤山到登州,行路人家希,是山野。牟平县至登州,傍北海行。比年虫灾,百姓饥穷,吃橡为饭。

三日早朝,县长官使来,屈赴长官所相见。入州见录事,又入判官衙见判官了。从载门入参见使君,邀上厅里啜茶。使君手书施两硕米、两硕面、一斛油、一斗醋、一斗盐、柴三十根,以充旅。

四日,国忌。使君、判官、录事、县司等入开元寺行香。使君、判官等库头吃茶,唤求法僧等赐茶,问本国风俗。斋时,赴张家请。日本三僧、当寺典座僧到彼断中。

五日,早朝,奉状谢使君给,别状请公。其状如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伏蒙给赐米贰硕、面贰硕、油一、醋一斛、盐一斛、柴三十根。专在微身,无任感戴。圆仁是外蕃庸僧,何敢当斯仁惠,实难销谢,但增悚愧。伏惟使君忠膺天心,荣贵万城,清风高标,仁政遐敷,军府晏然,缁素钦仰。圆仁为求佛教,感德远来,届游贵境,幸沐仁德,特垂慈流,抚育穷旅,下情无任感庆之至。谨奉状陈谢。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五日 日本国求法圆仁状上

使君 节下谨空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请赐公,往赴五台等名山及诸方处巡礼圣迹,寻师学法。僧圆仁,弟子惟正、惟晓等。,行者丁雄万,缘身剃刀衣

右圆仁等,本心志慕释教,修行佛道。远闻中华五台等诸处,佛法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远投;唐国名德,游兹得道。圆仁等旧有钦羡,涉海访寻,未遂宿愿。去开成四年六月内,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隔生缘于沧溟,忘怀土于海岸。幸蒙放任东西,得到使君仁境。今欲往赴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恐所在州县关津、口铺及寺舍等不练行由。伏望使君仁造,特赐公,以为凭据。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三月五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蒙使君报云:「本司检过。」又从京都新天子诏书来。于州城内第门前庭中铺二毯子,大门北砌上置一几,几上敷紫帷,上诏书,黄纸上书。州判官、录事等,县令、主簿等,兵马使、军将、军中行官、百姓、僧尼、道士各依职类,列在庭东边,向西而立。从内使君出来,军将二十人在使君前引,左右各十人。录事、县司等见使君出,伏面欲到地。使君唱云:「百姓等」,诸人俱唱「诺」。使君于一毯上立,判官亦于一毯上立,皆西面立。有一军将唤诸职名,录事、县司之列,一时唱「诺」。次唤诸军押衙、将军、兵马使之列,军中列,一时唱「诺」。又云:「诸客等」,即诸官客、措大等唱「诺」。次云:「百姓等」,百姓老少俱唱「诺」。次云:「僧道等」,僧尼道士俱唱「诺」。次有二军将取诏书几来,置使君前,一拜,手取诏书,当额揖之。一军将跪坐,袖上受书,擎至庭中,向北而立,唱云:「有」。使君、判官、录事、诸军等尽俱再拜。有一军将云:「百姓拜」。百姓再拜,但僧尼道士不拜。令两衙官披诏书,其二人绿衫。更有衙官两人互替读,声大似本国申政之声。诏书四五纸许,读申稍久,诸人不坐。读诏书了,使君已下诸人再拜。次录事一人、军将一人出于庭中,对使君言谢,走向本处立。使君宣诸司云:「各勤勾当」。判官已上尽唱「诺」。次都使唱云:「僧道等」,僧尼道士唱「诺」。次云:「百姓」,唱「诺」。次诏书使到使君前再拜。使君下毯,以袖遮之。诸官客等数十人到使君前,伏地屈身而立。军将唱:「好去。」一时唱「诺」。官人、诸军、僧道、百姓于此散去。

五日,使君所施米面于库头设供。

米五斗、面一硕、醋盐油任用、柴三十根

右物,使君仁惠,不取独受。今以前件物于常住院设空饭,来日供合寺众僧。谨白

三月六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当寺纲维法前

六日午时,共合寺僧一十余人又断中。申时,当州军事押衙王长宗布施一头驴,以充驮粮。

七日,王押衙宅里斋。此开元寺佛殿西廊外,僧伽和尚堂内北壁上,画西方净土及补陀落净土,是日本国使之愿。即于壁上书缘起,皆悉没,但见日本国三字。于佛像左右书愿主名,尽是日本国人官位姓名:录事正六位上建必感,录事正六位上羽丰翔,杂使从八位下秦育、杂使从八位下白牛养。诸吏从六位下秦海鱼、使下从六下行散位欠两字度,傔人从七位下建雄贞,傔人从八位下纪朝臣贞欠字。寻问无人说其本由,不知何年朝贡使到此州下。

八日早朝,修状上判史兼催公。

季春极暄。伏惟使君尊体动止万福。即此圆仁蒙恩,僧途有限,数日不获参谒,下情无任悚惧。谨遣弟子僧惟正奉状。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八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使君麾下谨空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右圆仁本愿往台山,经夏后游诸处,巡礼圣迹。恐渐时势,有阻行李,先有状恼乱使君公,伏请处分。牒件状如前。谨牒

开成五年三月八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刺史传语云:「如今即到。」斋时,赴姜押衙请,共当寺四人到宅斋。

九日,得院长报云:「州牒明日合得。拟付和尚,申使请裁。和尚自将牒到青州节度府,的合得公」云云。午时,于刘自政宅斋。

十日,雨下,到张家斋。

十一日巳时,得州牒两道。一道留后官,一道进使。把牒入州谢刺史兼辞。仍写得州牒之本:

登州都督府牒上押两蕃使

据日本国僧圆仁等状:请公,往五台并名山及诸方,巡礼圣迹,寻师学法等。僧圆等。仁,弟子僧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并随身剃刀、衣

牒,检案内得件僧状:「本心志慕释教,修行佛道。远闻中花五台等诸处,佛法之根源,大圣之化处。西天高僧,踰险远投;唐国名德,游兹得道。圆仁等旧有钦羡,涉海访寻,未遂宿愿。去开成四年六月,留到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新罗院。隔生缘沧溟,忘怀土于海岸。今欲往诸方礼谒圣迹,寻师学法,恐所在州县、关津、口铺及寺舍等不练行由,伏望特赐公验,以为凭据者。」依检日本国僧圆仁等,先据文登县申:「去年六月十二日,日本国入京朝贡使回船到当县界青宁乡赤山东海口岸,至七月二十五日发。」续得县申:「日本国还国船上拋僧圆仁并行者等四人」。州司先具事由、申使讫。谨具如前,不审给公否者。刺史判州司无凭便给公,付妥录申尚书取裁。仍遣僧人自赉状见尚书取处分者。谨具如前。未有申使请处分者。具状上牒使者。谨录牒上。谨牒

开成五年三月九日府史匡从制牒

具状申上

尚书十日行固

牒壹道出讫。典匡从制官复言印二

十二日平明,发,向西行卅里,到王徐村羡庆宅断中。便发向卌里到黄县界九里战村少允宅宿。主人无礼数。梦见圆澄座主。

十三日早朝发,西行廿里,到战斋馆于东桓宅斋。主人极悭,乞一盘菜,再三而方与。斋后发,西行廿五里,到乘夫馆吃茶。行廿五里,到莱州掖县界徐宋村姜平宅宿。主人心直。梦见义真和尚。

十四日,发,行卅里,到图丘馆王家断中。主人初见不肯,每事难易,终施盐菜周足。斋后,行十里,到乔村王家吃茶。行廿里,到中李村。有廿余家,经五六宅觅宿处,家家。更到藤宅宿。主人有道心。多有病人,不许客宿。最后到一家,又不许宿,再三嗔

十五日,发,行十五里,到牟徐村程家断中。主心殷懃。斋后,行十五里,到莱州。城东西一里,南北二里有余;外廊纵横,各应三里。城内人宅屋舍盛全。出城外东南龙兴寺宿。佛殿前有十三级砖塔,基颓坏,周廊破落。寺无众僧,仅有二僧,寺主、典座,心性凡庸,不知主客之礼。莱州管四县:掖县、昌阳县、胶水县。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五十文,粳米一斗九十文。

十六日早朝,常住供吃粥。寺家无饭,各自求食。斋后雨下,不发。

十七日平明,发,向西南行。错入密州路,行五里,偶然人教,得赴正路。行十五里,到潘村潘家断中。主心恶。不作礼数。就主人乞菜酱醋盐,不得。遂出茶一斤,买得酱菜,不堪吃。斋后发,行卌里,到胶水县界三埠村刘清宅宿。家妇嗔怒,夫解抃戏。东南去村三十里有胶水县。

十八日,行五里,过胶河渡口。莱州界内,人心刚,百姓饥贫。傍河行十五里,到青州北海县界田庄卜家断中。主人殷懃,斋菜无乏。斋后,傍胶河行卅里,到芙蓉驿东耿村耿家宿。去耿家西一里有古城,时人唤之「昌国城」。城周十二里,东西阔,南北狭。城内见有百姓家三十户住。问村老,即云:「废此城以来一千余年,不知何王住处。城内地中今见拾得金银珠玉、古钱马等;多有宝物散在地中,每雨下后拾得」云云。耿家主人柔善。

十九日平明,发,行廿里,到王村赵家断中。主有道心,供菜饱足。斋后,行卌五里,到北海县观法寺宿。佛殿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中十二来僧尽在俗家,寺内有典座僧一人。县中米一斗六十文,又小豆一斗三十五文。县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是先代潍州,今为北海县。

。廿日早,发,西行廿里,野中逢渤海使从上都归国。更行五里,到孤山村宋家修主人悭极,一撮盐、一匙酱醋,非钱不与。斋后,卅里到寿光县界半城村李家宿。主人爱停客取宿钱。

味店张家断中。主人心平。斋后,行卌里,到青州府龙兴廿一日,发,行卅里,到寺宿。寺家具录来由报州。从登州五百四十里。

廿二日,朝衙入州。见录事、司法,次到尚书押两蕃使衙门前。拟通入州牒,缘迟来,尚书入球场,不得参见。到登州知后院,送登州文牒壹通。晚衙时入州,到使衙门。合刘都使通登州牒。都使出来传语,唤入使宅。尚书传语云:「且归寺院,续有处分。」归到寺里,节度副使张员外入寺来相见。又见幕府判官,姓萧名度中。

廿三日早朝,赴萧判官请,到宅吃粥,汤药茗茶周足。判官解佛法,有道心,爱论义,见远僧,殷懃慰问。欲斋时,节度副使差一行官唤入州进奏院斋。官人六七人,饭食如法。

廿四日,春节破阵乐之日。于州内球场设宴。晚头,直岁典座引向新罗院安置。

廿五日,为请公更修状进尚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右圆仁等归心圣迹,涉海访寻。欲往台山,经夏修进;后游诸方,寻师求法。恐路远时热,不遂本愿。先有州牒,具申事由。伏望尚书仁造,特赐公,希遂愚诚,早迈前路。伏请处分。

开城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从登州文登县至此青州,三四年来蝗虫灾起,吃五谷,官私饥穷,登州界专吃橡子为饭。客僧等经此险处,粮食难得。粟米一斗八十文,粳米一斗一百文。无可吃,便修状进节度副使张员外乞食。

日本国求法圆仁请施斋

右圆仁等远辞本国,访寻释教。为请公,未有东西,到处为家,饥情难忍。缘言音别,不能专乞。伏望仁恩舍香积之余供,赐异蕃之贫僧。先赐一中,今更恼乱,伏深悚愧。谨遣弟子惟正状。谨疏

开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员外阁下谨空

员外施给粳米三斗、面三斗、粟米三斗。便修状谢。

日本国僧圆仁谨谢

员外仁造,给米面,不胜感戴。难以销谢,不情不任感愧之诚。谨奉状陈谢。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廿五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员外阁下谨空

廿七日,遣惟正入本典院探公事。本案报云:「已有处分,给与公验。一头给公,一头闻奏。待后日朝衙尚书押名押印,令使送到」云云。

廿八日,立夏,天气阴沉。登州留后官王李武来院相看。便闻渤海王子先日来到,拟归本乡,待使来发去。于当寺夏供,院有斋普请,赴彼断中,众僧五十来。

廿九日,修状进尚书乞斋粮。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 请施给斋

右圆仁等远涉沧波,投寻佛教。庸身多幸,游到尚书贵境。缘逼旅李,斋饭饥乏,语音不同,无处乞索。伏望尚书仁造,施给粮食,抚养贫僧。然乃恩舍之福,比于陈如;鸿济之德,竞乎薄拘。不任钦款之诚。谨奉状陈请,伏增悚惧。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三月廿九日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尚书阁下谨空

遣弟子惟正,令奉状,即蒙还报云:「明日有处分者。」

卅日,赴萧处士请,到宅断中。便闻节度使录求法僧等来由,闻奏天子讫。

四月一日,朝衙得公。尚书赐给布端、茶陆斤。斋时,当寺有斋。今日尚书郎君生日,因设长命斋。

二日早朝,萧判官宅吃粥。便入州奏状谢尚书施物,兼辞尚书。

日本国求法僧圆仁伏蒙尚书仁造,赐给布端、茶陆斤。下情不胜感戴。谨奉状陈谢。不宣。谨状

开成五年四月二日日本国求法僧圆仁状上

尚书唤入衙前,传语:「所施轻少,不足言谢。劳和尚来,好去。」次入节度副使张员外院辞别。员外唤入衙里,给茶饼食,啜茶。辞别员外,到寺里赴赵德济请斋。暮际,幕府判官施给粮米二斗,驴料小豆二斗。黄昏,入幕府判官宅,谢施路粮,辞别判官

三日平明,发。幕府判官差行官一人送过城门。幕府从初相见之时,心极殷懃,在寺之时,每日有恩施,殷问不绝。发行之时,差人送路,兼示道路。今日,尚书、监军诸神庙乞雨。从寺里过州城,西北去城十里有尧山,山上有尧王庙。尧王昔游此界行过之处,遂建其庙矣。相传云:「每乞雨时,多感降雨。」出城向北,行廿里,到益都县界石羊村陈家。主人心平。斋后西北行十五里,到临缁县界缁水驿。西行廿五里,到金岭驿东王家宿。主人心性直好,见客殷懃。望西遥见长白山。

四日平明,发。西南行十六里,入小路,望长白山去。向西行五里,到缁州缁川县界。主人极贫,无饭可吃,心里无恶。斋后,向北行卅里,到长山县界古县张赵村,入赵家村郭家宿。主人锻工,本是沛州人,心平有道心。

五日早,发。西北行十里,到长山县。从县西行十里,到张李断中,主人殷懃。斋后,西行十五里,到长白山东面。日欲申时,于仙人台前不村史家吃茶,问醴泉寺。主人答:「从不村望西直行十五里,到醴泉寺」云云。便向正西入山去。错差路行十余里,多有差路,不知所向。缘夜,不村史家宿。竟夜狗吠,恐惧不眠。

六日早朝,主人施粥,又差一人相送指路。正西入谷行过高岭,向西下,方得到醴泉寺园吃茶。向南更行二里,到醴泉寺断中。斋后,巡礼寺院。礼拜志公和尚影,在琉璃殿内安置。户柱砌。皆用碧石构作,宝幡奇彩,尽世珍奇,铺列殿里。志公和尚是十一面菩萨之化身。其本缘镌碑上:和尚朱代,金城人也。降灵于此长白山灭度,其后肉身不知所向,但作影像,举国敬重。堂西谷边有醴泉井,向前泉涌,香气甘味。有吃之者除病增寿,尔来名为醴泉寺。和尚灭后,泉水涸尽,但空井。如今泉井之上建一小堂,更作和尚影。影前堂内有石井,深五尺余,今见无水也。寺之南名为龙台,独出岫,地图所载。曾有龙舞其巅,以此奏闻,奉改名龙台寺。后因泉涌,改名醴泉寺。东西南方嵩峰连塞,北方开豁无山阜矣。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夷,无人修治。寺庄园十五所,于今不少。僧徒本有百来僧,如今随缘散去,现住寺者,三十向上也。典座僧引向新罗院安置。

七日早朝,堂头吃粥,便发。典座等众僧留,「明日当寺大斋,因何早去」云云。缘欲早到台山不住,出寺门,向北行十五里,到醴泉寺庄断中。向正西行二十里,到章丘县。从县西行十五里,过济河渡口,时人唤为济口。从口西北行半里,王家宿。主人心平。

八日,早发。正西行廿五里,到临济县,入尹家断中便发。有商人施五升米。过市正西行三十里,申时,到临邑县界双龙村张家。晚来雨下。主人心平。

九日,朝来雨下,不得发。斋后,雨晴便发。正西行十五里,到古县,是前临邑县。城廓颓夷,无一官舍。先代寺舍破灭,佛像露坐,还为耕畴,甚可忧难。向正西行十五里,到源河渡口,过河行十里,到禹城县界燕塘村里甫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日,平明,发。正西行四十里,未时到禹城县。县市粟米一斗卌五文,粳米一斗百文,小豆一斗廿五文,面七八十文。过城西行十里,到仙公村赵家宿。通夜雷电雹雨,至晓雷雨止。主人无道心。

十一日卯时,发。正西行卅里,午时到黄河渡口,时人唤为药家口。水色黄渥,驶流如箭,河阔一町五段许,向东流也。黄河源出昆仑山,有九曲,六曲在土蕃国,三曲在大唐国。渡口南北两岸,各有渡口。城南北各四町有余,东西各一町许。此药家口多有舟船,贪载往还人,每人出五文,一头驴十五钱。河南属齐州禹城县,河北属德州南界。过河北岸断中。四人每人吃四粉粥。主人惊怪多吃冷物,恐不消化矣。正西行三十五里,申时,到德州平原县界赵馆村赵家宿。主人无道心。

十二日,早发。正西行卌里,到沛州夏津县界形开村赵家断中。主人有道心,施斋饭菜蔬饱足。斋后发,西行卅里,到夏津县界孟家庄孙家宿。主人有道心。

十三日,发,西行卅五里,到王淹村王家断中。主人有道心,施斋饭。斋后,西行卅五里,申时到唐州城里开元寺宿。见说:「中丞申节度使于开元寺新开坛场,牒报街衢,令人知闻。从诸州来受戒僧四百有余,昨日坛场罢,新戒僧尽散去」云云。见未发者只有三十余人也。寺纲维具录日本国僧等来由,报中丞。

十四日,朝衙入州,参见中丞。中丞家里设一十僧斋,便赴中丞请,于使宅里斋。斋后,到寺住。晚际,入戒坛院,见新置坛场:垒砖二层,下阶四方,各二丈五尺;上阶四方,各一丈五尺。高下层二尺五寸,上层二尺五寸。坛色青碧,时人云:「取璃色」云云。

十五日,于城内刘家断中,饭食如法。斋后入善光寺,见尼众戒坛。堂里县幡铺席,以绳界地,不置坛,平地铺着,以为戒坛。明日起首,可行道受戒。晚衙入州辞中丞。

十六日平明,发。西行廿里,到清河县界合章流村刘家断中,吃榆叶羹。主人虽未解佛法,自出斋饭与僧等断中。斋后发,西北卌里,到冀州南宫县界赵固村赵家宿。主人心直。

十七日早朝,主人施粥饭。正北行十五里,西北行十五里,到南宫县,入城里张家断中。出城西北行五十里,人家希。到唐阳县,入城内觉观寺宿。寺舍破落,无有僧徒,只有知寺僧一人,见客不殷懃。房床铺设,不勾当。

十八日平明,发。向正西行卅里,到新河口,入城南家断中。从西门出,过新河桥,正西行卅里。平原遥远,人家希绝。到赵州界宁晋县东唐城寺宿。寺极贫,僧心庸贱。

十九日辰时,发。穿城内西北行十五里,到秦丘村刘家断中。主人虽贫,布施斋饭。午时发,西北行廿五里,热气如蒸,到赵州南开元寺宿。屋舍破落,佛像尊严,师僧心鄙,怕见客僧。

廿日平明,吃粥。西北行卌里,到镇州鸾城县,城外孙家断中。向西北行三十里,到镇州大廓县界作护驿刘家宿。主人贼心算人。

廿一日,早发,正北行卅里,到镇州节度府。入城西南金沙禅院,不见断中,有二僧。主人归心,自作馎饨与客僧。斋后,向正北行廿里,见客嗔慢,拨遣数度,强入院中修到使庄杨家宿。此庄即镇州前节度使王大尉之庄,大尉墓堂安在于中。王节度使家人守墓,见在有一军将姓刘,勾当墓堂精妙。南行一里,建碑堂,筑立高垣,不交开者。大尉薨后,经今三世,云云。主人有道心,于客殷懃。

廿二日早朝,主人施粥。向正北行廿里,到南接村刘家断中。主人从来发心,长设斋饭,供养师僧,不限多少。入宅不久,便供饭食,妇人出来慰客数遍,斋了吃茶。向正北行廿五里,到镇州界行唐县,入城内西禅院宿。有廿余禅僧,心极闹乱。

廿三日早朝,吃粥。向西北行廿五里,到黄山八会寺断中,吃茶饭。时人称之为上房普通院。长有饭粥,不论僧俗,来集便僧宿,有饭即与,无饭不与,不妨僧俗赴宿,故曰「普通院」。院中有两僧,一人心开,一人心。有一黄毛狗,见俗嗔咬,不惮杖打;见僧人,不论主客,振尾猥驯。斋后,向西北入山寻谷行,时人唤之为国信山。从上房行得廿里,到刘使普通院宿。便遇五台山金阁寺僧义深等往深州求油归山,五十头驴驮油麻油去。又见从天台国清寺僧巨坚等四人,向五台。语云:「天台国清寺日本国僧一人、弟子沙弥一人、行者一人,今见在彼中住」云云。

廿四日,天阴发,从山谷西北行廿五里,见遇一羊客,五百许羊行。过一岭,到两岭普通院。院主不在,自修食。院中曾未有粥饭,缘近年虫灾,今无粮食。斋后,乘山谷行菀普通院宿。雷鸣降雨。,西北三十里到

廿五日,雨下。普通院深山无粥饭,吃少豆为饭。从赵州已来直至此间,三四年来有蝗虫灾,五谷不熟,粮食难得。斋后雨停。寻谷向西行三十里,到解普通院。巡礼五台山送供人僧、尼、女人共一百余人,同在院宿。

,院中贫乏。山风渐凉,廿六日,天晴。吃粥了,向行山谷廿里,到净水普通院修青松连岭。踰两重岭,西行卅里,到塘城普通院。过院西行,岭高谷深,翠吐云,溪水泻绿流。从塘城西行十五里,申时,到龙泉普通院宿。后丘上龙堂里,出泉清泠,院近此泉,唤为龙泉普通院。院有饭粥。

廿七日,发,从山谷向西行廿里,到张花普通院,共九僧断中。院有粥饭。斋后行谷十里,到茶铺普通院。过院西行十里,踰大复岭。岭东溪水向东流,岭西溪水向西流。过岭渐下,或向西行,或向南行。峰上松林,谷里树木,直而且长,竹林麻园,不足为喻。山岩崎峻,欲接天汉,松翠碧与青天相映。岭西木叶未开张,草未至四寸。从茶铺行卅里,薄暮,到角诗普通院宿。院无粥饭。

廿八日,入平谷西行卅里,巳时到停点普通院。未入院中,向西北望见中台,伏地礼拜,此即文殊师利境地。五顶之圆高,不见树木,状如覆铜盆,遥望之会,不觉流泪。树木异花不同别处,奇境特深,此即清凉山「金色世界」,文殊师利现在利化。便入停点普通院,礼拜文殊师利菩萨像。因见西亭壁上题云:「日本国内供奉翻经大德灵仙,元和十五年九月十五到此兰若」云云。院中僧等见日本国僧来奇异,示以壁上之题,故记之。午时,食堂里斋。斋后,见有数十僧游南台去。暮际,雷鸣雨下。自廿三日申时入山,至于今日,入山谷行都经六日,未尽山源,得到五台。自去二月十九日,离赤山院直至此间,行二千三百余里。除虚日,在路行正得卌四日也。愧,在路并无病累。

廿九日,停点院设百僧斋,赴请同斋。因台州国清寺僧巨坚归本寺,付书二封,送圆载上人所。斋后,见数十僧巡礼南台去。一上时晴天忽阴,风云暗,零雨降雹。晚际,见其归来,被雹打破笠子而来。

五月一日,天晴。拟巡台去,所将驴一头,寄在停点院,嘱院主僧勾当草料。从停点西行十七里,向北过高岭十五里,行到竹林寺断中。斋后,巡礼寺舍。有般若道场,曾有法照和尚于此堂念佛,有谥为大悟和尚。迁化来二百年,今造影安置堂里。又画佛陀波利仪凤元年来到台山见老人时之影。花岩院堂中有金刚界曼荼罗一铺。

二日,入贞元戒律院。上楼礼国家功德七十二贤圣、诸尊曼荼罗,彩画精妙。次开万圣戒坛,以玉石作,高三尺,八角,底筑填香泥。坛上敷一丝毯,阔狭与坛齐。栋梁椽柱,妆画微妙。谒押坛老宿法讳灵觉,生年一百岁,七十二夏,貌骨非凡,是登坛大德,见客殷懃。见说去年六月,中天竺那兰陀寺僧三人来游五台,见五色云、圆光、摄身光,归天竺去。竹林寺有六院:律院、库院、花岩院、法花院、阁院、佛殿院。一寺都有四十来僧。此等不属五台。

五月五日,寺中有七百五十僧斋,诸寺同设,并是齐州灵岩寺供主所设。竹林寺斋礼佛式午时打钟,众僧入堂。大僧、沙弥、俗人、童子、女人,依次列座了。表叹师打槌,唱「一切恭敬礼常住三宝,一切普念」。次寺中后生僧二人手把金莲,打蠡钹,三四人同音作梵。供主行香,不论僧俗男女,行香尽遍了。表叹先读施主设供香,次表赞了,便唱「一切普念」。大僧同音唱摩诃般若波罗蜜,次唱佛菩萨名。大众学词,同礼释迦牟尼佛、弥勒尊佛、文殊师利菩萨、大圣普贤菩萨、一万菩萨、地藏菩萨、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廿八天、释梵王等,敬礼常住三宝。为圣化无穷,敬礼常住三宝。为今日供主众善庄严,敬礼常住三宝。为师僧父母、法界众生,敬礼常住三宝。打槌唱云「施食咒愿」。上座僧咒愿了,行饭食。上下老少、道俗男女平等供养也。众僧等吃斋了,行水汤口,次打槌念佛。表叹师打槌云:「为今日施主善庄岩及法界众生,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众同音念释迦牟尼佛、弥勒尊佛、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万菩萨、一切菩萨摩诃萨。如次学词同念。念佛了,打槌随意,大众散去。暮际,雷鸣雹雨。阁院铺严道场,供养七十二贤圣。院主僧常钦有书巡报诸院知,同请日本僧。便赴请入道场,看礼念法事。堂中傍壁,次第安列七十二贤圣画像。宝幡宝珠,尽世妙彩,张施铺列。杂色毡毯,敷地上。花灯、名香、茶、药食供养贤圣。黄昏之后,大僧集会。一僧登礼座,先打蠡钹,次说法事之兴由。一一唱举供主名及施物色。为施主念佛菩萨。次奉请七十二贤圣,一一称名。每称名竟,皆唱「唯愿慈悲,哀愍我等,降临道场,受我供养」之言。立礼七十二遍,方始下座。更有法师登座,表叹念佛,劝请诸佛菩萨云:「一心奉请大师释迦牟尼佛、一心奉请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二上愿药师璃光佛、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普贤菩萨、一万菩萨。」首皆云「一心奉请」,次同音唱花供养之文,音曲数般。次有尼法师,又表叹等,一如僧法师。次僧法师与诸僧同音唱赞了,便打蠡钹,同音念「阿陀佛」便休。次尼众赞僧亦如前。如是相替赞叹佛,直到半夜,事毕,俱出道场归散。其奉请及赞文,写取在别。

七日,阁院有施主设七日僧斋。斋时法用,略同昨日。但行香时,道场供养音声,表叹师不唱「一切恭敬」等,但立表叹。更有别僧打槌,作余法事,饮食如法。

十四日夜,惟正、惟晓共数十远来沙弥,于白玉坛受具足戒。

十六日早朝,出竹林寺,寻谷东行十里,向东北行十里,到大花岩寺,入库院住。斋后,入涅盘院见贤座主。弥高阁殿里讲摩诃止观,有四十余僧列坐听讲,便见天台座主志远和尚在讲筵听止观。堂内庄严,精妙难名。座主云:「讲第四卷毕。」待下讲,到志远和尚房礼拜。和尚慰问殷懃。法坚座主从西京新来,文鉴座主久住此山,及听讲众四十余人,并是天台宗。同集相慰,喜遇讲庭。志远和尚自说云:「日本最澄三藏贞元廿年入天台求法,台州刺史陆公自出纸及书手,写数百卷与澄三藏。三藏得疏归本国」云云。便问日本天台兴隆之事。粗陈南岳大师生日本之事,大众欢喜不少。远座主听说南岳大师生日本弘法之事极喜。大,六时礼忏,不阙常修法花三花严寺十五院僧,皆以远座主为其首座。不受施利,日唯一昧,一心三观,为其心腑,寺内老僧宿尽致敬重。吃茶之后,入涅盘道场,礼拜涅盘相:于双林树下,右而卧。一丈六尺之容,摩耶闷绝倒地之像四王、八部龙神及诸圣众,或举手悲哭之形,或闭目观念之貌,尽经所说之事,皆模为像也。次入般若院礼拜文鉴座主,天台宗,曾讲止观数遍,兼画天台大师影,长供养。语话慰问甚殷懃。更见大鞋和尚影,曾在此山修行,巡五台五十遍,于中台顶冬夏不下,住三年也。遂得大圣加被,得大鞋。鞋高一尺,长一尺五寸。大一量廿五斤,小一量十斤,现影前。和尚曾作一万五千具衣帔,施与万五千僧,设七万五千供,今作影于高阁上安置供养。此清凉山,五月之夜极寒,寻常棉袄子。岭上谷里,树木端长,无一曲戾之木。入大圣境地之时,见极贱之人,亦不敢作轻蔑之心;若逢驴畜,亦起疑心,恐是文殊化现欤。举目所见,皆起文殊所化之想,圣灵之地,使人自然对境起崇重之心也。

 以写本一校了兼胤

猜你喜欢
  卷上·佚名
  佛藏经嘱累品第十·佚名
  天请问经疏一卷·文轨
  卷第四十五·志磐
  附录·大珠慧海
  毗尼心一卷·佚名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五(末)·智周
  十二因缘论一卷·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念常
  覆妙莲尼书·太虚
  真心直说 原文·知讷
  卷第十六·佚名
  问相行愿品第六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七·别庵性统
  扶乩绝非正法·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672_1 【绯桃】唐彦谦   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绯桃照地春。坐久好风休掩袂,   夜来微雨已沾巾。敢同俗态期青眼,似有微词动绛唇。   尽日更无乡井念,此时何必见秦人。   卷672_2 【小院】唐彦谦   

  • 郭子正·唐圭璋

      子正,“全”已见。   永遇乐   多积阴功,后蒙天报,荣贵长久。一片灵台。丹青要画,画请看人间秀,慈仁雅着,延永松年,内鼎有丹方就。想除非,真的高人,五福自然兼有。   从来义方,今见公辅,量运夔龙居后。承此门风,相传世

  • 卷二·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二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至德二载作洙曰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早勤文史少与韩凖李白张叔明陶沔隐於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永王璘赴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

  • 越绝卷第十二·袁康

      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   昔者,越王句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一·杨仲良

      仁宗皇帝   议乐   景祐初议   仁宗景祐元年十月壬午,命龙图阁待制燕肃、集贤校理李照、直史馆宋祁同按试王朴律准。肃时判太常寺,建言:『旧太常钟、磬皆设色,每三岁亲祠则重饰。岁既久,所涂积厚,声益不协。』故

  • 第三十二回 西北边辽金夏不住相争·黄士衡

    词曰:三百余年宋史,辽金西夏纵横。争强赌胜弄刀兵;谁解倒悬民命?富贵草头垂露,英雄水上浮萍。是非成败总虚名,一枕南柯梦醒。却说徽、钦二帝被掳,高宗中兴,不过一月间事。宋朝国统原未断绝,此回本应接叙高宗中兴之事。然灭北宋

  • 卷之三百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一二九 河南巡抚毕沅奏覆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十九部折·佚名

    一一二九 河南巡抚毕沅奏覆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十九部折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河南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例汇奏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

  • 十国春秋卷九十三·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闽四列传留从效 陈洪进【子文显文颢文顗文顼陈应功陈齐鹘陈仁璧刘昌言徐熈徐昌嗣附】留从效【五代史五国故事唐余纪传南唐书皆作从効今从通鉴】泉州桃林人后改永春县遂为永春人父璋蚤死防孤事母兄以孝弟

  • 王褒传·李延寿

    王褒字子深,琅笽临沂人。曾祖父王俭、祖父王骞、父亲王规,《南史》都有传。  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威仪俊美,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

  • 经说卷二·熊朋来

    宋 熊朋来 撰易诗书易诗书古韵古人用韵可以见当时字音之正书赓歌易爻辞彖象传及风雅颂之韵可参考而互证尚书有韵语处即与诗易相同股肱喜哉以下喜起熙爲韵熙字用上声飏言无韵而赓歌有韵元首明哉以下明爲弥良切与良康

  • 卷九十三·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三    宋 卫湜 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郑氏曰同和同节言顺天地之气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三复次嗢拖南曰 如理摄集谛得相处业障 过黑异熟等大义后难得若于谛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实知。不能尽漏。与此相违。如实知故。能尽

  •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佚名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佛复惟曰。今我法中。有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违。或为利养钱财饮食。或为名誉要集眷属。或有厌恶。王法役使出家为道。都无有心向三脱门。度三有苦。以不净心。贪受信施。不知后世。弥劫受殃

  • 佛说无上依经卷下·佚名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  如来功德品第四  佛告阿难。有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来胜妙功德。一者三十二相。二者八十种好。三者六十八法。何者三十二相。菩萨修四因缘。一持戒。二禅定。三者忍辱。四者舍财及诸烦恼。修

  • 大乘经纂要义一卷·佚名

      敬礼无上一切佛  证于三身天人尊  教法甚深难思议  无为解脱僧和合  是真归依于三宝  诸佛出世如忧昙  如悔盲龟遇浮木  人身难得甚希有  从兹一失复难期  于此身中终渐进  永常弃舍于八难 

  •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中·圆照

    甲戌岁西明寺翻经临坛沙门圆照集上四朝应制所翻经论及念诵法并修疏记碑表录集等总三百四十二卷(并目录三百四十五卷)一百九十三卷经论及念诵法六十四卷经律疏义八十六卷贞元新集古今制令碑表记录并目八十九卷六十四卷

  • 海内十洲记·东方朔

    一卷。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