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何者世间语言。谓色色处及色生处。是故名色。为老死生故。若作色及色处。所有作处彼无有物。言无物者彼无有性。是义不可说言如来有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尽色故。诸佛如来而得解脱。不生不灭非不生灭是亦无体。何者色尽。是色毕竟无性。彼何所尽。彼即尽体彼无生处。何者无生处。以无处可生故言无生。无生生处是悉无有。故言无生。是无生者即见如来。亦无生处亦无灭处。不优不劣。何故言不优不劣。诸佛如来不共世诤。而彼世间共如来诤。诸佛如来无有优劣。以是义名无优劣。言无优劣者。穷尽无明满足明故。其明无种。若无种子即佛世尊。诸佛世尊无有渴爱。诸佛世尊已度彼岸。诸佛世尊穿彻通达。诸佛世尊不起斗诤。诸佛世尊无可讥嫌。诸佛世尊无说恶处。诸佛世尊无害他处。诸佛世尊无有边际。诸佛世尊本性寂静。何者如来本性寂静无真性。是名世尊本性寂静。诸佛世尊穷尽寂静故名寂静。问曰。世尊。何因缘故名如来也。答言。如如如来故言如来。复问言。世尊。是义要略我不广解。答言。阿难。汝言不解者是即此义。何以故。诸法难知难解。甚深难见难觉。何以故。诸佛世尊过心境界。诸佛世尊不可思议。诸佛世尊已度诸食。言过度者。谓过不善思念乃至取我者。诸佛世尊无意思想。是故如来不可名求。诸佛如来如如来无有来也。如来彼等诸法如如示现。何者如如。如如者无有变异犹如虚空。无有说处。无诈谄者。无言语者。无有浊者。无攀缘者。无有缚者。如来之体状如虚空。不可以名字说。何以故。如前如来。未来亦然现在亦然。如来体性今如是说。其如来者三世平等。以是义故名为如来。亦无去处故名如来。复无处可来故名如来。为如来也。既无处来亦无处去故名如来。为如来也。如一切法如如。如是如来故名如来。过去世空。以过去世空故未来亦空。未来空故现在亦空。以现在空故过去亦尔。如彼过去未来亦尔现在亦然。而不舍作行。清净常住无畏寂静故名如来。无有异说。何者无异说。如四倒涅槃亦尔。是故阿难。如实说者何者不异说。凡所悕望无有异处远离斗诤。如来离故是则为智即是如如。以无识故即是如如。以有明故即是如如。即是虚妄无明如如。是无如如是无异体。是故如来名阿啰呵三藐三佛陀也。亦名无有黑闇。如如来无黑闇处不可得暗。亦不可得黑。如来既除如是黑暗故。阿啰呵三藐三佛陀。欲住恒河沙等劫不说语言。何以故。如来无有分别之处。既无分别亦无如如。既无如如亦无世间。诸佛世尊无和合处故名如如。阿难。此是少分譬喻。令证知义故。若汝等欲知者。亦不可以譬喻以说。令汝得知如来所说。为于汝等。虽然阿难。言恒河沙等劫者。所有恒沙。假使有尔所恒河所有沙数。若干劫中如来能住。而彼等劫以一弹指顷即能念知。何以故。如来之力无有长远生死故。如来有智。如来长远无有生死。如来无有度彼岸事。得真如体故名无食也。阿难。此第一食者。谓生死不断故。所谓无明无明缘行。略说乃至生死。有如是苦恼聚集生起。言聚集者。阿难。何故聚集。言聚集者。阿难。此是迷惑众生等法。若不聚集者。即是生已即是头生白发。彼既见已作如是言。我发白耶告治须人言。以金镊子拔此白发着我右手。尔时彼治髭须人。即以金镊拔彼白发着摩诃提婆王(隋云大天王)右手中。尔时摩诃提婆王。说此偈言

今我头上分如是生白发

故名为天使出家时到也

阿难。于汝意云何。岂可一人头上生天使已。余人头上亦天使乎。阿难。汝莫作是见。阿难。所言天使者谓渴爱也。阿难。若以头生白发为天使者。所有诸人以被衰老故而取命终。彼等一切应生天上。阿难。其摩诃提婆王生白发者非天使也。阿难。彼摩诃提婆王。即于八万四千岁中行于梵行。以善行梵行因缘故。时摩诃提婆王命终已。后生梵天宫。阿难。以是义故汝应当知。言渴爱者谓天使也。阿难。以分别故。言渴爱者天使也。阿难。其渴爱者生干竭也。当生恐怖故名畏也。亦言现前为何现前。谓地狱现前。畜生阎摩罗世现前。故言渴爱为现前也。阿难。复言渴爱现前者。有二种身成就故。更无异体言无解脱。无解脱者谓流转生死也。以是义故言染着也。故名不照也。亦名斗诤。亦名上孔。亦名知者。亦名烧然。亦名恶生。阿难。略说所有诸苦皆缘渴爱。故名渴爱为恐怖也。阿难。何者为缘。谓妄语也。阿难。其妄语众生说我作缘。彼观察已。所有缘者彼是渴爱。若有缘者彼言缘满足。阿难。怨者为一切众生向种子处。言渴爱者趣向爱处。爱者以爱故有。于中以何因缘得名。以立名故行故故名名也。谁有有故具足阿罗汉。彼众生能覆藏。以何事故彼可覆藏言信解脱。何者名信解脱。谓解脱也。何者名解脱。若自解脱已令他解脱。诸习灭故。以不见故名灭诸习。其灭诸习名无灭习。于中无法可得而可灭者。其外道等以我慢故。执着灭处而言有灭。彼如是说者。彼等所有果报之处。如来悉知。彼等有何果报。谓有地狱名为热恼。是等生彼顺邪见法。有何因缘名曰顺法。随顺眠故趣向地狱。亦随顺眠故。趣向生死随流顺行。彼等众生不能逆流行故名随顺也。若见如是随顺之法。彼等还复如是随顺而行随顺展转。以是义故。彼痴人辈故名随顺法也。复以何故名行行也。彼无行行是离行行。堕失诸佛及诸声闻。失戒定慧聚。是故彼等名非正人。故名集聚也。亦名堕迷。名堕迷者名曰失也。亦名人间谄也。阿难。所有众生作谄浊者。彼等皆名妄语。从妄语起。何者妄语取得无物。何者名无物。所谓集灭。何者名法。谓无有集如来如是之法皆说邪见。其言集者谓能聚集。无有处来无处来者。亦不可来亦无来者。谁当为灭。若言有集即执有常。若言有灭彼即有断。是等诸法无有执处。彼等如来之所宣说。所谓空旷。空旷是何言。空旷者所谓虚空本无所有。言虚空者谓上虚空无覆虚空。无覆虚空者更不可覆故名虚空。如来所说一切诸法犹如虚空。以第一义故更复宣说。不可得异。不得说者。不得智者。若异知者名为无智。言无智者谓言我得彼名外道。言外道者彼皆妄语无明所暗。若无明暗者。彼等以无明暗迷堕无明暗中。不可以名字说。此是阿字门初真如义。次第所言。阿字者即言生处亦言无智。如是言者是即当有生大食也。谓多无明。以何相故名为烦恼。所谓阿字名为无明。亦名为王亦名为行。亦名不堕落随顺不违诤论。于方便中。亦名婆耶斯迦(黑闇)当满法间。为无染着法故。无上圣中不发精进故。彼等言无有朋友不得解脱。故名食也。求觅胜处起违背事。谤佛菩提远离威仪无有正行。故名难共事。言难共事者。欺诳恶言不随顺教。所供养处不随顺取。行行杂秽失彼戒行。颜色粗涩观不齐整堕他言中。言恶口者不舍疑惑疑惑积聚。所言疑者积聚疑心。又言至愚痴处。亦名使者以魔使故名恶语者。复当更造恶业之行。身口意中以是因缘。名为破者从何所破。于圣道中具非圣法。故名无圣行。亦名行者亦得名食。亦名造行亦名妄语。亦名渴爱亦名集聚。亦名无明亦名诸有。亦名无正住。如是一切法持受持随眠起生住故名食也

阿难。又言食者是至患处。阿难。何者至患处。不舍行行作结缚处住堕落处。我慢增慢增造节缚。谄曲颠倒难与共事。贪求利养无有信行。语言优劣言语粗涩。现前粗语习猕猴禅。于四方中无有正行。恒常欲见淫逸之人。如是之等一切诸法。自之所作不随他教。厚烦恼故是故名食。此广缚根本。所谓五欲娱乐亲近深着迷之受苦。以不证团食故随眠三界。何者远离团食。谓知五欲之事。所著渴爱。一切一切处。一切皆悉远离。不热不恼故。名尽渴爱也。灭彼得处。于第一义亦复不得。于中此灭所谓无得。何以故。其执著者有名字处彼可舍离。若无执处彼无可舍。若可得处应当舍离。若无得处亦无舍处。如出睒电众生当知必有天雷。如是如是。有所得处佛世尊知当满足食其睒不出。众生即知不起电相。况复雷也。如是如是。既无得处亦无可灭。何以故。得处既无竟何所灭。其学人辈彼体生思想。是无智执。所有澄寂无实攀缘。于是之中无有学名。况复学人学寂灭者。若有[彖/虫]声于先可舍。[彖/虫]名既无故无实声。若有人言我眼见声彼实无有。彼非善丈夫。即有妄言无有实处。如是如是。若有人言有我之者。即非成我即是无义。彼求我时理不可得。况复文字。若有我者即无我处既无有我。以是义故。一切诸法本无有我。譬如有一丈夫作如是言。斫头亦无有人而可斫头。亦无破伤亦不见人。谁被斫者耶。念刀刃故亦无刀刃。亦复无彼被斫头者。如是语中。彼之丈夫岂不作彼妄语之乎。无有实言。如是如是。若言有我。如是言时岂不妄语。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悉无我。犹如有人作如是言。有彼风聚彼无有聚。如是言者。岂复非是妄语之乎。无有是处。如是如是。若如是言色是我耶。其色如聚。彼作是言。岂复非是妄语之耶。若言有彼色聚。但有譬喻不言是色如彼聚沫。不说是识犹如彼幻。其有因缘若言如幻。言幻者无实虚妄妄语之法。其涅槃者非妄语法。以是义故。其五阴聚言如彼幻。彼辈如实不知。是五阴聚犹如彼幻。所不知者彼即可说为奸猾也。亦名无实语也。名能幻化者是名幻师。若有作语言想彼名幻想也。彼名无正体。彼名戏论。彼名无定性。彼名为痴。无有智者彼至痴处。以是义故名为痴也。彼于何处受痴报也。谓地狱畜生阎摩罗世中。阿难。是故如来不与阴聚想者出家。亦不与具。如来曾作如是之说。若智人来不曲不谄无诸过患可与出家。阿难。何因何缘言有智者。有智有慧故言智者。何者名智。以解实故名之为智。何者解实。若知有世间妄语。彼如来教中言有智者。何者世间中知妄语耶。五阴聚如是言时。世间妄语诸界诸入无有。如是说时即是世间妄语。于圣教法中。诸界诸入皆悉不实。彼等诸法应如是知。彼于世中是则为实无有妄语。于诸圣中亦为实语。以是因缘故。如来作如是故。世间共我诤。我不共世间诤。况复别有阴聚也。别有世间也。阿难。汝莫作是见。诸行皆空。阿难。其福德者是为五阴聚义。是方便名能作有为诸行。故言作行耶。如是色受聚受想行识聚造作即言是色。何以故。谁有作者彼还受者。如是受想行识作者彼即受者。何以故。谁为作者还为受者。如来如是不得色受想行识。如来既不得者彼若当作。无有是处。以此因缘。如来说一切诸法无有诸行。诸法生时自生诸法灭时自灭。若有生者若有灭者。此是凡夫之所取着。如诸圣令所受取。于彼之中无生灭者。何以故。一切诸法毕竟悉空。一切诸法皆毕竟虚。若持诸法不实之者。彼等转实于不实中转。既为不实即无有食。无有倚处。不依十大故心亦不起受持财物。若识不净意为前行故。是故一切诸法意为前行。以意持义故于后无恐畏。故言食也。阿难。虽然所言食者所欲得食。五十四种色为食想。是诸虫户所生之食。八十蛆户还以色为食。是诸人辈以业为食。为烦恼故。烦恼食者为受果报。果报者为诸法食。如是业果报以为意食。其意食者为诸善法。以受持故名之为食。色想乃至法想故。故言为食。有为之中畜生等辈各相食啖。其阎罗世及诸地狱。以铁丸为食。诸等人辈有二十一心。功德为食。无明心为烦恼。其外诸仙意浊为食。以浊心故成就满足不欢喜处。分别满足。如是色声香味触乃至意。以法为食。有四种食染著者。说十二缘生为食。勤求禅定者。以寂灭欢喜为食。空相者以寂灭为食。无所念者以空为食。若于是身无彼物者。所有彼食何者为食。四正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定。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善逝明解脱。乃至略说。解脱想者解脱为食。复次乃至随有彼想。若所随想者。杀生者。不与取者。妄语者。乃至略说。邪见者邪见为食。于色渴爱。于声香味触法渴爱。以法渴爱为食。所有无明。以无明为食。所有不正念。以不正念为食。以有食故。生于三界求觅有者。复次如是等食如来所说。以有所爱以爱为食。有眼着处是为烦恼。非无烦恼处为烦恼所浊者。如来失念者。非不失念者。普失念者。非不普失念者。有取者。非不取者。何者是取。有四种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何缘故取说我取。以欲因缘故说我取。何者是欲。若于欲缚着。何者欲体。事为欲体。及诸烦恼为欲体。于中所有若非事者。谓诸烦恼欲。何以故。所有烦恼事不可得故。于中所有烦恼欲体。彼非事欲。是故正有一欲无有二种。有事欲者彼即颠倒。若有颠倒彼即无实。若无实者彼是意法。复次若有彼意意之所生。彼即分别。一切分别悉为非善。以不正念故生。欲无住处何有事也。譬如有一丈夫作如是言。我作屋宅覆上虚空出入无碍。阿难。于汝意云何。彼丈夫所言之处可信以不。未安基址。于上空中能着覆不。阿难言。不也世尊。如是如是。阿难。无分别住处。岂可能生不正念分别也。不也世尊。阿难。其分别者诸圣声闻知其不实。彼则不为分别所牵。以是义故。诸圣声闻无有分别。是故名为无有他法之所牵摄。凡夫如是为诸烦恼之所牵摄。是故言不可牵摄。谓圣声闻无有食也。是故不作三昧分别。更不着铠。岂得复名须陀洹也。岂得复在须陀洹位。今已断灭须陀洹道。于上不复更有修作。此等诸食为凡夫辈。以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具足尸法常有所作。妄失正念业言诸法。执持刀剑诈为圣相。具烦恼浊随顺烦恼。多诸嗔恚心无定性。随顺憍慢为魔所使住无定处。面向将坠地狱畜生及阎罗世。空重未来所见之法。虽有皮覆无利寿命。譬如驶风吹兜罗毦。凡所得处即于中住。于彼生爱于彼生缚。未得解脱五种无间。所有作处常说有我。说有众生。说有寿命。说富伽罗。彼等厌背不乐圣人大乘梵行。凡所作处多喜斗诤。恶口骂詈犹如怨家可厌可离。如是凡夫烦恼之法成就具足。复此以上更有烦恼。故名凡夫为凡夫也。于中有何义说言凡夫也。各别有体。若驼面若牛面若驴面。世间种种因缘故。故言凡夫也。彼等各受身体各舍身故。故名凡夫也。无四种食非不离欲者。何以故。谁尽离欲彼亦欲尽。彼三界中是欲亦尽。何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食者于三界中灭。阿罗汉灭五种缚故。不乐食故。不为诸食之所牵摄。如是以食故当有诸食。如是等食。可叹地中别名种种食也。何者可叹地。谓无相想。何者为相。相有五种。何者为五。阿那般那念薰出息入息因缘。念我游行我因缘。我行若干出入息。数息因缘身不浊垢。是身因缘。我应当得涅槃。涅槃因缘。此等五相以湛足故当生邪见

猜你喜欢
  卷四·佚名
  卷之五·密云圆悟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十·雪关智訚
  卷一百六十·佚名
  卷三十三(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二(末)·窥基
  灵隐慧明照和尚行述·太虚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九·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六卷·佚名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智旭
  国山开堂疏·寒松智操
  卷第十一·道世
  焚薪卷第一(或曰析薪膏肓)·师会
  第四卷·佚名
  卷第二十·永觉元贤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二出 驿备·洪昇

    【越调过曲·梨花儿】〔副净扮驿丞上〕我做驿丞没傝■,缺供应付常吃打。今朝驾到不是耍,嗏,若有差迟便拿去杀。  自家马嵬驿丞,从小衙门办役。考了杂职行头,挖选马嵬大驿。虽然陆路冲繁,却喜津贴饶溢。送分例,落下些

  • 卷二百三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十四僧类五言古赤谷安禅师塔      【唐】卢照邻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氛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烟霞朝晚聚猿鸟嵗时闻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高谈十二部细覈五千文如如数冥昧生

  • 中兴间气集卷上·高仲武

    (唐)髙仲武 编○钱起【十二首】员外诗体格新竒理致清赡粤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髙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逈然独立莫之与羣且如鸟道挂疎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疎又长乐钟声花外尽

  • 卷五百十九 列传三百六·赵尔巽

      ◎藩部二   ○敖汉 柰曼 巴林 紥噜特 阿噜科尔沁 翁牛特   克什克腾 喀尔喀左翼 乌珠穆沁 浩齐特   苏尼特 阿巴噶 阿巴哈纳尔   敖汉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有十里。东西距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柰

  • 卷四百八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起哲宗元祐二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庚戌,校書郎王伯虎權知饒州,正字鄧忠臣權通判瀛州。諫官韓川言二人不堪館職之選故也。(此據劉安世彈歐陽斐第七章。)   復廣惠倉。先是,著作郎兼侍講范祖禹言:「祖宗以來

  • 附录一:后汉纪佚文·袁宏

      基字宪公,兹字季公,并为长史,闻固策免,并弃官亡归巴汉。南郑赵子贱为郡功曹,诏下郡杀固二子。太守知其枉,遇之甚宽,二人讬服药夭,具棺器,欲因出逃。子贱畏法,敕吏验实,就杀之。( 载范书李固传注)   长乐卫尉马腾,其长八尺,身体

  • 卷之二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六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续获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六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续获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五日河南巡抚臣何煟跪奏,为钦奉上谕事。窃臣钦奉上谕,购访遗书,业将送到书目并先后督办情形,奏蒙圣鉴。兹复恭奉谕旨,谆切训诫,示以无所忌讳,宽以半载限期,诚

  • 有凤来仪:凤兮凤兮·胡兰成

    有凤来仪:凤兮凤兮我二十岁那年,九月父亲去世,十月家里喜事,这依丧礼是不可以的,但贫家凡事不易,已是父亲都备办好了,遗言要如此。初时因宓家山娘舅做媒人传话传得不好,玉凤的父亲又小气,许多误会,後来是得女家媒人芦田王少彭妥

  • 卷之五十八  謇齋瑣綴錄六(明)尹直 撰·邓士龙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六 太宗文皇帝初駐金川門,蹇、夏二公首出迎戴,而解、胡、二楊諸公則以召命至,然皆不自靖,而竊自比於

  • 兼爱中第十五·墨子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

  • 存学编卷三·颜元

    性理评延平谓朱子曰:“渠所论难处,皆是操戈入室。须从源头体认来,所以好说话。”  “从源头体认”,宋儒之误也;故讲说多而践履少,经济事业则更少。若宗孔子“下学而上达”,则反是矣。&ldquo

  • 卷一·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总论卷一    明 季本 撰总论按朱子于诗序有辩说而六义于纲领又详论之今考为总论以见一经大意东莱吕氏读诗记纲领别有诗乐删次及章句音韵训诂传授之目今亦损益其文而附论焉大小序郑诗谱大

  • 补阙·周梦颜

      安士先生撰辑此书,事理文义,悉皆周到。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后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览者,不得而知,实为一大憾事。因按《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

  • 无二品第三十七·佚名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唯世尊,世尊所说初不称誉五波罗蜜。亦不称誉佛十八法。但称誉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者,於五波罗蜜佛十八法中最尊。云何阿难。不为萨云若布施。宁可称誉檀波罗蜜不。报言:不也世尊,不

  •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湛然

    法华论云去。引论释也。论有三文。初约三乘。意令二乘与菩萨乘同得同有。于中先引论。次论言下解释论意。云次第者。与令解释次第不违。准论文意初以无上为开。论文又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经文既云为

  • 知识与爱情·黑塞

    这本书是黑塞经过青年时期的摸索与成年之后的自我追寻之后所创造的杰作。此文笔法优美抒情,情爱清新动人,通过追求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的经历描述了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两个灵魂——知识与爱互相抗争与吸引的过程。

  • 涧泉集·韩淲

    宋代诗词别集。20卷。韩淲著。系《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集的诗词编辑而成,凡诗2,400余首,词79首。作者是当时公认的江西诗派的继承者,但亦受“四灵派”的影响,风格比较多样。有清新婉丽的闲适诗:“去年寒食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