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二门论疏 第三卷

十二门论疏 第三卷

释吉藏撰

观缘门第三

所以有此门来者凡有八义。一者因缘一门略破生义。第二门广破生义。今此一门凡有二义。一者结上略广无生。二者举非缘决破生义。具此四义破生乃周。是故要须三门。问初上二门云何略广。答初门长行与偈俱略。偈略者但明无自性门以破于生。长行略者以文略故。次门偈与长行二种俱广。偈备开三门。长行即有三十四门。故名为广。略广求既无踪故。此门初双结二义。上求已无若必谓有生者故举非缘决之。所以须备四义。故有三门。二者因缘门总就因缘中求果无踪。次门别就因中捡果不得。今门别就缘中求果无生。则要须备三门方具总别观也。三者经有二说。一者但作因名不作缘名。如六因十因。二者但作缘名不作因名。如四缘十缘。三者因缘两说。如十二因缘。众生随名著名随相着相。故初品具破因缘。次品破其因义。今门次破其缘。要穷此三病义乃圆。是故有三门也。四者因缘义总。预是佛法无非因缘。从第二门至于生门。此是因缘中别义。以因缘义总故贯在论初。但因缘中别出因果义故有第二第三两门。所以别相明因果义者。因果是众义纲维立信根本。故诸佛菩萨敷经说论。但为显于因果。是故就总义中别明因果。所以有后二门。五者上有果无果门通破内外。今破四缘。正为破内。六者上二门捡无所生果。今捡无能生缘。七者为释疑故来。初门略求生不得。次门广捡生无踪。或者云。若二门求生无踪。何故佛说四缘生法。若四缘生诸法云何言毕竟无生。是故今明。佛所以说四缘生者。为明无生故说四缘生。如为令深识第一义故说世谛耳。汝闻四缘生不知无生。岂识生耶。既不识佛意岂识佛语。又四缘生只是无生。汝计四缘生则无生四缘于汝成生。非是四缘义也。今言破四缘者。无汝所计四缘。何时无佛因缘无生四缘。又此是外道迷权实义。论主为其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说四缘为表不四。不四为实四是方便。汝但知权四为实不知不四。既不知不四亦不识四。故权实俱迷则无二智。今示不四四为方便。四不四为实令外人生二智。即有自然无师智故得入佛知见得成佛。问论中何处有此意。答中论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缘。下释云。佛随凡夫分别故说。实法可信随宜之言不可为实也。又论主今欲摄用归体即明从体起用。摄用归体者明四缘毕竟空。即辨四不四义。既知四不四即明不四四。故是从体起用。三世佛唯有体用。故收入出生。故论主申此二条则一切义尽。问何故就四缘明收入出生耶。答四缘摄一切义尽故就此明之。问论文何处有此收入出生意耶。答观性门中明有二谛。因世谛故有第一义。即收入义。因第一义故有世谛。即出生义也。外人闻四缘但住四不得收入。如穷子住立门外不肯入门。既不知收入岂悟出生。如长者往就穷子辨出生义也。又此论正申一乘。如睿师序令六道回宗三乘改迹。今明四缘生六道三乘。若有六道果三乘果必从四缘生。四缘是能生。今求四缘生不得则无复六道三乘因。终归于空常寂灭相。即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八者上二门末结言一切法空。然四缘摄一切法。外人疑云。若一切法空佛何故说一切法为四缘生耶。论破若是。经说应非。经说若是。论破应非。今请。论主会通经论是非。故今明。佛说空者明一切法毕竟空不言一切法自是有。毕竟空自是空。汝起空有二见。故谓经论相违。今论还申佛说一切法即是毕竟空意。故经论相成不相违也。问破四缘与破有果无果何异。答有同有异。所言同者。上破外人横计有无。今破横计四缘。此二但破而不取。是故言同。所言异者有无但出谓情。故破而不取。四缘既是佛教。则有收取之义。故与前异也。问此门为从能破立名。为以所破立名。答以所破立名。外人立有四缘。今以略广二门求缘无踪。从所破立名。故云观缘门也

就文亦三。初长行发起。第二偈正明门体。第三长行末总结齐法

略广众缘法者第二明门体。凡三偈。开为二章。前二偈正就四缘中求果无生。第二偈举非缘决破也。又初二偈破四缘中求果无踪。后偈就非缘中捡果不得。故一切法无生。初又二。第一偈正标章门。次长行与偈释章门。初偈又二。上半正破。下半呵责。释略广备如中论。有人言。总为因缘名之为略。离为四缘名之为广。故中论题观因缘品而后破于四缘。即是斯意。二者初门名之为略。次门目之为广。今双牒上略广题示外人。上略广二门就众缘中求果无踪。汝云何言果从四缘生。即是用前二门破今因缘生义。三者第二门名之为广。此品捡之为略。故名略广。四者开中云。前门会因。推之曰略。此品列缘。推之曰广。此意明从所破立名。前品直作因名而就因中推之。故名为略。今品离为四缘。推果无从。故名为广。五者直就此品自有广略。因缘合推为略。因缘别捡为广。下半呵责。可解

瓶等下第二长行与偈解释。就解释为二。第一略释。第二广释。略中初释上半。若于二门中下次释下半。问曰下第二广释。亦二。第一释上半。次释下半。释上半为二。第一前释初句中众缘法三字。次释略广及第二句。所以不依偈次第释者。欲明破立次第故前明于立。即是所观。次辨于破。即是能观。初又二。前问次答。外人所以作此问者。既闻上略广众缘无生。未知破何物缘意。谓破外道缘不破佛法四缘。以内外未分是故致问。而意谓有内法四缘生果不被破。故致斯问。又作论之体假问发起于答。亦不须作余意。答曰四缘生诸法者第二答也。答意云。我上言略广众缘求生不得者。此是汝所计四缘耳。外道所计不足破也。就答为二。初偈本次长行。初偈为三。初句明四缘用。次句辨四缘体。下半列四缘名。问此偈与中论何故颠倒耶。答二论互举一义。中论从名辨用后辨其体。此自末至本也。今前明其用。次辨其体。后列其名。从本至末也。长行但释下半则兼释上半。前牒下半四缘名。因缘者下释四缘名。则释上半四缘义。中论已出。余未尽者今略明之。四缘六因能生所生体无广狭。而有六因者作物不同故也。四缘得名有三。增上从果受名。以果是增上为增上作缘名增上缘。因缘当体立名。以摄五因为缘故名因缘。余二因果通称。心心法是诠次之法。故名次第。为次第作缘名次第缘。则从果立名。又云。用次第法为缘。从因立名。论文用前释。缘缘者初缘字是心。谓心体是能缘之法。万法为缘作缘名缘缘。从果立名。集师旧用。又解。一切法皆是所缘法。故名缘。此法能生心缘。故名缘缘。从境立名。论文用前。数论异者成论次第缘果。唯是心法。数通二聚。万法境是缘。心又诧之复为一缘。从缘立名谓缘缘也。成论过去业及习因依因。此二力强。又从缘立名谓因缘也。六根生识胜于前境。亦从胜立名谓增上缘也。问四缘通三聚耶。答次第缘但是心。果通二聚谓灭尽定及无想定。定上四相遂定而来。虽与定俱不为心所求。非次第缘果也。杂心四句释之。一无间而次第。初念定也。二无间非次第。初念定上四相也。三次第非无间。第二念定也。四非次第复非无间。第二念定上四相也。二定既非心法。乃是次第。不能开发后心故非缘也。后心果者故是定前心为缘。无想天非心所要。但任运而来。前心虽灭彼非次第也。前心乃非次第缘。是无想天增上缘也。心尽得无余涅槃亦尔。但前心非是涅槃增上缘。所以然者无为是缘缘。不从四缘生也。次第缘最难解。有二十心不出四句。一非缘非次第。二亦缘亦次第。三缘而非次第。四次第而非缘。方便.生得.报生.威仪。此四心备四句。二烦恼心与工巧心此二心备三句。变化心唯备二句。无有一句也。现亲心广心章。问四缘几通三性。答次第缘缘缘增上缘缘果并通三性。因缘中有五因。须简别之。四缘并通漏无漏。而遍报二因但有漏。四缘中凡圣备有。但因缘有具不具。如五因中说。四缘中次第缘。缘果隔世。缘缘增上缘亦隔不隔。四缘中心法能作四缘。色及不相应能作三缘。无为能作二缘。问法既具从四缘生。何故不具从六因生。答缘门是疎。又是总相明义故得云具从四缘生。因门是亲。又别相明义则分别染净法。如烦恼是染法必不从报因生。如无记等是净法必不从遍因生。故无有一法备从因缘中五因生。问摄五因为缘名因缘者。亦摄三缘为所作因何故不名缘因。答若言缘因即滥恐谓四缘并为因。故不言缘因。问若言因缘亦谓六因并为因缘。答缘门是疎。可得尔也。因门是亲。所以非类。问云何开所作因为三缘。答取一切法别生心义为缘缘。别取前后相生义为次第缘。取不障义为增上缘。增上缘与缘缘二果异者。缘缘果但心。增上缘果通三聚。又增上缘乱生果。缘缘生果不乱。如色是眼识缘缘一切法是意识缘缘。问几义非次第缘。答有三种法。一无学最后心。二隔念心。三未来心。此三非次第缘。如杂心说也。文释四缘即四别。易知也

如是四缘皆因中无果下。自上以来释偈本众缘法三字竟。今释略广求果不可得。又开二。前释广求不可得。次释略求不可得。此中以因缘别推名之为广。因缘总推为略。所以作略广者。一为根有利钝。钝者具须略广方悟。利者开一便了也。又欲穷法边底故备作二门。有人言。总五因为一因缘。将因缘望余三缘。若因缘有果应离余三缘。三缘有果应离一因缘。今谓。谷是牙正因。地水人功是其外缘。若谷子中先有牙者。应离地水人功等缘而有。若地水等缘中有者应离谷因而有。又如眼识以过去行业为因现在空明为缘。亦作此破。若于缘及因下第二次释略义。即以总为略。谓总就谷子之因地水之缘求果不得也。如是一一中下广释前偈下半呵责门

若果缘中无下。自上以来就四缘中求果无生。今第二偈举非缘决之。上半牒下半决。决有四意。一者缘非缘俱无则应俱生。二俱应不生。三非缘应生。缘不生。四非缘不生。而缘生者非缘可无。缘应有也。问此中以何为非缘。答有三义。一者如泥是瓶缘乳非缘。二四缘为缘。微尘世性名为非缘。三责外四缘则成非缘。此三备得作前四难。望前三乘六道意者六道因无六道果而生六道。亦无三乘果应生三乘。三乘因中无三乘果而生三乘。亦无六道应生六道。而实不尔。故毕竟无三乘六道因果。故终当毕竟空尽成佛也

长行云缘果空故下。品第三举三空以齐法也

猜你喜欢
  西来讲佛学之意趣·太虚
  卷第一·箬庵通问
  净土往生传卷上·戒珠
  卷第七·佚名
  佛说頞多和多耆经·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一·佚名
  第五十六卷·佚名
  重刻护法论题辞·朱时恩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佚名
  卷第十七·丈雪通醉
  卷十三·佚名
  卷第九·永觉元贤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二·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白石道人诗说 全文·姜夔

    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

  • 古今诗话 三·李颀

      九一、许洞赠潘阆诗   潘逍遥与许洞钱易为友,狂放不覊。尝作诗云:"散拽禅师来踘蹴,醉拖①游女上秋千。"此其自序之实也。后坐卢多逊党,亡命,捕之甚急,乃易姓名为僧,入中条山。许洞赠诗曰:"潘逍遥,平生志意②如天高。仰③

  • 卷一百八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六十一 胡宏 题上封寺 百年身似客浩荡世间游入望青山好梦魂偏我留我家巫山十二峰浮江直过巴陵东潇湘水与苍梧通环遶衡岳青冥中扁舟白云不可度杖藜腊屐乘

  • 卷三百四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四十二夹竹桃花类五言古弋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宋】李 觏暖碧覆晴殷依依近朱栏异类偶相合劲节何能安同时尽妖艳无地容檀栾移根既不可洁心诚为难外貎任春色中心期嵗寒

  • 五十八 兼两淮盐课曹寅奏销两淮正杂钱粮文册·佚名

    管理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伍级.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曹寅谨奏:为遵旨会议奏销钱粮事。 案照两淮运司每年徵收正杂钱粮完欠数目,题定陆月奏销在案。所有康熙肆拾伍年分盐课钱粮,应臣照例奏销。除各商历年积欠银两,

  • 第三三九保结状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一二二○二--一六·佚名

    新竹城南、东、西三门总理,保结王礼让为北门总理具保结状台下总理陈大彬、林扬芳、林承恩暨众郊铺长和号,今当大老爷台前,保结得监生王礼让一名,充当北门城内总理遗缺,小心奉公,不致违误,不敢冒结。合具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范资政百禄墓志铭范祖禹绍圣元年四月诏以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知河阳范公知河南府留守西都既拜命闰月壬申以疾薨于河阳府居之正寝年六十有五讣闻上辍视朝一日赙恤有加以右银青光禄大夫告公第其年七月己酉葬

  • 《靖海志》及《海上见闻录》合校记·彭孙贻

    记中《靖海志》简称曰《志》,《海上见闻录》简称曰《录》。录之页行数系据本丛刊第廿四种刊本。《录》一页一四行“吏部黄道周》,《志》作“礼部尚书黄道周。”按《明史》卷二百五十五本传,道周在福王时&

  •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范晔

    (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耿纯)◆任光传任光字伯卿,南陽郡宛县人。年轻时忠厚,为乡里所爱。起初为乡啬夫,郡县吏。汉兵到宛,军人见任光冠服鲜明,令他解下衣服,准备把他杀掉而夺其衣服。刚好光禄勋刘赐到了,看任光容貌像个

  • 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侍而折其谋第十六·晏婴

    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焉。景公觞之,饮酒酣,范昭曰:“请君之弃樽。”公曰:“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范昭已饮,晏子曰:“撤樽,更之。”樽觯具矣,范昭佯醉,不说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调成周之乐乎?吾为子舞之。”太师曰:“冥臣不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按辨定祭礼通俗谱五卷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着録是编一名二重礼谱盖欲成丧祭二礼嗣以丧礼别有吾说编因惟存祭礼其说取古礼而酌以今制故以通俗为名凡分七门一曰祭所二曰所祭者三曰主祭之人四曰祭之时五

  • 卷十五·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十五桑扈之什二之七交交桑扈【侯古反】有莺其羽君子乐【音洛】胥【叶思吕反】受天之祜【侯古反】集传兴也交交飞往来之貌桑扈窃脂也【许氏谦曰窃脂见小宛

  • 从心流出·佚名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岩头整天不是闲散,便是睡觉。雪峰总是坐禅,他责备岩头不该只管睡觉,岩头责备他不该每天只管坐禅。雪峰指着自己的胸口说:&ldquo;我这里还不够稳定,怎敢自欺

  • 第三十九則 雲門金毛獅子·胡兰成

    第三十九則雲門金毛獅子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清淨法身?門云:花藥欄。僧云:便恁麼去時如何?門云:金毛獅子。記得是司空圖的詩有:「僧院藥欄靜」,我卻想給他添上一句:日午花影正。此時旁邊走過一個來禮佛的女孩子,她就是清靜法身

  • 北国之春·王统照

    现代散文集。王统照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3月初版。收作者1931年春天旅行东北所写的散记20篇。在《自序》中,他说在东北“见过不少的各样的人物,听过些令人难于想象的事情”,所作的笔记,“虽然不是质直的纪事,也有两篇

  • 魏文帝集·曹丕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

  • 醉乡日月·皇甫松

    唐皇甫松撰。《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小说家著录,三卷。 《宋志》同。现存有《水边林下》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 《类说》本等,但均系残本。这是

  • 灵宝净明黄素书·佚名

    全称《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简称《黄素书》。全书十卷。有元初净明派道士傅飞卿解。为净明道重要典籍。汇集净明道所传各种内炼丹法及符箓咒语,而其主旨则在劝人以忠孝廉慎为本,以调养心性,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