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勉专仗佛力

●光自西徂东, 由北至南, 往返万余里, 阅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 视净土若秽物, 恐其污己者, 临终多是手忙脚乱, 呼爷叫娘。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 纵信愿未极, 瑞相不现, 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 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 因佛号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 弄巧反成大拙也。【书一】二

●佛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 皆须仗己功力, 断惑证真, 方出生死。若惑业有一丝毫, 生死决定难出。是以从生至生, 从劫至劫, 展转修持。或有力量充足, 直进不退, 即能了脱者。多皆旋觉忽迷, 暂进久退, 经尘点劫, 不能出离。所以尔我今日尚为凡夫, 皆坐不知如来普被三根、至极圆顿之净土法门故也。【书一】十九

●《楞严》一经, 不知净土者读之, 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 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 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 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 虽阴破一二, 尚或着魔发狂, 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 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 凡有心者, 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 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 其肯唯主自力, 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 无心了生死耳。【书二】五

●夫修行用功, 原为了生死耳。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 犹不肯依能了者而为之, 岂非担麻弃金, 自贻其咎乎?参禅纵能大彻大悟, 如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断崖义, 尚不能了。而再一受生, 反致迷失, 较前为远不能及, 况吾侪乎?【书二】六

●净土法门者, 乃如来普度众生, 最圆顿直捷、广大简易之法门也。何以言之?以一切法门, 皆须断尽见思二惑, 方了生死。而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 况思惑乎?断见惑, 即证初果。若约圆教, 则是初信。断思惑尽, 即证四果。圆教, 即是七信。初果、初信, 尚有生死。四果、七信, 方能了脱。而天台智者大师, 示居五品。虽则所悟与佛同俦, 圆伏五住烦恼, 而见惑尚未曾断。然大师本地, 实不可测。而临终只说登五品者, 深虑末世不致力于断惑证真, 唯以明心见性为究竟也。夫明心见性, 乃大彻大悟也。若最上上根, 即悟即证, 则可即了。否则纵悉知未来如圆泽者, 尚不免重复受生耳。至于五祖戒再作东坡, 草堂清复为鲁公, 尚未至甚。而海印信为朱防御女, 已属不堪。雁荡僧为秦桧, 则诚堪怜悯矣。甚矣!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难也。如来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 虽法门种种不一, 绝无具足惑业, 能了生死者。唯净土一门, 但具真信切愿, 以至诚心,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 工夫之浅深, 皆于临终, 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既往生已, 即已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从兹渐次进修, 即得亲证无生, 以至圆满佛果耳。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 普令现生顿出轮回之特别法门也。【序】五三

●研教者, 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 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 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 经雨即化。烦惑未断, 转生即迷。自利尚难, 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 以博地凡夫, 稍具慧性, 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 以致一误永误也。参宗者, 专主参究, 以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 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见性, 而惑业未断, 仍旧轮回生死, 不能出离者, 又多多也。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 乃其确证。噫!死生亦大矣, 何可以专仗自力, 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处世, 大而创业垂统, 小而一衣一食, 莫不仗众人之力, 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 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 恐堕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谓大矣, 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序】十九

●夫欲了生死, 必须实证。若唯悟而未证, 则烦惑尚在, 大须努力。倘能兢兢业业, 历缘煅炼, 则觉照存心, 冥符圣智, 人我是非之凡情, 无由而起。若不加觉照, 依旧凡情炽然。功行愈高, 情见愈重。由悟入迷, 在所难免。如人睡惺不起, 久复睡着。古人谓“大事已明, 如丧考妣”, 正以烦惑未断, 或恐复迷。须知断惑之人, 便无凡情。既无凡情, 何有生死。大悟之人, 其悟纵与佛同, 其惑犹未断除。必须念念觉照, 庶免凡情用事。【序】二四

●此之法门, 全仗佛力。喻如跛夫日行数里, 若乘转轮圣王轮宝, 则顷刻之间, 遍达四洲。是轮王力, 非己力也。毕世修行者, 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 临命终时, 地狱相现, 若能志心念佛, 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视众生, 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 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 亲必垂慈摄受。【记】三

●仗自力修行, 断惑证真, 颇不容易。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 况思惑乎?见惑一断, 即证初果, 预圣流。尚须七生天上, 七反人间, 方可断尽思惑, 以证四果。虽云十四番生死, 而天上寿长, 固不易以年月论也。初果圣人, 欲了生死, 尚如是之难。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若证四果, 则生死根本永断, 超出六道轮回之外。若发大悲心, 入世度生, 则乘愿示生。非如具足惑业者, 随善恶业力所牵, 升沉于六道之中, 自己一毫作不得主也。自力了生死, 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众生, 何能企及。于是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 俾一切若圣若凡, 上中下根, 同于现生了生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 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法, 亦须严持净戒, 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信愿真切, 念力精纯, 现生亦可证圣, 临终直登上品。则入菩萨位, 证不退地矣。纵根机陋劣, 未能如是。但能至心念佛, 则心佛相契, 感应道交。临命终时, 必蒙佛慈接引, 带业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之人, 临终地狱相现, 若心识不迷, 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畏, 生大愧悔, 虽念数声, 即便命终, 亦可仗佛慈力, 接引往生。一得往生, 则永出轮回, 高预海会。渐次进修, 必证佛果。仗自力了生死, 如彼之难。仗佛力了生死, 如此之易。凡有心者, 皆能念佛, 皆可往生。有血性汉子, 决不肯令本具之真如佛性, 背悟净缘, 随迷染缘, 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 而莫之能出也。【记】九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 久经长劫, 所造恶业, 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 欲得灭尽烦恼惑业, 以了生脱死, 其难逾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 以真信切愿, 念阿弥陀佛名号, 求生西方, 无论业力大, 业力小, 皆可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 入水即沉, 纵有数千万斤石, 装于大火轮船中, 即可不沉, 而运于他处, 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 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 仗自己修持之力, 欲了生死, 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 断得只有一丝毫, 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 亦必沉于水中, 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阁下但生信心, 念佛求生西方, 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 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 便能灭除宿世恶业, 犹如杲日既出, 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 以心无异念, 即得与佛感应道交, 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得此话及, 则生也得大利益, 死也得大利益。【书二】六七

●今之世道, 乃患难世道, 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 则祸患之来, 或所不测, 及其卒遇, 徒唤奈何?倘能预先持念, 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 人各有此日, 故宜常作临终想, 则一切非分之妄想, 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 自不致力驰骛, 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愿汝夫妻父子, 同不以光言为迂腐, 则幸甚。【书一】九六

●念佛人有病, 当一心待死, 若世寿未尽, 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 最能消业, 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 欲求好, 倘不能好, 则决定无由往生, 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 尚能得仗佛慈力乎?汝母之病, 宜切劝放下求往生, 如寿未尽, 求往生, 反能速愈, 以心至诚故, 得蒙佛慈加被也。祈与汝母婉曲言之, 令勿效痴人说痴话也。【书二】五九

猜你喜欢
  卷七·佚名
  卷五·佚名
  慧圆居士集序·太虚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十三·明雪
  佛法金汤编叙·岱宗心泰
  卷第四十二·呆翁行悦
  卷五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五百五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四卷·佚名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十卷·佚名
  鼻奈耶序·佚名
  在仰光中缅佛学会谈话·太虚
  善护品第三十二·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卷之十三·纪荫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岳伯川

    (旦扮李氏上,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妾身姓李,是岳孔目的浑家,嫡亲的三口儿家属,丈夫在这郑州做着六案都孔目。有一个小厮,唤做福童。孩儿上学去了。孔目接新官未回,这早晚不见来。小的每安排下

  • 晴朝·闻一多

    一个迟笨的晴朝,比年还现长得多,象条懒洋洋的冻蛇,从我的窗前爬过。一阵淡青的烟云偷着跨进了街心……对面的一带朱楼忽都被他咒入梦境。栗色汽车象匹骄马休息在老绿阴中,瞅着他自身的黑影,连动也不动一动。傲霜的老健的榆

  • 卷六十六·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六元稹稹字微之河南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九嵗工属文十五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防第一拜左拾遗当路者恶之出为河南尉以母丧解服除拜监察御史按狱东川因劾奏节度使严

  • 志第六 律历上·房玄龄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夫神道广大,妙本于阴阳;形器精微,义先于律吕。圣人观四时之变,刻玉纪其盈虚,察五行之声,铸金均其清浊,所以遂八风而宣九德,和大乐而成政道。然金质从革,侈弇无方;竹体圆虚,修短利制。

  • 卷七十四 魏紀六·司马光

      起著雍敦牂(戊午),盡旃蒙赤奮若(乙丑),凡八年。   明皇帝景初二年(戊午、二三八年)   春,正月,帝召司馬懿於長安,使將兵四萬討遼東。議臣或以為四萬兵多,役費難供。帝曰:「四千里征伐,雖云用奇,亦當任力,不當稍計役費也。」帝

  • 卷六十六 景德四年(丁未,1007)·李焘

      起真宗景德四年七月盡是年九月   秋七月乙丑朔,南州蠻龔允進等來貢。   時虎翼軍有率錢修公用什物者,上以法禁甚嚴,而此類贓非入己,情理可憫。丙寅,詔自今一事以上,並從官給。   丁卯,祔莊穆皇后神主于別廟,殿室在

  • 卷四十二·吴广成

      嘉定十七年、夏乾定元年春正月,裕陵、泰陵灾。  草木皆流血,德旺遣官禳之二十日止。  二月,结漠北诸部兵以拒蒙古。  德旺闻蒙古王征西域未还,遣使结漠北诸部为外援,阴图拒守计,诸部出兵应。  夏五月,蒙古兵围沙

  • 通志卷一百七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隠逸传第一范史始立隠逸传谓之逸民晋宋隋曰隠逸齐曰髙逸梁曰处士后魏曰逸士今总曰隠逸殷伯夷【叔齐】前汉四皓 严君平【郑子真】后汉野王二老 向长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 苏亮传·令狐德棻

    苏亮字景顺,武功人。祖父苏权,任魏国中书侍郎、玉门郡守。父亲苏..,任泰山郡守。苏亮自幼通达机敏,知识广博,好写文章,善于起草奏章。最初被举荐为秀才,到洛阳,遇见河内人常景。常景很器重他,回头对人说:“秦中才学能够与太行山

  • 皇甫遇传·薛居正

    皇甫遇,常山人。父亲皇甫武,流离寓居太原,曾任遮虏军使。皇甫遇小时喜好勇武,到年长时,须发卷曲,善于骑马射箭。后唐明宗还在藩镇时,把他收留在部下,历次跟随作战,屡建功绩。明宗即位后,升为龙武军都指挥使,遥任严州刺史,出征东川

  • 察罕帖木儿传·宋濂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祖籍北庭。曾祖阔阔台在元初随大军征取河南。其祖父乃蛮台、父阿鲁温都定居颍州沈丘,因以河南为籍贯。察罕帖木儿自幼好学,有大志。至正十一年(1341)红巾军在汝宁和颍州起义反元,攻下江淮诸郡,屡败元军。

  • 奏谳书七·佚名

    原文:北地守讞:女子甑、奴順等亡,自處□陽, 告丞相自行書順等自贖。 所贓過六百六十,不發告書,順等以其故不論,疑罪。廷報: 、順等受行賕枉法也。译文:北地郡郡守呈请审议断决。女子甑、奴顺等逃跑在外游荡。甑上书丞相说顺

  • 纲鉴易知录卷十七·吴楚材

    汉纪孝宣皇帝纲 庚午,三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还居幕南塞下。目 上幸甘泉,郊泰畤。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上还,单于就邸长安,置酒建章宫飨赐之。二月,遣归国。单于请居光禄塞下,自是乌孙以西至安息诸国近匈奴者,咸尊汉矣

  • 第十三章 17·辜鸿铭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被任命为一个重镇的行政首脑,他问孔子,在政府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不要匆匆忙忙去办事。不要考虑蝇头小利。如果

  • 春秋輯傳卷七·王樵

    <經部,春秋類,春秋輯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七明 王樵 輯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羊傳繼弑君不言即位此言即位何其意也 穀梁傳繼故而言即位與聞乎故也公子遂如齊逆女胡傳喪未朞年遣卿逆女何亟乎太子赤齊出也仲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春秋通义一卷不着撰人名氏考宋史艺文志蹇遵品王晢家安国邱葵皆有春秋通义其书均佚不传蹇氏王氏书各十二卷家氏书二十四卷此本仅存一卷凡四十八条编端冠以小序称孔子之修春秋也因其旧文乘以新义正例笔之常

  • 卷第一百一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邪语纳息第二之三诸法由业得。彼法当言是善不善无记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犊子部。分别论者。欲令音

  • 急就篇·史游

    一名《急就章》,中国古代字书。史游著,唐颜师古注。史游,汉元帝时任黄门令。《急就篇》今本34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7字句,以教学童识字。取首句“急就”二字为名。共2016字,起首5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