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物不迁论第一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噫。圣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即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去而可遣。住而可留也。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斯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得也。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是以如来。功流万性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物不迁论终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八·智旭
  折疑论叙·佚名
  覆赵慧纶居士书·太虚
  菩萨戒羯磨文(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佚名
  第五十八卷·佚名
  目录·元来
  序·佚名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上卷·道宣
  雪窦石奇禅师全录序·通云
  卷五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三分之七)·佚名
  佛说十善业道经·佚名
  三十七、牛过窗棂·慧开
  戒杀四十八问目录·周梦颜
  第八章 般多伟须提瓦之即位·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二十五。   起建炎三年三月三日辛已,尽五日癸未。   三日辛已择日幸江甯府。   是日降旨昨金人逼近仓卒南渡渐至饯塘势非得已每念中原未尝终食敢忘果据探报金人军马归回已离扬州钱塘非可久留之地便

  • 第三十一回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蔡东藩

      却说窦宪被章帝切责,非常震惧,叩首不遑,幸从屏后走出丽姝,冉冉至章帝前,毁服减妆,代为谢罪。这人为谁?便是六宫专宠的窦皇后,外戚窦宪的亲女弟。她闻阿兄遭责,恐致受谴,因即趋出外庭,仗着一副媚容,替兄乞怜,力图解免。章帝见

  • 卷之四十四·佚名

    洪武二年八月癸亥朔鄂国公常遇春柩车至龙江 上亲致奠为文以祭之曰自胡元季世天下大乱生民涂炭未知所止朕奋起临濠驻师和阳乙未之春尔来依我同渡大江先拔采石即取太平建康江东之地次第皆定自是以来马汗未乾甲胄未解南

  • 卷一百三十六·杨士奇

    永乐十一年春正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先是礼部以正旦朝贺宴会上请 上曰古者日食天子素服修政用谨天戒朕既乖于治理上累三光而众阳之宗薄食于元旦咎孰甚焉尔文武群臣尚思勉辅朕躬调爕阴阳消弭灾变新正朝贺宴会之礼悉罢百官

  • 卷之二百四十八·佚名

      康熙五十年辛卯冬。十月丙辰朔。享太庙。遣领侍卫内大臣公傅尔丹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五十一年时宪历。  ○户部议覆、福建巡

  • 杨光远传·薛居正

    杨光远,小时字阿檀,长大后,只叫檀,后唐天成年间,明宗改御名为..,因他名字的偏旁与御名相犯,才改名光远,字德明,他的祖先是沙陀人。父亲阿噔啜,后改名王咸,事奉唐武皇担任队长。杨光远事奉庄宗担任骑将,唐天..年间,庄宗派振武军节度

  • 周忠愍奏疏巻下·周起元

    明 周起元 撰抚吴奏疏奏为夙疾日增主恩难报乞赐允放以延残喘以无悮地方事疏臣荷皇上任使畀以抚绥重寄驽足虽不能以骋其长驱铅刀亦愿勉効其一割茍非身实不任何敢托病求归臣有犬马之疾下血呕逆縁昔年栁州救荒染瘴一

  • 食货四五·徐松

    漕运五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四五 纲运许官 纲运许官【宋会要】三门白波发运司,有催促装纲二人,以京朝官三班充。河阴至陕州、自京至汴口,催纲各一人,并以三班以上充。广济河,都大催纲一人,以京朝官充,后改为辇运司。许、汝

  • 卷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十三典礼三【祭告一】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初六日癸未皇上允礼臣请於万夀节前一日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太常寺谨奏为恭逢仁夀昌期吁请举行大典以迓神贶以慰舆情事准礼部文称每遇万夀圣节致祭太

  • 貴驗第五·徐干

      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徴。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損也。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此(《治要》作"彼")數物未嘗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數物,而誰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怨人之不信己

  • 自道·张载

    某学来三十年,自来作文字说义理无限,其有是者皆只是亿则屡中。譬之穿窬之盗,将窃取室中之物而未知物之所藏处,或探知于外人,或隔墙听人之言,终不能自到,说得皆未是实。观古人之书,如探知于外人,闻朋友之论,如闻隔墙之言,皆未

  • 卷首下·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说卷首下凡例三公三孤公孤不言职其职分亦不同东莱曰按周官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隂阳三孤贰公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见得公孤之分不同如此周礼一书自冡宰以下无不登载而公孤独缺书者何哉今观朝士掌外朝之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二·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释授记品竟。次释化城喻品。化城喻品第七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倏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称之为城。譬二乘涅槃。(城)权智所为也。(化)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

  • 焚薪卷第一(或曰析薪膏肓)·师会

    (婺州张明刊)可堂 师会 录韩非曰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议者曰家奋私智以讲无诏之书几何其不为燕说夫析薪之记教章是语献替而对以鰕鲊者也又何暇其为燕说而已哉呜呼美西子之捧心不自寤其丑乃蟷螂之用其才也昔者伪经

  • 柏斋集·何瑭

    诗文集。明何瑭(1474—1543)撰。十一卷,文十卷, 诗一卷。嘉靖己酉(1549)郑王所刻。其论学以格致为 宗,这一思想集中在《送湛若水序》中,谓:“甘泉以存心 为主,予以格物致知为先。”当时东南学者多宗王守仁 良知之说,

  • 湛渊集·白珽

    诗文别集。一卷。元白珽著。白珽诗与仇远齐名,人称“仇、白”,戴表元称他为“穷书生”,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即白珽寓名。成化《杭州府志》载《湛渊集》八卷,《文渊阁书目》尚著录,后佚。此一卷本为清高宗乾隆(1736

  •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

    林语堂著,林语堂先生以其特有的笔调和论述方式谈老子思想的一本书。该书按《老子》原有的顺序对八十一章分别予以语译和解说。每一章的解说均是按该章宗旨进行分节讨论。解说是把老子智慧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予以思

  • 护命法门神咒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同,而明二十功德之后,金刚手菩萨、梵王、帝释、四王、鬼子母、药叉、金刚手、大自在天子、童子军将、月光天子、圣观自在、慈氏菩萨、雪山大药叉、金刚商羯罗天女、金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