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貴驗第五

  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徴。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損也。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此(《治要》作"彼")數物未嘗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數物,而誰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怨人之不信己(原作"也", 據《治要》改)猶敎人執鬼縳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哉(《治要》作"乎")!"故根深而枝葉茂,行久而名譽遠。《易》曰:"恒,亨,無咎,利貞。"言久於其道也。伊尹放太甲,展季覆寒女,商魯之民不稱淫篡焉,何則?積之於素也。故染不積則人不觀其色,行不積則人不信其事。子思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化,化在令外也。"(徐湘琳曰:"錢校云,《後漢書·宣秉、王良傳》論曰:'同言而信,則信在言前;同令而行,則誠在令外.'章懷注:'此皆《子思子·累德篇》之言。'《意林》及《御覽》三百九十四又四百三十引《子思子》與《中論》並無二'也'字,今《子思子》已逸,未知孰是。案此四語亦見《文子·精誠篇》,而《淮南子·謬稱篇》:'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誠在令外也.'言詞稍異。")

  謗言也皆縁类而作(徐湘琳曰:"俞校云,'皆'乃'者'字之誤。"),倚事而興,加其似者也。誰謂華岱之不高,江漢之不長與?君子修德,亦高而長之,將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諸人,非自強也,見其所存之富耳。子思曰:"事自名也,聲自呼也,貌自眩(徐湘琳曰:"俞校云,'眩'當作'炫'。"按《漢書·敍傳上》:"既繫攣於世教矣,何用大道為自眩曜?" 顏注:「言用老子﹑莊周之道何為?但欲以名自炫曜耳.眩音州縣之縣.」是二字相通也。)也,物自處也,人自官也,無非自己者。"故怨人之謂壅,怨己之謂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誤。遂所誤也親戚離之,知所悔也疏遠附之;疏遠附也常安樂,親戚離也常危懼;自生民以來,未有不然者也。殷紂爲天子而稱獨夫,仲尼爲匹夫而稱素王,盡此類也(徐湘琳曰:"錢校云,'盡'疑當作'蓋'。")。故善釣者不易淵而殉魚(《御覽》卷八百三十四作"善釣不易坻而得魚"。" 坻",徐本引钱校误作"抵"。),君子不降席而追道。治乎八尺之中,而德化光矣。古之人謌曰:"相彼玄鳥,止于陵阪。仁道在近,求之無遠。"

  人情也莫不惡謗,而卒不免乎謗,其故何也?非愛致(《治要》作"智")力而不已之也,已之之術反也。謗之爲名也,逃之而愈至,距(《治要》作"拒")之而愈來,訟之而愈多。明乎此,則君子不足爲也;闇乎此,則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屢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厲王蒙(《治要》作"加")戮,吳起刺之,闇乎此者也。夫人也(此三字原脱,據《治要》補),皆書名前策,著形列圖,或爲世法,或爲世戒,可不愼歟("歟"原作"之", 據《治要》改)!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恐過而見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兎惟恐不逮,故有進業,無退功。《詩》曰:"相彼脊令,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遷善不懈之謂也。夫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體喪心之人,禍亂之所及也。君子舍旃。

  《周書》有言:"人毋鑒於水,鑒於人也。"鑒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恥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恥其行之不如堯、舜(《意林》作"舜禹",《御览》卷三百六十五作"堯舜"。 徐湘琳曰:"当作'舜禹'。上文'帝舜屢省,禹拜昌言',舜禹連文,此正承上文而言。《御覽》八十一引此文正作'舜禹',今據改。"按正文實未改。)也。故小人貴("貴"原作"尚",據《意林》改)明鑒,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賢友則無取之,故君子必求賢友也。《詩》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岀自幽谷,遷于喬木。"言朋友之義,務在切直以升於善道者也。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須己而植(《治要》作"愼",疑誤)者也。然則扶人不暇,將誰相我哉!吾之僨也,亦無日矣。故僨庳(原缺一字,《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亦然,據《治要》補。)則水縱(原作"縱多",據《治要》改),友邪則己僻也(《治要》無"也"字),是以君子愼取友也(《治要》作"愼所友",無"也"字)。孔子曰:"居而得賢友,福之次也。"夫賢者,言足聽,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奨人之美,而好攝人之過,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諱也如響,故我之憚之,若嚴君在堂,而神明處室矣!雖欲爲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逰也,必近所畏而遠所易。《詩》云:"無棄爾輔,員于爾輻。屢顧爾僕,不輸爾載。"親賢求助之謂也。

猜你喜欢
  桓公·孔子
  公符第七十九·戴德
  刑论第四·孔鲋
  卷第二·黄绾
  经礼补逸卷六·汪克宽
  卷二十四·吕祖谦
  卷九·吕祖谦
  不苟论第四 赞能·吕不韦
  卷十一·僧祐
  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卷下·佚名
  卷第十一·道宣
  序·智旭
  宗镜录卷第十二·延寿
  凡夫勿妄效过量圣人所行·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越世家第七·欧阳修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县录事钟起有子数人,与镠饮博,起尝禁其诸子,诸子多窃从之游。豫章人有善术者,望

  • 人物第三十·浦起龙

    夫人之生也,有贤不肖焉。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而死之日名无得而闻焉,是谁之过欤?盖史官之责也。观太文籍肇创,史有《尚书》,知远疏通,网罗历代。至如有虞进贤,时宗元凯;夏氏中微,国传寒浞;殷之亡也,是生飞廉、恶来;周之兴

  • 今言卷之三·郑晓

    一百七十九初設內閣,楊文貞公歷二十三年,官止五品。後加至少師,止兼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三官。蹇忠定公以少師兼吏部尚書,掌部事。不欲文貞班在忠定上,以存冢宰統百官均四海之職。陳芳洲雖五官,亦止戶部尚書。此後惟李文

  • 林跋·丁宗洛

    夫圣以时中为大成,而清和则偏端诣极;才以中土为最盛,而遐逖亦卓行炫奇:是故浑瑊奋迹于兰州、曰磾振声于边外。当时三文威望,陶鲁遥发郁林;天下四员清官,顾能挺生铁岭。盖俦类愈见其寡者,善类愈见其高也;地气弥得其偏者,天气弥得

  • 殿阁词林记卷二十一·廖道南

    (明)黄佐 廖道南 撰荐举圣祖之靖元乱也干戈未定即大召四方名儒随所在馆榖之使各以其所知荐戊戌十二月辟儒士范祖干叶仪为咨议己亥正月克婺州初置中书省召儒士许元胡翰十余人会食省中日令二人进讲经史敷陈治道及克处州

  • 别录·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__四书蒙引别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别录明 庄煦 编大学然其气质之禀【止】而全之也世固亦有能知而不能行者则是气虽清而质不粹亦有力行工夫至而知上少欠者则是质亦粹而气不甚清如中庸言道之

  • 六经奥论卷二·郑樵

    宋 郑樵 撰书经书脱于秦火又有大不幸之幸六经脱于秦火可谓不幸之幸如书又有大不幸之幸六经脱于秦火而六经存可谓幸矣惟书脱于秦火复遭巫蛊之难沈没六百七十余载至于隋之开皇然后五十八篇之书始备又可谓大不幸之幸今

  • 卷第一百二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第一百二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二十祭先圣先师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礼志洪武定制每嵗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

  • 崇礼第三十七·桓宽

    【题解】本篇就接待少数民族客人的礼节问题,展开辩论。贤良认为&ldquo;王者崇礼施德,上仁义而贱怪力&rdquo;。&ldquo;喻德示威,惟贤臣良相,不在犬马珍怪&rdquo;。大夫以为&ldquo;列羽旄,陈戌马,所以示威武;奇虫珍怪,所以示怀

  • 卷八十(隋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佚名

    △护国菩萨会第一十八之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一切皆得无碍辩才。大忍成就降伏魔怨。近於佛智一生补处。皆得陀罗尼无边辩才。力无所畏自在神通。乃

  • 论倭铿赫克尔·太虚

    学者以一生坚决固持之论说,而表示其一种系统组织之思想,此思想之既深入人心,即渐著为群众之行动,而形成国家及国际之政治,其影响必遍及全世界而后已。其尤强有力者,且往往主持十年、数十年、百年、数百年之世运焉。徒见政治

  • 央掘魔罗经卷第三·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尔时佛告央掘魔罗。云何为一学。央掘魔罗以偈答言(学梵本云式叉式叉译言随顺无违亦云学即今所谓戒也)。一切众生命皆由饮食住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所谓摩诃衍离食常坚固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

  • 代序一 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

    丰子恺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王法正论已。复告大众。汝等应听。我今为汝说其往昔奉法因缘。即于是时。说伽他曰。  我昔曾为转轮王  舍此大地并大海  四洲珍宝皆充

  • 宝行王正论一卷·龙树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安乐解脱品第一  解脱一切障  圆德所庄严  礼一切智尊  众生真善友  正法决定善  为爱法大王  我当说由法  流注法器人  先说乐因法  后辩解脱法  众生前安乐  

  • 目录·佚名

    续藏经 禅林类聚 元 道泰集 禅林类聚目录 第一 帝王  宰臣  儒士 第二 佛祖  法身  佛像 第三 伽蓝  殿堂  塔庙  丈室  门户  桥路(并附) 第四 祖教  问法 第五 说法  禅定  悟道  大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佚名

    无名氏注。多唐宋时期故事,称为“昔唐”、“昔宋”,当作于元明时。倡导清静无为,念诵《清静经》,并有内丹说。

  • 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佚名

    太上说青玄雷令法行因地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言雷神温元帅之功德与神威。经文称:温元帅为上天丙丁之精、火帝之神。汉代化身降世,为翊灵将军。该神赤发青面,金甲红袍,掌握风雷,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