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此一分经。总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世本第一章多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注本。南浦陈氏施本。第一章并无不字。于理为当。王虚中注本。武夷张公绰施本。并作如来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寿州石本皆有不字。经义尤明。)
【王日休曰】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断之灭之而不用也。相。谓凡夫之相也。佛经所谓相者。凡有者皆谓之相。故昼明则谓之明相。夜暗则谓之暗相。经所说之法。则谓之法相。非佛经所说之法。则谓之非法相。所以于此言不用法而断灭之者。则谓之断灭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岂可以断灭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后。固不须舟楫。未渡之前。岂可无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后。不须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所以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之心者。必须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断灭佛法。而谓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发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修行。故于法不可断灭也。
【颜丙曰】此一卷经。虽然只说无之一字。佛又恐人执著此无。一向沉空滞寂。弃有著无。反成断灭相。何异证道歌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专戒人不可断灭。今人或已悟。或未悟。便以无为极则。误汝去在。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云错。藏云。先辈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一切皆无即得。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所以佛告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发心。即是说诸法断灭相。何故。凡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可说断灭相。
【智者禅师颂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李文会曰】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不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灭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不作有无观。即见断灭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晁太傅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故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也。
【川禅师云】翦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如谁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猜你喜欢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佚名 波婆梨缘品第六十七·佚名 卷十四·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十六·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二·睦庵善卿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法藏 卷第四·宗密 卷四十三·道世 释门章服仪·道宣 宗镜录卷第四十三·延寿 大乘教义序·太虚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二·智旭 叙·佚名 凡例·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