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一分经。总是四章。原佛之意。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下文亦然。初则反其辞而语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次则正其辞而谓之曰。莫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世本第一章多误作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新州印六祖注本。南浦陈氏施本。第一章并无不字。于理为当。王虚中注本。武夷张公绰施本。并作如来可以具足相故。其理亦通。(寿州石本皆有不字。经义尤明。)

  【王日休曰】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断之灭之而不用也。相。谓凡夫之相也。佛经所谓相者。凡有者皆谓之相。故昼明则谓之明相。夜暗则谓之暗相。经所说之法。则谓之法相。非佛经所说之法。则谓之非法相。所以于此言不用法而断灭之者。则谓之断灭相也。且法者。固不可以泥。然亦岂可以断灭之哉。譬如渡水。既渡之后。固不须舟楫。未渡之前。岂可无舟楫耶。是故既悟之后。不须佛法。未悟之前。不可以无佛法。所以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之心者。必须依佛法修行。不可遂断灭佛法。而谓不用法。故云汝若作是念。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真性心者。说诸法断灭相。不可作是念也。何故不可作是念乎。以发求真性心者。必依佛法以修行。故于法不可断灭也。

  【颜丙曰】此一卷经。虽然只说无之一字。佛又恐人执著此无。一向沉空滞寂。弃有著无。反成断灭相。何异证道歌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故此一分。专戒人不可断灭。今人或已悟。或未悟。便以无为极则。误汝去在。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云错。藏云。先辈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一切皆无即得。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所以佛告须菩提。汝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若果作是念发心。即是说诸法断灭相。何故。凡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可说断灭相。

  【智者禅师颂曰】相相非有相。具足相无凭。法法生妙法。空空体不同。断灭不断灭。知觉悟深宗。若无人我念。方知是至公。

  【李文会曰】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者。佛恐须菩提落断灭见。是故令离两边。然性含万法。不自具足。应用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无所挂碍。此法上至诸佛。下至含识。本无欠少。是名具足相也。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者。诸法性空。空即是常。是故不断不灭。若作念云。无相而有道心者。是断一切行。灭一切法。此乖中道也。又云。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不作有无观。即见断灭法。故知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见性之人。自当穷究此理。若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著空相。断灭诸法。

  【晁太傅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故云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说空而退善。当知有为是无为之体。无为是有为之用也。

  【川禅师云】翦不齐兮理还乱。拽起头来割不断。颂曰。不如谁解巧安排。捏聚依前又放开。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

猜你喜欢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佚名
  波婆梨缘品第六十七·佚名
  卷十四·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十六·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二·睦庵善卿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法藏
  卷第四·宗密
  卷四十三·道世
  释门章服仪·道宣
  宗镜录卷第四十三·延寿
  大乘教义序·太虚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二·智旭
  叙·佚名
  凡例·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赵龙图·唐圭璋

      念奴娇   吾今老矣。好归来、了取青山活计。甲子一周馀半纪,谙尽人间物理。婚嫁随缘,田舍粗给,知足生惭愧。心田安逸,自然绰有馀地。   还是初度来临,葛巾野服,不减貂蝉贵。门外风波烟浪恶,我已收心无累。弟劝兄酬,儿

  • 附录·徐志摩

    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1931),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汉族。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谔谔等。曾

  • 唐僧弘秀集卷三·李龏

    宋 李龏 编防国十首题王乔观傅道士所得王乔已去空山观白云只今凝不散坛场月露几千年徃徃笙歌下天半瀑布西行过石桥黄精采根还采苗忽见一人擎茶椀蓼花昨夜风吹满自言住处在东坡白犬相随邀我过松间石上有棊局能使樵人

  • 卷五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七杜牧【补遗】九日金英繁乱拂阑香明府辞官酒满缸还有玉楼轻薄女笑他寒燕一双双寄牛相公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六年仁政讴歌去柳遶春堤处处闻为人题赠二首我乏青【一作凌】云

  • 列传第四十六 止足·姚思廉

    顾宪之 陶季直 萧视素《易》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则不知夫进退,不达乎止足,殆辱之累,期月而至矣。古人之进也,以康世济务也,以

  • 卷九 崇祯六年癸酉·计六奇

      周延儒罢相  先是元年三月,周延儒为礼部右侍郎。二年十二月入阁办事。至是正月,为宣府阅视太监王坤所劾。上疏乞罢。不允。左副都御史王志道上言:王坤内臣,不宜侵辅臣。上诏郡臣于平台,谓志道曰:遣用内臣,原非得已,朕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佚名

    嘉靖十九年八月庚申朔大学士顾鼎臣以久病乞住俸 上不允谕以善加调理痊可即出供职○壬戌南京礼科给事中曾钧等言用人之术莫先于谨士习士习之弊则廉污之介弗严也静躁之分不明也盖今之藩臬守令多以掊克为能事苞苴为捷途

  • 卷之五百五·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九月。戊午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乙酉皆如之。起居注  ○湖南巡抚俞廉三奏、邵阳县附贡生贺金声刊布揭帖。图谋不轨。业经褫革缉拏。得旨、电奏已悉

  • 卷之四百·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春正月。辛卯朔。上诣奉先殿堂子行礼。早事  ○遣官祭太庙后殿。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乐设而不作。  ○诣

  • 卷之一百三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 撰·邓士龙

    日本國考略 (日本國考略,一卷,明薛俊撰。薛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人,官至常州司訓。按本書各卷均不載撰人名氏,惟是篇著錄。) 薛俊 纂述 金陵王文光增補重刊 日本國考略 日本國考略補遺 ●日本國考略  王者之於夷狄,疏而不戚

  • 帝系五·徐松

    宗室杂录【经进总类会要】:神宗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诏:「定王宗朴定王:原作「康王」。按据《宋史》卷二四五《宗室传》,宗朴生前封濮阳郡王,死后追封定王,并无康王之封,今改。,先帝近亲,其子仲容、仲任仲容、仲任:按据《宋史》

  • 卷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二十七户部十二经费诸司职掌凡内外卫所正伍旗军岁用粮米已行各该有司编置勘合对拨着令人户自行依期送纳外其仕京有未对军人及未入正伍等项带支人数如遇按月支粮百户所将所管军人造册申缴千户所本

  • 論衡校釋卷第六·黄晖

      福虛篇   世論行善者福至,為惡者禍來。禍福之應,皆天也,人為之,天應之。陽恩,人君賞其行;陰惠,天地報其德。   無貴賤賢愚,莫謂不然。〔不〕徒見行事有其文傳,又見善人時遇福,「徒」上當有「不」字。「又見」即承「不徒

  • 尚书大传卷二·孙之騄

    商书殷传帝告篇书曰施章乃服明上下(玉海)汤誓传桀无道囚汤后释之诸侯八译来者六国(北堂书抄引大传)伊尹母孕行汲水化为枯桑其夫寻至水濵见桑穴中有儿乃収养之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亳亦大矣

  • 卷二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五明堂汉书武帝本纪建元元年秋七月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徴鲁申公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兴已六十余嵗矣天下乂

  • 缅甸岁月·奥威尔

    《缅甸岁月》发表于1934年,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名脸上长胎记的英国木材商人弗洛里在缅甸的悲惨故事。弗洛里憎恨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情当地缅甸人,无法认同自我的殖民者身份。他既不被白人

  • 教童子法·王筠

    《教童子法》是专门论述启蒙教育的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书中对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系统的论述。如识字,王筠认为应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字来教。教日月二字,可告

  • 印说·陈鍊

    印学论著。清陈鍊著。一卷。陈鍊,字在专,号西庵,又号鍊玉道人,福建日安人,后寓华亭(今上海松江)。精研印学,初得《朱修能印谱》,悉心师承,后与汪启淑交游,得睹秦、汉铜印数千钮,遂得心应手,遗貌取神,所作大变故态,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