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六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六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差别品第二之八

如是已辩俱有因相。第三同类因相云何。颂曰。

同类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转九地  唯等胜为果

加行生亦然  闻思所成等

论曰。能养能生或远或近诸等流果。名同类因。应知此因。唯相似法。于相似法。非于异类。如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无记。应知亦尔。有余师说。净无记蕴。五是色果。四非色因。性下劣故。有余师说。五是四果。色非四因。势力劣故。有余师说。色与四蕴。相望展转。皆不为因。劣异类故。若就位说。有余师言。羯赖蓝位。能与十位为同类因。頞部昙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与余为因。后位望前。但有缘义。若尔最初羯赖蓝色。应无有因。最后老色。应无有果。故理不然。复有师言。前生十位。一一皆与后生十位。各自类色为同类因。由此方隅。一切外分。各于自类。如应当说。譬喻者说。诸色决定无同类因。但由众缘和合资助。而得生长。现从井下掘出泥中。有芽生故。非于地下曾有种生。芽从何起。故知色法无同类因。彼执违害本论所说。故本论言。过去大种。未来大种。因增上等。彼言我说于此无违。由增上缘有近有远。如次说为因增上故。无方逃难矫设此言。虽似顺文。而实违理。又非许色有同类因。于理于文。有所违害。然从井下掘出泥中。有芽生者。彼先有种。阙和合缘。未生芽等。今缘和合。牙等乃生。若彼泥中。无同类因。而得生者。应生一切。或全不生。无定因故。为诸相似于相似法。皆可得说为同类因。不尔云何自部自地。唯与自部自地为因。是故说言自部自地。部谓五部。谓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地谓九地。谓欲界为一。静虑无色八。此中欲界见苦所断。还与欲界见苦所断。为同类因。如是乃至。欲界修所断。还与欲界修所断为因。如说欲界五部所断。静虑无色。各四地中。随其所应。皆如是说。此为一切。不尔前生。谓唯前生。与后相似。生未生法。为同类因。是谓圆满同类因相。唯说前生与后生果为同类因。于义便阙。不说与未生为同类因故。唯说过去与未来现在为同类因等。于义亦阙。不说过去有因果故。若如前说。通摄本论所说前生与后生法。及说过去为现未因。现在但为未来因义。未来何故无同类因。彼无前后次第义故。岂不诸法于正生时已能蠲除一切障碍。望未生者得说为前。又异熟因。于未来世。亦应非有由异熟果。望异熟因无前后故。要依前后立同类因。非正生时已越后位。未有作用。如余未来。过去唯前。未来唯后。现通前后。约世定故。过去诸法。虽皆是前。而取果时。已定前后。非未来法于正生时作用别余可立前后。要至现在已生位中。方简未来。令成后位。以已作用。取彼为果。若尔异熟因亦勿未来有。此彼非类。所以者何。此同类因与等流果。善等无别。若无先后应互为因。既互为因应互为果。互为因果。与理相违。既无理能遮互为果。则应许有果在因先。亦有二心互为因义。是则违害发智论文。彼异熟因。与果相别。虽离前后。而无上过。故同类因。就位建立。未来非有。若异熟因。就相建立。未来非无。若同类因。未来非有。岂不因义今有本无。许故无失。约位非体。由和合作用位。果非体果。和合作用。是法差别因缘和合。法行异位。法行异位。非离体成。然异位行。亦非即体。如是异位。从异位生。同类果因。名为异位。故和合作用位。果非体果。理虽无过。文而有违。如本论说。若法与彼法为因。无时此法非彼因。岂不过现与彼为因未来非因。便违此说。无违此过。此依俱有相应异熟。通三世因。密意说故。有余师释。虽此通依六因作论。而无有失。未来既无同类遍行。如何可说无时非因。未来虽无。而此意说能为因后无时非因。又此未来亦定应有。谓有为法于正生时。定能为因。殄诸障故。依此密说无时非因。然经主言。彼非善释。以未来法正生位前非同类因后方成故。如是过难。前已释通。谓非未来有前后故。就三世说无时非因。意显更无第四时故。若尔等无间应同此说。然本论不许。故本论言。若时此法。未至已生。非等无间。无斯过失。所以者何。等无间缘。据开避力。非正生位。有开避能。要已生时。有开避力。若至已灭。名已开避。同类因者。如种子法。于正生位。住种法中。至已生时。正能取果。故因非类等无间缘。有余师释。次正生后。此同类因。定取自果。等无间缘。则非决定。有已灭位。方取自果。故不可依正生时说。毗婆沙释。为现二门。如彼处说。此亦应尔如此处说。彼亦应尔。然经主说。如是作文。获何功德。唯显论主非善于文。无斯过失。转彰论主于文巧故。谓能显示诸所作文有有余意有无余意。何须显示有余意文。有余意文。处处有故。于何处有。次后当辩。如是善通发智论说。品类足论当云何通。如彼论言。或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苦谛。诸余染污苦谛。或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亦与有身见为因。即所除法。是诵者失。文无此言。彼论但言除未来有身见相应苦谛。无及彼言。设有如是言。准义应知谬。施设足论当云何通。彼说诸法四事决定。所谓因果所依所缘。应知彼文因者。谓能作俱有相应异熟因。果者谓增上士用异熟果。所依者谓眼等六根。所缘者谓色等六境。又品类足论当云何通。如说云何非心为因法。谓彼已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初无漏心。及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初无漏心。然彼异生未来所有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何故唯说彼初无漏心。有作是释。彼文不辩同类因义。何者唯辩二种异生。谓有般涅槃法。及无般涅槃法。文虽不举无涅槃法。义准理门显示知有。谓彼既说。有余异生决定当入正性离生。由此义准亦有异生决定不入正性离生。有余师释。彼文亦辩同类因义。然彼唯说。若心毕竟非心为因。虽彼未入正性离生者。诸无漏心。皆非心为因。然彼若入正性离生。唯有初无漏心。是非心为因法。余心无不以心为因。识身足论。当云何通。如彼论言。于过去染污眼识所有随眠。彼于此心。或能为因。非所随增。或所随增。不能为因。或能为因。亦所随增。或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且能为因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及此相应随眠已断。为所随增不能为因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能为其因。亦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前同类遍行。即彼随眠。缘此未断及此相应随眠未断。不能为因亦非所随增者。谓诸随眠。在此心后同类遍行。即彼随眠。若不缘此。设缘已断。若所余缘。若他随眠。若不同界遍行随眠。如彼过去染污眼识。未来染污眼识亦尔。过去四句其理可然。未来如何可立四句。有作是释。彼于未来应立三句。除所随增不能为因。彼无后故。然说未来如过去者。显正生时。必入现在。望余未起。可立为前。对此可说余名后故。有余师释。此说未来亦有四句。不言未来有在心后同于过去。谓有同类遍行随眠在未来世。于彼未来染污眼识。缘而未断。是所随增不为因故。言同类因唯自地者。定依何说。定依有漏。若无漏道。展转相望。一一皆与九地为因。谓四静虑及三无色未至中间。是名九地。余无等引。非猛利故。皆不能发。无漏圣道。九地道谛。展转为因。所以者何。此非系地故。非诸地爱执为已有故。由是道谛。虽地不同。展转为因。同种类故。然非一切为一切因。与谁为因。谓等胜果。加行生故。非为劣因。初定圣道。有依初定。乃至有依无所有处二定等道应知亦尔。于依自上有。于依下地无。谓依初定初定圣道。与依九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定道为同类因。不用依上圣道为因。以性劣故。依第二定初定圣道。除依初定。与依余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二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非依上地依第三定。初定圣道。除依初二。与依余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唯用依初二三九地圣道。为同类因。非依上地。乃至若依无所有处初定圣道。唯与依此无所有处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即此通用依九地定九地圣道。为同类因。如依九定。初定圣道。余定圣道。依于九地。随其所应。当广思择。又一地摄诸无漏道。亦非一切为一切因。为等胜因。非劣因故。且如已生苦法智忍。还与未来苦法智忍。为同类因。是名为等。又即此忍。复能与后从苦法智至无生智。为同类因。是名为胜。如是广说。乃至已生诸无生智。唯与等类为同类因。更无胜故。又诸已生见道修道。及无学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展转为因。亦不违理。如何后生胜无漏道。能与前生劣无漏道。为同类因而不违理。谁言后生胜为前生劣因。前生钝根。种性修道。与自相续未来决定不生利根种性见道。为同类因。何理为碍。一切有情。各别相续。法尔安立六种种性。无学望前应知亦尔。然有差别。谓有前生无学圣道。于自相续后生修道为同类因无学退已。于修道中。可有转生利根义故。若尔应与本论相违。如说已知根与未知当知根为所缘增上。非因非等无间。如是具知根。于二根亦尔。此无相违。有余意故。如次前说。有余意文。处处皆有。即是此等。故应显示有余意文。今此文中。有何余意。谓依后生如是根性所摄已知根。即望前生如是根性所摄未知根。密作如是言。为所缘增上非因等无间。劣故后生故。此文但说已起作用依相续转诸无漏根。如说有用世第一法。若尔有情各别相续。法尔安立三乘菩提。如是亦应声闻乘道得作独觉佛乘道因。独觉乘道作佛道因。无斯过失。性极远故。若已升陟声闻道者。无容更生余乘道故。若尔已升随信行道。随法行道。无容更生。是则前生随信行道。与未来世毕竟不生随法行道。应不为因。亦无此失。诸钝根道。可有转成利根道故。谓即由彼随信行根诸蕴相续。可有转得属随法行蕴相续根。非由已升声闻乘道诸蕴相续。可有转得独觉佛乘蕴相续道。依如是理。故有说言。虽无是处而假分别。若见道中。有出观者。随信行道。亦有转得随法行根。然无出义。故根差别。与乘不同。由此故言。诸钝根道。与钝及利。为同类因。若利根道。唯利道因。如随信行及信胜解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六四二。为同类因。若随法行及见至非时解脱道。随其次第。与三二一。为同类因。此亦准前应知不定。诸上地道。为下地因。云何名为或等或胜。由因增长。及由根故。为但圣道唯与等胜为同类因。不尔云何。余世间法加行生者。亦与等胜为因非劣。加行生法其体云何。谓闻所成思所成等。等者等取修所成等因闻思修所生功德。名彼所成。加行生故。唯与等胜为因非劣。如欲界系闻所成法。能与自界闻思所成。为同类因。非修所成因。欲界无故思所成法。与思所成。为同类因。非闻所成因。以彼劣故。若色界系闻所成法。能与自界闻修所成。为同类因。非思所成。因色界无故。修所成法。唯与自界修所成法。为同类因。非闻所成因。以彼劣故。无色界系修所成法。唯与自界修所成法。为同类因。非闻思所成因。以无故劣故。有余师说。思所成法。与修所成。为同类因。岂不欲界有思所成无修所成。若于色界有修所成无思所成。然世间法。唯与自界。为同类因。前说自部自地为因。依有漏故。如何彼说思为修因。有作是释。即于欲界。有胜方便所摄善根。虽思所成。而极寂静。似修慧故。名修所成。思为彼因。说亦无过有余师释。得尽智时所修欲界思所成法。是阿罗汉修慧果故。似修慧故。名修所成。思为彼因。说亦无过。此闻思修所成诸法。各有九品。谓下下等。若下下品。为九品因。下中八因。乃至上上。唯上上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与加行善。为同类因。非加行善为生得因。以彼劣故。又生得善。亦有九品。一切相望展转为因。容一一后皆现前故。有余师说。定一心中得一切故。然由现行异熟九品。可施设有九品差别。染污九品。准此应知。复由对治有九品故。可施设有九品差别。无覆无记。总有四种。谓异熟生。威仪路。工巧处。化心俱品。随其次第。能与四三二一为因。有余师说。一切相望展转为因。同一缚故。此说非理。勿初静虑暖等四法展转为因。又欲界化心。有四静虑果。非上静虑果下静虑果因。非加行因得下劣果。勿设功用而无所获。因如是义。故有问言。颇有已生诸无漏法非未生位无漏法因。有谓已生苦法智品。于自种性未来不生苦法智忍俱品诸法。如是乃至。诸有已生金刚喻品。与自种性。下位未生诸无漏法。又一切胜。于一切劣。以加行法为同类因。所得之果。或等或胜。颇有一身诸无漏法前所定得非后生因。有。谓未来苦法忍品。于后已生苦法智品。以果必无在因前故。或同类因。未来无故。颇有前生诸无漏法非后已起无漏法因。有。谓前生胜无漏法。于后已起劣无漏法。如前已生苦法智得于后已生苦法忍得。彼虽后生。而是劣故。如是一切圣道诸得。前胜后劣。准此应知。经主此中以上果退下果现前。用答所问。此非决定。退上果已。容有练根起胜无漏现在前故。彼应简此。然此同类因。与果功用。无有穷尽。非如异熟因与果功用定有穷尽。诸阿罗汉。受同类因。果犹未尽。而涅槃故。非同类因定能生果。谓有同类因。由有障故。果或余时起。或永不生。故于此中。有作是问。同类因与果亦能取果耶。总相答言。诸与果者。必能取果。所以者何。不取而与。理不成故。有能取果而不能与。谓阿罗汉最后诸蕴。以前诸蕴虽能与果而未穷尽便般涅槃。又于听诵思择等业。虽同加行遇等助缘。而见善根积集有异。故知因用。非唯此生。然说随俱善根力故。善根生者。据成就说。此说意言。因虽成就及不成就。皆能生果而成就者。生果力强。强弱虽殊。为因义等。又近远因虽俱成就。而于生果。亦有胜劣。若但因彼随俱善根。善根生者。善根断已。应当毕竟不续善根。故同类因。约与果用。受用无尽。非异熟因。如是义门。曾何处说。岂不辩此因相中言。未来现在过去为因。过去现在为未来因。复有何缘。于阿罗汉正命终位。心心所法。遮等无间缘。许同类因性。此二与果等非俱故。等无间缘。由开避力。诸阿罗汉正命终时。无无间生心心所法。由阙和合生因缘故。无所开避等无间果。是故亦无能开避力。故遮最后法等无间缘相。然同类因果通近远又所引果。无有限量。非所取果必定当起。故不可类等无间缘。遮后位立同类因性。有异说言。定应唯许于无间果立同类因。又不应言善恶无记心次起位。非由前念为同类因后念心起。由见世间种芽茎叶蓓蕾花果。不相似物。次第生时。无间为因。相次而起。无隔越故。又如毛角能生蒲苇。彼言非理。现见善恶。随一增时。余一减故。又修能治所治应增。则永应无解脱苦义。又习所治能治应增。便无不成能治道者。如是等失。彼不可离。又见世间。习学书论工巧智等。已得坚住。虽遇异缘于中间起。而后生位。还以前时同类相续为因而起。故同类因。亦有隔越。种芽等喻。于证无能。外物相生次第安住。内法不尔。故喻无能。如种无间定有芽生非茎叶等。善心无间。不见定有如是心生。又芽无间可有茎生。非茎无间可有芽生。善恶心生。次第无定。又诸外物。时分决定。内法不尔。故喻无能。谓由功能勤勇教等力殊胜故。修观行者。善心多时相续而转。诸习欲者。恶心多时相续而转。非芽茎等。时分不定。故内外别。又稻等类。次第生中。无记性同。可有因义。心等一类。次第生中。善等性殊。不应为喻。言从毛角生蒲苇者。是世俗论。与理相违。若许相生无简同异。何不从二各二果生。然彼毛角如粪暖等。于生蒲苇但作顺缘。故同类因。唯于自类有间无间。皆得成因。如是已辩同类因相。第四相应因相云何。颂曰。

相应因决定  心心所同依

论曰。唯心心所。是相应因。岂不此中无简别故时境行相别亦相应。设简别言。此三同者。异身同嘱。应说相应。故说同依。总遮斯难。谓要同依心心所法。方得更互为相应因。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谓若眼识。用此刹那眼根为依。相应受等。亦即用此眼根为依。乃至意识。及相应法。同依意根。应知亦尔。今应思择。眼耳等根。所依性同。何缘说彼能依之识。所依各异。何劳致问。诸识所依。依性虽同。而类别故。若尔何故知同依言。唯就俱生刹那依义。说眼识等同一所依。非就长时种类依义。说诸眼识同一所依。又无间依种类同故。应眼等识为相应因。世尊亦依种类同义。说眼等识所依诸根。故契经言。眼见色已。生忧喜舍。又契经说。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此等皆说种类同依。是故颂中。应如是简谓心心所。同时同依。故彼释中。自摄二义。谓若眼识用此刹那眼根为依。乃至广说。颂中既阙同时之言。如何得知此同依者。非一种类是一刹那。若谓释中摄故无过。应所造颂不说同依。但说相应因决定心心所。又相应言。足遮诸难。非时依异可有相应。但说相应。即知一切时依行相境事皆同。若异时依。异行相境。不相应故。非种类一多事俱起。共相应故俱有相应二因何别。且相应因法亦俱有因。有俱有因法非相应因。谓随转色。生等大种。若相应因即俱有因。此中二因义有何别。非相应因即俱有因。由此二因义各异故。然即一法。是相应因。亦俱有因义差别者。不相离义。是相应因。同一果义是俱有因。又展转力同生住等。是俱有因。若展转力同缘一境。是相应因。有余师说。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如是已辩相应因相。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颂曰。

遍行谓前遍  为同地染因

论曰。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随眠。及俱品法。与后同地自部他部诸染污法。为遍行因何等名为遍行品法。随眠品中。当广分别。此因势力。越同类因势力而转。故别建立。亦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势力。余部烦恼。及彼眷属。亦生长故。于自部摄诸烦恼中。同类遍行二因何别。由有身见。诸爱得生。诸爱亦能生有身见。二差别相如何可知。自部二因。亦有差别。谓执我故。能令诸爱生起坚固增广炽盛。我见遍缘诸爱境故。爱令我见生起坚固。而不能令增广炽盛。不能遍缘我见境故。由诸遍惑展转相望。皆能遍缘所缘境故。一一遍惑。皆互能令生起坚固增广炽盛。故此二因。非无差别。一时一品。能为同类遍行二因。有何差别。虽同时取二等流果。而自部果增盛非余。故彼二因亦有差别。何故云何自部增盛。由二因门所长养故。由此为彼近生因故。令彼增广及炽盛故。唯生自部二因何别。无遍行因。唯生自部。谓遍行法。正现前时。俱时有力。取五部果。又已如前说彼差别。有余师说。俱有因一分是相应因。同类因一分是遍行因。彼师意说。遍行因义。即同类因。然不应理。余部亦应是同类故。则非遍行。应望余部成同类因。是则诸因应成杂乱。虽复诸因无各别体。而诸因义互不相杂。若遍行法能为五部。染污法因则见所断。应为一切染污法因。是宗所许不应为难。故品类足。说如是言。云何见所断为因法。谓诸染污法。及见所断法所感异熟。云何无记为因法。谓诸无记有为法。及不善法。或有苦谛。以有身见为因。非与有身见为因。广说乃至。除未来有身见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染污苦谛。若尔应违施设足论。如彼论说。颇有法是不善唯不善为因耶。曰有。谓圣人离欲退最初已起染污思。依未断因。密作是说。此染污思因虽具有不善无记。而无记因。先已永断。圣人退位。见所断惑。皆已断故。一切见道。必无退故。欲界染无记。皆见所断故。唯不善因。退故成就。说为未断。是故无失。若已断法。亦能为因。何缘诸圣补特伽罗。于无有爱重嗔恚缠诸慢类中。曾不现起。断见邪见萨伽耶见。皆已断故。无有爱等。随其次第。彼近起故。彼于今位。云何为因。非彼于今方成因义。于异生位。修所断染法。已用见所断。为遍行因。若法与彼法为因。无时此法非彼因。故虽已断。而因可说。应知此中过去现在。遍行随眠。为五部因。能缘五部。亦是五部之所随增。彼相应法。除所随增生等。复除能缘五部。彼诸法得。非遍行因。或前后故。性疏远故。非一果故。有遍行随眠非遍行因。谓未来世遍行随眠。有遍行因非遍行随眠。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一果法有俱是。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有俱非谓所余诸法。有于此中作如是难。若说诸见疑及无明。为遍行因。生异类果与余别故。名遍行者。非遍行中亦有此用。谓贪随眠于境耽著。能为一切邪行根本。如有邪见令贪随眠于诸境中耽著炽盛。如是有贪亦令邪见于自所缘炽盛增广。乃至引彼令断善根。如有邪见谤灭道已引贪随眠令乐生死。如是有贪乐生死已。能引邪见令谤灭道。是故唯执见疑无明。为遍行因。生五部果。非余贪等。理定不成。此难不然。因用别故。不遍随眠。总以五部诸染污法。但为士用及增上果。展转可作等无间缘令现起故。及彼生时。不障碍故。遍行随眠。亦以五部诸染污法。为等流果。此彼何别。得如是耶。遍行随眠。通缘一切有漏法故。势力坚固。炽盛增广。才已生时。便能引发同异类果。不遍随眠。则不如是。缘境狭少。功能劣故。虽贪随眠耽著境界。亦与邪见为展转因。乃至引令断诸善本。而非暂起。顿引自他五部染法。为等流果。有贪随眠乐生死已。能引邪见。谤灭道者。此一部中。展转相引。非于异部。故亦无违。或复因义甚深难了。无边差别。非易可知。谓诸法中。都无真实作者作用。然复说有无量种因能招诸果。谓于诸果。此为近因。此为远因。此因令生。此因令灭。此因令彼。有此因不。为害此因能牵引。此因为所依。此因如助伴。此因如种子。此因如饮食。此因如医药。此等因义。差别无边。唯佛世尊。所行境界。如是已辩遍行因相。第六异熟因相云何。颂曰。

异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

论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异熟法故。随其所应。此因能感异熟果故。名异熟因。今于此中。因是何义。谓随业法。能别有情。故契经言诸有情类胜劣高下。由业所别。又契经说。业为生因。颂中及声。显此因与果性相虽异而品类无杂。唯言为遮异熟因体摄诸因义。谓有余师说。一切果皆名异熟。彼亦应许异熟因体摄一切因。唯言为令勿同如是余师横计。彼复何缘。执一切果。皆名异熟。由契经说。此大光明。有何异熟。又契经言。二种施食所感异熟。平等平等。又说爱为受之异熟。又言如来若不说此语。即诸时众。无如是异熟。又说此梦。有何异熟。又诸世间。亦说食等为乐异熟。此类寔繁。此诸异熟言。皆就喻假说。如眼福田爱说海火母声。如何知前亦就喻说。若不尔者。诸无漏法。应有异熟然诸契经。遮无漏法有异熟义。说无漏思。为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故说无漏法。所引等流名异熟者。虽彼情计立异名言。而义无别。又诸经中。亦有如是就喻假说。如人寿短。说为杀生等流果故。此于增上。说等流言。以不善业无覆无记。为等流果。不应理故。何缘定知。唯不善法。及善有漏。是异熟因。契经说故。谓契经说。有黑黑异熟业。有白白异熟业。有黑白黑白异熟业。有非黑非白异熟业。能尽诸业。又契经言。现见领受悦意异熟。或复领受悲号异熟。由善不善。又说我遭身业等损。谓苦受生受苦异熟。复言我遇身业等益。谓乐受生受乐异熟。如斯等证。其类众多。又如同类异熟二因。义不相杂。等流异熟二果。亦应不相杂乱。虽诸异熟不越等流。而彼异熟。非彼等流。故知异熟等流果异佛观所化宜闻差别。说法有殊。阿毗达磨。依真实理。决判诸法。故非异熟总摄诸果经言诸业有三果故。若一切果皆异熟者。经不应言果及异熟。若执诸果皆异熟果。应许诸因皆异熟因。经说诸业为生因故。如眼耳等。宿业为因。应从因生。皆由宿业。是则经说。无明为因。起贪嗔痴。及有经说。有因缘故。众生耽染。此等皆应因于宿业。许亦何失。如种种身是宿业果。现行烦恼。差别亦然。是则应同离系邪论。非佛弟子。且置如斯破愚傍论。根本法相。今应正辩。何缘无漏不招异熟。毗婆沙说。无爱润故。如贞实种无水润沃。又无漏法。既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异熟。何缘无记不招异熟。由力劣故。如朽败种。余善不善。能招异熟。如有水润诸贞实种。然异熟因。或持业释。故契经说。异熟生眼。或依主释。故契经言。业之异熟。义如前辩。言异熟者。或离因熟。或异因熟。此二属果。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此一属因。然经主言。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异类而熟。是异熟义。谓异熟因。唯异类熟。俱有等因。唯同类熟。能作一因。兼同异熟。故唯此一。名异熟因。乃至广说。皆不应理。毗婆沙师。非决定说。六因所得。皆名熟故。设许尔者。是果异名。亦无有失。此异熟因。总说有二。一能牵引。二能圆满。且众同分。及与命根。非不相应行独所能牵引。云何知然。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业为生因。又说业令生死轮转。又言业力。能别有情。又言劣界。思业所引。应知劣界。即是欲有。又品类足说。诸命根是业异熟。非是业故。不相应行无是业者。诸有释此品类足言。一切命根。皆是异熟。于招异熟业力最胜。由此意趣故作是说。岂不此释转复能遮不相应行有牵引力业于异熟。是胜因故。命众同分。是胜异熟。许唯业招命众同分。方可得说。于招异熟业力最胜。异不应尔。要业牵引。命众同分时非业缘斯亦能招异熟若执非业亦能牵引胜异熟者。则不应说于招异熟业力最胜。是故彼释。定非应理。非心随转身语二业定不能引命众同分。不尔便违契经正理。经言劣界思所引故。此说欲有命众同分。唯意业感。非身语业。身语表业。众多极微。一心所起于中唯一。引众同分及与命根。余无此能。不应理故。若许同时共感一果。则应更互为俱有因。有对造色。为俱有因。非宗所许。此非展转力所生故。又非次第一一极微牵引命根及众同分。一心起故。非一心起。无异功能别引生后。而无过失。非为满业。亦有斯过。于一生中。各别能取色香味等。圆满果故。依此无表。亦同此释。多远离体一心起故。不许互为俱有因故。若无对造色有非俱有因。说有对言。便为无用。显有对造色皆非俱有因。故作是说。有无对造色得为俱有因。不可同彼。若欲界系身语二业。不能牵引。便违契经。如说杀生若修若习若多修习生那落迦。乃至广说。又违本论。如说于此三恶行中。何罪最大。谓能随顺僧破妄语。此业能取无间狱中劫寿异熟。寿定说为所牵引果。此说所起。显能起思。粗易了故。无相违失。于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及彼生等。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善不善色及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欲界无有随转色故。无有五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有余师说。欲界亦有五蕴为因共感一果。谓同刹那表无表色。及能起此心心所法。彼说不然。所起身语。与诸能起。异熟别故。能起所起。非定一时。故所感果。非定俱起。谓能所起。容于一时能取果故。应一果者。理亦不然。虽能所起容有一时而果异故。表与无表。虽同刹那。而所取果。尚有差别。又诸表业有多极微。无表亦有多远离事。必同时起。果尚有殊。何况能起心心所法。与非随转色。而同取一果。故彼所说。理定不然。于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无想等至。及彼生等。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初静虑。善有表业。及彼生等。非于第二静虑已上有诸表业。无能起故。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无随转色。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此有六心。如后当说。有时五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随转色。诸心心所法。及彼生等。无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有记得灭尽等至。及彼生等。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谓一切善心心所法。如是总有九异熟因。谓三界中。如数次第。三四二种品类差别。有业唯感一处异熟。谓感法处。即命根等。若感意处。定感二处。谓意与法。若感触处。应知亦二。谓触与法。若感色处。定感三处。谓色触法。若感香味。应知亦三。谓各为一。并触与法若感身处。定感四处。谓身色处触处法处。若感眼处。定感五处。谓眼身色及触法处。感耳鼻舌。应知亦五。谓各为一。身色触法。有业能感六七八九十十一处。声非异熟。故此不论。业或少果。或多果故。如外种果或少或多。如莲种等。有根芽茎花台须叶种种果异。蒲桃等种。则不如是。波沓波种。有多根茎枝条花叶种种果异。有诸水陆草木种类。但有一茎。如针茅等。或但有叶无茎等生。种子法然。不应疑问。有一念业多念异熟。无多念业一念异熟。勿设劬劳果减因故。有一世业三世异熟。无三世业一世异熟。招感异熟势力法尔。然异熟果无与业俱。非造业时即受果故。又业现在。非即果熟。法受业门。理决定故。亦非无间。由次刹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刹那正起。力难制故。又异熟因感异类果。必待相续方能办故。已说六因。当说世定。颂曰。

遍行与同类  三世三世三

论曰。遍行同类。唯居过现。未来世无。理如前说。相应俱有异熟三因。于三世中。皆悉遍有。颂既不说能作因所居义。准应知通三世非世。不可说彼定时分故。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十六

猜你喜欢
  序·知玄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五·佚名
  三集·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三·唐慧琳
  卷之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五·唐慧琳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佚名
  卷九·佚名
  卷第四·通云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五卷·圆照
  十四 《心灯录》谈三玄三要·正果法师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窥基
  佛说普门品经·佚名
   第六十三則 南泉斬貓·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429 ·佚名

    谢景初 送唐介南迁五首 郁郁炎海旁,气蒸雾露毒。 得罪入投畀,幸贷吭颈戮。 彼心学圣贤,於义无不足。 奈何角主威,未尝有是辱。 谢景初 送唐介南迁五首 身任言责地,眼见公路埋。 胡宁包心颜

  • 嵗时杂咏巻二十·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端午【古诗】五日望采拾 王 筠裁缝逗早夏防畵守初晨绡纨既妍媚脂粉亦香新长丝衣良节命缕应嘉辰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含娇起斜眄敛笑动防嚬献珰系洛浦怀佩似江滨须待恩光接中夜奉

  • 卷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三天象黄人守日赋【以四声    唐用韵】严 维圣人之在运也上天为之降祥将以示德逺告时康火精始凝初临于嵎谷阳德用事首出于东方作大明兮其彩白有善守者其人黄惚兮恍兮见于为物之体窈兮

  •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

  • 赵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企字循道,南陵(今属安徽人。神宗时进士。大观年间,为绩溪)今属安徽(令。宣和初,通判台州。事企散见于《宋诗纪事》卷三八、《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企“以长短句词得名,所为诗亦工,恨不多见”)《高斋诗话》(。《

  • 第四回 登雉堞语惊张天祐 探虎穴约会孙德崖·蔡东藩

      却说郭子兴接着军报,惊悉元兵来攻,连忙问及元璋,又未见率兵回来,究竟是何原因?待小子申说明白。原来泰州人张士诚,占据高邮,由元丞相脱脱督诸军进讨,大败士诚部众,乘胜分兵围六合。六合主将向滁阳求救,元璋率耿再成等往援,

  • 大明世宗肃皇帝宝训卷之八·张居正

    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吕 本谨校 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臣陈治本 南京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臣朱 锦 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臣吕胤昌谨阅正风俗○嘉靖五年十一月癸未是日御道上有匿名

  •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冬。十月。癸卯朔享太庙。遣领侍卫内大臣尚之隆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四十八年时宪历。  ○上诣皇太后宫、问

  • 耶律古传·脱脱

    耶律古,字涅剌昆,初名霞马葛。太祖为于越时,他曾经随从在山西一带攻城略地。适逢李克用在云州,耶律古侍卫,李克用惊诧地说:“这孩子依骨相看来很特别,不应该让他侍从左右。”因此太祖十分忌惮他,当时正西征,诸弟之乱发生,听说变

  • 八年·佚名

    (壬戌)八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春正月1月3日○辛亥,左相閔鼎重白于筵中曰:「國家官階甚截,昔在壬辰,唐將見李時昉,亟稱人材,時以佐郞,始陞正郞。祖宗朝資級之重,有如是矣。近來有由縣直陞州牧者,此誠濫矣。」因請天安降縣,將陞郡,縣監

  • 儒志编·王开祖

    (宋)王开祖撰复者性之宅也无妄者诚之原也大畜者道之归也颐者徳之施也故君子复足以知性无妄足以立诚大畜足以有容颐足以育物知其复则能知性知性则能立诚立其诚则能畜徳畜其徳则能发育万物而与天地配矣中庸之言推乎人性赞

  • 罗汉品法句经第十五(有十章)·佚名

    罗汉品者,言真人性脱欲无著心不渝变。去离忧患,脱於一切,缚结已解。冷而无暖,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如雁弃池,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心空无想,度众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世间习荆不复仰食,虚心无患,已到脱处。譬如飞鸟,暂下

  • 金刚针论·佚名

    法称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婆罗门言。众典之内。四围陀正。又于此中念为其正。又此念中能所诠正。又于此中能诠为正。唯此最上无法过此。世若无此业云何作。由此能诠。若爱若

  • 卷第六十七·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尔时善财童子。於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

  •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汤显祖

    明汤显祖作。论述了戏剧的产生与发展、戏剧的力量和作用、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诸问题。认为“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因此,戏剧起源于“情”。指出戏剧的力量和作用,在于表现人生、表现历史

  • 南华真经新传·王雱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

  • 两宋名贤小集·陈思

    宋诗总集。三百八十卷。南宋陈思编纂,元陈世隆补辑。陈思,生卒年不详,或称陈道人,南宋末年临安商贾,曾入仕为“成忠郎缉熙殿国史实录院秘书搜访”(其《小字录》书后题衔)。编刻有《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精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澄观

    凡六十卷。唐代澄观撰。又称华严经疏、新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大疏、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