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阅藏知津凡例义门但分五时,不分三藏。谓三藏小教,但属阿含一时也。然天台备明五时,各论通别;别则但约一类机缘,通则华严乃至涅槃,无不遍该一代。又从古判法,多分菩萨、声闻两藏。就两藏中,各具经、律、论三。若据《智度论》说,则凡后代撰述合佛法者,总可论藏所收。若据《出曜经》说,则于经、律、论外,复有第四杂藏,今谓两土著作。不论释经、宗经,果是专阐大乘,则应摄入大论;专阐小道,则应摄入小论;其或理兼大小,事涉世间,二论既不可收,故应别立杂藏。若据五时次第,则华严之后,应叙阿含。然以小教加于方等般若之前,甚为不可。故必大小各自为类,庶显权实轻重不同。据密部之中,亦有以华严为名者,亦有以般若为名者,亦有以法华为名者,但既涉坛仪印咒,并属秘密一宗。只此密宗,并是方等大教,并通四十九年所说故也。法华、涅槃,虽同醍醐一味,而一重显实,一重谈常,故仍分二也。大乘律,本在诸经论中,不同小乘条然各别。今为令学菩萨戒者,易于寻究,故顺历代藏经旧例仍列数种,而出没取舍略与旧目不同。大乘论藏,自有释经、宗经,及转释诸论之不同。今故分为三别,三中又各先叙西土、后叙此土,所以尊天竺也。此土释大乘经,虽有巧拙浅深不同,然既附经文,不可摄入杂藏,故并入论藏中。若义门各附经论之后,又似经论,太无分别矣。此土述作,唯肇公及南岳天台二师,醇乎其醇,真不愧马鸣、龙树、无著、天亲,故特收入大乘宗论。其余诸师,或未免大醇小疵,仅可入杂藏中。西土撰述,但以义兼大小,或复事涉抄撮,故名为杂。此方撰述,则以诸家不同,体式亦异,故名为杂。此土,净土宗如《妙宗钞》、《十疑论》等,台宗如《玄义》、《文句》、《三止观》等,贤首如《华严疏钞》等,并已收入大乘论藏,故所列咸皆无几。俟法海观澜中,乃当备列各宗要书。义目于华严、法华等经,便取贤首、温陵等意旨释之,未免依他作解,障自悟门。今但列其品题,并品中事理大概,使人自知纲要。唯至疏钞玄文,方略出其释经之法,使知各家制立轨则不同。义目每于重单译中,先取单本总列于前,后以重本别列于后,相去悬隔,查考稍难。又每以先译为主,不分译之巧拙,致令阅者不知去取。今选取译之巧者,一本为主,其余重译即列于后。俾不能遍阅者,但阅其一,即可得旨。若能遍阅者,连阅多译,便知巧拙之得失也。凡重译本,于总目中,即低一字书之,使人易晓。至后录中,则与主本或全同、或稍异,仍备明之,使人知其或应并阅、或可不阅也。诸经或已流通,则人多素晓;或虽未流通,而卷帙不多,则人易翻阅,故所录皆略。唯《大般若》,实为佛祖迅航,而久不流通,卷盈六百,故所录稍详。又宝积、大集,及诸密部,并阿含等,凡卷帙多而人罕阅者,亦详录之,庶令人染一指而知全鼎之味云尔。
猜你喜欢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蕴闻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七·唐慧琳 佛教美术与佛教·太虚 护国言论集校后·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评实验主义·太虚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圆晖 第五 沙门出家相应·佚名 卷七十七·道世 卷第十四(声闻无学第二僧部第三)·宝唱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佚名 卷三十七·佚名 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