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正宗分第三
【李文会曰】摩诃萨者。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乃是大悟人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六祖曰】一切者。总标也。次下别列九类。
【王日休曰】凡有生者。皆谓之众生。上自诸天。下至蠢动。不免乎有生。故云一切众生也。众生虽无数无穷。不过九种。下文所言是。
【李文会曰】众生者。谓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心。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轮回六道是也。
【古德曰】觉华有种无人种。心火无烟日日烧。谓诸愚迷之人。被诸烦恼。则熙熙然。此非悟道。其实如木偶耳。若或中根之士。而以烦恼为苦。是则智慧不如愚痴也。不亦谬乎。固当勿存于心。苟或不然。学道何用。于己何益。须令智慧力胜之可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六祖曰】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堕阿鼻。(平声)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H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是也。上四种谓欲界众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Q欲Y也。此之谓色界。若无色界者。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以上。皆谓之无色界。不复有色身故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若非有想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于八万劫而已。
【李文会曰】若卵生者。贪著无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求触。遂起邪心也。若湿生者。才起恶念。即堕三涂。谓贪嗔痴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又教中经云】一切众生。本自具足。随业受报。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淫为湿生。欻起烦恼为化生也。又云眼耳鼻舌。回光内烛。有所贪漏。即堕四生。谓胎卵湿化是也。色声香味。回光内烛。无所贪漏。即证四果。谓须陀洹等是也。
【傅大士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若有色者。谓凡夫执有之心。妄见是非。不契无相之理。若无色者。执著空相。不修福慧。若有想者。眼见耳闻。遂生妄想。口说佛行。心不依行。若无想者。坐禅除妄。犹如木石。不习慈悲智慧方便。若非有想者。
【教中经云】 有无俱遣。语默双忘。有取舍憎爱之心。不了中道也。
【临济禅师曰】入凡入圣。入染入净。处处现诸国土。尽是诸法空相。是名真正见解。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也。非无想者。谓有求理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李文会曰】我者。佛自谓也。皆者。总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无余者。真常湛寂也。
【法华经云】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涅槃者。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众生迷于涅槃无相之法。而为生死有相之身也。灭者。除灭。度者。化度也。
【六祖曰】如来指示三界九地。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者。无余。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令灭尽一切习气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想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证道歌曰】达者。同游涅槃路。注云。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无生路也。
【冲应真人周史卿】对吃不拓和尚指香烟云。要观学人有余涅槃。炉中灰即是。要观学人无余涅槃。炉中灰飞尽即是。
【王日休曰】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然则涅槃者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之地。诚为大胜妙之所。非谓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误认以为死。大非也。此无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此谓上文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王日休曰】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故为人之业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因缘。则生于地狱。如上文九类众生。无非自业缘而生者。是本无此众生也。故菩萨发心化之。皆成佛而得涅槃。实无一众生被涅槃者。以本无众生故也。
【僧若讷曰】第一义中无生可度。即是常心也。若见可度。即是生灭。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陈雄曰】大乘智慧。性固有之。然众生不能自悟。佛实开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自心中愚痴邪见烦恼众生。举皆灭度矣。灭度如是其多。且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盖归之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耳。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造化因心偈云。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李文会曰】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者。谓起无量无数无边烦恼也。得灭度者。既已觉悟。心无取舍。无边烦恼转为妙用。故无众生可灭度也。
【宝积经云】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
【逍遥翁曰】善能观察烦恼性空。既过即止。勿使留碍也。又云烦恼性空。勿为挂碍。观如梦幻。不用介怀。设使情动。如响应声。即应即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僧若讷曰】言我相者。以自己六识心。相续不断。于中执我。此见乃计内也。人相者。六道外境。通称为人。于此诸境。一一计著。分别优劣。有彼有此。此见从外而立。故云人相。如众生相者。因前识心。最初投托父母。续有色受想行四阴。计其和合。名众生相。如寿者相者。计我一期。命根不断。故云寿者相。
【陈雄曰】贪嗔痴爱。为四恶业。贪则为己私计。是有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有人相。痴则顽傲不逊。是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种相尽除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菩萨发菩提无上道心。受如来无相教法。岂应有四种相哉。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是众生之见。非菩萨也。菩萨与众生。本无异性。悟则众生是菩萨。迷则菩萨是众生。有是四种相。在夫迷悟如何耳。何以故者。辨论之辞也。佛恐诸菩萨不知真空无相之说。故为之辨论。而有及于四种相。十七分。二十五分皆云。
【颜丙曰】一切众生者。涅槃经云。见佛性者。不名众生。不见佛性者。是名众生。摩诃者大也。佛告须菩提。及大觉性之人。若卵胎湿化。乃蠢动含灵也。有形色。无形色。有情想。无情想。乃至不属有无二境众生。体虽不同。性各无二。此十类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涅槃者。不生谓涅。不死谓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灭度者。灭尽一切烦恼。度脱生死苦海。令者使也。我皆使入无余涅槃。无余者。罗汉虽证涅槃。尚有身智之余。经中谓之有余涅槃。唯无身智余剩者。方谓无余涅槃。又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众生既悟本性空寂。更灭度个甚么。若四相未能直下顿空。即非菩萨觉性也。
【傅大士颂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善逝即世尊号)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李文会曰】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著诸相。希求福利。有此四相。即同众生。非菩萨也。
【临济禅师曰】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何不识取。但于一切时中。切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相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敢问诸人触目皆是。是个甚么。一一山河无隔碍。重重楼阁应时开。
【川禅师曰】顶天立地。鼻直眼横。颂曰。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祗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猜你喜欢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朱棣 对于邰爽秋庙产兴学运动的修正·太虚 佛种姓经·佚名 叙·佚名 来厦门之感想·太虚 第七十則 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胡兰成 毗尼母经卷第五·佚名 游心安乐道·元晓 为武昌难民呼吁·太虚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第二十三章 战士获得·佚名 第三卷·圆瑛 致王一亭居士书·太虚 维摩诘经三观玄义卷上·智顗 御制拣魔辨异录卷七·雍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