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维摩诘经三观玄义卷上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 智顗 撰

夫三寸之管气序不衰。一尺之表朝阳可测。是知得其道者。岂远乎哉。三观诣理之妙门。今明此义。故借为喻也。作佛遐踪。神功浩旷。求兹非远。寄以一心。体之有源。总乎三智。若其假方便以致殊。会归一道寂然而双照。况复发轸入不二之门。圆观成十法之乘。兼用七义。义无不摄。非止净名名显。一部宗致。文意炳然。今明三观义。即为二意。一先分别境智。二正解释。一先分别境智者。所观之境。即十二因缘所生之法为境。大圣说此正因缘生法。为破外人说邪因缘生无因缘生之邪僻也。正因缘生一切法者。无明因缘则生六道凡夫之法。若解因缘则生四种圣人之法。故涅盘经云。因灭无明即炽然菩提。所言十二因缘者。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也。言因缘者。有展转感果故名为因。互相由有谓之为缘。此约三世明十二支。初二过去。次八现在。后二未来。明此因缘有三种事。一烦恼。二业。三苦。此三事互为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为展转。互为因缘。因缘相续生二十五有。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生死皆息。三乘行人入涅盘之要道也。问曰。佛开三乘因缘。是中乘观。何得三乘通观也。答曰。经论赴缘不同。或如所问。如智度论云。十二因缘独菩萨法。中论云。为钝根声闻说因缘生灭相。为利根菩萨说因缘不生灭相。如涅盘说。十二因缘有四种观。下智声闻。中智缘觉。上智菩萨。上上智佛。即是约十二因缘明四种境也。今一家明义。四谛既为四种。十二因缘亦为四种。一者生灭十二因缘。二者无生灭十二因缘。三者无量十二因缘。四者无作十二因缘。生灭无生灭即为初观之境。无量十二因缘为第二观境。无作十二因缘为第三观境。今取中观论偈四句判此义也。因缘所生即空之理是第一观境。因缘即假之理是第二观境。因缘即中之理是第三观境。问曰。为当境自是境。为当由智故说境。答曰。若言境自境。即是自性境。若言由智故说境。即是他性境。若言境智合说境。即是共生境。义有二过。谓自他性。若言离智境故说境。即是无因缘而说境。从因缘说境尚不可得。何况无因缘而说境也。四句说智。其过亦然。今中观论所明诸法不自生。岂得说言由境故境。亦不从他生。岂得言由智故说境。亦不共生。岂得境智合故境。亦不无因生。岂得离境智故境。四句明智亦复如是。今四句捡境。性不可得。而说为境者。即是假境。假境是不思议境也。智亦如是。有无因果。善恶是非。一切诸法。类如此捡。若用此意研核众家解释经论。难免性义也。问曰。若境自境。可是自性境。今待智故说境。何得是他性境也。答曰。境既称自。智岂非他。不待智他。那论境自。若待境自。智即是他。境自是自性。他即他性。自性之境不名假境。他性之境岂成假境。若非假境。即非不思议境也。智亦如是。今明不思议境者。即是此经所明之境。不思议智者。即是此经所明之观智。故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云。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即其义也。

第二正释。三观义乃是入佛法之要门。多所关涉。今略明大意。开为七重释三观名。第一辨三观相。第二对智眼。第三会乘义。第四明摄法。第五释成净名义。第六释此经文。第七用三观释此经一部义。

第一释三观名者。三观之名出璎珞经。一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入假观。三者中道第一义观。所言从假入空观者。无而虚设。目之为假。观假知无。名之入空。若观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谛也。而说为二谛观者。或就情智二谛。或约随智二谛观耳。次释从空入假观者。若不住空。还入幻化。假名世谛。分别无滞也。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前观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观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互破互用。名为平等也。次释中道观者。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目。照一实谛。虚通无滞。是中道观也。故云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三通名观者。观以观穿为义。亦是观达为能。观穿者。即是观穿见思恒沙无明之惑。故名观穿也。观达者。达三谛之理。是以涅盘经云。即以利镢斫之。盘石沙卤直过无碍。彻至金刚。盘石者。见思惑也。沙者。尘沙无知惑也。卤者。即是无明住地惑也。彻过者。观穿之义。至金刚者。即达中道佛性理也。问曰。三观俱照二谛。有何等殊。答曰。前观虽照二谛。破用不等。次第二观亦照二谛。破用平等。既不见中道。但是异时平等也。第三观者得见中道。双照二谛。即是一时平等也。

第二辨相者。即为二意。一明别相三观。二明一心三观。第一明别相三观。亦为两意。一总释。二别释。

总释者。观因缘所生三谛之理。相别不同。三番惑障粗细阶级。观理破惑。用智不同。故名别相三观也。因缘三谛之理相别不同者。因缘空理是真谛相。因缘假理是俗谛相。因缘不二之理是中道第一义相。初观真谛之理。破见思惑。次观俗谛之理。破尘沙无知惑。后观因缘中道之理。正破无明住地惑。是则三观照理不同。断惑有异。故名别相。即是大品三慧品所明三智相也。

二别释三观者。即为三别。一从假入空观相。二从空入假观相。三明中道第一义观相。

一正明从假入空观相者。略为三意。一先明所观之假。二明观门不同。三明正辨入空观智。一明所观之假者。有二种假。摄一切法。一者爱假。二见假。爱假者。即是爱论。见假者。即是见论。此二种皆是戏论。破於慧眼。障见真实。爱论即是魔业。见论即是外道业。故此经云。天魔者乐生死。外道者乐诸见。所谓因此爱见。起九十八使。使三业作善不善。则轮转六道。受生死苦。故此经云。无明有爱则我病生。又曰。何谓病本。所谓取我。若知爱见由无明生。则一切三界皆从心起。故华严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而此诸法皆名假者。无明爱见所起之法。皆由三假之所成也。三假者。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此三虚设。故云假也。问曰。三藏.摩诃衍皆明三假。二经之异。云何分别。答曰。随情明假。则是声闻经所说。若就理明假。皆如梦幻。即是摩诃衍所说。此经呵优波离。具明此三假之相也。

问曰。三乘从三假入空。若为分别。答曰。有人言声闻多用因成假。缘觉多用相续假。菩萨多用相待假。

今谓三藏所明三假相别。随便入理。若摩诃衍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观此同入空也。

二明观门不同者。即是析.体二种观门也。如声闻经所明析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实手之拳指也。摩诃衍体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镜像之拳指也。析假入空名为拙度。体假入空名为巧度。故智度论设巧拙二医喻。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则针药。痛楚方差。巧则咒术。不痛自除。损差是同。见色不异。

故中观论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为拙度不善灭故。故说巧度为善灭也。善灭者不断而断。不善灭者是定断也。问曰。二种观门皆佛所说。巧度是佛之巧。拙度是佛拙乎。答曰。不然。法在於佛。无巧拙相但。巧拙两机。感佛不同。故有巧拙度也。譬如镜内无有好丑。好丑之像还出前人。问曰。若如所释。乃是机有巧拙。非是度有巧拙也。答曰。由机感度。度能赴机。故云巧拙度也。

三正明入空观智者。亦两意。一者明析假入空。二明体假入空也。

一析假入空者。即为二意。一析见假入空。二析爱假入空。并是三藏拙度教门也。问曰。上明爱见二假。爱前见后。今明修观。何故见前爱后也。答曰。众生有二种使。钝使为粗。属魔业。见使为细。属外道业。故爱前见后。今佛法正道。缘理断结。於见道中有二种人。钝人用无常苦行。入见道。先断爱。利人用空无我行。入见理。先断见。见尽在前。修道在后。爱结次除也。一明析假入空者。即前析见假入空。析假入空之观。如大智论破[迭*毛]至邻虚尘。析此生灭细尘色假以入空也。观内身心亦如是。但成论三大法师。各以情见破此细尘。细尘若尽。不免断见。尘若不尽。还是常见。不出二见。岂得入空。今详大智论意。不如诸师所推。论主引佛语云。色若粗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说有极微之色也。今谓若知粗细等色无常无我。即是因成.相续.相待。虚假不实。既不得色有。岂滞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则身边二见皆是四缘三假。所成不实皆空。念想观除。言语法灭。一心禅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若知四见及六十二见无常空寂。豁然开朗。成须陀洹。是为析见假入空之观也。问曰。析假入空。只应析色心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云何析。答曰。随见所执。悉是四缘三假。皆生灭相。破粗生灭至细生灭。细生灭尽即入空也。

问曰。云何分别四见生法两空相耶。答曰。身边二见。并皆是污秽无记五阴。观此五阴。即阴离阴。并不见我相。唯有阴法。如观五指不见拳相。此从十六知见假以入生空也。毗昙有门用此入空。发真无漏。见第一义。断三界结。使成须陀洹。成论空门观此边见。但是行阴。行阴悉是三假。假既不实。因此入空。破诸见结。成须陀洹。即析实法假入空正意。是为声闻经说法空之相也。次析爱假以入空者。爱即是欲爱.色爱.无色爱。皆是四缘三假之所成也。若观四缘三假无常无性。粗细生灭皆不可得。入空发真无碍道。断解脱道。证欲爱一品乃至六品。名斯陀含。进断三品五下分结尽。名阿那含。空观转深。断色无色五上分结至金刚三昧。皆阿罗汉向。非想惑尽第九解脱。是罗汉果。住有余涅盘。析假入空观其功乃息。此即观因缘所生法。了生灭四谛以入道也。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

二明摩诃衍体假入空观者。入空观门乃有多途。今约无生观门明体假入空也。就此观门。亦为两别。一明体见假以入空。二明体爱假以入空。先明体见假以入空者。体因缘所生见法。皆如幻梦。因成.续.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非灭故空。空即是真谛。真谛即是涅盘。是为体假入空观也。问曰。所明观法。其义云何。答曰。当观因缘所生身见之心。约三假而捡。一就因成捡者。内有意根。外有法尘。根尘相对则有意触。因缘生受。受生者即是身见意识生也。今此见识。定从何生。为意根生。为法尘生。为根尘合生。为离根尘生。若意根生。即自性生。若法尘生。即他性生。根尘合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过。所谓自他性也。若离根尘生。即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说。何况无因缘生也。故中观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当知身见之心本自不生。不生而说生者。但是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之法。不在内。不在外。亦非两间。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言语道断。是名从因成假以入空也。问曰。空有二种。一者性空。二相空。此云何分别。答曰。前四句捡生性不可得。即是得性空无生。而说生即是假生。假生即是不生生。不生生即是相空也。故世谛破性立假。即是性空也。真谛破假即是相空也。问曰。四句皆捡。捡即是析。捡析何殊。答曰。捡非析也。如见镜像。捡像镜不得像。离捡镜形亦不得像。此即无像之像。像但有名。岂可破析。不如前析[迭*毛]从粗至细。极邻虚尘。无实以入空也。次捡相续假。此一念心。为是生生。为灭生。为生灭生。为离生灭而有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由灭故生。即他性生。若生灭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过。谓自他性。若离生离灭生。即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得。况无因生也。今观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灭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灭共。不无因生。故非离生灭生也。如此四句捡生不得。不生而说生者。但以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无生名字。则言语道断。是名从相续假以入空也。问曰。若说生生。可是自性生。待灭故生。灭生非生。即是假义。何得言是他性生也。答曰。生若称自。灭岂非他。灭若非他。生岂是自。生是自性。灭即他性。生是自性。不得成假。灭是他性。何得说假。灭是他性。遂得说假。生是自性。亦应说假。如此捡核。由生故生。即是自性之过。说灭为生。即堕他性之失。如是论者。由灭说生。假不成也。次捡相待假。此身见心生。为是生生。为不生生。为生不生生。为离生离不生生。若是生生。即自性生。若不生生。即他性生。若生不生生。即是共生。共生有二过。谓自他性。若离生离不生生。即是无因生。因缘生尚不可说。何况无因缘而说生也。今观此心不自性生。故非生生。不他性生。故非不生生。不自他性生。故非生不生共生。不无因生。故非离生。不生而说生也。如此四句捡生不得。即是不生。不生而说生者。但以随顺世间名字故说生。名字之生。即是假生。假名之生。即是不生。若无生名字。则言语道断。是名从相待假以入空也。问曰。若说生生。可是自性生。待不生而说生。岂是他性生也。答曰。若生称自。不生岂非他也。相续科已并核竟。细类可知。故舍利弗问须菩提。为生生。为不生生。须菩提答。非生生。非不生生也。是则破生见。三假合有十二番观门。若观三假生不生而执着无生。还用十二番观而破之也。破亦生亦无生见。亦有十二番观。破非生非无生见。亦有十二番。合破四见。有四十八番观能破。如所破是。则破能观之心亦有四十八番。合能所共有九十六番观门。善修此观。观生相。生生毕竟不可得。乃至复四见.具足四见.不可说见。皆不可得。豁然开悟。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皆灭。得须陀洹。故大品经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此即巧度。不断而断。不同拙度之定断也。

二体爱假入空者。分别爱假如前说。今明修道。体三界爱假皆如梦幻。三假即空。四句捡生并不可得。是名体三界爱假以入空。空即是真智增长。诸法不生而般若生者。断三界结也。若欲爱六品尽。名斯陀含。斯陀含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次断三品五下分结尽。名阿那含。阿那含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断上二界爱。五上分结尽。是阿罗汉。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乃至辟支佛侵除习气。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此皆巧度。不断而断。 是观因缘即空不生。生无生四谛。入空之观。其功齐此。亦名一切智。亦名慧眼也。

二明从空入假观者。亦为三意。一明入假之意。二明入假之观。三明观成化物。一明入假之意者。此观正为观俗谛。破尘沙无知。若二乘不为化物。不须此观。菩萨弘誓。必须此观。所言从空入假者。若滞於空。堕二乘地。如大品经云。我以佛眼观十方世界恒沙菩萨学菩萨道。少得入菩萨位。多堕二乘。是故教道菩萨从空入假。用道种智入菩萨位。若不滞空。如空中种树。分别药病化众生也。二明修入假观者。入假有二种。一者入见假一切法。二者入爱假一切法。一明入见假一切法者。菩萨住深禅定。知空非空。观假见假。有四种。从此四见。出无量见。一自生见。二他生见。三共生见。四无因生见。此四见各有执诤之病也。复次。执有二种。一执外人邪因缘无因缘四生之见。所谓从冥初生。觉从微尘生。自在天生时生。自然生也。二执佛法正因缘生。自.他.共.无因四生之见。执自生见者。若计意根生意识。是则心能生心。故正法念经云。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阴。一切世间法。无不从心造。亦如唯识之所明也。他生者。经云。心不孤生。必藉缘而起。故大品经云。有缘思则生。无缘思不生。当知一切法皆从外缘生也。共者。有言如经所说。六触因缘生六受识。得一切法也。自然生者。如龙王经云。一切法皆自然而生。大品经云。十二因缘。非佛.天.人.修罗作。性自尔也。佛有四种之说。皆是四悉檀。方便赴缘利物而说。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而生见着。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着。故大智论云。譬如大火聚。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故随所执见有苦集。若能知苦断集。必须修道证灭。二明爱假诸法亦如是。三明观成化物者。菩萨从空入假修证。即是观因缘。亦名为假。名生不生无量四谛。亦名道种智。亦名法眼。过二乘地。用道种智入菩萨位。入假修证。道种智合有三种。一生灭道种。二无生灭道种。三依藏识道种。菩萨住是位。为降伏天魔及其眷属。即入爱假。现诸神通。乃至同事利物。说诸爱论。如此土三坟五典。安国育民之经书也。为降伏外道及其眷属。入见假显示智慧。乃至同事利物。说诸见论。如十八种六师皆称一切智也。深知爱见苦集之病无量。道灭之药亦复无量。皆如梦幻。用四悉檀赴其根缘。随病授药。复次。菩萨为度如是无量众生故。游戏神通净佛国士。成就众生。入假修无量愿行。是为观成化物也。

三明中道第一义观者。即为三意。一明所观境。二明修观心。三明证成。一明所观境者。前二观是方便。虽有照二谛之智。未破无明。不见中道。真俗别照。即是智障。故摄大乘论云。智障甚盲暗。谓真俗别执智障者。依阿梨耶识。识即是无明住地。无明住地即是生死根本。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本者。即是无始无明。更无别惑所依住也。二修观智者。若修此观。还用前二观为方便也。总前二观。则双亡双照之方便也。双亡方便者。初观知俗非俗。即是俗空。次观知真非真。即是真空。亡俗非俗。亡真非真。非俗非真。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观入中道第一义谛。虽观中道而不见者。皆是无明之所障也。当观实相。修三三昧。智度论云。声闻经中说三三昧。缘四谛十六行。摩诃衍明三三昧。但缘诸法实相。今初修空三昧。观此无明不自生。不从法性生也。不他生。非离法性外别有依他之无明生。不共生。亦非法性共无明生。非无因缘生。非离法性离无明而有生也。若四句捡无明本自不生。生源不可得。即是无始空。是名空三昧。空。无住之本。立一切法也。

若尔。岂全同地论师。计真如法性生一切法。岂全同摄大乘师。计黎耶识生一切法也。问曰。各计何失。答曰。若本理无二。是二大乘论师俱禀天亲。何俟诤同水火。

次观无相三昧者。即观无生实相。非有相。不如暗室瓶瓫之有相也。非无相。非如乳内无酪性也。非亦有亦无相。不如智者见空及不空也。非非有相非无相。非取着即是愚痴论。若不取四边之定相。即是无相三昧。入实相也。若尔。岂全同地论师。用本有佛性如暗室瓫。亦不全同三论师。破乳中酪性。毕竟清净无所有性义也。问曰。各计何失。答曰。若无失者。二大乘论师何得诤同水火也。次明修无作三昧。观真如实相。不见缘修作佛。亦不见真修作佛。亦不见真缘二修合故作佛。亦不见离真缘二修而作佛也。四句明修。即是四种作义。若无四修。即无四作。是无作三昧也。若尔。岂同相州北道明义缘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师亦多用缘修作佛也。亦不同相州南道明义用真修作佛。问曰。偏用何过。答曰。中道无诤。何得诤同水火。今明用三三昧修中道第一义谛。开无明。显法性。亡真缘。离诤论。言语法灭。无量罪除。清净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宝珠自然现也。见佛性故。即住大涅盘。问。若尔者。今云何说。答曰。大涅盘经云。不生不生。名大涅盘。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说。岂如诸大乘论师偏执定说也。今以因缘故。亦可得说者。若解四悉檀意。如前异说则无咎也。三明证成者。若观无明见中道者。即是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解脱也。故此经入不二法门品云。若知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得。为入不二门。若入中道。即能双照二谛。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是观因缘即中道。不生不生。证无作。四实谛亦名一切种智。亦名佛眼。即是见佛性。住大涅盘也。

第二一心三观者。此观是深行。利根菩萨之所修习。所以者何。不思议因缘之理。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今明此观亦为三意。一明所观之境。二明能观之观。三证成。一所观之境者。即是一念无明因缘具十法界三谛之境也。十法界者。一地狱法界。二畜生法界。三饿鬼法界。四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此即六是凡夫。四是圣人。所言法界者。法名自体。界以性别为义。此十种法体。因果不同。事性隔别。不相混滥。故言十法界。此十法界。皆是十二因缘之所成。故言因缘所生法也。十二因缘并依无明。无明之理体非异念。故言一念具足十法界也。一念十二因缘。出华严.大集.璎珞经文。因缘三谛已如前辨。问曰。九法界可是十二因缘所成。佛法界清净。非生死法。云何亦说为十二因缘耶。答曰。大品经云。若有能深观十二因缘。即是坐道场。此经云。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又涅盘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见佛性故住大涅盘。依此而推。十二因缘何得非佛法界也。问曰。一念十二因缘具十法界。何得以为一心三观之境。答曰。以一念十二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之理。不纵不横。不一不异。十法界法虽复无量。不碍一念无明之心。一念无明之心含十法界。无有迫妨。问曰。一人具十法界次第。经无量劫。云何止在一念无明心内不相妨碍耶。答曰。此经明不思议。须弥入芥子。不相妨碍。无情之物尚得如此。况心神微妙。一念具足一切三世诸心诸法。何足致疑。问曰。诸大乘经皆明不思议。其意难见。云何了别。答曰。佛法不思议道理。唯可仰信。岂可情求。若苟抱深迷。当以近譬。法华经安乐行品。明持经之人。若於梦中。但见妙事。所谓梦见从初值佛发菩提心。乃至成道转法轮。经千万亿劫。度无量众生。是则少时眠心有无量梦事。无量梦事而不碍一念眠心。一念眠心能含无量劫事。无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碍。亦复如是。而眠时谓无量。别觉已反观。知止是一念眠心具无量心。今时人虽不梦里见无量劫事。而亦倐忽见三数日事。见是无量梦事。只是一念眠心之内而不相妨。世间现见如此。无明一念具一切法不相妨碍。何所致疑。眠法覆心。即譬无明覆中道佛性之真心。无量梦。即譬恒沙无知覆一切佛法妙事。梦事不实而取着忧喜。譬见思覆真空也。若不细寻梦譬。此不思议理。疑终难决。故诸大乘经多说十喻。但诸师解譬。或时偏浅。唯见譬梦不实空边。不见譬无明一念无量边也。二明能观之观者。若观此一念无明之心非空非假。一切诸法非空非假亦不得。非空非假而能照此中道之空假。即是照一切法性法界之空假也。知假非假。即是入真。知空非空。即是入俗。照中道见二谛。即一心三观之相也。

称理之观。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不断痴爱起诸明脱。亦不缚不脱。无能无所。真缘俱泯。离诸戏论。言语法灭。清净心一如水澄。清珠相自现。是为得一心三观之相。故大智论欲释般若偈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三明证成者。若证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如觉时知梦不实。无量梦事皆依眠心。三义宛然皆不可得。朗然大悟无所依稀。即是初心一念相应慧。是悟佛菩提智也。此经云。一念知一切法。是坐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大品经云。菩萨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也。法华经云。为一大事因缘。开佛知见。使得清净也。涅盘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华严经云。破一微尘出三千大千经卷也。即此经明入不二法门。不断痴爱。住不思议解脱。不起灭定。现十法界身。度一切众生也。此真观因缘中道。不生不生。证无作四实谛。是真一切种智。是真佛眼。见於佛性。住大涅盘。问曰。何经论出此一心三观。答曰。上引诸经并证斯义。且释具有明文。论自解三智一心中得。欲令易解。分属三人。问曰。如佛说三种智。其实一心中得。云何言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乃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波罗蜜。答曰。是三种智。其实一心中得。今欲分别为人说。令易解故。作此次第耳。复次。三智虽一心。而用智有异。譬如三相虽在一心。而相不同。今论谓三相譬一心三谛之理。谓相不同。一心三智照此三谛。亦不滥也。若非求一心三观。善巧修习相应。岂得一心证三智也。

第三对眼智者。智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观能知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三智。能见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五眼。若解三观.三智.五眼。两科大义宛然明了。若分别为论。三观为因。三智.五眼为果。通而为论。三观即是三智.五眼之异名耳。如大智论释般若云。别即般若为因。至佛心则变名一切种智。若通而为论。俱通因果。如大智论偈云。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盘。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故知般若之名亦至佛果。又如三德成大涅盘。不纵不横。如世伊字。摩诃般若。果上之一德也。问曰。三观对三智。其数相应。三观对五眼。数岂相当。答曰。若观粗细因缘。即是肉眼.天眼之境。若见三谛之理。即是慧眼.法眼.佛眼也。问曰。若观因缘。未见真谛而开天.肉二眼者。亦应观假方便.一切智方便。开为两观两智也。答曰。观智通漫方便。不须别开。见义指的。必须离出二眼。问曰。慧解脱人亦观因缘入空而无天眼。岂得观因缘粗细之境说肉.天二眼耶。答曰。慧解脱人虽观粗细因缘。不为修通。若观因缘粗色。修诸功德。则肉眼渐净。所见转远。若入禅定观因缘细色。断障通无知。即发天眼。故知因缘粗细色境即是修二眼之方便。亦是二眼所见之境界也。今正明对智眼。即为三意。一对三智。二对五眼。三约教料简。一对三智者。从假入空观即是一切智之异名也。此二同照真谛故。从空入假观即道种智之异名也。此二同照世谛故。中道第一义观即是一切种智之异名也。此二同照中道。中道一相双照二谛也。二对五眼者。初观因缘粗细之法。若见粗细之色即是肉.天二眼。入空见真即是慧眼。第二观从空入假。见俗分明。即是法眼。第三观深观中道二谛。即是佛眼也。三约教料简者。问曰。四教所明三智.五眼。悉得对三谛不。答曰。三藏通教。三智五眼通。但照二谛。所以者何。不明佛性常住涅盘是佛果。不出二谛也。若别教.圆教则如前。是则佛果通出二谛外也。问曰。三藏.通教若不对中道。云何辨三智.五眼之别。答曰。别照二谛则有二观.二智.四眼之别。双照二谛。二谛理穷。即受种智.佛眼之名。问曰。佛别教二谛。二谛只是二观.二智.四眼。何得有三智.五眼耶。答曰。若是含中入真。世谛守本。即是通教二谛。从假入空观。一切智.慧眼。但见真空。不见不空。从真入假观。道种智.法眼。照俗如前。第三观种智.佛眼。能见第一义不空。即是见佛性住大涅盘。此即佛果不出二谛也。复次。若将真含俗。中道谛守本。为二者。初二观。二智.四眼同照俗谛。俗谛有。空有也。第三观种智.佛眼。悉照真谛。真谛即是佛性。见佛性故住大涅盘。此亦佛果不出二谛也。

维摩诘经三观玄义卷上

猜你喜欢
  呈五次中央执监会国民政府请愿文·太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九卷·宝亮
  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欧阳竟无
  卷二十八·佚名
  答方亦民问·太虚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七十八(鸠摩罗什译)·佚名
  佛说兴起行经序·佚名
  卷第三十·普瑞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三·欧阳竟无
  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佚名
  关于近人辨证法的讨论·太虚
  卷一百五(达摩笈多译)·佚名
  四童子三昧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袁华

    ●钦定四库全书耕学斋诗集卷四(明)袁华 撰○古诗(五言)述怀赠锺安期我游钱唐时始识种云叟种云江夏姿意气倾牛斗小阁瞰重湖掩映柳州柳数过南阳君高居宅其右长身美丰标清庙列樽卣堂前两槐树薿薿叶硕茂清言坐竟日炊黍剪春韭

  • 三回 上山结拜·佚名

    (小生上)(白)英雄谁能比,赴会到潼关。俺伍员,千岁发兵,在此伺候?(内白)千岁到!(手下生上)(小生白)参!(生白)伍员,人马可齐?(小生白)俱已齐备。(生白)兵发临潼!(手下白)哦!(排子)哪里人马?(占白)吴国人马。你等哪里人马?(手下白)楚国人马!(同白)兵合一处。(占白

  • 三集卷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十六古今体九十三首【辛巳八】七月晦日恭迎皇太后驾至避暑山庄因成长句时廵减从敬前驱令日安舆登坦途温清旬余濶萱戺起居十里迓兰衢仙庄依例鹤斋憩【松鹤斋即 圣母寝殿】佳景钦承凤辇扶涧叶

  • 卷六十四·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槀卷六十四 宋 陆游 撰 养疾 齿耄婴新疾才衰减旧名短筇扶蹇步小院惬幽情卜叟言灾退医翁贺脉平饭香炊?稏羮美馣芜菁菊頴寒犹小枫林晓渐頳清诗披客贽佳着指僧枰家塾灯前课村陂雨外畊从今尚何事赖

  • 卷七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七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安岳吟稿【一】冯山字允南蜀之普州人初名献能嘉祐二年进士熙寜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终祠部郎中有安岳集春意赏花不须折一折春思阑饮酒不必醉一醉无余欢相

  • 卷六十二·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六十二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范成大石湖诗钞湘江舟尾快风挂帆船头雪浪吼奔雷十丈高帆满意开我自只凭忠信力风应不为世情来儿童屡惜峯峦过将士犹教鼔角摧明日祝融天柱去更烦先卷乱云堆泊湘江鱼口滩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熹宗·张廷玉

        ◎熹宗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讳由校,光宗长子也。母选侍王氏。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神宗以元孙生,诏告天下。   四十八年,神宗遗诏皇长孙及时册立,未及行。九月乙亥,光宗崩,遗诏

  • 卷之三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二○、宫中的字画·秦翰才

    内廷收藏字画,曾见《御笔手卷册页挂轴簿》一本、《新旧手卷册页挂轴簿》一本、《日本手卷册页挂轴簿》一本,这和《记事簿》载“康德三年(一九三六)二月二十二日,严宗渊要去下边《手卷册页挂轴簿》三本”正相符合。每簿都把

  • 岁时广记序·陈元靓

    有天之时有人之时寒暑之推迁此时之运于天者也厯书所载盖莫详焉至于因某日而载某事此时之系于人者端千绪万非托之记述则莫能探其源委耳噫庆道长于一阳之生谨履端于一岁之始是盖天时人事之相参尤有可据彼仲夏之重五季秋

  • 读书録卷十·薛瑄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理无空缺与人心之性浑合无间敬以直内之语自夫子始发之至程朱发明其义无余蕴矣阳动之时太极在阳中隂静之时太极在隂中以至天地万物无所不在此理不杂乎气亦不离乎气也太极圗上一圏之中

  • 辨性上·章太炎

    万物皆无自性。黄垆大海爟火飘风,则心之荫影也。公孙尼子曰:心者众智之要,物皆求于心。(《意林》及《御览》三百七十六引。)其言有中。无形而见有形,志与形相有则为生;生者于此,生之体于彼。说缘生者,假设以为性。而儒者言性有

  • 愚闇品法句经第十三(二十有一章)·佚名

    愚闇品者,将以开蒙故陈其态欲使闚明。不寐夜长,疲惓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痴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彊,独而无偶,愚人著数。忧慼久长,与愚居苦,於我犹怨。有子有财,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忧子财,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务虑,莫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二   [一]如是別釋佛十力已.今當總辯。嗢柁南曰.   自性.與分別. 不共.亦平等. 作業.及次第. 差別最爲後。

  •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四上第六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大论云。能以少施少戒出过声闻辟支佛上。即此义也。又方便者众缘和合也。以能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大品经言。如来

  • 古乐苑·梅鼎祚

    乐府诗选本。明梅鼎祚编。五十二卷。乃大体因循郭茂倩《乐府诗集》而加以增补之作。《乐府诗集》收录歌辞,止于五代,此书用左克明《古乐府》体例,止于隋代。故《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新乐府辞两类皆未予收录。此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