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现启请分第二
【李文会曰】时者。空生起问之时也。长老者。德尊年高也。须菩提者。梵语也。唐言解空是也。
【王日休曰】长老。谓在大众中。乃年长而老者也。
【僧若讷曰】梵语须菩提。此翻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时。其家一空。相师占之。唯善唯吉。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故名空生尊者。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尊者。随德应现。强名五种。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李文会曰】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问。右膝著地者。先净三业。摧伏身心。整仪赞佛也。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万法。无可比类也。
【僧若讷曰】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故肉袒。西土兴敬礼仪。故偏袒。两土风俗。有所不同。言右肩者。弟子侍师。示执捉之仪。作用之便。言右膝著地者。文殊问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将请以无相之正行。
【王日休曰】白。谓启白。希。少也。世尊。佛号也。先叹其少有。次又呼佛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王日休曰】如来者。佛号也。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此经所以常言如来也。梵语菩萨。本云菩提萨埵。(音朵)欲略其文而便于称呼。故云菩萨。梵语菩提。此云觉。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萨在有情之中乃觉悟者。故谓之觉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则妄想也。菩萨未能绝尽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则情想绝矣。故佛独谓之觉。而不谓之有情。佛言一切诸佛解脱诸想尽无余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萨。皆有二种愚痴。岂非所谓愚痴者。亦情想之类乎。此菩萨所以谓之有情。而不得独谓之觉也。
【陈雄曰】菩萨受如来教法者也。诸菩萨指大众言之也。大众听如来说法。固当信受奉行。傥如来不起慈悲心。卫护眷念。俾信受是法。则恶魔或得以恼乱。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则胜法有时而断绝。故须菩提于大众听法之初。未遑它恤。惟愿如来起慈悲心。为之护念付嘱也。
【李文会曰】如来者。如者不生。来者不灭。非来非去。非坐非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也。善护念者。善教诸人不起妄念也。诸菩萨者。诸者不一之义。菩之言照。萨之言见。照见五蕴皆空。谓色受想行识也。菩萨者。梵语也。唐言道心。众生常行恭敬。乃至鳞甲羽毛蛆虫蚁蝼。悉起敬爱之心。不生轻慢。此佛所谓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也。善付嘱者。念念精进。勿令染著。前念才著。后念即觉。勿令接续也。
【川禅师曰】如来不措一言。须菩提便恁么赞叹。具眼胜流。试著眼看。颂曰。隔墙见角。便知是牛。隔山见烟。便知是火。独坐巍巍。天上天下。南北东西。钻龟打瓦。咄。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李文会曰】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谓有刚断决定之心。永无退转也。发心之义。阿者无也。无诸垢染也。耨多罗者。上也。三界无能比也。三者。正也。正见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无不遍有。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王日休曰】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然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乃无上正等正觉也。谓真性也。真性即佛也。梵语佛。此云觉。故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得此性者。所以为佛。所以超脱三界。不复轮回。
【僧若讷曰】菩萨初修行。皆发此广大心也。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王日休曰】应。当也。云。言也。云何者。言如何也。须菩提于此问佛云。为善之男子或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谓求真性成佛之心也。发求真性成佛之心。云何应住。谓当住于何处也。云何降伏其心。谓当如何降伏此妄想心也。
【僧若讷曰】须菩提正发此二问。一问众生发无上心。欲求般若。云何可以安住谛理。二问降伏惑心。云何可以折摄散乱。一经所说。不出此降住而已。
【李文会曰】云何降伏其心者。须菩提谓凡夫妄念烦恼无边。当依何法。即得调伏。
【川禅师曰】这问从甚处出来。颂曰。你喜我不喜。君悲我不悲。雁思飞塞北。无忆旧巢归。秋月春花无限意。个中只许自家知。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李文会曰】如汝所说者。是佛赞叹须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进。勿令染著。诸法相也。谛听者。谛者名了。汝当了达声尘。本来不生。勿逐语言。详审而听也。
【王日休曰】谛。审也。谓仔细听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李文会曰】应如是住者。如来欲令众生之心。不生不灭。湛然清净。即能见性也。
【庞居士曰】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逍遥翁曰】凡夫之心动而昏。圣人之心静而明。又云凡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黄檗禅师曰】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唯者。应诺之辞。然者。协望之谓。愿乐欲闻者。欣乐欲闻其法也。
【陈雄曰】唯者。诺其言也。然者。是其言也。
【颜丙曰】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唐言谓无上正等正觉心也。应者。当也。住者。乃常住不灭也。须菩提问。有向善男女发菩提心者。应当如何得常住不灭。如何能降伏其心。佛称善哉善哉。乃赞叹之辞。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只这是也。唯然者。乃须菩提领诺之辞。与曾子曰。唯无异。乐者。爱也。愿爱欲闻说法也。
【智者禅师颂曰】希有希有佛。妙理极泥洹。(此云寂灭。一览集入灭品云。能事既毕入泥洹。舍利以留为佛事。)云何降伏住。降伏住为难。二仪法中妙。(孚上座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所谓包括二仪者。与此二仪法中妙之意同。)三乘教喻宽。(法华经三卷。佛言乘是三乘。便得快乐。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乐独善寂。是名辟支佛乘。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善哉今谛听。六贼免遮拦。
【川禅师曰】往往事从叮嘱生。颂曰。七手八脚。神头鬼面。拳打不开。刀割不断。阎浮跳踯几千回。头头不离空王殿。
猜你喜欢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六卷·一行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佚名 四分律卷第六(初分之六)·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五·佚名 南闽十年之梦影·李叔同 灵峰宗论总目录·智旭 佛学之心理卫生·太虚 修行方便不净观住分第十·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佚名 摩诃止观卷第一下·智顗 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中峰明本 卷之二十三·即非如一 卷第三十六·佚名 第三品 普行者品·佚名 佛说长者音悦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