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李文会曰】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云】言应无所住者。应者当也。无所住者。心不执著。

  【李文会曰】菩萨于法者。总标一切空有之法也。应无所住者。一切诸法。应当无所住著也。

  【法华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谓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谓言心外即别有法。逆生执著住于法相。此同众生之见解也。

  【逍遥翁曰】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似箭射空。如人入暗。俱胝和尚凡见僧来问话。唯竖起一指头。

  【佛鉴禅师颂曰】不用将心向外求。个中消息有来由。报言达摩西来意。祗在俱胝一指头。菩萨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能知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

  【龙济和尚颂曰】心境顿消融。方明色与空。欲识本来体。青山白云中。是菩萨心无所住著也。行于布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谓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烦恼妄想取舍憎爱之心。世尊即以教法布施。内破一切执著。外即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布施。皆应无住。不见有我为能施人。不见有它为受施者。不见中间有物可施。三体皆空。住无所住。清净行施。不爱已乏。不望报恩。不求果报也。凡夫布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布施也。

  【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逍遥翁曰】诵金刚经者。若人了知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者。此名慧业。若人日积课诵之功。希求福利。此名福业。二者相去绝远。如霄壤也。

  【法华经云】若于后世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

  【张无尽云】夫学道者。不可以温饱为志。本求无上菩提。出世间法。若以事不如意为怨。而图衣饭为心者。又何益于事乎。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王日休曰】色。谓形色。声。谓音乐。香。谓鼻之所闻。味。谓食物之味。触。谓男女之欲。法。谓心之所校量思惟者。乃教化众生不使著于六尘也。

  【陈雄曰】摩诃般若经云。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又忏法云。眼著色。耳著声。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触细滑。意著法尘。起种种业。此言住。亦识著之谓。凡夫六根不净。贪是六者。以快其欲。是名六尘。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满其欲。其所住而布施者然也。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但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水行地中。无有挂碍。无所住行布施者然也。华严经云。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正此之所谓行布施也。

  【华严二十四卷云】眼识所知种种诸色。耳识所知种种诸声。鼻识所知种种诸香。舌识所知种种诸味。身识所知种种诸触。意识所知种种诸法。又天地八阳经云。眼常见种种无尽色。耳常闻种种无尽声。鼻常嗅种种无尽香。舌常了种种无尽味。身常觉种种无尽触。意常思想分别种种无尽法。详此二经。既言种种诸声。种种无尽声。则王氏所言。声谓音乐者。恐失之拘于音乐矣。既言种种诸触。种种无尽触。则王氏所言。触谓男女之欲者。恐失之执于男女之欲矣。

  【张无尽曰】不住色布施者。谓智慧性照见一切皆空也。梵语檀那。此云施。菩萨无色可舍。名为布施。如药对病。似空含有。有病既除。空药俱遣。色空泯绝。中道皆亡。了无一法可得。二乘之人舍色取空。为不住色而行布施。

  【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一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

  【傅大士曰】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理。背境向心观。不住声者。清净无挂碍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谓声从色起。遂向声尘中分别。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舍此声。而取无声。名之为戒。菩萨无声可舍。色若是有。声从是生。色既本空。声从何起。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又云。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惟恐贪著。欲行远离。故名忍辱。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亦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故古德曰。明心之士。其心犹如明镜。能摄众像。尽入其中。无有挂碍。清净含容。无有边际。又云。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毗离耶。此云精进。了知舌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肇法师曰】会万法归于自己者。其惟圣人乎。

  【晁太傅曰】一切凡夫皆是迷人。内有回心起信。询求妙理。悟明心地者。此是迷中悟人也。

  【径山杲禅师曰】佛与众生。本无异相。只因迷悟。遂有殊涂。

  【黄檗禅师曰】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图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也。三乘之人。虽不住饮食之味。尚犹贪著诸法之味。以贪著故。名为精进。菩萨之心。于诸法相。悉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图觉经云】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傅大士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六祖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大阳禅师曰】大阳一禅。竟日如然。滔滔不间。触目遇缘。若能如是。法法现前。

  【傅大士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金刚三昧经云】所见境界。非我本识。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傅大士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囗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惟得一空名。

  【六波罗蜜有总颂云】三大僧祗劫。万行俱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亡忧。

  【临济禅师曰】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

  【黄檗禅师曰】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六祖曰】应如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故云无相布施。

  【僧若讷曰】应如是布施者。指出色香等六尘也。不住于相者。乃不住六尘之相。若住相布施者。但是人天果报而已。

  【李文会曰】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空。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逍遥翁曰】夫烦恼性。是佛境界。观烦恼性空。是正修行。学人若止依此观练精至。不须求别法也。又云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故古德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疏钞云】何以故者。此证问意。施本求福。今令不住于相。其意云何。佛答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达三轮体空。方名不住相布施。不住者。心不住有为之福也。三轮者。施者。受者。并财等是三轮也。施者。返观体空。本无一物。故云理空。受者。观身无相。观法无名。身尚不有。物从何受。故曰受空。施受既空。彼此无妄。其物自空。故曰三轮体空。

  【陈雄曰】世尊答文殊曰。财施为凡。法施为圣。盖凡夫布施。必以满三千世界七宝。为求福之具。财施也。此住相布施也。且以人天大福报自期。数尽未免轮回。菩萨布施。但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为大施主。法施也。此不住相布施也。虽不邀福。自然离生死苦。受大快乐。历千劫而不古。超三界以长今。是所谓无限福德。实不可思惟而量度也。佛悯末世众生被六尘染。未可遽化。姑诱以福德无限之说。使之顿悟法施之会。维摩经云。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颜丙曰】住者。著也。菩萨于佛法中。应当无所著布施。布施者。舍施也。所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情尘相对谓触。贪著有为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根可得。六尘又向什么处安顿。所以佛云。应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虚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罗蜜布施。颂曰。施门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三檀。(疏钞云。三檀者。资生檀。无畏檀。法檀。布施是资生檀。能资益生诸善法。故曰资生檀。持戒忍辱是无畏檀。因戒净毁辱不动。心无怖畏。故曰无畏檀。法檀者。精进禅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种种法。故曰法檀。将此六行束为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子荣曰。二边即有无。二边不立。有无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见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见空中妙有。不著见于二边。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见。)欲识无生处。背境向心观。尸波罗蜜持戒颂曰。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参辰。即参商二星。一出一没。常相远离。)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圆觉经注云。佛为万法之王。)羼提波罗蜜忍辱颂曰。(华严六十卷羼初眼初き二切)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华严经云。无则同于龟毛兔角。)常能修此观。(去声)逢难转坚牢。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毗离耶波罗蜜精进颂曰。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三空境上祛。无明念念灭。(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禅波罗蜜禅定颂曰。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华严合论第四卷云。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般若波罗蜜智慧颂曰。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华严四十二卷云。龙依宫住。而能兴云。有人仰视。所见宫殿。当知是乾闼婆城。子荣曰。干城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龙蜃化现余气。人见楼阁。忽尔还无。此破众生妄执五蕴色身为实。)明来暗便谢。无暇囗时停。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禅师】万行齐修颂曰。三大僧祗劫(阿僧祗数名。阿者无也。僧祗者数也。乃无数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二空方渐证。(人法二空)三昧任遨游。(三昧梵语。中国言正定。亦云正见)。创居欢喜地。常乐遂无忧。

  【李文会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见色是相。一切种种分别。皆名为相。如是之相。皆从因缘而生。应知一切分别。皆如梦幻。遇缘即施。缘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诸相。法相既本无。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遥翁曰】须知诸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又云。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心住于相。即属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见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勿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川禅师曰。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精。颂曰。西川十样锦。添花色转鲜。欲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虚空不碍丝毫念。所以张名大觉仙。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李文会曰】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谓虚空我思量之。实无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觉悟。心无能所。即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岂更有可思量。但应如所教住者。谓诸学人。当依佛教。行无所住。必得悟入也。

  【谢灵运曰】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陈雄曰】佛谓所教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教。非敢变异。但当如其所教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严经云。得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此住之法详矣。无非住无所住之意。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颜丙曰】四维者。四隅也。如。东方东南方。西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方。总谓十方。佛问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十方虚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颂云】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教处住。佛教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又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平声)凡夫情行(去声)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师曰】可知礼也。颂曰。虚空境界岂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花香。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四·佚名
  维摩经玄疏卷第三·智顗
  大悲经迦叶品第五·佚名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佚名
  卷第四十三·智旭
  卷第十九·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七·念常
  卷十五(竺法护译)·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佚名
  卷三十·赞宁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上·道宣
  卷第八十二·霁仑超永
  卷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二十四诗品全文·司空图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备具①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①他本皆作“具备”。  【冲澹】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

  • ◆陈知事阳至·顾嗣立

    阳至,字子善,天锡长子。举贤良,累官汀州知事。 武夷山 冲佑万年宫 南禅禅寺 华岩寺 灵泉寺 ○武夷山 宴罢曾孙不再期,彩桥断绝可胜悲。药炉火冷丹升鼎,坐石云闲鸟护棋。白凤舞空银阙迥,青鸾度嶂玉笙随。仙翁已许丹台约,拟濯

  • 巻四·皇甫冉

    钦定四库全书二皇甫集卷四唐 皇甫冉 撰五言排律酬张二仲彛吴洲见芳草楚客动归心屈宋郷山古荆衡烟雨深艰难十载别羇旅四愁侵澧月通沅水湘云入桂林已看生白髪当为乏黄金江海时相见唯闻梁甫吟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野

  • 卷一百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十四包融包融润州人【一云湖州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按唐艺文志融与储光羲皆延陵人

  • 御选明诗卷三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三五言古诗十八陈万言出门出门澹无营闲步郭北隅四野一何旷仰见秋云徂微风动萧林残晖息逺墟忽然霞气新散绮照轻裾高歌以忘忧薄言返故庐长夏憇澹止园辞家谢尘虑结意在岩壑登高畏炎蒸园林寄幽

  • 李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祁」字肃远,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吕本中《师友杂志》谓其于崇宁间与王尧明同学校,李祁先登科。《宋史。王觌传》附《王垮传》称:“王垮与李祁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别善恶邪正,两人力也。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三·宋濂

        曹伯启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八·佚名

    万历八年四月庚午朔 上亲享 太庙○总理河漕潘季驯<婠勶-釒>辞恩命辄以指画授成归功元辅 上不允○壬申以两淮各灶场饥 命该处按臣发运司贮济银一万二千两赈之○户部<婠勶-釒>奏有司积谷救荒先年立法但止于州县不知各府

  • 三三八 寄谕海成闵鹗元查明拣存之书是否全行给还遇便覆奏·佚名

    三三八 寄谕海成闵鹗元查明拣存之书是否全行给还遇便覆奏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江西巡抚海<成>、安徽巡抚闵<鹗元>,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据杨景素奏,东省采访遗书,两次进呈书

  • 外集卷九·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九 宋 李幼武 纂集 尹焞 和靖先生 字彦明一字德充其先洛阳人靖康初召到京师恳辞还山诰授和靖处士以荣其归虏陷洛阳举家遭祸公独窜身入蜀居涪陵绍兴五年以崇政殿说书召力辞七年始

  • 温子传·李延寿

    温子癉字鹏举,自称是太原人,晋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江东。祖父温恭之,任宋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逃难来到北魏,在济阴冤句安下家,因而就成为济阴冤句县人。父亲温晖,任兖州左将军长史,兼行济阴郡事。  温子癉开始时拜

  • 卷五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五十庆祝三【名山祝厘一】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各省督抚提鎭诸臣以皇上六旬正诞各就其地之名山胜境率所属大小文武臣僚耆老士庶建坛设醮庆祝万寿二月十一日廵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都

  • 卷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六户部一诸司职掌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户口田粮政令按古其属有四曰民部度支金部仓部洪武二十三年为天下庶务浩繁钦改为十二部曰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北

  • 读书劄记卷二·徐问

    明 徐问 撰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防稽【在今浙江防稽县】正南曰荆州其镇曰衡山【在今湖广衡山县】河南曰豫州其镇曰华山【在今陜西华隂县】正东曰青州其镇曰沂山【在今山东临朐县】河东曰兖州其镇

  • 卷六·俞汝言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平义卷六      秀水俞汝言撰文公【名兴僖公子母声姜夫人出姜在位十八年諡法慈惠爱民曰文】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公有朔字推厯当为三月癸亥朔阙朔字】天王使叔服来防塟夏四月丁

  • 第一 捭阖 2·王诩

    【原文】变化无穷,各有所归①,或一陰一或一陽一,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②,校其伎巧短长。【注释】①变化无穷,各有所归:尽管万物变化无穷,但“道”却始终贯穿于其中。陶弘景注

  • 佛说金光王童子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城你也(二合)誐噜驮林精舍。时释族中有一童子名金光王。色相端严身肢圆满。光明晃耀由如日月。聪明殊异俊利过人。尊重自然精勤匪

  • 阿毗昙五法行经·佚名

    后汉安世高译,一卷。先释四谛,次释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