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之初输入附寻二:《四十二章经》辨伪

    红衣罗汉图 赵孟頫 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孟頫的人物画大多出于想象,但也有写实之作,只是传世较少,此《红衣罗汉图》堪称代表作之一。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根据作者题记所言,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相接”,故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此图作于作者五十一岁时,是高度表现了其艺术创造力的一幅杰作。    

    藏中本经,标题云:“《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同竺法兰译。”《高僧传》云:“汉地现存诸经,惟此经为始。”此语盖二千年来佛徒所公认。摩腾之姓,或作竺,或作摄,或作迦叶。此经或云摩腾译,或云法兰译,或云腾兰同译。两人籍贯,或云月支,或云天竺。此皆枝末异说,未有从根本上致疑于其伪者。如吾前文所考证,汉明求法,既羌无故实,腾、兰二人,皆子虚乌有,则此经托命之点,已根本动摇。然则此经果何时代何人所作乎?此问题向佛典目录学中求之,或可解答一二也。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省称《长房录》)本经条下云:    

    “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    

    此言此经性质最明了,盖并非根据梵文原本比照翻译,实撮取群经精要,摹仿此土孝经老子,别撰成篇。质言之,则乃撰本而非译本也。然则谁实撰之耶?吾以教理及文体衡之,则其撰人应具有下列三条件:(一)在大乘经典输入以后而其人颇通大乘教理者。(二)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者。(三)文学优美者。故其人不能于汉代译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四两晋著作家中求之。    

    现存经录最古者,为梁僧祐《出三藏集记》(省称《祐录》),《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即始于彼。原注云:    

    “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    

    安法师者,即道安。其所撰录,即所谓《安录》是也(今佚)。此经既不著于安录,则可断言为道安所未见。盖《安录》记载极博,虽疑伪之经,犹不阙遗。苟其见之,必当有所论列也。道安与苻坚同时,安既不见此经,则其出固当在东晋之中晚矣。但犹有一事当注意者,《祐录》、《长房录》中所引“旧录”,为何人所撰,撰者在道安前抑在其后?若能得其出处,则《四十二章》之时代可以大明。因此又当牵涉及“经录研究”。据长房以后诸书所引,有曹魏朱士行著《汉录》,其书若真,则年代在《安录》前。然以僧祐博极群书,何以于此《汉录》一无征引。《高僧传道安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之人,名字费说。后人追录,莫测年代。安乃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然则安以前并无著经录之人,士行《汉录》之伪托盖不待辩,而此所谓“旧录”者,断非士行录,更不待辩。然则道安以后、僧祐以前之经录共有几种耶?据《大唐内典录》所记,有东晋竺道祖《众经录》回部,有东晋支敏度《经论都录》一卷,《别录》一部。有萧齐王宗《经录》二卷。此所谓“旧录”者,总不能出此三种以外。又考《祐录》“《阿述达经》”、“《大六向拜经》”两条下引“旧录”,《长房录》所引文全同,而称为《支录》。则凡僧祐所谓“旧录”,殆即支敏度之《经论都录》。若吾所推定不谬,则《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实自《支录》始矣。支敏度履历,据《内典录》云:“晋成帝时豫章沙门。”其人盖与道安同时,但安在北,而彼在南。然则此书或即其时南人所伪撰,故敏度见之而道安未见也。敏度又尝将《首楞严》、《维摩诘》两经诸家旧译,汇而抄之,其序见《■寻》中。然则敏度盖有抄经癖,所谓“撮要引俗”者,实其专长。或此经即出敏度手,亦未可知也。    

    尤有一点应注意者,《长房录》于支谦条下,亦 列有《四十二章经》,注云:    

    “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    

    此《别录》即支敏度之《众经别录》(其他经录,无以“别”名者),然则度所编集,有两本矣。此经理趣文笔,皆与支谦诸书,系统相近,指为谦作,亦近情理。    

    要之,此书必为中国人作而非译自印度,作者必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过吴,最晚不过东晋,而其与汉明无关系,则可断言也。    

    今当研究佛教初输入地之问题。——向来史家,为汉明求法所束缚,总以佛教先盛于北,谓自康僧会人吴,乃为江南有佛教之始(《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其北方输入所取途,则西域陆路也。以汉代与月支、■宾交通之迹考之, 吾固不敢谓此方面之灌输,绝无影。但举要言之,则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汉武帝刻意欲从蜀滇通印度,卒归失败。然非久实已由海道通印度而不自知。盖汉代黄支,即《大唐西域记》中西印度境之建志补罗国,时以广东之徐闻、合浦为海行起点,以彼土之已程不为终点,贾船转相送致(梁启超原注:《汉书地理志》云:“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安皆今县名),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平帝时,王莽厚遗黄支王,令遣使送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右所列国名,除黄支外,皆难确考其今地。大约皆在南洋群岛、锡兰及南印度境也。宫书中记其行程,则交通已颇频繁,盖可想见。)。自尔以来,天竺大秦贡献,皆遵海道(梁启超原注:《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条下云:“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徼外来献。”又“大秦国”条下云:“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字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安敦即罗马皇旁Antony也。此皆中国海通最古之史迹。)。凡此皆足证明两汉时中印交通皆在海上,其与南方佛教之关系,盖可思也。

    楚王英奉佛,固属个人信仰。然其受地方思想之薰染,盖有不可诬者。我国南北思想两系统,在先秦本极著明。北方孔墨之徒,虽陈义有异同,然其重视实、贵实行则一。南方自楚先君■熊,相传已有遗书,为后世道家所祖。老庄籍贯,以当时论,固南人也。其治学则尚谈玄,其论道则慕出世。战国末大文学家屈原,其思想文表现于《远游》诸篇者,亦与老庄极相近。盖江淮间学风与中原对峙,由来久矣。西汉初淮南王安,受封故楚,与其地学者苏飞、李尚辈讲论,成《淮南鸿烈》解传于今,集道家言之大成焉。然则在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中,惟江淮人对于 佛教最易感受,对于佛学最易了解,固其所也。中印交通枢纽,本在广东,但其时粤人太蒙味,未能任此高尚教理之媒介。汉武平南粤后,大迁其人于江淮(《汉书南粤传》)此后百数十年中,粤准间交通当甚盛,故渡海移根之佛教,旋即播莳于楚乡,此事理之最顺者。而楚王英奉佛,即此种历史事实最有力之暗示也。    

    尤有一事当注意者,《后汉书陶谦传》称:“丹阳(今镇江)人笮融,在徐州广陵(今扬州)间,大起浮屠寺,上累金■,下为重楼……作黄金涂像……每浴佛辄多设钦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融与曹操同时,其人为南人,其所治地为南土。其时佛塔之建造、佛像之雕涂、佛徒之供养,如此奢丽,此虽半由本人之迷信,然以历史家眼光观之,谓其不受社会环境几分之示唆焉,不可得也。    

    楚王英前后之佛教,度不过极粗浅之迷信谈耳。于后此教宗之建设,不能谓有多关系。其真为佛教理的输入者,不得不首推安世高。世高为译经之第一人。其书传于今者,真伪合计,尚三十余种。其为中国佛教开山之祖,固无待言。旧说皆谓世高译业在洛阳,然按诸《高僧传》本传,则世高在广州、在豫章、在荆州、在丹阳、在会稽,皆有遗迹,淮以北则无有(梁启超原注:安世高传记,几纯属神话的性质,颇难悉认为史料。即其年代,非无可征信。通常之说,谓为汉桓帝时入中国,然有谓晋时犹生存者。又有谓彼前身死于广州,再世为安息王太子重来中国者。《高僧传》博采众说,言世高曾两到州,曾往庐山度■亭庙神,曾在荆州城东南隅立白马寺,丹阳立瓦官寺,最后卒于会稽。其史迹多诡诞,不可尽信。然以情理度之,世高盖从海道来,在广东登岸,经江西北上,而在江淮间最久。江左人士受其感化甚深,故到处有其神话也。世高原籍安息(今波斯)。时中印海运业,皆在安息人手。世高遵海来,最近于事实。)。且为高襄译者,实临淮人严佛调(梁启超原注:严佛调所襄译事,或云安世高,或云安玄。然吾颇疑并无安玄其人者,或即世高之异名耳。)。以吾之武断,竟欲谓高译诸经,皆南方也。倘以上所推测不甚谬,则我国佛教,实先从南方得有根据,乃展转传播于北方,与旧籍所传者,适得其反矣。    

    据上所述,则佛教实产育于老庄学派最发达之地,思想系统联络之迹,隐然之寻。故永平诏书,襄楷奏议,皆以黄老、浮屠并举。盖当时实认佛教为黄老之支与流裔也。其蔚为大国,则自魏晋以后耳。    

    然则北方佛教果以何时始发展耶?吾所揣测,则翻译界第二座明星支娄迦谶,实其滥觞:谶以汉灵帝时至洛阳,各书记载皆无异说。其襄译者孟福、张莲,皆洛阳人,更足为其译业在北之铁证(看《梁高僧传》本传)。即以翻译文体论,安高略采意译法,其文较华;支谶纯采直译法,其文极朴。读高书,则与老庄学每起联想,觉其易入;读谶书,苦不易索解,但觉其非我所固有。吾于初期两大译家,觇我民族两种气分焉。    

    欧人分印度佛教为南北宗:北宗指迦湿弥罗、犍陀罗所传者;南宗指锡兰所传者。因习闻中国佛教出西域,遂指为北宗所衍。欧人此种分类,吾本不以为然。但即如彼说,吾国亦两宗兼承,海通传南,陆通传北。而南宗之来,且视北为早焉。以现存译本论,世高所译,皆《阿含》中单品及上座部所传禅定法,其与锡兰之巴利藏同一系统甚明。支谶所译,皆《华严》、《般若》、《宝积》中单品,大乘最昌时那烂陀派诵习也。故初期两译师,实足为两宗代表也。顾吾于两宗之说,素不心折,但藉此验时代先后,明彼我思想骈进之状况而已(梁启超原注:汉明求法说虽不足信。但其所依附各事迹,自必属于初期传说。因此转可以证明佛教之自南而北。彼言明帝所梦为“金人”。然以近世学者所考证,北印度佛像无涂金者。“金人”说殆因笮融造金像而起,此南印度案达罗派之雕涂也。又言蔡■赍来之佛像为“倚像”。倚像明属西印度系统。若北方犍陀罗所造,则皆立像也。又言“西雍门外之佛寺,千乘万骑,群象绕塔”。此明属西印度之图案也。以上区别,今世印度美术专家多能言之,吾因此益信汉魏间佛教,皆欧人所谓南宗也)。    

    两晋以降,南北皆大师辈出(此指中国之南北,非印度之南北)。但衡大势比相比较,北方佛教,多带宗教的色彩,南方佛教,多带哲学的色彩;北人信仰为坚,南人理解力强;北学尚专笃,南学尚调融,在在皆足以表风气之殊。而各宗派之能纷呈其特色以光饰我思想史,亦未始不由此也。    

    佛教在汉代,虽渐得一部分人之信仰,然正式出家,犹为功令所禁。苻坚时著作郎王度奏云:“汉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引)此与唐贞观间许景教徒阿罗斯立大秦寺事同一律。盖我国历代相传“怀柔远人”“不易其俗”之政策也。至于本国人之信仰,则尚加以限制。《历代三宝记》卷三年表中于魏甘露五年条下注云:“朱士行出家,汉地沙门之始。”甘露五年下距晋之篡魏仅四年耳,则谓此禁至晋始开焉可也。要之,秦景宪为中国人诵佛经之始,楚王英中国人祀佛之始,严调为中国襄译佛经之始,笮融为中国人建塔造像之始,朱士行为中国人出家之始。初期佛门掌故,信而有征者,不出此矣。    

    最后尤有一事当置辩者,即所谓《牟子理惑论》也。此书旧题汉牟融撰,若不谬者,则汉代佛教,可云已极光大。而本章所考证者,皆为多事,但吾终不信此书为汉人著述,故未敢以此遽易吾说也。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十七·延寿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卷十六·佚名
  猘狗经全文·佚名
  卷之三·密云圆悟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六·佚名
  唯生论读后·太虚
  卷第二十一·昙噩
  在加尔各打印度文化协会欢迎会与该会会长谈话·太虚
  卷六·投子义青
  第二十九章 大塔建造之初·佚名
  又序(光绪戊申年印光法师序)·周梦颜
  多闻品第三·佚名
  四分律卷第五十(第四分之一)·佚名
  解说分·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卓世清·唐圭璋

      世清,津阳令。   卜算子   题徐仙亭   流水一湾西。晚坐孤亭静。不见高人跨鹤归,风竹摇清影。   往古与来今,休用重重省。十里梅花雪正晴,月挂遥山冷。

  • 卷十·唐圭璋

    黄孝迈(一首)   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销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陂湘水,摇荡湘云。天

  • ◆张都事宪(玉笥集)·顾嗣立

    宪字思廉,山阴人。别号玉笥生,负才自放。走京师,创言天下事,众骇其狂,还富春山中。一日,升高望远,呼所亲谓曰:「亟去!」三日,逃寇猝至,死者五百余家,始悔不用生言。张氏据吴,辟为枢密院都事。吴亡,变姓名走杭州。思廉初薄游四方,誓不

  • 第三十一齣~第三十八齣·佚名

    第三十一齣 吿贷【金蕉叶】〔小生上〕千愁万愁。愁只愁双亲分剖。动离情朔雁孤飞。吊离魂胡笳迭奏。〔靑衫溼〕人来怕问伤心处。空谷乱栖鸦。不禁零落。西风梧叶。白露蒹葭。支颐坐想。沉消断息。海角天涯。江州司马

  • 提要·廖道南

    臣等谨按殿阁词林记二十二卷明廖道南撰道南有楚纪已著录道南自正徳辛已改庻吉士由编修厯官侍讲学士在词垣最久娴习掌故因集词林殿阁宫坊台省诸臣旧事分类记载以成是编其例凡仕至华盖武英诸殿者曰殿学文渊东阁者曰阁学

  • 卷七下·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七下     宋 沈枢 撰三省门 唐以中书门下相检察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駮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

  •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司马光

    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阳朔三年(己亥,公元前22年) [1]春,三月,壬戌,陨石东郡八。 [1]春季,三月,壬戌(疑误),东郡坠落八块陨石。 [2]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逐捕,以军兴

  •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卷四·李之芳

    龙游遂安处州等处获捷疏 金衢处三郡捷功并复宣平疏(康熙十四年四月) 衢州龙游获捷疏 论卹殉节县丞徐喆疏(康熙十四年五月) 军中需用赏赉饷银疏 衢州南塘万青前岭捷功疏(康熙十四年闰五月) 请开销赏给官兵银两疏(康熙十四年六

  • 二年·佚名

    (辛亥)二年清咸豐元年春正月1月1日○戊子,詣仁政殿,親上表裏,仍受賀頒赦。1月2日○己丑,親上表裏陳賀時,各差備官施賞有差,禮房承旨徐英淳,對擧承旨成原默,宣敎官兵曹正郞李寅夔,加資。○以徐英淳爲漢城府判尹,金洙根爲議政府右參

  • 第十章 3·辜鸿铭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躞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辜讲当国君派遣孔子去接待外宾时,孔子会小心翼翼地站起,必敬必恭地接受命令,然后会向左右两侧的官员躬身行礼,并将官服

  • 提要·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仪礼述注      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按仪礼述注十七卷国朝李光坡撰光坡有周礼述注已着録是书取郑注贾疏总撮大义而节取其词亦间取诸家异同之説附于后其中注疏原文有可以

  • 叙官·佚名

    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冢宰,让他率领下属,而掌管天下的治理,辅佐王使天下人各本分。治官的属官有:大宰,由卿一人担任;小宰,由中大夫担任;宰夫,由下大

  • 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卷下·佚名

    宋明教辩才法师充译经三藏沙门诏德等奉 诏译  尔时莲华游戏天子与十千天子。皆来供养世尊及文殊师利菩萨。各持上妙名华。优昙钵罗华。青色莲华。白色莲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发恭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三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三卷辨信 辨直心 辨戒 辨善友 辨多闻 论阐提有佛性义 释阐提名 释九地菩萨见法有性所以不见佛性 明法佛有二种说一者有性二者无性为众生故说为法性为诸贤圣说无法性 辨菩萨无所

  • 显扬圣教论 第十三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十三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九听者。谓说法师说正法要。安处听者。令住恭敬无倒听闻。问何故安处。答谓或由一因或乃至十一因者。所谓恭敬听闻正法。现证利益及安乐故。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四下·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一世龙泉聪禅师法嗣北京笑岩月心德宝禅师金台吴氏子。世族锦衣。母於晴昼忽闻巨雷震地。俄顷乃诞。幼而孤苦。既冠不甘处俗。年二十二遂礼广慧寺大寂为师。祝发受具唯道是

  • 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凡尔纳

    作者儒勒.凡尔纳 ,29世纪的人生活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表面却一无所感似的。他们对奇迹美景已经厌倦,面对日新月异的进步成果十分淡漠。他们觉得一切都自然得很。然而,倘若同往昔比一比,他们便会更珍惜我们的文明,并重视走过

  • 云山集·姬志真

    题“知常真人姬志真撰”。志真为王栖云弟子,为全真道第四代。前有元世祖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序。王鹗金末元初人。但序后署“旃蒙赤奋若人”,盖撰于至元二年。为其诗集。宣道述怀之作。